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 武漢黃陂,本地人都不知道,這裡的街道下面是什麼

生活在黃陂那麼多年,如果不知道它的歷史,談自己是黃陂人,沒有任何意義。

談到黃陂近代史,古城牆和護城河在60後,70後還是有些依稀記憶。總體講黃陂區解放後城市建設就是陸續拆掉古遺蹟的歷史。或許您現在住的小區,地下就有不少歷史故事。

武漢黃陂,本地人都不知道,這裡的街道下面是什麼

《黃陂通史》第146頁記載,黃陂在明朝前都是土牆,明萬曆元年(1573年)開始修建磚牆。咸豐四年(1854年)毀於太平軍。同治四年(1865年)重修。民國時期拆毀部分。解放後,建人民醫院,拆除部分填做醫院地基。有兩座城樓毀於1968年文革武鬥大火,1971年街道通暢交通建設,部分城牆又被填平蓋房、修路等。1977年,灄水河改道,又毀部分。

前幾天,我講到光榮村被毀的老城牆,熱心的網友@提供信息說在“南城裡”還有最後一處清代古城牆。於是去實地去考察了下。

這是街道的兩個入口。一處通往大南街光榮村附近,也就是以前老縣河入水口。一處通往小南門老三街。如今兩頭出口附近均已經拆遷,變成新的樓盤。

武漢黃陂,本地人都不知道,這裡的街道下面是什麼

南城裡入口

武漢黃陂,本地人都不知道,這裡的街道下面是什麼

南城裡入口

從清同治縣誌裡的“上河街”(今“ 人民道”)平行的城牆區域就是“南城裡”。也就是如今的“南城裡”街道其實就是建設在古城牆上面。可以說大部分黃陂本地人,並不知道。在老地圖上,中間三個比較大的建築物就是現在“聖廟”群,環繞城牆的河流就是灄水河。

最幸運的事,就是不知道它的存在。因為忽略,所以存在。

武漢黃陂,本地人都不知道,這裡的街道下面是什麼

漫步在街道上,可以看到“南城裡”老單位眾多,現如今都改為宿舍。不生活在裡面還真不知道別有洞天。在我的腦海裡,最印象深刻的,還是在80年代,那時附近的老縣河裡被承包養魚。雖然有人照看,但如果從這裡進入到單位裡,可以偷偷從隱蔽的地方釣魚。肥碩的胖頭魚最喜歡吃蚯蚓,下窩子後,常常收穫頗多。現在想起來,有點愧對養魚人。

武漢黃陂,本地人都不知道,這裡的街道下面是什麼

商業局宿舍

武漢黃陂,本地人都不知道,這裡的街道下面是什麼

前出街宿舍

武漢黃陂,本地人都不知道,這裡的街道下面是什麼

溫馨苑

武漢黃陂,本地人都不知道,這裡的街道下面是什麼

汽配開發樓

武漢黃陂,本地人都不知道,這裡的街道下面是什麼

畜牧局宿舍

武漢黃陂,本地人都不知道,這裡的街道下面是什麼

宿舍

武漢黃陂,本地人都不知道,這裡的街道下面是什麼

經委宿舍

老房子也有不少,但都是解放後的模樣。因為缺乏維護,顯得比較舊。以前的房屋,結構上比較簡單,沒什麼造型。除了那個圓頂造型的奇怪建築。我至今都搞不清楚,有什麼作用。

武漢黃陂,本地人都不知道,這裡的街道下面是什麼

街道

武漢黃陂,本地人都不知道,這裡的街道下面是什麼

街道

武漢黃陂,本地人都不知道,這裡的街道下面是什麼

街道

奇葩造型。

武漢黃陂,本地人都不知道,這裡的街道下面是什麼

街道

武漢黃陂,本地人都不知道,這裡的街道下面是什麼

街道

武漢黃陂,本地人都不知道,這裡的街道下面是什麼

街道

武漢黃陂,本地人都不知道,這裡的街道下面是什麼

房子

這種兩層樓結構,在黃陂當時很流行,基本都是單位的標配。

武漢黃陂,本地人都不知道,這裡的街道下面是什麼

房子

廢棄的院子,鐵門關著,只能從門洞裡看到裡面的光景。庭院深深,一條小徑通往獨樓,過於茂盛的樹葉,讓小院平添些神秘。

武漢黃陂,本地人都不知道,這裡的街道下面是什麼

在街道,發現有一處疑似青磚修的牆體。但仔細觀察接縫處,似乎是水泥石灰。初步懷疑應該是後來砌的。青磚就不知道是不是清代的磚。在朱際斆《重修黃陂縣城碑記》裡描述,“內外城身牆垣砌以灰磚砂石”。按古時配方由石灰、糯米漿混合砂土壘築。

武漢黃陂,本地人都不知道,這裡的街道下面是什麼

疑似外牆體。

武漢黃陂,本地人都不知道,這裡的街道下面是什麼

另外,在附近出口處,發現殘存老屋,牆體上可以清晰看到很多青磚,有大有小,不知道從哪裡來的。而這個地方正好是原“麗中門”中軸線附近。

武漢黃陂,本地人都不知道,這裡的街道下面是什麼

廢棄的廠房前,小花在盛開,也許是等待新生那天。

武漢黃陂,本地人都不知道,這裡的街道下面是什麼

很少見到的“麻木”,停在角落裡,可以成為展覽品了。在八十年代,下崗潮中,很多人為了生活被迫開麻木。後來出租車的興起,麻木正式退出黃陂歷史。

武漢黃陂,本地人都不知道,這裡的街道下面是什麼

廢棄的桌子和部分生活用品。居然還有木桶,算是罕見物品了。

武漢黃陂,本地人都不知道,這裡的街道下面是什麼

入口處的殘牆。

武漢黃陂,本地人都不知道,這裡的街道下面是什麼

行走在“南城裡”,陽光穿過梧桐樹,久違的武漢秋天來了。今天大旱,炎熱持續到10月初,如果不是這些年黃陂水利設施的巨大投入,保住部分水源,否則大家的日常生活都會受到很大影響。在《黃陂通史》第151頁記載,公元前235年至公元1948年,長達2183年間,黃陂共發生旱災479次,平均4年一次。

這裡的城牆,在清朝號稱湖北第二大城,曾經在解放後的歷次大水災裡發揮了巨大作用,直至縣河改道。可以說是黃陂的定海牆,據考證,黃陂區2852年來,發生水災633次,平均4.5年一次,因此從建起的那天起,古城牆就保佑著這方土地。

今天,我帶來武漢黃陂塵封的記憶。

這裡是城市裡最後的老城牆。

今天,您不去看看,可能會後悔一輩子。

武漢黃陂,本地人都不知道,這裡的街道下面是什麼

附往期有關記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