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4 一个月下降1.32万亿元,老百姓的存款都去哪了?

中国家庭爱存钱。

“有余粮,心不慌”。面临着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普通家庭的储蓄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

但最近,这一情况正在改变。

根据央行数据显示,2017年12月,住户人民币存款净减少7929亿元;2018年3月,居民储蓄存款有所增加;但是到了4月份,住户存款减少了1.32万亿元,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单月减少超过1万亿水平。

居民存款降幅如此之大,那么老百姓的钱从银行账户转到了哪里?

银行存款减少的三大原因

1、购房消耗大量存款

2016年,一、二线城市房地产爆发。

“限购”、“限贷”政策下,银行提高首付贷款比例,使得居民贷款比例降低,只能拿出更多现金。

以一位身边朋友为例:据他描述,三四年前家里的存款值达到顶峰。父母家有三四十万存款,自己手里有十几万存款。之前本想着能够通过贷款付房子首付,结果贷款限额提高,只能将家里所有的积蓄全拿去付首付,到现在银行里几乎没有存款。

一个月下降1.32万亿元,老百姓的存款都去哪了?

一些人为了给孩子结婚买房,甚至通过民间借贷购置房产。房,不仅消耗居民家庭大部分的存款,还让不少人背上了长期贷款。

2017年,城镇居民收入结余为9.72万亿,但去年城镇居民购房支出达到了9.28万亿。也就是说中国城镇居民的购房负担已经达到了95.5%,在这种极限值下,许多人压缩了生活的必要开支。

而这一次跟1998年的国企大规模亏损导致的居民消费力低下不一样,这一次居民没钱消费的原因,在于许多老百姓手里的钱都拿到房地产市场了。

2、消费观念转变

凯恩斯经济理论提到,“投资、消费、出口”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

政策中常提到拉动内需即刺激消费,“消费升级”已是当前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如今百姓消费观念逐渐变化,加上便捷的支付方式,使更多人的积蓄投入到“消费”中。

国内中产阶级壮大和消费水平提升,服务型消费占比逐步提升。2009-2017年旅游消费支出占GDP比重提升2.7个百分点至6.4%,占居民消费支出比重提升6.7个百分点至17.0%。

一个月下降1.32万亿元,老百姓的存款都去哪了?

大众餐饮、文化娱乐、休闲旅游、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健康养生等服务性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80、90后更偏好品质消费、个性化消费、定制化消费,带动了商品类的消费升级。

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974元,人均消费支出就达到了18322元。中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8%。

3、大众理财意识增强

过去投资渠道太过单一,除了将钱存在银行,人们很少有别的更“靠谱”的选择。金融环境的改变,让居民的存款找到了新的去处。

互联网时代催生了许多新兴的金融产品,单一的银行储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越来越多人开始重视财产的增值。

一个月下降1.32万亿元,老百姓的存款都去哪了?

这些理财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分流了居民的存款,银行吸收存款的压力愈来愈大。

“银行现在面临的局面是,贷款多、存款少,尤其是存款增长质量不理想,即便前期有定向降准也不会直接补充存款。负债端问题持续恶化,会制约资产端的扩张。”北京一银行业分析师这样说道。

如何让你的钱更值钱

一、家庭负债要适度

2017年居民短期消费性贷款增长过快,全年上涨了38%,加上房贷的压力,使居民债务的过快增长,居民每年还本付息压力显著增大。

这样家庭现金流的增长速度受到制约,会使得家庭风险承受能力明显下降。

二、调整消费结构

坚持记账,三天记一次为宜。记账会让你清楚家庭的开销分布,做到花钱心中有数。互联网带来的便利,让我们随时随地都可能获取优惠,但同时也是我们花钱变得更没有“节制”。

一个月下降1.32万亿元,老百姓的存款都去哪了?

建议把花销做分类,规划现在的消费计划和将来的预期消费:包括消费额度,消费的时间点与持续时间。尽量做到享受品质生活的同时,不支出与收入水平相差较大的生活成本。

三、完善资产配置

为了完成存款指标,各家银行不断创新相关理财产品。今年一季度有超过1.8万亿的结构性存款流入银行,平均每天有200亿,季度规模增量创新高。

要想让自己口袋里的钱跑赢通胀,就需要学会理财,让自己手里的闲钱增值。

可以利用投资工具,把现在多余的消费额度延后到其他阶段进行消费,通过获得理财回报满足未来更多消费需求。

我们可以把投资资金分为四个维度:目的,额度,开始时间,持续时间,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坚持理财,轻松让自己多积累一笔财富。

新手注册享880元红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