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李煜:真性情的词人,太天真的君王,始终不改的是真心

公元978年的七月七日,一代帝王李煜死于汴京,这一天本是他的生日。他吟诵着“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随后喝下了赵匡胤赐下的毒酒,词帝李煜就这样离开了他又爱又恨的人间,《虞美人》也便成为了李煜的绝命之作。叶嘉莹先生曾评价李煜道:“悲欢一例付歌吟,乐既沈酣痛亦深。莫道后先风格异,真情无改是词心。”

李煜天资聪慧,通晓音律,善词章,工书画。书法学柳公权,十得八九;他自创金错刀笔法,如寒松劲竹;他用卷帛写大字,被后人称为撮襟书;他画墨竹,烟梢露叶,有清爽不凡的神韵;他博闻强识,藏书阁中有书十余万卷。

李煜:真性情的词人,太天真的君王,始终不改的是真心

“生于深宫中,长于妇人手”,李煜的少年时代是在锦衣玉食中度过的。轻歌曼舞,诗酒欢愉,金炉飘香,歌舞升平,美酒佳肴,管弦声声。李煜在这样的生活里沉迷与陶醉,此时的他也许从没有想过自己的未来,没有想过外面生活的危险。

李煜18岁那年,娶了南唐元老重臣周宗的女儿,便是后来的大周后。史书上记载她:“通书史,善歌舞,尤工琵琶。”李煜与大周后志趣相投,婚姻生活十分美满。后来,李煜得到了唐代的《霓裳羽衣曲》残谱,大周后和他一起修改,将此曲修复。

然而这样的甜蜜并未持续太久,大周后不幸染病卧床。虽然李煜朝夕相守,衣不解带地照顾,但她美丽的生命仍然只停留在二十九岁。李煜悲痛万分,甚至想要自杀。虽然得到臣子搭救,然而每每触物伤怀,他仍是悲痛不已。

李煜:真性情的词人,太天真的君王,始终不改的是真心

李煜有着真性情,像孩子一样天真。正如王国维所说:“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也许这就是作为诗人李煜自身的优势吧。这样的真性情让他在诗词的世界里恣意遨游,任性挥洒,让他将真情化作诗意,感动了千百年。

但是这样的真情却让他在乱世中显得单薄与无力,他无法守护他的国土,保护他的子民,甚至是他自己。

李煜:真性情的词人,太天真的君王,始终不改的是真心

公元975年,宋军攻破了南唐的城门,再也无法逃避和自保的李煜肉袒出降,受尽了屈辱。次年,李煜带着南唐君臣后妃,跪拜宋太宗赵匡胤。李煜希望以自己的一片赤诚,获取宋太祖赵匡胤的宽容之心。他以为自己的真心实意能够换来一时半刻的安宁,然而他终究还是想错了,赵匡胤是政治家,不是诗人,他没有那么善良和宽容,他的心里只有权利。李煜的主动示好,在赵匡胤看来就是懦弱无能,就是亡国之君的投降行为。

李煜:真性情的词人,太天真的君王,始终不改的是真心

李煜希望保留自己作为帝王的尊严,然而他根本不具备维护这种尊严的能力和底气。他成为了阶下囚,成为了亡国君。每每从醉酒中醒来,看着戒备深严的高墙深院,感受着寂寞凄清,回忆着往日的繁华奢靡,李煜觉得肝肠寸断,涕泪沾襟。他笔下那些凄清愁苦的词句,有如汩汩流水,源源不绝;又如阵阵笙箫,凄恻哀婉。

而此刻他的词风也变得更加感人,更加情深。他在梦里重温旧日的繁华,然而现实的无情将残梦惊破。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梦中越是欢喜,醒来便越加悲凉。窗外的细雨打湿了窗户,也浇灭了他的回忆。这样的悲哀,这样的凄苦,怕是没有几个人能切身感受过。

《乌夜啼 其一》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狼藉残红,春去匆匆,词人叹花,也是自叹。那人生的寒风冷雨,他又如何抵挡得住?水之必然长东,有如人之必然长恨。愁与恨成了李煜后期词作的关键词,个人的愁早已变成了一种对人类生命的愁,也许人们不会经受李煜的痛苦和人生,但是人类的愁却是永恒不变的。正是如此,李煜的词作才能够在千百年后仍然引发人们的共鸣。

李煜:真性情的词人,太天真的君王,始终不改的是真心

​李煜的词作是“以血书者也”,是用血泪书写。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将一切情感都发挥到极致。李煜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国破家亡的悲凉,也有身陷囹圄的忧惧;既有遭受玩弄的屈辱,也有身世难测的悲戚;既有过往繁华的眷恋,也有现实生活的残酷,种种情绪积聚在李煜心中,他的每一声呼喊,都沁满了深忧巨痛,将血泪注入笔墨之中。

李煜的一生很短暂,伴随着绝命之作《虞美人》他的人生也随着“一江春水”流逝了,他的真情实感,他的天真善良,都化为了尘埃,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也许是个不称职的皇帝,但是他却是个最真情的词人,皇帝有很多,大多被人淡忘了,而词人李煜却让人们因为那一首首经典的名篇永远铭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