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為什麼核彈要用大型轟炸機去投彈是不是彈很重?

和風細雨173857722


只能說核彈以前確實很重,但是目前已經越來越輕,而且這和核彈的TNT當量也有很大關係。全世界最早也是僅有的用於實戰的兩顆核彈分別是日本廣島的小男孩原子彈和長崎的胖子原子彈,它們的重量分別為4噸和4.5噸,但是TNT當量也就是兩萬噸左右,而當時負責投擲它們兩個的是美國著名的B29超級堡壘轟炸機。



(B29轟炸機生產線)

這種轟炸機在執行近距離轟炸任務時的最大載重可以達到9噸,遠距離可以達到5噸左右的載重,當時從馬里亞納群島的提尼安島機場到日本本土遠達2500公里,其他諸如英國的蘭開斯特轟炸機和美軍的B17轟炸機都不能勝任在這麼遠的距離達到4噸以上的載重,所以只能由當時最大的B29轟炸機執行任務。
(轟炸路線圖)

那為什麼小男孩和胖子會這麼重呢?第一是因為這二者都是最原始的裂變彈,裡頭除了核裂變材料,還有數量不少的扳機炸藥,由於當時的小型化技術還不成熟,導致體積和重量都偏大。第二就是因為這兩者其實都被做成了航彈,而原子彈只是航彈的殺傷部而已,以胖子原子彈為例,它內部主要裝有60公斤的鈈239核裝藥以及用於點燃核裝藥的2500公斤炸藥,包括鋼鐵結構外殼在內,其重量應該也就是4噸左右,而多出來的幾百公斤就是為了做成航彈而附加的裝置,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用於穩定的巨大尾翼。

(胖子原子彈)

那有人問,核彈到底重不重?如果只是分析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的話,和普通航彈幾百公斤的體重比起來,它們確實很重,因此也只有大型戰略轟炸機可以負載。但要是真和新式的常規炸彈較真,4噸左右的重量也算不了什麼。美國著名的MOP鑽地炸彈,內部填充有2.7噸炸藥,威力是俄羅斯FOAB炸彈之父的三倍,更可怕的其對於普通混凝土工事的鑽地能力達到60米,是著名的掩體粉碎機GBU28的十倍!由於鑽地彈需要依靠足夠動能對地面形成巨大沖擊力,因此MOP炸彈也被設計的很大很重,其長度達到6.8米,直徑0.8米,總重量超過13噸,堪稱常規炸彈之王!由於其巨大的重量和超強的鑽地能力,因此被視做巨無霸級別的準戰略攻擊武器,其成為了美國B2大型戰略轟炸機的標準配置。
(MOP巨型鑽地彈)


但是話又說回來,雖然MOP炸彈的重量能夠碾壓廣島長崎原子彈,但是和全世界最大的核彈比起來,依舊是小巫見大巫!蘇聯在1961年試爆可一顆當量為5000萬噸的沙皇炸彈(氫彈),其長度達到8米,直徑2米,總重量超過27噸。由於重量和體積實在太大,當時蘇聯竟然沒有轟炸機可以作為合適的空投平臺,即使到最後不得不使用的蘇聯最強圖95轟炸機,也是拆除了機體內的燃油槽以及機腹的彈艙門才勉強達標,而為了防止圖95來不及逃脫沙皇炸彈的殺傷半徑,防止飛機被爆炸形成的高溫烤化,圖95外部還噴塗了白色的含硅陶土材料,用來反射強烈的光輻射。


(沙皇炸彈複製品)

沙皇炸彈由於當量大,裝藥量也大,其威力和重量都已經達到人類科技的巔峰狀態!而目前由於熱核武器的更新換代以及核武器小型化技術的發展,同等當量下的核彈重量實際上越來越小,目前各國洲際導彈所使用的洲際導彈分導式熱核彈頭,平均當量為20萬噸TNT,但是重量卻不到500公斤。比如美國著名的W88型核彈,其當量為47.5萬噸TNT,然而重量卻只有360公斤,幾乎已經是現代核武器的極限。
(越來越小的分導式核彈頭)

也正是因為核彈頭不再追求華而不實的威力,以及越來越小的體積重量,搭載核彈已經不再是大型戰略轟炸機的專屬,目前諸如法國幻影2000、陣風戰鬥機,印度的美洲虎攻擊機等都具備搭載一定量核武器,執行戰術核打擊的能力,甚至在冷戰時期還出現過小當量的M388型核炮彈!
(陣風攜帶的ASMP巡航導彈,重量只有840公斤,卻可以安裝30萬噸TNT當量的核彈頭)


軍武吐槽君


核彈在剛剛被髮明出來時確實很重,比如美軍用來轟炸日本的兩枚原子彈“小男孩”以及“胖子”重量分別為4.4噸和4.5噸,重量如此之大的核彈確實只能用大型轟炸機搭載進行投送;而世界上第一枚氫彈“麥克”重量更是高達82噸重,沒有任何轟炸機可以搭載這樣的核彈。隨著核彈小型化技術的發展,核彈重量大大減輕,比如美國的B61-12型戰術核彈(見上圖▲),它的爆炸威力相當於150000噸TNT當量,重量卻只有460千克,還沒有一枚航彈的重量大。其裝載的W84核彈頭重量只有120千克,甚至可以使用巡航導彈實施投送;最小的核彈重量只有不到25公斤,即美國的M388型炮射核彈,用一門無後坐力炮就能將其發射到敵陣。


▼下圖為陳列於博物館的美軍M388型單兵炮射核彈,它的重量為25公斤,射程只有3000米,但是威力卻能覆蓋方圓5000米的範圍。

重量大而威力小核彈被稱為第一代核彈,造成它們體積和重量超大的主要原因是人類的計算機技術尚不成熟

在廣大讀者的印象中核彈幾乎是以最神秘、最尖端的形象存在,其實放眼於當下,核彈不再是什麼黑科技,可以說只要是學物理專業的普通高校本科大學生就具備製造核彈的潛在能力,核彈的基本構造比現代先進重型魚雷還要簡單,能製造核彈的國家不一定具備製造魚雷的能力。既然說到第一代核彈,我們就繼續用轟炸廣島的“小男孩”原子彈來例舉吧,該型原子彈總裝質量為4400千克,核裝藥材料為鈾-235,使用量為64千克;起爆藥為TNT炸藥,使用量約為300千克。可見即便是人類第一代第二枚核彈的核心結構重量也只有約364千克,剩下的4000千克的重量則由彈體、核彈控制部分、起爆部分、輻射屏蔽部分來分攤,其中彈體部分重量約為1000千克左右,輻射屏蔽部分約為3000千克左右,而核彈的控制部分和起爆部分加起來不到100千克。這就是第一代原子彈重量巨大的原因。


▼下圖為正在組裝核彈核心部位的科學家,那些六邊形的塊狀物體為TNT炸藥,炸藥上的小孔為雷管插入孔,炸藥的作用是轟擊位於核心位置的核裝藥,而核裝藥的體積大小僅僅相當於一顆鉛球,從這個結構上看,這是一枚鈈彈,即使用鈈-239做為核裝藥的原子彈,可見核彈的核心部位的結構之簡單和體積之小。

由於計算機技術尚在研發階段,科學家們在發明原子彈的過程中必須通過由數百人組成的計算員組成的專業計算隊伍對各種參數進行人肉式的計算。通過手工計算的結果難免會出現許多誤差和紕漏,這種誤差和紕漏引發的結果導致了“小男孩”原子彈64公斤的核裝藥只有1.6公斤成功發生核反應,爆炸威力也從原來的設計的20000噸下降到15000噸(TNT當量),事實說明光靠人力手工計算是不足以將核彈參數精確計算出來的。64公斤的核裝藥如果放在現在,足足可以發生1000萬噸TNT當量的巨大爆炸威力,這個事實同時又說明人類絕對不可能通過手工計算設計出合理的核裝藥模型,使核彈裝藥充分發揮理想中的效果,因此第一代核彈只能造的又大又重,而投放手段除了載重量較大的轟炸機以外再無其他選擇。


▼下圖為即將裝上B-29轟炸機的“小男孩”原子彈,它將用來轟炸日本的廣島縣。

計算機技術的應用促進了核彈小型化,現代核彈不僅重量和體積大大減小,而且威力還能根據作戰需求進行調整

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ENIAC)於1946年2月在美國誕生,但是這種計算機的運算能力不及現代的一部手機,因此計算速度和計算效率仍然不如計算員們的手工計算。為了進一步研究核彈,科學家們不得不通過進行無數次的核爆實驗來獲取原始數據,然後在根據實驗數據進一步的優化核彈設計。直到1971年英特爾公司推出第一臺微處理器4004IBM計算機,科學家們才得以應用計算機技術來推演核彈爆炸方式,同時實現了運用計算機軟件技術對核彈模型進行模擬爆炸試驗,至此,核彈才得以真正小型化。比如蘇聯研發爆炸當量為5000萬噸的“大伊萬”氫彈,其總裝質量僅為27噸,比爆炸當量為1000萬噸的“麥克”氫彈重量減輕了57噸,威力卻提高了5倍。


▼下圖為美國在其國內實施地下核爆實驗產生的彈坑,為了獲取原始數據,這裡一共進行了900次地下核試驗,在計算機技術應用之前可見人工計算的效率是多麼的低下。

計算機技術的普及使人類進入電子智能化時代,原先必須通過實彈爆炸試驗才能得到的數據,在計算機的運算下坐在辦公室就能完成試驗,所以小型化的現代核彈不僅可以使用轟炸機投送,而且戰鬥機、導彈、火炮等平臺都能輕鬆實施不同級別的核打擊。這也是美俄兩國開始逐漸限制其他國家開展地上核試驗和地下核試驗,最終演變為限制在大氣層以內進行核試驗,美其名曰“核裁軍”的原因。好在我國及時追趕帝國主義的步伐,在掌握各種核彈小型化技術以後也加入了高(耍)大(流)上(氓)的“核裁軍”行列中(即《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可以長期儲存氫彈的國家(于敏結構),同時也是掌握超級計算機核心技術的國家,所以我國即便不在大氣層進行實彈爆炸核試驗也能繼續研究核小型化技術,一枚50萬噸TNT當量的核彈頭重量不超過100公斤,體積也只有緬甸西瓜般大小,而且威力可調。


▼下圖為我國長劍-10A巡航導彈所使用的20萬噸級核彈頭,它的體積只相當於1升裝的飲料瓶那麼大,而且爆炸威力可在5000噸~20萬噸之間調整。

綜上所述,使用大型轟炸機實施核轟炸的行為只發生在剛剛發明核彈的年代,而現代核彈已經實現小型化,核打擊方式已經從過去單一的飛機臨空轟炸演變為“三位一體”核打擊,核彈的投送方式已經發生顛覆性的變化。所謂“三位一體”核打擊指一國同時具備有陸基洲際彈道導彈、潛射彈道導彈和戰略轟炸機三種核打擊方式的能力,當擁有三位一體的核打擊能力時等同於具有全面的核威懾能力。因為具備了在承受第一次打擊後還能反擊的能力,再沒有另一國能夠一次性摧毀對方核打擊能力而不受對方的核報復。目前公認擁有有三位一體的核打擊能力的國家是美國與俄羅斯,我國雖然具備陸基洲際彈道導彈和潛射彈道導彈的核反擊能力,但是實施空中核反擊的轟-6轟炸機性能遠遜於美國的B-52、B-2、F-111以及俄羅斯的圖-95、圖-160戰略轟炸機,恐怕只有等到國產轟-20正式問世以後我國才具備真正意義上的“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


▼下圖為中航工業集團公司披露的國產轟炸機轟-20的神秘形象。


兵器知識譜


這張圖是在美國空軍博物館拍的▼,圖中一側機翼掛著兩個巨大螺旋槳發動機的就是當年扔原子彈的B-29“超級堡壘”轟炸機,左下角位置是當年扔在廣島的“小男孩”原子彈,而螺旋槳正下方則為扔在長崎的“胖子”原子彈。可以看出,這兩枚原子彈的體積要比普通航彈大一些,重量也大一些。當時的魚雷轟炸機和俯衝轟炸機雖然能夠掛載體積和重量都比較大的魚雷和航彈,但因為原子彈更大更重勢必影響載機飛行性能,增大事故可能性。原子彈威力非常恐怖,容不得半點差錯,必須保證萬無一失。



而且使用內爆式引爆的胖子體積比使用槍式引爆的小男孩更大更重,體積更圓▼。滾圓的彈體,一般沒有內置彈倉的飛機難以掛載。胖子的直徑比小男孩的直徑大很多,重量也更大,基本上沒有掛在機身外的可能。所以只能選擇體型更大的大型轟炸機,改裝其內置彈倉掛架之後,直接將胖子塞進機身之內進行固定。這樣一來不會破壞飛機氣動外形,同時也更為掛載更為牢固,要穩妥得多。

其實在那個年代,之所以由大型轟炸機承擔原子彈投擲任務,一來是因為原子彈體積較大,轟炸機有內置彈倉便於掛載。二來是因為大型轟炸機有著巨大的航程,可以最大限度放大原子彈的投擲範圍。▼這張圖中最上面一條就是當年B-29執行原子彈轟炸廣島任務時的的航線,可以看到其直線距離相當遠。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普通魚雷轟炸機或者俯衝轟炸機就算是能夠掛上原子彈,扔那也回不來,所以擁有大載彈量和大航程的大型轟炸機才是當時原子彈運載的最佳平臺。後來,隨著科技水平的發展,導彈
的精度越來越高,可靠性越來越高,射程越來越遠,遠到超過了可以空中加油的戰略轟炸機。同時,核武器突破原子彈原理的瓶頸,成功研製出了威力數百倍於原子彈的氫彈。後來技術進一步發展,兩相的氫彈變成三相。再後來,核彈頭威力越來越大,體積卻越來越小,越來越便於投送。▼這是美國W-88核彈頭,重量只有360千克,但是爆炸當量可以達到47.5萬噸,一枚三叉戟II潛射彈道導彈可以攜帶10個以上W-88彈頭。

於是,洲際彈道導彈
就取代了大型轟炸機,成為了現代核武器的最佳投送平臺。洲際彈道導彈的射程在8000公里以上,主流的東風,白楊和民兵三個系列的洲際彈道導彈的射程更是在12000公里以上,固定一個發射位置足以覆蓋整個地球的所有主要城市目標。而且洲際彈道導彈的速度遠超戰略轟炸機,只需要20多分鐘就可以跨越上萬公里,準確摧毀敵方城市。而且隨著技術的發展,洲際彈道導彈的突防能力越來越強,威力也越來越大,成為了核武器的最佳搭檔!
現代真正意義上的核大國都標配“三位一體核打擊”體系,其中三位即陸基洲際彈道導彈,海基潛射彈道導彈和遠程戰略轟炸機投送。三位中有兩位是以洲際彈道導彈為投送平臺,其中陸基洲際彈道導彈打擊負責摧毀,海基負責二次核打擊,即核報復。而傳統的戰略轟炸機投送則因為具備使用靈活性,同時可以公開飛行亮相,則負責核威懾。陸基/海基洲際彈道導彈和戰略轟炸機三位一體構成了現代核大國的核打擊,報復和威懾體系。


赤焰噠噠噠


戰略核彈

本身很重,早期就很重,後來當量大了更重,一個幾噸,小飛機載不動,

這是當年,還有個航程問題,從哪的機場起飛,飛到哪?地球一圈四萬公里,戰略轟炸機至少要超過兩萬,才能到達全球,再有,做為戰略巡航重要的是慢慢轉悠,而不是到了就投,最好是有餘地談,有時間談,這就要收放自如,這一層,導彈就做不到,導彈發出就收不住了,那不行,這都要求長航時長滯空,可快飛,可盤旋盤姮,想快可以快但更關鍵是可以慢。

這方面俄式的“熊"就很到位,

重型旋槳,可以慢慢轉悠,

但是,這也過時了,

俄國新型更牛,波塞冬喚醒器飛機,自身不帶核彈,那多危險?還輻射自己!

波塞冬飛機只帶喚醒器,升空對方就不敢擊落,墜落喚醒器就喚醒啟動波塞冬海底核水雷,這安全性強多了。

連隱形飛機都省了。

流氓飛機在天上飛,誰也不敢擊落它,

俄羅斯中將透露,這是古巴導彈危機時,俄國深海潛艇完成的埋雷任務,

就在美國東西海岸,後來日本和韓國商船又協助補位,在港口進港前向港口外海傾倒休眠核水雷。

為啥當年蘇聯放棄中導?沒大殺器會嗎?美國徹底被俄國人耍了。


星輝650


自由落體時代不用大型轟炸機掛載核彈還真沒其他辦法,二戰後期美國人研製出了原子彈,早期原子彈相對來說個頭不算小。首選目標是日本本土,由於跨洋轟炸需要更遠的航程,彈藥的特殊性也需要更好的安全性。因此,二戰明星B-29戰略轟炸機成為首選。

B-29“超級空中堡壘”戰略轟炸機,9噸的載彈量、10200米的實用升限,以及5600千米的航程,使其成為當時最先進的戰略武器。

當時能用於實戰型的原子彈包括:投放於日本廣島的小男孩,以及長崎的胖子原子彈,重量分別為4噸和4.5噸,TNT爆炸當量兩萬噸左右。兩者起爆模式不同,採用內爆式引爆的小胖子個頭明顯更大,而採用槍式起爆法的小男孩就苗條多了。

由於原子彈有一個最大殺傷投放高度,比如在研製小男孩時,通過計算得出結論如果在目標上空580米高度爆炸它的破壞力將最強。同時為了滿足投彈母機的安全就必須要有很高的升限,而這些B-29大型轟炸機剛好滿足。

1945年8月6日執行轟炸任務的B-29型轟炸機,在日本廣島上空9400米高度,投下小男孩。經過44.4秒後原子彈在廣島市中心醫院上空約580米高度爆炸。當然,這個時間段也是B-29快速逃離的最佳時間。

這是歷史上唯一的兩次原子彈實戰記錄,隨著核武的小型化,以及導彈技術的成熟。現代使用的核武器可以由多個平臺攜帶,而且可以在防區外投放,因此對於載機的要求已經不再完全是大型為主。

比如法國陣風戰鬥機可以攜帶戰術核武器


河東三叔


核武器自誕生以來其投放方式經歷了2個大的時代:轟炸機直接投送和導彈投送。雖然世界擁核國家依舊保留了傳統的自由落體“核炸彈”,但直接空投已經不再是核武器投放的唯一方式,而轟炸機也不再是核武器投放的唯一工具。對於很多國家來說,研製彈道導彈運載核武器比研製具備突防能力的轟炸機要現實的多。

下圖為1945年8月6日和9日分別投擲在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複製品,分別是4.4噸的“小男孩”和4.5噸的“胖子”。由於早期核武器技術較為原始,無論是“槍式”還是“內爆”式原子彈都是在靠“堆積”核材料達到臨界質量。正是因為“臨界質量”這個最基本鏈式反應條件,為了彌補核材料被“炸飛”的因素並保證實際的爆炸當量,原子彈的裝藥和機構都是非常龐大的,所以其“小型化”水平非常低,第一代的原子彈的體積和重量都非常巨大,就連普通的轟炸機都沒有這個能力進行投擲。所以投擲在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是由綽號“超級空中堡壘”的B-29型大型轟炸機執行,該機最大帶彈量達到9噸,最大航程達到6000公里,這才能滿足早期核武器的遠程投擲。

二戰結束後一段時間內原子彈雖然當量在增強,但是依舊沒有擺脫“臨界質量”這個硬指標,所以原子彈的體積和重量也依舊維持在較高的水平。1952年11月15日,美國進行了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裂變彈”試驗,MK8型“國王”在串聯4個裂變核心的情況下達到50萬噸TNT當量,也接近裂變彈的當量極限。但“國王”的自重達到7.8噸,平均每公斤爆炸當量只有64.1噸,無論各方面來看都只能用大型轟炸機才能投放。

1952年世界上第一顆氫彈“邁克”爆炸成功,當量達到1050萬噸TNT當量,遠遠超過50萬噸級的“國王”。但是“邁克”重量74噸,只能算是“熱核裝置”而非“熱核武器”,沒有任何載具能夠進行投放。在50-60年代,美蘇陷入核武器的“當量競賽”,特別是蘇聯一次次刷新核武器的當量記錄。雖然氫彈的效率遠遠超過原子彈,但是當量和自重大致還是呈正比關係,比如下圖的RDS-220“沙皇炸彈”,爆炸當量5050萬噸TNT當量,但是自重也達到27噸 ,只能由當時蘇聯最大的Tu-95型轟炸機投送,核導彈根本沒有這個能力投放。各國第一顆實戰化氫彈重量基本都在4噸以上,彈道導彈的水平無法直接投送大當量氫彈。

雙方為了保證在核打擊中的優勢,40年代末-50年代初美國先後研製了載彈量32噸的B-36“\t和平使者”轟炸機和載彈量25噸的B-52“同溫層堡壘”。而蘇聯在仿製了B-29之後又發展了中型的Tu-16中型戰略轟炸機和Tu-95重型戰略轟炸機。


但是戰略轟炸機存在一個問題:突防的可能性越來越小。

隨著美蘇雙方的導彈和戰機技術不斷增強,體積龐大的戰略轟炸機越來越容易被攔截,甚至為了保證自己的安全雙方還發展了“核防空導彈”,企圖用核武器的爆炸殺傷能力大範圍攔截遠程轟炸機群。而另一種武器——彈道導彈也逐步發展起來,由於彈道導彈的運行軌跡較高且末端速度快,相比於戰略轟炸機來說這種運載工具幾乎不可能成功攔截,所以彈道導彈是核武器投放的另一種有效工具。1957年8月21日,蘇聯試射世界上第一種洲際彈道導彈P-7,最大載荷5.5噸,可以運載百萬噸級氫彈,直接使蘇聯具備1小時內核突擊美國的能力。而美國也在1957年12月成功試射“宇宙神”洲際彈道導彈,從此世界進入導彈洲際打擊時代,戰略轟炸機不再是唯一的投放載具。

而隨著核武器小型化水平的提升,中程/洲際導彈出現了多彈頭和多目標多彈頭的重返大氣技術。而之後各國又發現,大當量核武器其實並不划算,1枚1000萬噸級當量熱核彈頭有效殺傷面積為700平方千米,而10枚100萬噸級則達到1500平方公里。從攔截難度上講,10枚彈頭的攔截難度顯然遠遠高於1枚彈頭,在這種情況下各國相繼放棄大當量核武器轉為發展“小型化”核武器。比如美國W88型熱核彈頭(三相彈),360公斤的自重達到47.5萬噸TNT當量,每枚“三叉戟II”型彈道導彈可以攜帶8枚。而W80型熱核彈頭自重180公斤,爆炸當量達到20萬噸TNT當量,主要裝備於巡航導彈。

除了五大常任理事國之外,其他的擁核國家無論在科研還是工業水平都是處於相對落後的狀態,自行研製戰略轟炸機是根本不現實的。然而速度更快、攔截難度更大的彈道導彈的出現使得小國也具備核武器(裂變彈)投送能力,而彈道導彈在外部技術支持下不需要太過強大的工業實力就能實現,比如巴基斯坦、以色列、印度、朝鮮都是擁有遠程彈道導彈的國家,直接對周邊國家構成直接威脅。

而作為世界上軍事實力最強的三個國家,為了保證相互摧毀和足夠的核反擊能力,他們都是保有“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即空基轟炸機、海基戰略核潛艇和陸基彈道導彈,不放過任何可能的核打擊方式。美國和蘇聯又先後研製了具備超音速飛行能力的B-1B和Tu-160,美國更是為了保證突防轉為發展隱形的B-2轟炸機投放核武器。

至於英法兩國隨著國家的逐步衰弱,他們只保留生存能力最高的海基戰略核力量,放棄了陸基和空基(法國用戰術飛機投放)戰略核力量。對於目前世界來說,戰略轟炸機已經不是甚至不作為主力來使用,而除B-2之外世界上大部分戰略轟炸機都淪為巡航導彈載機,而遠程巡航導彈也是可以攜帶核戰鬥部成為核打擊載具。


雛菊西瓜Peterpan


投放戰略級核武器的飛機,必須要具有非常遠的航程和平穩的飛行性能,運載飛機不必追求過高的速度和高機動性,所以一般由中遠程轟炸機來承擔。


核武器作為有核國家最後的底牌,一旦動用說明已經到了生死關頭,所以這個決策變得非常重要。在運在平臺飛往目標的途中,要給決策者留出撤銷命令,或者改變命令的可能和時間,能夠實現帶彈返回著陸。而普通戰鬥機的起飛重量和著陸重量都是有非常嚴格的規定的。從技術角度來說,現代戰鬥機帶彈降落完全沒問題,但是從安全性來講,現代戰鬥機還不能做到在任意條件下歹任意彈種在任意的地點走路,在陸地機場戰鬥機如果攜帶普通的空空導彈或者是對地制導炸彈等比較輕的,但總時著陸要求比較低,多數條件都可以帶彈著陸,但是在攜帶重型炸彈特別是核武器這種非常危險和敏感的炸彈的時候,因為機體負載比較大,而且彈藥體積一般比較龐大,所以帶彈著陸就變得非常的危險和困難。


在使用轟炸機執行核武器投放任務的時候,本身就需要一定的威懾力,目標一般是非常堅固的地面目標或者是群體目標,實施高空轟炸。所以運在平臺不需要高機動性和高速性能,相反運載平臺必須具有非常遠的航程和滯空時間。

但是作為戰術核武器來講,則恰恰相反,因為攻擊的是戰術性的軍事目標,而且對方一般都是晨晨戰術攔截的,所以該運載平臺必須高速高機動性才能躲避攔截和實施轟炸任務,這種戰術核武器的投放任務,一般的戰術飛機都可以執行。如果想要撤銷這個攻擊命令的話,一般不會採取帶彈著陸,而會採取比較安全的在己方控制區域內採取使用降落傘拋棄的方式回收。可以參考美國的b-61型戰術核武器,該型武器是美國研發的一種小型戰術核彈,它的破壞威力大約為5萬噸至300萬噸黃色炸藥。該新武器的後期改進型b61-12戰術核武就可以由f15、f16搭載並投放。

強5其實是當時無奈的選擇,他只能搭載戰術核武。


平頭兔


戰鬥機飛不了那麼遠,也沒有足夠的滯空時間來執行戰備巡航。

而且核彈開啟保險有一系列的程序,一般需要兩個人。大家電影都看過吧……到時候需要外掛兩個人在戰鬥機翅膀上啟動核彈嗎。


瞎搞學教授


我是雪松:二戰時期美國剛研製出核彈,還有可以發射的火箭所以只能用空中堡壘B29做為載體了,為了裝載核彈美國人把轟炸機上的航炮武器都拆除了,那時核彈還沒有小型化,所以重達十餘噸。


雪松127947852


我亂說的,不知道對不對。除了運輸之外,會不會是大型轟炸機的動力夠強勁,放下重物以後,馬上跑也跑的快?要知道,多跑快1米,可能輻射就不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