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函谷关、山海关在古代战争中占据优势,对于现代战争还起作用吗?

函谷关、山海关等中国几个重要的关隘:函谷关、山海关等。当然还有最重要的地理优势,比如,汉中是整个四川的北大门,而北京是这个华北地区的门户。

自然有用,只不过用法有些改变而已。

古代战争中的地理优势又何止关隘,通常来说,可分为山地、河流、平原和大海。其中山地代表复杂地形、又可扩展为到密林、沼泽、沙漠等,重在阻塞,要点在关隘。而河流又可扩展为江河湖海(近海),重在交通,次在防御,要点在渡口港口。而平原则代表了拥有丰饶物产的经济区,如产粮区、产马区、产矿区等,要点在城市,是战争的后勤基地,重点在于支持进攻,但同样也可以用作防御。大海则对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有着不同的意义,对于大陆国家它就是无险可守的平原,对于海洋国家它就是屏护自己的山脉。

函谷关、山海关在古代战争中占据优势,对于现代战争还起作用吗?

我先解释一下为什么平原可以用来防御。就比如题主所列的汉中,汉中之所以能够屏护四川,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有一小块平原,如果他是一堆山地,也就无大用了。有了汉中平原,就能驻扎重兵守住通往汉中地区的多条蜀道,而且还能就地开展生产,能够靠自己养得起这支大军,避免从成都转运物资。如果汉中被敌人的进攻所残破,只要能驱走敌人,使得腹地成都平原的生产不受威胁,那么汉中肯定就能恢复。如果关隘远离经济区,就算再险要也是不易长久守住的,光这粮秣转运之苦,就得先把自己累死。又比如河套地区,如果没有前套、后套、西套三处平原可耕可牧,让历代中原王朝可供移民实边,那么就会像塞外草原一样,根本不可能守住。而后世河套地区环境破坏逐渐沙漠化,对于农耕文明来说,就越来越难守住了。

到了近现代,情况就相比古代就有了变化。首先是关隘的作用回归到山脉之中。有山才能有关隘,所以准确的说,是山在抵挡敌人,而不是关隘。关隘所在的河谷孔道,反而是山脉容易突破的弱点,也是己方进攻的通道,所以才需要筑关守御。而关隘两端肯定能通往一两个重要的经济区,所以归根到底,修建关隘的真实目的就是故意控制阻塞经济区之间的交通,不然为什么不到喜马拉雅山去修筑几个关隘呢?而当时代进步到某一时刻,喜马拉雅山下已经有了一个统一的印度可能威胁到西藏时,喜马拉雅山上那些隘口也就对双方都有了巨大的价值。

函谷关、山海关在古代战争中占据优势,对于现代战争还起作用吗?

近现代战争中,已经无法做到像古代一样凭关据守,反而只能被动的挨炮挨炸。但是战争越到现代,对机械的依赖就越重,山地是及其不利机械化部队行动的,那么对于弱势的一方也就有了巨大的防御优势。所以在近现代战争中,一切聪明的弱势方无不依赖山地等复杂地形抵抗强大的侵略者,抗日战争如是,朝鲜战争如是,越南战争如是,阿富汗战争也如是。抗战中,国共两军都只有在山岭中,才有和日军周旋的能力;朝鲜战争中,没有朝鲜复杂山地地形,就算兔军再威武,也是挡不住联合国军的海陆空立体进攻的;而对于更弱势的越南人和阿富汗人,她们所熟悉的密林和山洞,就是他们抵御侵略者的飞机大炮。

虽然在现代,关隘已经变得不可守,但当我们明白守关隘不过是为了控制交通线后,那么我们就该懂得只要能压迫对方的交通线,那么反而处处都是关隘。由于近现代游击战的兴起,只要在交通线附近留有力量,敌方就寝食难安,这在古代是不可能的。古时候的关隘就建在驿道的正中,而现代往往就在附近山头高地构筑野战工事,也就有了关隘的作用。反过来说,如果强大的敌人在交通要道附近的山头构筑工事,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大家参考一下松山血战就明白了。

现代关隘的关城虽然渐渐失去了作用,但进攻路线依然要沿着古代关隘所在的峡谷孔道,而这些孔道的险要处又常在关城,所以这些关口依然出现在历次大战中。在抗战时,长城所在的山海关;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隘口;娘子关、平型关、潼关、昆仑关等古关都发生过大战。即便到了解放后的自卫反击战中,解放军依然要依照传统,从滇桂两路进攻越南,要从两千年历史的镇南关攻出,而出关不远就是越军要控制这条交通线进行重点防御的凉山。可见,在未来战争中,以山地为代表的复杂地形依然重要,真是亘古不变。

函谷关、山海关在古代战争中占据优势,对于现代战争还起作用吗?

在古代,防守河流的要点在渡口,而在现代,防守的重点却变成了桥梁。你会发现在近现代的战争中,有着一座又一座桥梁书写进了战争史。比如在北伐战争中,扼守粤汉铁路的汀泗桥和贺胜桥;又比如在长征中,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泸定桥;马占山将军在江桥打响了抗战第一枪,七七事变日军从卢沟桥攻入了宛平城;有自己修桥又自己炸桥的茅以升和他的钱塘江大桥,有毅然炸掉滇缅公路上的惠通桥,阻止日军进犯昆明的张祖武;朝鲜战争中,有美军誓要炸断的鸭绿江大桥,也有志愿军三炸美军三修的水门桥。在未来的战争中,由于现代公路铁路桥隧比的大幅提高,攻击桥梁大概会成为一种普遍的手段。

相对于山地和河流,其实平原才是最关键的一种地理优势。平原虽然难守,但却是大家争夺的中心,因为有了平原,才有粮食和人口,才有战争潜力,牺牲无数将士的性命突破关隘的目的正在于此,大家抢来抢去的也无非为了几个精华的平原产粮区或者养马区。永远处于防守状态终究是要失败的,要赢得胜利一定要进攻,进攻的资本就是平原。不然你想想一下关中平原尽是山地,那么秦汉又如何统一天下呢?这些雄关又有何用?所以守关隘,其实就是守平原,或者说控扼两个经济区的往来。如果关隘两头一个经济区都没有,那么关隘也就无用了,而且终究也是守不住的。比如关中四塞,但只要敌人从其中一关攻入了腹地长安,那么其他关隘如果没有别的经济区支撑,往往就不攻自破了,不来打都得饿死。而反过来,哪怕敌人攻破了关隘,但只要城市不破,丢失的关隘又会自然的回到手中。

函谷关、山海关在古代战争中占据优势,对于现代战争还起作用吗?

而平原的关键又在于中心城市,控制了中心城市,也就控制了平原的大量人口和物产。其实城市不一定建在平原,但城市必定靠河,又可以如同关隘一般控扼交通,而有大河交汇的城市则是重中之重,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另一方面,好的平原必然有河流穿过,否则只能是一片荒漠。对于无山脉可守的华北、华中、江淮地区,只能依托河流组织河防,河流充当了一部分山脉的作用,渡口则相当于隘口。而河口交汇处和渡口附近必定有城市,所以关键又变成了控制这些城市。历史上从北到南依次有滹沱河防线、黄河防线、淮河防线、长江防线,每条防线都有重点城市支撑。除此之外,联系这些河流的大运河中,也有无数个城市需要守御。总体上说,东西向的河流,防御作用更大,南北向的河流,交通作用更明显。

古代城市只要城墙城门被攻破,很难组织起有效的巷战。而现代战争中,无数钢筋水泥构造的巨大城市,动辄方圆几十公里,虽然已经没有城墙的保护,但反而成了人造的起伏大山。而且现代社会的运输核心,如铁路、公路、机场、港口几乎都以城市为中心,生产力的核心,也从农业转变成了工业,所以城市也就越发的重要起来。就二战来说,欧洲有斯大林格勒,有最后的攻克柏林,都是惨烈无比的巷战,而在中国淞沪会战双方也是精锐尽出,对城市的争夺不在像古代一样,只着眼于城墙的防守,而是像打野战一样,把城市当作一座座山头高地,进行逐一血腥的争夺。我们可以遇见在未来的战争中,惨烈的巷战几乎不能避免,就如同车臣战争中如同炼狱的格罗兹尼,又或者是使命召唤现代战争中,成为一片废墟的国会山。

函谷关、山海关在古代战争中占据优势,对于现代战争还起作用吗?

海洋对于古代的中国来说,阻塞作用远大于交通,出了近海,大海就变成了不可逾越的山脉。但到了近现代,随着科技的进步,海洋反而成了坦途,变成一块巨大的平原,可供现代海军任意驰骋,而海岛就有了类似关隘的作用,岛链则类似于山脉。在古代,异族的骑兵骑着马儿在漫长的北边四处劫掠,想来机来,想走就走,而中原政权却无力防御,实践证明只有主动出击以骑制骑才是出路。至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从此有海无防,海外的异族在漫长的海岸上也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想在哪上岸就在哪上岸,同样的,被动的炮台防御没有出路,只有以舰制舰才是正途。而对于未来的战争,充分的了解海洋,利用海洋,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当你弱小时,一个小小的岛链都是阻挡你的大山,而当你拥有了强大的舰队时,海洋就成了坦途,是通往全球每一处地方的高速公路。

我们不仅仅要看到战争中对于关隘、某地、某城的反复争夺,更要有一个概念,其实战争所争夺的,是以平原、河流、山脉和海洋等自然地理条件为基础,以人类所建的城市、关隘、港口等为依托,共同组成的整体防御区域。一个防区失手,防线就会整体后退到下一个防区。无论古今,任何地理优势都是可供利用的,不用在防御,就要用在进攻。对于不同的势力,对于劣势方和优势方,优势和劣势可能也不尽相同。同时战争又是双方的激烈博弈,攻守随时可能易势,优势和劣势也随时在动态的改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