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0 伯南克、蓋特納、保爾森撰文:如何應對下一場金融危機

參考消息網9月11日報道美國《紐約時報》網站9月10日發表聯儲前主席本·伯南克、美前財政部長蒂莫西·蓋特納、美前財政部長亨利·保爾森的文章《應對下一場金融危機,我們需要怎樣做》稱,十年前,一場典型的金融恐慌令全球經濟岌岌可危。恐慌的種子是在數十年間播下的,因為美國金融體系的增長超越了大蕭條後防範恐慌措施的範疇。大蕭條時期的存款保險,旨在確保銀行體系的穩定,但是到2007年,一半以上的信貸都流向了銀行以外的地方。次級抵押貸款和自動信用評分等金融創新幫助數百萬人購買了住宅,但是它們也激勵了放款人和投資者的不智冒險行為。

文章稱,最危險的是,數萬億美元的高風險信貸是由未保險的短期資金提供的。這使得金融系統極易受擠兌影響,不是普通銀行儲戶擠兌,而是養老基金、人壽保險公司和其他投資者的擠兌。一個四分五裂、陳舊過時的監管體系導致這些風險很難被識別,也令決策者在恐慌爆發時作出回應的權限有限。

文章稱,危機發生前總體經濟的基本表現也令人不安。生產力增長放緩,工資停滯不前,就業率持續下降。這給美國家庭收入帶來更大壓力,不平等狀況加劇,向上的社會流動性下降。維持相對生活水平的意願無疑促成危機前家庭借貸的激增。

文章稱,儘管美國和其他金融監管機構並未預見到這場危機,但美國採取了積極行動加以阻止:美聯儲向面臨擠兌的金融機構提供了大量短期貸款,同時將利率降至接近於零;財政部通過為投資者提供擔保阻止貨幣市場基金擠兌;財政部還設法收購了抵押貸款巨頭房利美和房地美,並與美聯儲合作試圖防止具有系統重要性的大型金融企業破產;聯邦儲蓄保險公司為銀行債務提供擔保並保護儲戶。

但是,僅靠監管機構的力量是不夠的。國會的行動使得兩任總統——一位共和黨人和一位民主黨人——與監管機構合作,防止金融體系崩潰和避免另一場大蕭條的發生。最重要的是,國會為銀行系統提供資金,令信貸流動正常化。國會還為房地產和抵押貸款市場提供支持,並且批准了一項強有力的財政刺激方案。2009年年中,經濟再度開始增長,國會撥付的資金悉數收回,納稅人獲得可觀利潤。決策者當然無法面面俱到,但與其他大多數國家相比,美國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復甦開始得更早,完成得更快,而且建立在更加健康的基礎之上。

美國是否為下一次危機做好了準備?在某些方面,是的。金融監管改革提高了金融體系的彈性,減少了危機發生的可能性。銀行和其他主要金融機構的財政實力更強,監管方面的差距已基本消除。監管機構更善於應對系統性風險。現在主要擔心的是,這些防範措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削弱,鋌而走險的行為會出現在金融體系中受監管較少的角落。

文章稱,一場金融危機即便現在不太可能爆發,終究還是會發生。因此,財政部和金融監管機構需要有足夠的滅火工具。此前在金融危機發生後,國會賦予了監管機構一些新權力,以幫助其管控某個單獨金融機構倒閉這類事件,而這些工具是2008年秋天遭遇雷曼兄弟公司倒閉時所沒有的。

文章稱,一切金融危機的矛盾之處在於,阻止危機發生的必要政策總是在政治上不得人心。但是,如果這種不得人心推遲或阻止相關機構進行強有力的回應,經濟將付出的代價就會更大。我們需要確保未來的金融消防員擁有防止下一次火災演變為滅頂之災所必需的應急能力。我們還必須抵制隨著關於危機的記憶消退要求取消保障措施的呼聲。對於那些致力於保持金融體系彈性的人們來說,最大的敵人是忘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