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高锟:牵动世界神经的“光纤之父”

2009年10月6日,华裔科学家、被誉为“光纤之父”的高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而早在1966年,高锟就取得了光纤物理学上的突破性成果,他计算出如何使光在光导纤维中进行远距离传输,这项成果最终促使光纤通信系统问世,而正是光纤通信为当今互联网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高锟:牵动世界神经的“光纤之父”

少年时代曾尝试自制炸弹

1933年,高锟出生于上海一户典型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高君湘是留美返沪的大律师,曾供职于国际法庭。堂叔父高君平则推算出了周代北极星的正确位置,是近代中国天文研究的开拓者。

高锟的家在霞飞路。这条如今已更名为淮海路的大街一直以来都是繁华、优雅与家世不凡的标志。

高锟:牵动世界神经的“光纤之父”

到了上小学的年龄,高锟被送进由蔡元培、陶玄等创办的世界学校。这所西式学堂当时为上海最顶级的贵族学校,教授英文、法文。放学时分,衣着光鲜整洁的孩子纷纷钻进门口各家的高级轿车,只有圈内人才能辨认出,在这些小家伙中,有孙中山的孙女、杜月笙的小儿子、荣氏家族的后代……回家后,父亲还为高锟请来私塾老师,一字一句地教他诵记四书五经。

幼年的高锟虽然调皮,但已流露出对科学的好奇心。在上海家中的阳台上,小高锟建了一个小型实验室。在这里,他制造出了5个真空管收音机,还有“几乎能毒死全城人”的氯化物。起初,他对化学最有兴趣,曾尝试自制炸弹。用红磷粉和氯酸钾混合,加上水并调成糊状,再掺入湿泥内,搓成一颗颗弹丸。待风干之后扔下街头,果然发生爆炸。幸好没有伤及路人。

高锟:牵动世界神经的“光纤之父”

开启人类光通信时代

1949年,15岁的高锟随父移居香港,入读圣约瑟书院,之后考入香港大学,但由于当时港大还未有电机工程系,他只好远赴英国伦敦大学进修。大学毕业后,他进入英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做工程师,后被聘为研究实验室研究员,同时在英国伦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65年毕业。

从1963年开始,高锟就着手对玻璃纤维进行理论和实用方面的研究工作,并设想利用一种玻璃纤维传送激光脉冲以代替用金属电缆输出电脉冲的通信方法。1966年高锟发表了利用极高纯度的玻璃作为媒介传送光波,作为通信之用的基础理论。这一设想提出之后,有人称之为匪夷所思,也有人对此大加褒扬。

论文发表4年后,一家玻璃厂终于造出了足够纯净的玻璃纤维,高锟的理论得以验证。又过了4年,光导纤维开始批量生产。到了1981年,第一个光纤传输系统问世。这时,距离高锟发表论文已经过去了15年。在这一技术的支持下,光纤网络和海底电缆这些影响现代生活的重要设施,已经一一成为现实。高锟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光纤之父”。

高锟:牵动世界神经的“光纤之父”

喧嚣之中他是唯一的平静

在获诺奖之前,高锟陆续得到过15项国际大奖,其中包括瑞典爱立信国际奖以及日本诺贝尔奖。直到他的研究问世43年后,人们终于记起他的成就,诺贝尔物理学奖到来时,

可他自己,却记不得了。

通知高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当天,他正从老人健康中心回到家,高锟顺从地听着太太黄美芸的“指挥”,换鞋、喝牛奶、吃蛋糕、穿马甲。他的眼睛总不愿意离开黄美芸,他喜欢冲着她笑,她是他自传中第一章“邂逅”的主人公,也是他眼下唯一叫得出名字的人。

“电视里在播诺贝尔奖,那是给你的。”在美国的家里,黄美芸告诉高锟。

“给我的?哦……挺好的。”这位华裔科学家面无表情地说。

高锟:牵动世界神经的“光纤之父”

事实上,76岁的高锟早在5年前就已患上了阿尔茨海默氏症(老年痴呆)。这几年,除了几条简短的消息偶尔透露一下他的病情外,这位被誉为“光纤之父”的老人几乎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每天,他只是和妻子打网球,去健康中心和其他老人一起运动手脚。

随着病情的发展,高锟的记忆力、表达能力逐渐下降,平时的言谈举止像小孩一样。帮黄美芸洗完菜后,他会扭头向妻子邀功:“你看,我做好了。”而黄美芸也笑着鼓励他:“做得不错”。

一片喧嚣之中,只有高锟本人是平静的。面对不同媒体的镜头,高锟总是穿着一件红色的线衫,浅浅地微笑着。“我实在不是一个太有趣的人,没有什么大喜大悲,一直以来都太过平稳。”他曾这样总结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