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澳洲現一種遠古“獅子”,牙齒能咬斷骨頭,腹部藏有一個育兒袋

據2月刊的《脊椎動物古生物學》雜誌報道,最近有古生物學家發現了一種有育兒袋的遠古 “獅子”。當然,此“獅子”非彼獅子,這是一種史前生活在澳大利亞雨林中的兇猛物種,如今這種動物被科學家們命名為“袋獅”。

澳洲現一種遠古“獅子”,牙齒能咬斷骨頭,腹部藏有一個育兒袋

雖然它的名字叫“袋獅”,但是它跟獅子基本上沒有什麼關係。事實上,袋獅在現在的地球上沒有任何近親,沒有由它進化而來的動物。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科學家們重新評估了這種遠古野獸的牙齒和下顎的形狀和結構,發現它們實際上是一種全新的物種。所以,大家千萬別把袋獅看成獅子家族的一員。

澳洲現一種遠古“獅子”,牙齒能咬斷骨頭,腹部藏有一個育兒袋

01腦袋小,四肢發達,腹部還藏有一個育兒袋

作為目前已知的澳洲史上體型最大的食肉性哺乳動物,袋獅又被當地人稱為“劊子手袋獅”。光聽這名字,就會把人嚇一大跳,一定是一種殺人不眨眼的惡魔。

袋獅體型看起像家貓,但其身體粗壯、結實。袋獅的肩高70-80釐米,體長120-180釐米。它們平均體重為100-130千克,個別的可重達160千克。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袋獅儘管沒有現在的獅子那麼重,但與現存的蘇門答臘虎的體重非常接近。

根據目前已經發掘出的袋獅化石來看,袋獅的腦袋相對較小,這為下顎肌肉留有了一定的空間,也就是中國俗語裡說的“頭腦簡單四肢發達”。

袋獅的的前肢十分強壯,並且比後肢要長一些,長有5趾,其中拇趾很發達,可以自由收縮且有鋒利的爪。在捕食獵物時,袋獅足以用鋒利的爪勾住獵物並壓制住獵物,這都是貓科動物的特徵,有袋類動物從未有過,就連袋獾也不例外。

作為有袋類動物,雌性袋獅的腹部也有著類似袋鼠的育兒袋,但不像袋鼠那麼明顯。在母體中發育不完全的幼崽生下後,將在育兒袋中繼續完成發育。

澳洲現一種遠古“獅子”,牙齒能咬斷骨頭,腹部藏有一個育兒袋

02牙齒非常鋒利,能咬斷骨頭,咬合力達400千克,足以媲美250千克重的獅子

據生活科學網報道,澳大利亞大陸如今沒有什麼陸地掠食性動物,但在遠古的澳大利亞,這種已滅絕的袋獅相當於劍齒虎在南美大陸的地位,它撕咬力強,是一種兇猛的頂級掠食動物。

隨著食性的改變,袋獅的犬齒已經完全退化了。但為了捕獵,它的門齒卻進化得十分鋒利,似乎起著真正食肉動物犬牙的作用。讓人吃驚的是,它還長有厚實而長、刀狀且具剪切作用的裂齒,以及強壯的顎肌。這樣一來,就可以從獵物身上撕開一大塊肉,也能咬斷獵物的骨頭,沒有動物能在其強勁的撕咬下存活。

古生物學家通過袋獅化石發現這種動物的咬合力特別大,約有400千克左右。雖然袋獅的體型與體重不及獅子,但是其靈活性以及撕咬能力卻不是今天的非洲獅可以媲美的。

根據《皇家學會報告》,澳大利亞大陸的袋獅,其可怕的撕咬能力是現存的、身體大小一樣的非洲獅的3倍。也就是說,一隻體重平均100千克的袋獅,其咬噬力幾乎可以接近250千克重的現代非洲獅。

作為有袋類動物,袋獅為何在攻擊力上如此強大?下面兩點也許能夠解釋袋獅的強大咬力。

其一,現代古生物學家已經發現,有胎盤類食肉哺乳動物的腦量是同等體型有袋類食肉動物的兩倍半,可見,袋獅、恐狼等較小的腦量,為下顎肌肉留有餘地,似乎也暗示了它們具有更強大的咬噬力量。

其二,有袋類動物的幼崽在成年之前,一般待在媽媽的育兒袋裡,得到了最佳的呵護,所以它們的身體得到了最完美的生長髮育,戰鬥力往往相對於同等體型的動物更加強大。

澳洲現一種遠古“獅子”,牙齒能咬斷骨頭,腹部藏有一個育兒袋

03敢獵食3米高的短面袋鼠,連袋貘也不放過,就還會抓袋狼來打牙祭

作為澳洲歷史上最大的哺乳動物獵食者之一,經常出現在森林、林地、灌叢帶及河谷等地進行獵食。袋獅擅長於行走和慢跑,主要是靠偽裝伏擊獵物。

袋獅的長爪和半彎曲的指節,使其成為一個攀爬能手,上樹也就非常容易。袋獅捕食時一般會爬到樹上和高處,等待獵物經過,利用叢林的掩護進行突然襲擊。

首先,袋獅利用自己鋒利的爪子,牢牢勾住獵物的身體,不讓它掙脫;然後,用其前肢的強大力量迅速壓制住獵物的身子;接著,伸出有力的門齒,一口咬向獵物的咽喉或者鼻子;最後,可想而知,獵物在其巨大咬力的作用下難逃一劫。

其實,袋獅最為知名的戰鬥手段,還是其強有力的下巴。獵物一旦被其咬住,那有如鋼爪一般的下巴能牢牢抓住獵物,同時還能使用利爪來蹂躪它。

袋獅處於其生存的時代中澳洲食物鏈的頂端。《PLOS One》期刊的論文顯示,同位素證據表明,袋獅敢獵殺各種袋鼠,就連高達3米的巨型短面袋鼠也敢獵食,還有2米多長的袋貘也不放過,甚至連袋狼都是它的獵物。

澳洲現一種遠古“獅子”,牙齒能咬斷骨頭,腹部藏有一個育兒袋

04氣候的惡化,棲息地的減少,加上人類的獵殺,導致其走向滅絕

距今約300萬年前,袋獅就出現在了澳大利亞這片土地上,而且以其龐大的體型和異化的門齒成為了當時食物鏈最頂端的動物,稱霸了當時的澳洲大草原,在草原上橫著走路都是無人敢惹的。但是直到距今3萬年左右,它慢慢就滅絕了。

這樣強大而又兇猛的獵食者,它是怎麼走向滅亡的呢?科學家研究後認為,氣候的惡化、棲息地的減少和人類的獵殺是導致其走向滅絕的三個最主要的因素。

其一,早在人類出現在澳洲之前,環境的變化異常不穩定。大約從70萬年前起,澳洲大陸逐漸變得越來越乾燥,袋獅在演變過程中無法適應乾旱、寒冷、火山演變等氣候環境變化而慢慢死去。

其二,乾旱逐漸讓澳洲大陸上森林縮減,大面積的桉樹林縮小,大部分地區荒漠化,逐漸成為不毛之地,這樣一來,導致林地獵物種群衰退,食物鏈的減少導致袋獅滅絕。

其三,科學家通過放射性碳14測定,最早的人類約6萬年前登陸澳大利亞大陸,他們與袋獅同時生存在澳大利亞大陸上,搶佔了袋獅的地盤,大量獵殺袋獅。可見,早期人類的活動,加速了袋獅的滅絕。

澳洲現一種遠古“獅子”,牙齒能咬斷骨頭,腹部藏有一個育兒袋

05三萬以前就已滅亡,將來也許可以憑藉技術使其“復活”

19世紀就發現了袋獅化石。1859年時,古生物學家理查德·歐文就研究並詳細描述過它,稱它是“兇猛且帶有極大破壞性的食肉猛獸”。

2007年時,動物學家在納拉伯平原下的一個山洞中,發現了整副袋獅的骨骼及頭顱骨,還發現了一頭幼袋獅在其母袋獅育幼袋中的化石。判斷它是“更新世澳大利亞大陸的頂級掠食者。”

如今,一份2013年的《皇家學會報告》指出,袋獅是最有希望借科學“起死回生”的已滅絕動物之一。由於袋獅滅絕的時間,只有3萬年左右,科學家認為將來或許可以憑藉技術創造這種動物,使其“復活”。但是科學家們多久能夠復活出來,暫時沒有時間表。

說到“生物復活”,猛獁象也在科學家們提倡的“復活之中”。早在2011年,一個日本科研團隊於就宣稱復活計劃,其核心內容主要是藉助克隆技術,用猛獁象冷凍細胞作為素材再培育出猛獁象。

但是如今可能是遇到了難題,不然地球上早就出現了“猛獁象”。可見,袋獅的復活也是非常困難的。

澳洲現一種遠古“獅子”,牙齒能咬斷骨頭,腹部藏有一個育兒袋

結語

袋獅作為地球上的一種物種,其形成、發展、壯大乃至滅亡,都是一種自然規律。不管你再強大,總有消亡的一天。滅亡了就滅亡了,沒有必要浪費時間去“復活”它。還不如用更多的精力來保護現在的野生動物,讓其自然生長。

澳洲現一種遠古“獅子”,牙齒能咬斷骨頭,腹部藏有一個育兒袋

雪靈谷動物實驗室/出品

參考資料:科學通報雜誌、通訊生物學、中國科學報、生活科學網、皇家學會報告、PLOS One雜誌、脊椎動物古生物學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