03.06 你知道林黛玉是怎么死的吗?

情感V观乔存兴



题目来看,提问者认为林黛玉一定是死了,但其实不然。

林黛玉之死是在后40回的叙述当中提到的宝玉大婚,然后林黛玉死了。而续书中林黛玉的死法应该是病死,心力过劳抑郁而死。

有时候我会想,林黛玉是不是没死呢?毕竟林黛玉是绛珠仙草下凡,非肉身凡胎,没有死亡一说。

关于林黛玉和薛宝钗共用一个判词的说法,我一直是不认可的。

因很简单,《金陵十二钗正册》一共只有11首判词,而《红楼梦曲子》却有12支与之相对应,这就有点不通。

而且书中写的很清楚,宝玉想看册子的时候,警幻仙姑说过他不适合看。

书中写道:

仙姑道:“此各司中皆贮的是普天之下所有的女子过去未来的簿册,尔凡眼尘躯,未便先知的。”

在宝玉的再三央告下警幻仙姑让他看了,但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有这样一句话“宝玉还欲看时,那仙姑知他天分高明,『性』情颖慧,恐把天机泄漏,遂掩了卷册,”

也就是说,贾宝玉并没有把金陵十二册正册的十二首判词完全看完,就被警幻仙姑制止了。

而作者让警幻仙姑制止宝玉的行为,我想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作者并没有想好怎样安排林黛命运。第二,故弄玄虚,我们知道红楼梦是一部虚幻的小说,所以作者留下了很多的疑点和谜团。而贾宝玉没有看到的那首判词,就应该是写林黛玉的,给林黛玉安排好命运的一首判词。


我想林黛玉真的死了,那也应该是泪尽而死,宝钗判词上的那两株枯木,就代表着哭死的林黛玉,木上悬着的一圈玉带代表着贾宝玉对她的牵挂,虽然有薛宝钗当前,但是他无论如何也忘记记不了林黛玉。

而且贾母也曾经说过,林家的人都死绝了,这既是对林家人的不满,也是对林黛玉之死的预言。

如果林黛玉没死的话,她会去哪里呢?我想只有一个结局和贾宝玉一样,贾宝玉是被和尚道士带走的结局,那林黛玉一定是被警幻仙姑接走了,因为在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时候,警幻仙姑就说过一句话,她本来就打算到贾府去接绛珠妹子的,这绛珠妹子就是林黛玉。。

书中写道:

”一语未了,只见房中又走出几个仙子来,皆是荷袂蹁跹,羽衣飘舞,娇若春花,媚如秋月。一见了宝玉,都怨谤警幻道:“我们不知系何贵客,忙的接了出来。姐姐曾说今日今时,必有绛珠妹子的生魂前来游顽旧景,故我等久待。何故反引这浊物来,污染这清净女儿之境?”宝玉听如此说,便吓得欲退不能退,果觉自形污秽不堪。警幻忙携住宝玉的手,向众姊妹笑道:“你等不知原委。今日原欲往荣府去接绛珠……”

所以,我想也许黛玉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续书中写到的那样死了,而是被警幻仙姑度脱而去,重返仙界了!


凡眼看红楼


林黛玉的死,其实还是泪尽而亡,但是绝不像高鹗续书中说的那样,在贾宝玉大婚之时,这是以喜衬悲的方法不符合作者原意。他的死应该是在贾府落难后贾宝玉被抓,黛玉为他担忧,整天忧心忡忡,掩泪而泣,最后泪尽而亡。映证了“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我们来看看书中的情节,就会明白。宝玉来到沁芳闸,看到桃花“落红成阵”便拾起来抖入池内,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儿什么没有?仍旧把花糟蹋了。不难看出黛玉绝不会死在这么不干不净的地方的。

  再看黛玉的《葬花吟》其中一句: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沟渠。不也是印证吗!

  在红楼梦曲中有这样一句: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这也在提示我们林黛玉最终因为伤心过度泪尽而夭。

  在林黛玉的诗词中也多次有过泪尽的暗示,这里举一例: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这几句诗写得再明白不过了。

  仔细研读后就会明白,书中的调包计很不符合逻辑,而是在贾家败落、贾母去世、林黛玉也花魂消亡后,宝玉无可奈何地娶了宝钗。

  红楼梦中常见的写作手法是以诗为谶,我们再看几句林黛玉的诗: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尺幅鲛绡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在大观园点戏时第一出《豪宴》;脂砚斋批:《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第二出《乞巧》;脂砚斋批:《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第三出《仙缘》;脂砚斋批:《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第四出《离魂》。脂砚斋批:《牡丹亭》中伏黛玉之死。所点之戏具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这充分告诉我们后半部书的发展脉络可以很明确的知道黛玉该是在贾府败落之后泪尽而亡的。

  《红楼梦》里描写的大观园是世界万象之大观园。仅就人物大观园里我最赏识的还是林黛玉。书中所写,她是一棵仙界绛姝草,不仅模样身材好,更兼气质高雅,文采一溜,不落俗套,出淤泥而不染。她不仅是全书的“花魂”,也是“诗魂”。

  黛玉的孤高自傲,为现实社会所不容,也就注定了她的悲剧一生,这是现实的悲哀,也是无可奈何的。黛玉是学不得,也没人能学得。我们只能象欣赏“镜中花、水中月”一样静静地欣赏着她!

  绛姝仙子林黛玉的死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焦点,有沉塘而死、投河而尽、泪尽而亡之论。其实尽管没有曹雪芹最后的作品我们仍然可以考证出黛玉去世前后的情况。


六子134443005


林黛玉死于忧郁症:在贾府寄人篱下,少靠膀。她不管多走一步路,不多说一句话。失去双亲的爱,心中十分的惆怅,忧愁即增,常悲啼。

春天,春气盎然、百花齐放、百乌争呜、乌语花香、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她触景生情联想,花红鲜艳能几时,一朝春尽容颜老,红消香断有谁怜,偷洒珠珠葬落花。

秋天,风雨无情草木凋,叶落满地一派淒凉景象。她又想起种种不快乐的往事,心中的阴影突然升腾,冷雨敲窗总不眠,伤心无比。七情:怒伤肝,气则上。思伤脾,气则结。悲伤肺,气则消。

她与宝玉志趣相投,心心相印。当她得知心爱的人娶了宝钗。唯一的希望破灭了,却难以承受这沉重的打击。好似塌了天,陷了地,难分东西南北,精神一下子就彻底崩溃了,当场吐血从此一病不起。在病塌上焚稿,联想起在贾府这几年种种事情,所有的人尽是虚与假,懊悔、怨恨、痛苦、悲伤、绝望一起向她袭来。一身病骨却难支,满腔愤怒非药治,万念俱灰。最后终将魂归离恨天,真可叹可惜年纪轻轻15岁就这样仙逝了。

注:当时黛玉15岁、宝玉16岁、宝钗17岁。


竹君楠


梦,是对现实人生的一个预言、一个警告、一个建议。黛玉、晴雯、紫鹃实一也,是宝玉的梦中情人,黛玉和晴雯之死是梦在提醒宝玉,如果宝玉的梦中情人不死的话,宝玉将只能活在梦中,将不可能过一个正常人的世俗生活,无法去寻找世俗的爱情和婚姻,所以书中黛玉死和娶宝钗同时发生。但是,宝玉终放不下黛玉、晴雯,紫鹃一直都在,这也注定了宝玉的命运,无法过一个凡人的生活,生命之花还没有绽放就已早早凋零,书中说的“花落人亡两不知”,对应着宝玉的另一面贾珠的早夭。

【宝玉说:“不妨的,我已经好了。”便爬着吃了一碗,渐渐的神气果然好过来了,便要坐起来。麝月上去轻轻的扶起,因心里喜欢,忘了情说道:“真是宝贝,才看见了一会儿就好了。亏的当初没有砸破。”宝玉听了这话,神色一变,把玉一撂,身子往后一仰.........复又死去】宝玉用尽全力去忘掉梦中情人,即砸破所啣宝玉,但最终不舍,选择了放弃生活,慨然于死。

梦也是人生之镜(风月宝鉴),能看到反面之骷髅,看到死亡,知道梦中情人是必须的经历和过程,但也必须放弃,不论有多痛多难,否则人不可能真正的长大,只是世上有几人能做到。【只听镜内哭道:“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正哭着】,正所谓【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浮木盲龟


有人说,境遇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用在林黛玉身上不无道理。林黛玉的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归结为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指林黛玉敏感,多愁善感的性格。由于母亲早逝父亲多病,远离家乡寄人篱下的生活背景,使林黛玉心智成熟,敏感,缺乏爱,渴望爱,对爱情患得患失,占有欲很强。黛玉葬花,对宝玉宝钗亲近的吃醋,对宝玉的小性子等等,都可见黛玉敏感又脆弱,多愁善感的心性,这是她最终香消玉殒的最大原因。

外因包括黛玉生活的那个朝代“乾隆盛世”的大环境和黛玉本身的遭际。清朝闭关锁国,自诩为天朝上国,封建礼教极其严苛,林黛玉本来是世外花,不喜俗世的纠葛纷扰,追求灵魂的高洁,不是只有宝玉在这样的社会下活得失意,黛玉亦如此。黛玉的遭际可以从年幼说起。幼时丧父丧母,颠簸千里寄人篱下,从小便察言观色,小心翼翼,这种际遇塑造了她孤高清冷,敏感易愁的性格,为她的结局埋下伏笔。黛玉死亡的导火线是宝玉宝钗的成亲,伤心绝望之下走向死亡。对家族利益和荣耀的追求,使得宠爱黛玉的贾母亦“背叛”了黛玉对宝玉的爱情,更不用说凤姐和王夫人。周围的人不是不爱黛玉,只是爱不够深刻,在面对利益时,太容易被舍弃。


木字天涯


红楼未完,关于黛玉的死,历来争论不休,莫衷一是,而最被认同的三种死法,一为沉湖说,其次为自缢说,再有便是泪尽而亡。

略谙红楼的朋友都知道,作者不仅擅一手二牍,一喉两歌之事,行文常有“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更有借人物所作诗词,特别时期的发声等暗示其命运结局,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力量就在于此。

那么,黛玉到底是怎么死的?其实前面三种说法,似乎都是有迹可循的。

沉湖说

认为黛玉沉湖而死的读者,多因黛玉所作诗词中知名度最高的“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而来。某个中秋节,贾府已现出颓败之相,席间黛玉和湘云离开,前往凹晶馆散心,二人面对着清冷的月色,闻着远处传来的幽笛声,互相感怀身世,期间湘云主动提起联句,你来我往,互不相让,直到湘云词穷,不防荷塘掠过一只鹤来,惊了两人一跳,顿时灵感突现,吟道:“寒塘渡鹤影”,黛玉则思索一会,对之“冷月葬花魂”。

黛玉爱花,惜花,更以花自诩,这一句葬花使得多数读者认为是黛玉的诗讖,结合此情此景,故黛玉应是在月色中慢慢走向湖中,结束了性命。

有没有这种可能?其实黛玉早给出了答案。刚搬进大观园时,宝玉曾跟黛玉说道要将花扫了撂在水中,黛玉回道:

“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

一朵落花,黛玉犹怕水糟蹋了它,更何况是最喜洁的黛玉自己呢?黛玉若要自尽,绝非选择沉湖这种方式。

其次是自缢说

在第五十七回,被紫鹃言辞试探后,宝玉情绪受到极大刺激,如头上劈了个焦雷,呆呆走回屋里后“竟死去了大半个人”,袭人手足无措,知道是紫鹃跟宝玉谈过话,忙赶来潇湘馆,竟也顾不得礼数,刚见到紫鹃便质问起来,彼时黛玉在旁边,见情状反常,忙问是何回事,袭人只道:
“不知紫鹃姑奶奶说了些什么话,那个呆子眼也直了,手脚也冷了,话也不说了,李妈妈掐着也不疼了,已死了大半个了!”

黛玉一听了不得,哇的一声将刚吃进去的药都呛出,紫鹃忙上前捶背,黛玉便推紫鹃道:

“你不用锤,你竟拿绳子来勒死我是正经!”

黛玉这一段话,被认为是其能接受吊死的证据,而在黛玉的判词中,“玉带林中挂”一句,则被认为是暗示黛玉最终自缢于树林。

然而,如果因为黛玉的判词而认为其最终自缢,便就因字害意了,在金陵十二钗的判词中,已经得知秦可卿自缢而亡,而由元春的判词可以推断其最终被迫自缢,十二人中已有两个自缢,如果黛玉再如此结局,便落入巢窠,俗之又俗了,这完全不是作者该有的笔法,而且如果由此得出黛玉自挂树林,那么宝钗是否就是冻死雪中了?可在第一回中,甄士隐解读《好了歌》时,在“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中脂批:宝钗、湘云一干人。

也就是说,宝钗是在对宝玉无限的等待中老去。

所以,玉带林中挂,不过是林黛玉的名字,当然,也有黛玉最终会和腰缠玉带的人有纠葛的意思,譬如北静王。而金簪雪里埋,是宝钗的名儿,当然,也暗示宝钗最终被宝玉所冷落,正应那句“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

以上两种死法可以排除,那么,有没有可能是泪尽而亡呢?事实上在开篇不久,作者便给出了答案,黛玉就是泪尽而亡的。

黛玉前世是绛珠仙子,而绛珠仙子前世不过是一株仙草,因得神瑛侍者的甘露浇灌,又受得天地精华才得以幻化成人形,故在得知神瑛侍者下凡历劫后,便主动提出要下凡报恩,这报恩的方式极特殊,其对警幻仙子道:
“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后来我们便知道了,绛珠仙子下凡后,遇到了前世为神瑛侍者的宝玉,二人初遇便觉得似曾相识,而在后来的日子中,黛玉的眼泪确实只因宝玉而流,一心只牵挂于宝玉身上。到了第四十九回时,黛玉已觉得“眼泪越发少了”,那么到了八十回后,黛玉必将是眼泪枯竭了。

关于黛玉的死,最直接点到的一次便是元春省亲时,点了四出戏,其中一出《还魂》,脂批《牡丹亭》伏黛玉之死。《牡丹亭》是讲述太守之女杜丽娘梦中邂逅书生柳梦梅后相爱的故事,醒来后发现是一场梦而已,最终在中秋节中,对柳梦梅的无尽相思中死去。杜丽娘死时无灾无病,全然因为情志失和,抑郁而终。

而根据前八十回多处线索,可以推断宝玉最后离家避祸,譬如在第二十八回,宝玉被冯紫英叫去喝酒,黛玉在后面叹道“阿尼陀佛,赶明儿你回来,我死了也罢”,宝玉至冯紫英家后众人说起一件“大事”,影影绰绰与政治有关,可以想见日后宝玉必定被此殃及。而等宝玉回来时,黛玉已经不在了,应了那句“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如此情形下,黛玉最终也像杜丽娘一般,在对宝玉的无尽思念和担忧中抑郁而终、泪尽而逝。


微影悼红


“玉带林中挂”,上吊而死。

贾母去世时说可惜看不到你两个成婚。去世后,王夫人、贾政论起宝玉婚事,贾政看好了妙玉,所以此事暂时搁下。不巧王夫人落水一病不起呜呼了。孝满之后,贾政与凤姐再论,贾政总要先探妙玉。妙玉不想插在宝黛之间,所以不辞而别。最后贾政只得同意宝黛婚事。正在操办婚事之间,祸患接连而至。婚事搁浅。抄家、凤姐被休狱中自缢,贾琏被砍头,贾赦贾珍被发配、贾政被贾环杀死、邢夫人被乱刀砍死;宝玉被贾环赵姨娘掳去受尽折磨、后被薛蟠救出,宝钗谎称黛玉投井而死。

贾府被流寇多烦番洗劫,人都快死光了(尸骨如小山),只剩下黛玉一个主子。最后好不容易由小红出面带领家丁抗贼(是末世、明末、隐喻国家受内部李自成、外敌满清攻击),不想黛玉中了鸳鸯的反间计(此计乃宝钗所出(影射满清),黛玉命打小红、结果致死。此时因训斥负责煎药的贾菖贾菱,被二人在药中下了虎狼药。懊悔加上药性发作、生不如死,且又怕被贼人抓住玷污,故到柳叶渚吊死在槐树上(影射崇祯)。临死时,把那两块旧帕子藏在树洞里,以期宝玉某一天凭此可以认出是自己。

宝玉被抓走后,黛玉不知其死活;后来小红、贾芸去探消息知道宝玉已被人救走。蛮指望宝玉第二天就能回家来,可是天天盼总不见回。一个弱女子独立支撑,怎能抵抗得了外部几伙强贼不停地攻打,到处是死人,担惊受怕。“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早已哭干。

黛玉死了一年之后,“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尸体已成枯骨?宝玉从紫檀堡偷偷跑出来到贾府。贾府早已荒凉无人。在门口遇到小孩说起枯骨之事。宝玉凭着帕子找到了黛玉尸骨。

宝钗找来后(宝玉质问了她为什么说黛玉投井而死,被宝钗搪塞过去)。二人把黛玉枯骨葬在城外贾家坟地,“冷月葬花魂”。【‘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

接下来就是“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借酒浇伤感,宝钗的雪白酥臂却令宝玉没有把持住,二人成就了好事。………


窥梦红楼


关于林黛玉怎么死的,程甲本`程乙本中是在宝玉和宝钗成婚后,忧虑再加上本身体弱多病而病逝的。但如果按照原著作者在书中隐藏的伏笔等综合而言,这绝非作者的本意。

其一,第五回关于林黛玉的图画与判词是: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玉带林中挂……很明显这预示林黛玉系自杀而死。

其二,《枉凝眉》……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加之以前书中交待过绛珠仙草为报神瑛侍者浇灌之恩而自愿转世为侍者泪尽而亡。所以可以推测出林黛玉与贾宝玉绝对不会婚配,而黛玉最终失望、忧虑“泪干而亡”。

其三,在脂批本《石头记》,戚序本第十八回中,在“第四出,《离魂》”处有一夹批:《牡丹亭》中伏黛玉死。这出戏中杜丽娘后园寻梦,归来哀愁不解,悒郁成病。最终与世诀别。

其四,在第七十六回中,黛玉曾赋诗:冷月葬花魂。林黛玉生于二月十二曰古时的“花朝节”。此句可能暗伏黛玉死于冷月之下。黛玉所抽花签名为芙蓉花,在秋季凋零。

其五,贾宝玉所做《芙蓉女儿诔》名为悼念晴雯,实为悼林黛玉。一般认为晴雯是林黛玉的一个替身。另袭人是薛宝钗的替身。

其六,第七十回中,黛玉在《桃花行》中吟道: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杜宇即杜鹃鸟,传为古蜀玉杜宇魂魄所变。黛玉的丫环紫鹃之名,语义双关。

其七,黛玉应死于宝玉和宝钗成婚之前,且黛玉死时,宝玉不在家。第五十八回,有这样一段文字:

芳官笑道:“哪里是友谊?他竟是疯傻的想头,说他自己是小生,药官是小旦,常做夫妻,虽说是假的,每日那些曲文排场,皆是真正温存体贴之事,故此二人就疯了,虽不做戏,寻常饮食起坐,两个人竟是你恩我爱。药官一死,他哭的死去活来,至今不忘,所以每节烧纸。后来补了蕊官,我们见他一般的温柔体贴,也曾问他得新忘旧的。他说:‘这又有个大道理,比如男子丧了妻,或有必当续弦者,也必要续弦为是。使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若一味因死的不续孤守一世,妨了大节,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你说可是又疯又呆,说来可是好笑?”

宝玉听说了这篇呆话,独合了他的呆性,不觉又是欢喜,又是悲叹,又称奇道绝,说:“天既生这样的人,又何用我这须眉浊物玷辱世界。”

这段话其实是隐指贾宝玉丶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关系的伏笔。

综上所述,林黛玉应该是在与贾宝玉结婚无望,绝望之余自杀的。有可能是刘心武先生探佚得出的“投湖而亡”一说。至于上吊而亡一说也有可能,但对于偏重个人形象的黛玉而言,上吊确实死相难看。以上系个人参阅多人红学研究书籍累积而成,因只是个人爱好而非研究成果,故难免有不足之处。希谅!





102705716761五福


林黛玉是怎么死的,毫无悬念的泪尽而亡。

人们之所以争论不休的是,以什么方式魂归恨离天。以什么方式呢?我们深深的遗憾,《红楼梦》没有续完。林黛玉泪尽的方式也成了千古之谜。

只要是看过红楼梦的人,都想知道林黛玉的生命终点是什么样的,她已经成为我们非常关心的,迫切关注的书中人物。

成千上万的红迷前仆后继的反复设想。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痛。深想就会痛彻心扉。无限哀婉。翻遍全书已惘然。

林黛玉一生都是孤苦无依。

一如一株小草,曹雪芹说是绛珠仙草,但终究是草,尽管生命力顽强,生生不息。但是任人践踏,永无出头之日,也是个事实。小草是没有资格决定自己的命运的,它的挣扎,它的传奇是无声无息的。

她人生的片刻灿烂,就是一个路过的多情人——贾宝玉,对她充满同情。充满怜惜。

贾宝玉除了能给她片刻的温暖之外,什么也做不了,贾宝玉决定不了这株小草的命运。

这株小草永远是满含深情,倾尽一生来报答。

林黛玉一生是一无所有。寄人篱下。空有满腹诗书,空有一腔才华。无非是流泪到天明。无非是姹紫嫣红逝去,青春空负。

人不到中年,沧桑尝尽,真的无法理解林黛玉之苦,林黛玉之痛。

在豪门深似海的贾府,争权夺利,相互倾轧。林黛玉就是这么尴尬的存在。没有话语权,没有决定权。

尽管贾母万般宠爱,贾宝玉万般宠爱,都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还有可能招来别人的嫉妒,甚至嫉恨。

所以她除了泪雨滂沱,什么都做不了。风刀霜剑严相逼。一年365日都如此。

林黛玉对于命运一开始是抗争的,后来是无奈的。任命是她唯一的选择。看开才能绽放。

她绽放了。每个读过《红楼梦》的人都能感受到。


灵迅风水出谋划策


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哪部作品能比得上曹雪芹的《红楼梦》能引得起现代人的关注,并掀起研究红学热潮,甚至于外国的学者,也参予其中,发表见解,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所在。

曹雪芹倾尽一生未写完一部作品,只写八十回。只因为这样,才给读者留下悬念和不解之谜。

虽然后面续写版本很多,只有高鄂续写的比较接近,但是与作者的本意有一定的偏差。

至于林黛玉是怎么死的,也只有原作者才能给完美的答案,但是他毕竟不在人世,现代人也只有通过前八十回情节作为根据,推理并臆测测其中的结果,难免众说纷呈。

林黛玉的死,是小说的必然结局,通过贾府的兴衰,以及爱情的消逝,从而暗示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结局。

说句心里话,我并不欣赏林黛玉这种性格的女孩。虽然风华绝代,而且处处为别人着想,但是她那种倔强,清高与孤傲,处处耍小性子,而且有寄人篱下的孤独感。

贾府上下的人,都能看出贾宝玉和林熏玉是天生的一对,并深陷于情海,为了自己的幸福两人为啥不去争取呢?

我深深地为他们两人怯弱的人性,略觉感慨。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