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6 認真總結完中國苗繡的十大繡法後發現,有些東西是我們永遠不能丟

說起中國刺繡,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是四大繡品——蘇繡、湘繡、蜀繡和粵繡,它們多繪繡寫實圖案,栩栩如生,代表中國刺繡最極致的水準。刺繡工藝也多見於中國各民族地區,圖案、紋飾、材料都各富民族特色,貴州刺繡亦是如此,其中尤以廣泛分佈的苗繡技藝精湛。苗繡的意義超越了衣飾本身——因為多將神話傳說的紋樣繡下來而被稱為"衣服上的史詩",而且單從刺繡技法而言,也代表了極高的水準。

貴州苗女向來擅紡織和刺繡,在很多史料中都留有記載:唐代的"卉服鳥章",明代的"繡花衣裙",或是清代的"錦衣"、"苗錦"。苗族服飾有"一山不同天,一里不同服"的差異,服飾是各苗族支系的顯性差異之一,而不同的刺繡技法、圖案紋樣和配色,是讓服飾形制豐富多元最重要的元素。

從繡法上來說,苗族刺繡可分為:平繡、破線繡、皺繡、辮繡、堆繡、梗邊繡、打籽繡、貼布繡、挑花、錫繡、鎖絲繡等。苗繡通常先製作繡片,再將繡片縫到服飾上,複雜的紋樣會先剪出紙樣,貼在繡布上再走針線,以保證圖案的精確。因為一般不用繡繃,所以刺繡的場景並不受限,門口屋後、田頭灶旁都能繡起來。

認真總結完中國苗繡的十大繡法後發現,有些東西是我們永遠不能丟

平中出奇——平繡

分佈地點:黔東南各地區

平繡是最普通和運用最廣泛的繡法之一。平繡單針單線,講究針腳排列均勻,紋路平整光滑。苗族在平繡中融入了很多獨特的技巧,如在一大塊畫面上,為了避免平針運用帶來的長距離造成的繡線鬆散,繡工們巧妙地增加斷面,縮短走針,使繡線牢固貼在繡布上,也以此表現出動物的脊骨、龍魚的鱗片或牛的毛旋,邊緣再以鎖繡蓋住針腳,既使之更加耐磨,又使畫面富有裝飾性、層次感和立體感。

認真總結完中國苗繡的十大繡法後發現,有些東西是我們永遠不能丟

經緯間的錦繡——挑花

分佈地點:貴陽花溪、畢節黔西

挑花是苗繡是使用最廣泛的一種技法,其特點是根據布的經緯入針,其圖案多呈幾何圖案。挑花分為十字挑花和平挑兩種:十字挑花以十字為基本單位,在布的經緯線上走出橫豎兩條呈十字交叉的構圖方法,這種技法以貴陽花溪一帶最為著名。平挑在每一個塊面上只單一地依經線或依緯線走線,其畫面彷彿織錦一般,所以也稱為織錦或納錦,其構圖時數紗而做,所以也稱數紗繡。挑花的幾何圖案蘊藏著苗族的古老的故事,不同色彩和圖案或代表山川、或代表家園或代表人物。同時各地的挑花用料也不同,粗獷的用毛線,細膩的用絲線,不同地域差別極大。

認真總結完中國苗繡的十大繡法後發現,有些東西是我們永遠不能丟

如錦似緞——破線繡

分佈地點:黔東南臺江施洞、施秉雙井、施秉馬號

破線繡,是平繡中極為特殊的一種,工藝精湛,可與四大名繡相媲美。破線繡將普通的絲線破分成8至12股不等的細線再穿針引線,絲線破開後會起毛易斷,繡工們剝開嫩皂角,取出裡面透明的漿液包成一團,在繡花前將針線從中穿過,使絲線平順挺括,然後用平繡的針法,將紋樣鋪滿,不留空隙。這樣的繡品光滑細膩,精美華貴,具有綢緞般光澤,是苗繡中的精華。

認真總結完中國苗繡的十大繡法後發現,有些東西是我們永遠不能丟

立體浮雕、肌理質感——縐繡、辮繡

分佈地點:黔東南臺江臺拱、雷山丹江、雷山西江

與破線繡的細膩、鮮豔不同,縐繡粗獷、古樸,工藝繁複,主紋多為雙龍搶寶。縐繡先用自制的編籃把8-12根絲線編成均勻的小辮,以傳統的剪紙圖案貼布為底,依據圖樣將絲辮釘在圖上,每釘一針都摺疊一次,使絲辮褶皺起花,完成後,圖案凸現在外,猶如浮雕。縐繡講究紋理走向,有很好的肌理效果,對於動、植物的表現非常獨特,同時費工費線,常用於節俗盛裝上。如果把打好的絲帶辮子平平的盤成圖案縫在布上,這就是辮繡了,它是縐繡的簡易版。辮繡紋理清晰、圓潤飽滿,獨特的凹凸有置,使圖案更加的生動並富有靈氣。

認真總結完中國苗繡的十大繡法後發現,有些東西是我們永遠不能丟

攝影:秦剛

縐繡"活化石"——馬尾繡

分佈地點:黔南三都

馬尾繡是縐繡的一種,用細線碾裹3—5根馬尾毛(白色馬尾最佳),將纏好的馬尾盤在已描繪好的花紋輪廓上,接著在白線條的凹縫處繡、挑、補、梭各種彩色絲線,刺繡藝人憑自己的生活積累及藝術修養,在布面上挑繡各種圖案。所繡的這些圖案還只是一個空心的框架,還需要由螺形繡或結線繡來填充,最後再縫上金光閃閃的金線,一共要經過52道工序才算完成。

認真總結完中國苗繡的十大繡法後發現,有些東西是我們永遠不能丟

畫龍點睛——打籽繡

分佈地點:黔東南臺江革一

當繡工用纏絲線在圖案邊緣釘出框架之後,接下來就會用打籽繡等其他繡法來將圖案填滿。打籽也就是打疙瘩,每次回針到布面,先將絲線在針上繞兩、三圈,然後插入布,形成打結的樣子,完成後,圖案上像鑲著很多彩色的小珠。臺江革一地區喜用纏絲白線為邊,以硃紅、線綠各色絲線打結成花,形成以花草、鳥紋為主的水雲式風格圖案。

認真總結完中國苗繡的十大繡法後發現,有些東西是我們永遠不能丟

鉸綾鑲羅——貼布與堆花

分佈地點:黔東南凱里、丹寨、從江、臺江施洞

貼布繡是將色布剪成花樣,再釘在繡布上形成花紋的技法。在凱里舟溪一帶,人們用彩色絲絮片剪成1至2釐米的角狀小片貼好,再以纏絲線壓邊,形成牛角紋、水車紋、鋸齒紋和卍紋交織的圖案。在丹寨的古衣中,人們以自己織染的邊帶以條狀或鋸齒狀釘在衣邊,形成衣襬。堆花與貼布略有不同,苗族堆花將色布剪成方塊或三角,再一層疊一層地貼在襯布上形成圖案,運用色差,使圖案顯現立方體透視的視覺效果。

認真總結完中國苗繡的十大繡法後發現,有些東西是我們永遠不能丟

低調的華麗——錫繡

分佈地點:黔東南劍河

錫繡主要流傳於劍河的滿天星、高丘一帶,人們將特製的錫箔剪成細條並卷邊,再用線釘在布上,間有刺繡,形成黑在銀花的繡片。主要紋樣的卍字紋和壽字紋,一般用作衣背和圍腰的裝飾。

文字根據線上傳播方式對原作有部分刪改。

撰文:語鴻。攝影:谷佳駿 等。內容來自:《地道風物.貴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