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函谷關、山海關在古代戰爭中佔據優勢,對於現代戰爭還起作用嗎?

函谷關、山海關等中國幾個重要的關隘:函谷關、山海關等。當然還有最重要的地理優勢,比如,漢中是整個四川的北大門,而北京是這個華北地區的門戶。

自然有用,只不過用法有些改變而已。

古代戰爭中的地理優勢又何止關隘,通常來說,可分為山地、河流、平原和大海。其中山地代表複雜地形、又可擴展為到密林、沼澤、沙漠等,重在阻塞,要點在關隘。而河流又可擴展為江河湖海(近海),重在交通,次在防禦,要點在渡口港口。而平原則代表了擁有豐饒物產的經濟區,如產糧區、產馬區、產礦區等,要點在城市,是戰爭的後勤基地,重點在於支持進攻,但同樣也可以用作防禦。大海則對海洋國家和大陸國家有著不同的意義,對於大陸國家它就是無險可守的平原,對於海洋國家它就是屏護自己的山脈。

函谷關、山海關在古代戰爭中佔據優勢,對於現代戰爭還起作用嗎?

我先解釋一下為什麼平原可以用來防禦。就比如題主所列的漢中,漢中之所以能夠屏護四川,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他有一小塊平原,如果他是一堆山地,也就無大用了。有了漢中平原,就能駐紮重兵守住通往漢中地區的多條蜀道,而且還能就地開展生產,能夠靠自己養得起這支大軍,避免從成都轉運物資。如果漢中被敵人的進攻所殘破,只要能驅走敵人,使得腹地成都平原的生產不受威脅,那麼漢中肯定就能恢復。如果關隘遠離經濟區,就算再險要也是不易長久守住的,光這糧秣轉運之苦,就得先把自己累死。又比如河套地區,如果沒有前套、後套、西套三處平原可耕可牧,讓歷代中原王朝可供移民實邊,那麼就會像塞外草原一樣,根本不可能守住。而後世河套地區環境破壞逐漸沙漠化,對於農耕文明來說,就越來越難守住了。

到了近現代,情況就相比古代就有了變化。首先是關隘的作用迴歸到山脈之中。有山才能有關隘,所以準確的說,是山在抵擋敵人,而不是關隘。關隘所在的河谷孔道,反而是山脈容易突破的弱點,也是己方進攻的通道,所以才需要築關守禦。而關隘兩端肯定能通往一兩個重要的經濟區,所以歸根到底,修建關隘的真實目的就是故意控制阻塞經濟區之間的交通,不然為什麼不到喜馬拉雅山去修築幾個關隘呢?而當時代進步到某一時刻,喜馬拉雅山下已經有了一個統一的印度可能威脅到西藏時,喜馬拉雅山上那些隘口也就對雙方都有了巨大的價值。

函谷關、山海關在古代戰爭中佔據優勢,對於現代戰爭還起作用嗎?

近現代戰爭中,已經無法做到像古代一樣憑關據守,反而只能被動的挨炮挨炸。但是戰爭越到現代,對機械的依賴就越重,山地是及其不利機械化部隊行動的,那麼對於弱勢的一方也就有了巨大的防禦優勢。所以在近現代戰爭中,一切聰明的弱勢方無不依賴山地等複雜地形抵抗強大的侵略者,抗日戰爭如是,朝鮮戰爭如是,越南戰爭如是,阿富汗戰爭也如是。抗戰中,國共兩軍都只有在山嶺中,才有和日軍周旋的能力;朝鮮戰爭中,沒有朝鮮複雜山地地形,就算兔軍再威武,也是擋不住聯合國軍的海陸空立體進攻的;而對於更弱勢的越南人和阿富汗人,她們所熟悉的密林和山洞,就是他們抵禦侵略者的飛機大炮。

雖然在現代,關隘已經變得不可守,但當我們明白守關隘不過是為了控制交通線後,那麼我們就該懂得只要能壓迫對方的交通線,那麼反而處處都是關隘。由於近現代游擊戰的興起,只要在交通線附近留有力量,敵方就寢食難安,這在古代是不可能的。古時候的關隘就建在驛道的正中,而現代往往就在附近山頭高地構築野戰工事,也就有了關隘的作用。反過來說,如果強大的敵人在交通要道附近的山頭構築工事,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呢?大家參考一下松山血戰就明白了。

現代關隘的關城雖然漸漸失去了作用,但進攻路線依然要沿著古代關隘所在的峽谷孔道,而這些孔道的險要處又常在關城,所以這些關口依然出現在歷次大戰中。在抗戰時,長城所在的山海關;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隘口;娘子關、平型關、潼關、崑崙關等古關都發生過大戰。即便到了解放後的自衛反擊戰中,解放軍依然要依照傳統,從滇桂兩路進攻越南,要從兩千年曆史的鎮南關攻出,而出關不遠就是越軍要控制這條交通線進行重點防禦的涼山。可見,在未來戰爭中,以山地為代表的複雜地形依然重要,真是亙古不變。

函谷關、山海關在古代戰爭中佔據優勢,對於現代戰爭還起作用嗎?

在古代,防守河流的要點在渡口,而在現代,防守的重點卻變成了橋樑。你會發現在近現代的戰爭中,有著一座又一座橋樑書寫進了戰爭史。比如在北伐戰爭中,扼守粵漢鐵路的汀泗橋和賀勝橋;又比如在長征中,大渡橋橫鐵索寒的瀘定橋;馬占山將軍在江橋打響了抗戰第一槍,七七事變日軍從盧溝橋攻入了宛平城;有自己修橋又自己炸橋的茅以升和他的錢塘江大橋,有毅然炸掉滇緬公路上的惠通橋,阻止日軍進犯昆明的張祖武;朝鮮戰爭中,有美軍誓要炸斷的鴨綠江大橋,也有志願軍三炸美軍三修的水門橋。在未來的戰爭中,由於現代公路鐵路橋隧比的大幅提高,攻擊橋樑大概會成為一種普遍的手段。

相對於山地和河流,其實平原才是最關鍵的一種地理優勢。平原雖然難守,但卻是大家爭奪的中心,因為有了平原,才有糧食和人口,才有戰爭潛力,犧牲無數將士的性命突破關隘的目的正在於此,大家搶來搶去的也無非為了幾個精華的平原產糧區或者養馬區。永遠處於防守狀態終究是要失敗的,要贏得勝利一定要進攻,進攻的資本就是平原。不然你想想一下關中平原盡是山地,那麼秦漢又如何統一天下呢?這些雄關又有何用?所以守關隘,其實就是守平原,或者說控扼兩個經濟區的往來。如果關隘兩頭一個經濟區都沒有,那麼關隘也就無用了,而且終究也是守不住的。比如關中四塞,但只要敵人從其中一關攻入了腹地長安,那麼其他關隘如果沒有別的經濟區支撐,往往就不攻自破了,不來打都得餓死。而反過來,哪怕敵人攻破了關隘,但只要城市不破,丟失的關隘又會自然的回到手中。

函谷關、山海關在古代戰爭中佔據優勢,對於現代戰爭還起作用嗎?

而平原的關鍵又在於中心城市,控制了中心城市,也就控制了平原的大量人口和物產。其實城市不一定建在平原,但城市必定靠河,又可以如同關隘一般控扼交通,而有大河交匯的城市則是重中之重,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另一方面,好的平原必然有河流穿過,否則只能是一片荒漠。對於無山脈可守的華北、華中、江淮地區,只能依託河流組織河防,河流充當了一部分山脈的作用,渡口則相當於隘口。而河口交匯處和渡口附近必定有城市,所以關鍵又變成了控制這些城市。歷史上從北到南依次有滹沱河防線、黃河防線、淮河防線、長江防線,每條防線都有重點城市支撐。除此之外,聯繫這些河流的大運河中,也有無數個城市需要守禦。總體上說,東西向的河流,防禦作用更大,南北向的河流,交通作用更明顯。

古代城市只要城牆城門被攻破,很難組織起有效的巷戰。而現代戰爭中,無數鋼筋水泥構造的巨大城市,動輒方圓幾十公里,雖然已經沒有城牆的保護,但反而成了人造的起伏大山。而且現代社會的運輸核心,如鐵路、公路、機場、港口幾乎都以城市為中心,生產力的核心,也從農業轉變成了工業,所以城市也就越發的重要起來。就二戰來說,歐洲有斯大林格勒,有最後的攻克柏林,都是慘烈無比的巷戰,而在中國淞滬會戰雙方也是精銳盡出,對城市的爭奪不在像古代一樣,只著眼於城牆的防守,而是像打野戰一樣,把城市當作一座座山頭高地,進行逐一血腥的爭奪。我們可以遇見在未來的戰爭中,慘烈的巷戰幾乎不能避免,就如同車臣戰爭中如同煉獄的格羅茲尼,又或者是使命召喚現代戰爭中,成為一片廢墟的國會山。

函谷關、山海關在古代戰爭中佔據優勢,對於現代戰爭還起作用嗎?

海洋對於古代的中國來說,阻塞作用遠大於交通,出了近海,大海就變成了不可逾越的山脈。但到了近現代,隨著科技的進步,海洋反而成了坦途,變成一塊巨大的平原,可供現代海軍任意馳騁,而海島就有了類似關隘的作用,島鏈則類似於山脈。在古代,異族的騎兵騎著馬兒在漫長的北邊四處劫掠,想來機來,想走就走,而中原政權卻無力防禦,實踐證明只有主動出擊以騎制騎才是出路。至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從此有海無防,海外的異族在漫長的海岸上也是想來就來,想走就走,想在哪上岸就在哪上岸,同樣的,被動的炮臺防禦沒有出路,只有以艦制艦才是正途。而對於未來的戰爭,充分的瞭解海洋,利用海洋,是取得戰爭勝利的關鍵。當你弱小時,一個小小的島鏈都是阻擋你的大山,而當你擁有了強大的艦隊時,海洋就成了坦途,是通往全球每一處地方的高速公路。

我們不僅僅要看到戰爭中對於關隘、某地、某城的反覆爭奪,更要有一個概念,其實戰爭所爭奪的,是以平原、河流、山脈和海洋等自然地理條件為基礎,以人類所建的城市、關隘、港口等為依託,共同組成的整體防禦區域。一個防區失手,防線就會整體後退到下一個防區。無論古今,任何地理優勢都是可供利用的,不用在防禦,就要用在進攻。對於不同的勢力,對於劣勢方和優勢方,優勢和劣勢可能也不盡相同。同時戰爭又是雙方的激烈博弈,攻守隨時可能易勢,優勢和劣勢也隨時在動態的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