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6 为何清明一到,歌伎们自发祭奠柳永,形成当时独特的人文景观?

为何清明一到,歌伎们自发祭奠柳永,形成当时独特的人文景观?

杯酒释兵权

01

赵匡胤是发动黄桥兵变建立的宋朝,所以当上皇帝后,他对武将始终心存忌惮,生怕有朝一日别的将军也学他,上演一场黄袍加身的历史剧。

思来想去,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夺取了武将们的兵权,又进行军队改革,把军权牢牢地抓在皇帝自己手中。

接下来将军权一分为三,由枢密院掌管调兵权,三衙掌管管兵权,再由皇帝临时指派帅臣掌管统兵权,这样人为造成一种“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兵不习将,将不知兵”的局面。

从那时起,就一直坚守着抑武扬文的基本国策,对武将那是严防死守,不留一点空隙。

武将被限制住了,那么国家正常运转靠什么?自然靠文官了。所以,在宋朝,文官的地位明显要高过武将,待遇也好得多。

于是乎满朝都说孔孟之道,到处充满了“之乎者也”声。

为何清明一到,歌伎们自发祭奠柳永,形成当时独特的人文景观?

文人聚会

02

文人的情趣是什么?饮酒作诗,潇洒风流。

宋朝,是那些所谓有情怀的知识分子魂牵梦绕的一个朝代,不杀士及上书言事者的太祖遗训,使那些大嘴巴的官员们因言获罪的风险大大减少。而到处充斥的风花雪月社会风气,更可以让这些文人雅士们尽情的释放荷尔蒙 。

文人们常去的是青楼。那里是他们感情的港湾,在那里有诗,有画,有酒,有玩,有乐。

其实青楼并不如大家所想象的,里头充满的都是肉欲。

宋朝青楼里的女子,多指卖艺不卖身的妓女,古代妓女中只有娼妓是卖身的,歌妓,舞妓等妓女一般都是不卖身的,称为清倌人。有极少卖身的,那档次都非常高,个个多才多艺,并且接待的都是些达官贵人,风流才子。

文人墨客来这里主要还是一种情绪的释放。在这里欣赏一首歌伎的甜美嗓音,自然是一种别样的艺术享受。那么,要唱歌,就得有歌词,所以歌词写手就应运而生。

在宋朝,填写歌词的文人总体分成两大派,一派是以苏东坡为代表,其创作的豪放派歌词慷慨激昂,他们的歌词适合于大型宴会中一展歌喉;另一派就是以柳永为领袖,他的婉约派以儿女情长的倾诉为特色,最适合青楼的弱女子来吟唱了。

柳永的身份,是当时最红的歌词作者,而且来头颇大,因为他是“奉旨填词”。

那么,这么说起来,这个柳永,他是皇帝的御用文人吗?御用文人怎么能到这个地方来呢?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为何清明一到,歌伎们自发祭奠柳永,形成当时独特的人文景观?

柳永

03

柳永(公元984-公元1053),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因在家排行第七,人称柳七官人。

柳永性格洒脱,相貌出众。琴棋书画,吟诗作赋,无所不通。其中最拿手的乃是填词。

公元1008年至公元1024年,柳永参加科考,前后四次都落榜了。于是愤而离开京师,表示再也不参加科考了。

柳永心死如灰,就此抛却了功名之心,开始进入市井坊间。他自恃其才,没有一个人能看上眼。也不屑结交官绅,文友也几乎没有,终日在花街柳巷晃荡。

由于他久富才名,又专门给青楼的歌伎们填写歌词,所以在这个圈里很红,这些歌伎们都很敬慕他,以见到他为荣。若有不认识柳七官人的,众人都会认为不够档次,不把她当姐妹看。那时在她们中间流传着这几句话:

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

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

不愿千黄金,愿中柳七心;

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为何清明一到,歌伎们自发祭奠柳永,形成当时独特的人文景观?

青楼

04

正当他真正的决绝了仕途之望时,命运却突然的垂青了他。这也正应了“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那句古话吧。这就像人生的际遇,当你渴望得到某种东西时,却总是要经受命运的磨难;而当机遇来临时,却是唾手可得一样。

公元1034年,宋仁宗亲政,特开恩科,对历届科场沉沦之士的录取放宽尺度。

景佑元年仁宗初亲政,是年诏曰: 诸科,十取其二。凡年五十,进士五举、诸科六举,尝经殿试,进士三举、诸科五举,及尝预先朝御试,虽试文不合格,毋辄黜,皆以名闻。(《选举志》)

宋仁宗登基之后看到常年考试、屡试不中的举子很是落魄,于心不忍,于是特下诏书,凡是考进士科过5次,年过50的,其他诸科考过6次,年过60的,进士科经过殿试3次、诸科经过5次,外加真宗朝御试没合格的举子,都可以免试,直接当官。

为何清明一到,歌伎们自发祭奠柳永,形成当时独特的人文景观?

宋仁宗

天下还有这样的好事!柳永闻讯,即由鄂州赶赴京师。果然是皇天不负有心人,这年总算是进士登第。中进士后即被授予睦州团练推官。

过了些时日,翰林缺人,吏部推荐柳永。宋仁宗很欣赏其才华,问吕丞相的意见:朕欲用柳永,卿可了解此人?

做了官的柳永,还是那么自视清高,不愿趋炎附势,最后得罪了丞相。丞相吕夷简就没说好话。回答道:此人虽才高,却恃才傲物,全不把功名放在眼里。现任屯田员外,日夜与妓为伴,表示不赞同皇上的提议。

为了打消皇上的疑虑,对柳永的词作,吕丞相是当场吟诵。

《西江月·师师生得艳冶》

宋代·柳永

师师生得艳冶,香香于我情多。安安那更久比和。四个打成一个。

幸自苍皇未款,新词写处多磨。几回扯了又重按。奸字中心著我。

宋仁宗一听,词作的格调的确不高,就弃用了。

没有升迁不说,官场里那些投机钻营之辈,为了拍丞相马屁,又趁机连连参劾柳永,就这样被罢了官。

为何清明一到,歌伎们自发祭奠柳永,形成当时独特的人文景观?

发火

05

另外还有另一种说法,柳永作《鹤冲天》一首,全词如下:

《鹤冲天·黄金榜上》

宋代·柳永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这首词中上下阕最后一句非常关键,上阕是说何必为功名患得患失?做一个风流才子为歌伎谱写词章,即使身着白衣,也不亚于公卿将相。

下阕更是消沉,青春不过是片刻时间,我宁愿把功名,换成手中浅浅的一杯酒和耳畔低徊婉转的歌唱。

宋仁宗看到这首词,觉得柳永实在是“狗肉上不了席”,就在政治上否定了他。于是御笔批了四句:

柳永不求富贵,谁将富贵求之?

任作白衣卿相,风前月下题词。(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

还有一种说法,宋仁宗想,既然你这么厌倦皇家的官职,那你还是去填词做赋去吧,于是御批: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就这样,皇上的一道御批,柳永的官场梦,顷刻破碎。

为何清明一到,歌伎们自发祭奠柳永,形成当时独特的人文景观?

丢官

06

既然丢了官职,那我就顺水推舟,于是到哪里都说自己是“奉旨填词”,且填得更加放肆。

今天我们看来,柳词之俚俗实质上是以市民们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城市生活中市民们的思想感情;也可以说在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对宋词这一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对词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所以他的词作达到“凡是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流行程度,但由于在正统的文人圈中认为这些都不能登大雅之堂,所以对他的词作评价不高,以致于否定了他本人的文学贡献,导致《宋史》中都没有给他立传。

这事说起来,似乎是柳永个人的悲哀,但实在是大宋的幸运。大宋失去了一个轻视浮名的官员,却收获了一位卓越的词人。

为何清明一到,歌伎们自发祭奠柳永,形成当时独特的人文景观?

白衣卿相

07

试想大清的文字狱,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甚,140年间没有出现伟大的作品,也没有涌现出卓越的文学家,为何?那些个有才的,都被皇上给“咔嚓”了。

内阁学士胡中藻的一首诗中有这么一句“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认为是故意加浊字于大清国号之上,大不敬。那就“咔嚓”吧。可以看出当时的文字狱严酷到了什么地步。

所以在那个朝代好容易出个大才子纪晓岚,他却一辈子没敢著书立说。为何?纪晓岚很清楚,文人的骨气再硬,也比不过乾隆爷的钢刀硬,他也怕“咔嚓”。

总结起来看,历朝历代,都遵循着这么一个规律,在政治高压下,文化艺术很难有真正的繁荣,但有时候却凤毛麟角的出现伟大的作品;而宽松的政治环境的确能促进艺术的繁荣,但却很难出伟大的作品。这是否是一个悖论?当然,这是文学评论家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了。

为何清明一到,歌伎们自发祭奠柳永,形成当时独特的人文景观?

文字狱

08

不管怎么说,生活在宋仁宗时代,真是柳永的幸运。奉旨填词就去奉旨填词吧,让那些青楼女子唱一唱御批的淫词,虽然有些不伦不类,但唱不夸大宋的江山。可见宋仁宗的确当得起一个“仁”字。

所以后来的柳永,是打心眼里感谢皇上的,他说“愿岁岁,天仗里常瞻凤辇”。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老百姓希望年年都能看到宋仁宗的仪仗,瞻仰到宋仁宗的风采,天下百姓都拥戴宋仁宗。

柳永的才能果然没有白瞎,在宋词880多个词调中,属于柳永首创的,共有一百多个。词至柳永,体制始备,令、引、近、慢、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长调短令,日益丰富。

形式体制的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

为何清明一到,歌伎们自发祭奠柳永,形成当时独特的人文景观?

晚年柳永

09

但柳永的晚年,生活却比较悲惨。他去世后,没钱安葬,是那些平日里仰慕他的青楼歌伎,大家凑钱埋葬的他。

每当清明节来临之际,没有亲人祭奠,他以前给填过词的那些歌伎们,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吊柳会的风俗在当时很有影响力,成了北宋时期清明节习俗中的一大人文景观。后来有人在其墓前题诗:

乐游原上妓如云,尽上风流柳七坟。

可笑纷纷缙绅辈,怜才不及众红裙。

这首诗对柳永得不到公正的评价进行了倾诉,那些所谓的风流名仕,还不如这些歌伎们重情重义,因为她们知道柳永的价值,真正珍惜他的才能。

为何清明一到,歌伎们自发祭奠柳永,形成当时独特的人文景观?

宋朝女性

10

事实上也的确是这样,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柳永身前在寻常巷陌中的巨大影响力,也反映出了柳永身前对女性的尊重。他除了用眼睛来观察歌伎,还用心灵来感受歌伎们的思想。

生活中真实的歌伎们比一般世间女子精神上负担更重,她们的内心充满着矛盾和怨恨,柳词成功地揭示出她们心灵深处的隐秘,将她们的“苦”描写得真挚感人,催人泪下。

歌伎们唱着他填的词,成为一个活生生的女子,她们美貌、多才多艺,但是命途多舛,惹人怜惜。

因为他的词,表达了女性压抑的心情。所以他的新词一出,马上就成为流行歌词,并不奇怪。

为何清明一到,歌伎们自发祭奠柳永,形成当时独特的人文景观?

歌伎

作为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他开创的婉约派,由于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柳词在词调的创用、章法的铺叙、景物的描写、意象的组合和题材的开拓上都给后人以启示,对后世文人词的创作及对后来的元曲、小说等的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我认为柳永的词在今天看来是“雅俗共赏”,是中国文坛历史上的瑰宝。

一代词词宗就是一代词宗,千年后他的词作还有着无比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续资治通鉴长编》 宋·李焘

《避暑录话》宋·叶梦得

《醉翁谈录》南宋·罗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