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正白旗在清朝的八旗中處於什麼樣的地位?

眼鏡超人


這個就得講到女真人八旗制度了,這個八旗制度是由努爾哈赤在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建立的,最開始只有四旗,也就是黃,白,紅,藍四旗,在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增加了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所以總共是八旗。

那麼每一旗的組織機構是怎麼樣呢,一旗也叫固山,開始的時候,一固山下有五甲喇,一甲喇下有五牛錄,一牛錄下有三百人,也就是說一甲喇有一千五百人,一旗有7500人,那麼八旗就有六萬人。

我們再來解釋一下前面說的一些名詞,比如固山,固山是滿語,意思是說旗幟,八旗其實就是八固山,甲喇的意思是隊,牛錄的意思是箭,因為女真人是遊獵民族,所以就用箭來代表人。

牛錄的首領叫牛錄額真,其中額真的意思是主,後來叫佐領,甲喇的首領叫甲喇額真,後來叫參領,固山的首領叫固山額真,後來叫都統,或者旗主。換個我們比較能明白的詞語,就是旗有旗主(都統),旗下有參領,參領下面有佐領。

當時的八旗主為:正黃和鑲黃的努爾哈赤,正紅鑲紅的代善,正白的皇太極,鑲白的杜度,正藍的莽古爾泰,鑲藍的阿敏,其中代善,皇太極,莽古爾泰都是努爾哈赤的兒子,杜度是努爾哈赤的孫子,阿敏是努爾哈赤的弟弟舒爾哈齊的兒子。

最開始的時候,八旗是平等的,順治帝時期入關後,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由皇帝直接統領,所以這三旗也叫上三旗,其他五旗叫下五旗,所以題目問的正白旗在八旗裡面的地位還是比較高的。

皇太極天聰九年,公元1635年,又設立了蒙古八旗,皇太極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又設立了漢軍八旗。都統是從一品,相當於各部尚書,參領是正三品,相當於順天府尹,佐領是正四品,相當於道臺。


歷史簡單說


反對其他答案,胡說八道!不懂別來胡說是基本道理,清朝歷史記載和歷史檔案是歷朝歷代最豐富和完整的,八旗資料完備可查,

第一,我們現在所說的正白旗在努爾哈赤的年代叫正黃旗,是努爾哈赤親自統領,也是努爾哈赤的近衛軍,地位最尊貴,擁有45-48個牛錄,其他各旗平均20多個,正白旗也就是當時的正黃旗是其他旗兩倍大,最有實力最大最尊貴!地位最高,

今天的正白旗在努爾哈赤時代地位八旗中最尊貴!

第二,八旗後來,鑲黃旗最尊貴,其次是上三旗的正黃旗正白旗,因為鑲黃旗的旗主是大清皇帝,旗主身份最高貴,

第三,努爾哈赤晚期,正白旗旗主是皇太極,

第四,努爾哈赤臨死之前,把自己的正黃旗鑲黃旗給了多爾袞後多鐸,根據蒙古和滿族規矩,幼子守家,努爾哈赤想把汗位給多鐸,結果,萬惡的皇太極,在努爾哈赤死後,逼死多鐸和多爾袞的媽媽大妃阿巴亥,篡奪權力,以女真族一千多年的傳統說事,以勃極烈會議為滿族最高權力機構,就是平常說的八貝勒議政,勃極烈是女真話,頭領的意思,金國開國皇帝完顏阿骨打就是勃極烈,後來稱都勃極烈,女真族和金國一直有勃極烈共同議政傳統,這是原始部落民主生活的傳統的遺留。勃極烈在清朝就被翻譯成貝勒,努爾哈赤早期稱號就是貝勒。後來建國,才改稱“天任撫育列國英明汗”

接著,皇太極又進一步找藉口把其他貝勒趕出最高決策層,獨霸汗位,還藉口自己是大汗應該擁有正黃旗,把自己的正白旗改名正黃旗,讓多爾袞多鐸的正黃旗鑲黃旗改名正白旗鑲白旗。

第五,後來皇太極死了,多爾袞篡奪權力,正白旗是八旗中最強大的,,多爾袞死後,皇帝收了他的正白旗為皇帝親領,和正黃旗鑲黃旗一樣成為皇帝親軍,上三旗之一。

第六,八旗中,第一個旗是黑旗,當時滿族只有一個旗,黑旗

第七,正白旗中也有愛新覺羅家族的人,鑲黃旗也有愛新覺羅皇家人,上三旗都有黃帶子愛新覺羅都有紅帶子覺羅,

第八,滿八旗中,正白旗中有大量漢人蒙古人鄂溫克人朝鮮人等等,,正黃旗鑲黃旗裡面也有,

第九,滿八旗中一開始就有大量漢人蒙古人,對面作戰的明朝軍隊將領,也是朝鮮人總兵將領滿族將領蒙古人將領一堆;東北這嘎達不計較民族,就看你給不給兄弟賣力!

第十,八旗,是軍事加行政制度,不管男女老少都是旗人,奴隸也要歸到各旗,曹雪芹的曹家是漢族,但是就是滿八旗正白旗包衣,




東北虎男323



正白旗屬於清朝八旗中的上三旗。

什麼是上三旗呢,說白了就是八旗也有高低之分,其中由天子親統的三旗比其他旗地位高,自然就是上三旗了,上三旗是: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

正白旗位於上三旗之末,在八旗之中處於第三地位。

為什麼說正白旗是上三旗之末呢。

其實最早的上三旗是清太宗皇太極時代形成,當時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由皇太極親自統領,屬於是皇帝的親兵,因此被稱為“上三旗”。

皇太極死後,六歲的兒子福臨繼位,攝政王多爾袞成為實際統治者,因此他將自己所統領的正白旗納入上三旗,再將政敵豪格統領的正藍旗降入下五旗。等到多爾袞出塞外狩獵猝死,順治帝親政以後,不只是清算了多爾袞,還掌握了正白旗的兵權。

順治帝親政成功以後,並沒有再度將正藍旗恢復到上三旗之中,而是繼續多爾袞時代的上三旗模式,因此正白旗徹底成為上三旗。

但正白旗也因此是上三旗中排序最末的,所以說正白旗在清朝八旗之中,屬於第三的存在。當然這個第三含金量很高的,猶如一個巨大的分界線,比之第四不知道高了多少倍,因為它是屬於上三旗。


宋安之


正白旗在清朝八旗中應當屬於上三旗,準確地說排名第三,僅次於鑲黃旗和正黃旗。

八旗是努爾哈赤創立的軍事社會制度,最初源於女真(滿洲)人的狩獵組織。結伴而行的狩獵活動因人數增多而需統一指揮,其指揮者稱為牛錄額真,其集體即稱為牛錄。由於在戰爭中,採取以牛錄額真統領牛錄的組織形式,從而使牛錄組織具備軍事職能。為便於統一指揮大規模的圍獵或作戰,又需將若干個牛錄組成一個更大的單位,於是以“旗幟”為標誌作導引。旗幟在滿語中稱為“固山”,漢語則稱“旗”。

八旗的旗主為固山額真,每旗掌握兵馬7500人。八旗的排名順序有多種說法,有一種說法是按“黃白藍紅”排名,以“正”為先,即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藍旗、鑲藍旗、正紅旗、鑲紅旗,也有一種說法是“鑲黃、正黃、正白、正紅、鑲白、鑲紅、正藍、鑲藍”,還有一種說法是分左右翼,左翼:鑲黃,正白,正藍,鑲白;右翼:正黃,正紅,鑲紅,鑲藍。

至於努爾哈赤生前,八旗旗主以及分佈大致是這樣的:

(正白旗後裔)

正黃旗(45牛錄):努爾哈赤
鑲黃旗(20牛錄):努爾哈赤
正紅旗(25牛錄):努爾哈赤次子代善
鑲紅旗(26牛錄):代善長子嶽託
鑲藍旗(33牛錄):努爾哈赤同母弟舒爾哈齊次子阿敏
正藍旗(21牛錄):努爾哈赤第五子莽古爾泰
正白旗(25牛錄):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
鑲白旗(15牛錄):努爾哈赤長子褚英長子杜度
從中不難發現,正白旗原本不屬於上三旗。直到多爾袞掌權後,因其是正白旗旗主,於是將正白旗納入上三旗。順治帝親政後,收多爾袞所轄的正白旗歸皇帝統領,於是形成了皇帝直統上三旗(正黃、鑲黃和正白)、親王統領下五旗的制度。

正白旗的樣式

1、左右長7尺5寸,上下寬6尺,長方形。

2、八色龍旗,均做龍圖。

3、龍與旗色配合:白旗配藍龍。

4、旗杆:長一丈五尺,硃紅色,龍頭向旗杆,杆端為鐵槍頭。


趙營平


“上三旗”原為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組成。

正白旗原為“下五旗”之一,後來替換正藍旗而上升為“上三旗”。


二、清太祖皇帝努爾哈赤,為建州女真部,統一東北、外東北女真各部後,建國號大金國,為區別宋朝時的女真族建立的大金國,史稱後金。

努爾哈赤先將女真族人統一編為,以旗幟顏色劃分黃、白、藍、紅四旗,後又增加鑲黃、鑲白、鑲藍、鑲紅四旗,旗幟鑲邊以故得名,是為八旗。

八旗,為努爾哈赤獨創的軍政合一社會組織體系,戰時為兵,出征作戰,平時生產、生活的社會組織。


二、清太宗皇帝 皇太極,為避免歷史上宋朝時女真族大金國屠戮漢人,漢人仇金心理,將大金國改為大清國,改女真族為滿洲,因而稱為滿八旗。

清軍入關前的滿八旗,其中,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作為親兵由皇太極親自統領,稱為“上三旗”,其餘稱為“下五旗”,由親王、貝子、貝勒統領,駐防各地。

三、清軍入關後,攝政王多爾袞,將自己統領的正白旗納入“上三旗”,而把豪格統領的正蘭旗降為“下五旗”,此後再未變動。

多爾袞死後,正白旗由順治皇帝親自統領。


z山海


提及正白旗之前,首先要說說所謂的這些“旗”究竟是什麼意思。


在後金政權還沒有建立和發展的時候,其實是沒有這些我們現在所聽到的“正白旗”、“鑲白旗”等等的稱呼的,只是在後金慢慢發展壯大之後,才有了這後來這種稱呼。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正白旗”、“鑲白旗”諸此等等,他們其實就是一個個的軍團。


滿洲八旗其實也就是後金政權的八個軍團。

(八旗其實很好記的:正旗龍口向右不鑲邊,鑲旗龍口向左鑲邊)


後金的發展比較特殊,在東北地區他們幾乎是族群生活的漁獵方式,為了能夠儘可能的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這些遊獵民眾就漸漸以血緣和地區形成一個小團體,這種方式也漸漸成為了後金政權發展壯大的主要途徑。


公元1601年,以努爾哈赤為首的建州女真漸漸統一了東北的各個女真族,成為了東北地區獨一無二的霸主。


可是,隨著隊伍的漸漸壯大,曾經那套依靠血緣和區域為主的管理體系就無法管理如此龐大的隊伍。為了能夠解決這種問題,努爾哈赤依舊按照原來的準則,將自己所統轄的各個女真族編制為了四旗,四旗之中分別派遣一名家族成員負責統帥。


這邊是剛剛開始形成的黃、白、紅、藍四旗。


可是,在十三年之後隨著後金勢力的漸漸發展,原有的這四旗已經不能滿足後金政權管理需求,為了能夠有效和高速的運轉整個隊伍,努爾哈赤將原有的四旗改名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四旗,同時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此時的滿洲八旗制度才正式確立起來。


這滿洲八旗也就是後金政權的八大軍團。


這八大軍團中,正黃旗、正藍旗、鑲黃旗由皇帝親自統帥,也被稱之為“上三旗”。其他的五旗被稱之為下五旗。


此後的八旗制度漸漸衍生出了“蒙古八旗”、“漢八旗”,共計二十四旗,形成了一個高效而又龐大的軍事集團,清軍的勢力開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滿洲八旗制度的發展”


  • 滿洲八旗:歷經十三年的時間,從“滿洲四旗”漸漸發展成為了“滿洲八旗”。(1601年-1614年)

  • 蒙古八旗:歷經十一年的時間,從“蒙古兩旗”漸漸發展成為了“蒙古八旗”。(1624年-1635年)

  • 漢軍八旗:歷經四年的時間,由“漢軍兩旗”漸漸發展成為了“漢軍八旗”。(1638年-1642年)


此時滿洲的八旗制度已經發展成了一個完善而又龐大的超級大軍團,這個大軍團之下共下轄24個小的軍團。


正白旗的演變


我們再來看看正白旗的演變過程,看了上面關於八旗制度的簡單概述,其實大家可能會發現在上三旗中根本沒有“正白旗”的存在,那麼它的地位一定很低了。


在順治王朝,多爾袞作為攝政大臣將“正白旗”強行抬上了一個階層,成為了上三旗,而將原先屬於上三旗中的“正藍旗”降為了下五旗。


此後,正三旗從順治年代開始,一直到清王朝滅亡,一直變為了“正黃旗、正白旗、鑲黃旗”。


歷史總探長


正白旗是上三旗之一,由清朝皇帝親統,地位很高,僅次於鑲黃旗和正黃旗。

但八旗的形成以及其地位的確定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歷了漫長的跌宕起伏,期間的陰謀、殺戮和犧牲不勝枚舉。

努爾哈赤最初起兵的時候,並沒有八旗,只有一旗,就是黑旗。之後又收編了其他部落,組成黃旗。於是他將黑旗交給弟弟舒爾哈齊,自己統領黃旗。後來又收編了滿洲哈達部,另建一旗,即白旗,由努爾哈赤長子褚英統領。



舒爾哈齊和褚英被殺後,黑旗被肢解為三,即正紅旗、鑲紅旗、鑲藍旗,白旗同樣被肢解為三,即正藍旗、正白旗、鑲白旗。努爾哈赤又將自己的黃旗分為正黃、鑲黃二旗,八旗體制這才初建。

但此時的八旗並不是之後清朝的八旗,只是徒有其名而已,中間還經歷了變化。努爾哈赤晚年很喜歡多爾袞三兄弟,遂指示將兩黃旗的牛錄統一分配為三部分,阿濟格領鑲黃旗,多鐸領正黃旗,另組建親軍,由努爾哈赤親領,而在他死後親軍將交給多鐸,多爾袞則被允諾另領一旗。



努爾哈赤去世後,多爾袞三兄弟爭位失敗,正白旗的皇太極繼位,並將鑲白旗據為己有,交給他的兒子豪格。然後他將自己的正白、鑲白二旗改名為正黃、鑲黃,以凸顯自己的至尊地位,之後又把正藍旗奪過來,與兩黃旗混編後組成新三旗,將正藍旗交給兒子豪格,而皇太極自領兩黃旗。原來的正黃、鑲黃二旗改名為正白、鑲白,但免去阿濟格的旗主之位,由多爾袞領鑲白旗,多鐸領正白旗,後來又將二人對調。皇太極去世時,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為上三旗,而豪格領正藍旗,多爾袞三兄弟領兩白旗。



順治繼位後,多爾袞依靠兩白旗的勢力成為攝政王。他將自己的正白旗提升為與正黃、鑲黃旗並列的上三旗,然後把豪格的正藍旗擠到下五旗中。多爾袞死後,順治親政,並沒有改變正藍旗的地位,還奪正白旗親領,沿襲了正黃旗、鑲黃旗和正白旗為上三旗的傳統。

於是,正白旗就成為上三旗之一。

但正白旗地位有些尷尬,比起下五旗自然地位更高,但根本無法對抗兩黃旗。比如在順治去世後,康熙年幼,四大輔臣中索尼為正黃旗,鰲拜和遏必隆為鑲黃旗,只有蘇克薩哈一人為正白旗。後來,蘇克薩哈被殺,滿朝無人敢於為其發聲,鰲拜與遏必隆沆瀣一氣,索尼作為正黃旗,只能作壁上觀。



可見,兩黃旗地位之高,足以碾壓正白旗,但正白旗仍是上三旗,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達摩說


正白旗在清代八旗中排第三,但是這個排序只是八旗行列的次序,跟旗人的身份沒啥關係。

簡單說一下正白旗的發展

正白旗來自三固山時期的“白旗”,主要由哈達部的人丁組成,旗主是太祖的嫡長子褚英。後來到了四固山時期,褚英被太祖幽禁,嫡次子代善則領有了紅旗,白旗的旗主就改為太祖的第八子皇太極,也就是後來的太宗,小旗主則是褚英的兒子杜度。1615年,四固山改為八旗,原白旗裡,太宗領有的部分編為正白旗,杜度領有的部分加上信封的太祖第七子阿巴泰的部分編為鑲白旗。

太祖去世後,太宗將白旗和黃旗的旗色對調,原本的正白旗成了新的正黃旗,原本的正黃旗成了新的鑲白旗,原本的鑲黃旗成了新的正白旗。這個新的正白旗,旗主是多鐸。

1643年,在多爾袞的授意下,兩白旗整編,正白旗旗主改為多爾袞,多鐸則去鑲白旗當了旗主。

最後就是順治七年,多爾袞去世,死後被追罪,正白旗被收回,和正黃旗、鑲黃旗一起成為皇帝親領的旗,即“上三旗”之一。


吳京出身的正白旗即是這個“上三旗”之一。

不過,每個旗裡,都有皇族、貴族、世家、高官、普通官僚、小官、兵丁、乃至於窮旗人,正黃旗也有要飯的,鑲藍旗也有大貴族,所以出身跟旗沒啥關係。吳京說自己出身正白旗,就是說他家祖先的旗籍是正白旗,就好似A的籍貫是北京西城區,B的籍貫是北京東城區,只是籍貫象徵而已,和身份沒有必然聯繫。


順便一提,清代八旗的官方排序是: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正紅旗、鑲白旗、鑲紅旗、正藍旗、鑲藍旗。這個排序的依據是【旗主的輩分】,而跟旗裡的平民們沒任何關係。


橘玄雅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繼蒙元之後又一個由少數民族-滿族建立的統一中央王朝,但它在中國的統治時間,要比蒙古族建立的元朝長得多,持續了將近300年之久,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上,這是獨一無二的。而其中的八旗更是談資頗多。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創建的一種耕戰合一的社會組織形態,是軍政合一的最高一級單位,創立於明萬曆二十九年。

努爾哈赤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建立黃、白、紅、藍四旗,稱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旗皆純色。四十三年,努爾哈赤為適應滿族社會發展的需要,增編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

上三旗為“天子自將”,多歸皇帝自領,地位最高,人多勢眾,成為核心;它們是:正黃、鑲黃、正白,守衛皇城,挑取侍衛。擔任皇帝外出護衛,是親軍。

下五旗守衛京城外,大批派往各地駐防護衛。它們是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

1615年擴為八旗的旗主分別是:

正黃旗,旗主努爾哈赤統領;

鑲黃旗,旗主努爾哈赤統領;

正白旗,旗主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統領;

鑲白旗,旗主由努爾哈赤十二子阿濟格統領。

正、鑲紅旗旗主由努爾哈赤次子代善統領。

正藍旗,旗主由努爾哈赤侄子阿敏統領。

鑲藍旗,旗主由努爾哈赤第五子莽古爾泰統領。

滿洲八旗軍在遼東斬殺明軍數十萬,均為明軍精銳,在1644年以前5次入關掃蕩,攻破州縣數十個,俘虜人口幾十萬,而自身損失卻很輕微,盧象升等明軍精銳家丁在面對小股八旗軍時也不能取勝。

這已經不是戰略戰術的問題了,而是雙方戰鬥力差距太大。

八旗軍騎兵作戰機動性強,肉搏能力也大大強於明軍,馬上射箭更是漢人騎兵做不到。明軍確實拿八旗軍一點辦法都沒有,就算是身經百戰、九死一生、斬殺明軍和明朝地主武裝無數的李自成,在山海關作戰中,被2-3萬戰鬥力在滿洲中算一般的正白旗和鑲白旗像切菜一樣斬殺大半,明軍更是連滿洲兵中戰鬥力最弱的鑲藍旗都打不過。

八旗之中,戰鬥力最強,最持久的還要屬正白旗。

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順治前,上三旗中並無正白旗有正藍旗,因在順治初,多爾袞將自己所領上正白旗納入上三旗而將正藍旗降入下五旗,這以後就成了定製。

皇太極登基後為了鞏固地位,皇太極對正白和鑲白旗採用分化的辦法。

先是廢掉年長戰功高的阿濟格的旗主地位,用14歲的少年多爾袞作鑲白旗主,當多爾袞和多鐸長大成人後,又找岔子將正白和鑲白旗混編,以多爾袞作正白旗主,多鐸作鑲白旗主。但這時由於歷史的淵源,正白和鑲白旗還是比較團結的,而且實力是八旗的第2和第1位。

多鐸統轄的牛錄太多,他到那一旗,該旗就是八旗的最大一旗。皇太極死時,正是他的家天下計劃進行到最關鍵的時刻,他和他的兒子豪格一共有117個牛錄,是八旗的第一大勢力,三兄弟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則有98個牛錄是是八旗的第二大勢力,老代善(他兒子嶽託已死,所以代善轄兩紅旗)和濟爾哈朗則有96個牛錄是八旗的中堅勢力。

(多說一句,如今國內著名武打明星吳京,其實就是正白旗人,家裡也出過幾代武狀元。)

八旗的衰落,可以說和清王朝的衰落是同步。

清朝19世紀出現統治危機,其中一個明顯表現,就是兵力的衰落,這種衰落又以八旗武力的衰退為主要標誌。八旗武力衰落的原因不能僅僅以“腐敗”來一言蔽之,它背後牽涉到的問題複雜而深刻。談19世紀危機而不談軍事,談軍事而只談湘軍、淮軍卻不談作為清朝統治“根本”的八旗武力的衰微,就找不到癥結所在。

危機的根源,在於無論統治者如何粉飾,八旗制度畢竟是建立在民族統治、民族壓迫的基礎之上的。不管嘴上怎麼高喊“滿漢一家”,在做法上,“首崇滿洲”才是他們的宗旨。這首先就表現在旗餉制度建立後產生的負面作用上。

辛亥革命後,清朝最後一個皇帝溥儀退位。民國政府許諾給退位的溥儀每年400萬元,而以往清朝政府給八旗貴族的俸祿一律停發了。這對於八旗貴族子弟來說無疑是一重大打擊,長久以來一大筆固定的收入突然之間沒了,王公貴族們陷入了艱難的境地。沒有了政治的實權,也就沒有了收受賄賂的機會,昔日貴族一朝之間淪為了平民。

當時赫赫有名的睿王府,在民國時期,每年減少7900兩俸銀,1500石祿米,地租收入也急劇減少,後來王府將東北、河北的莊地都賣出去了,每畝只賣了3角5分錢,儘管固定收入幾乎斷絕,王府的開支卻比清朝時還要大。因為過去對八旗貴族有種種限制,不準隨便外出交結部院大臣、封疆大員,不准沒事串親戚,不準無故離京。

民國時期這些限制都沒有了,貴族子弟們就玩得更痛快了。睿親王魁斌死於1915年,他的兩個20來歲的兒子中銓、中銘過慣了花天酒地的生活,老子死後更沒人管了。

真是應了那句古話: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家富產業與金融


八旗制度最初源於滿洲人的狩獵組織,是清代旗人的社會生活軍事組織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正白旗在滿清不同時期因所屬的旗主不同而地位也有所變化。

八旗制度的起源建立

清太祖努爾哈赤最早憑父親遺留的13付鎧甲起兵,征服家鄉周圍的滿族部落建立了第一個以旗為單位的組織黑旗,後來又接收了鄰近的一大批部落組成新的一旗紅旗,努爾哈赤將自己原有的黑旗交給兄弟舒爾哈齊,自己統帥新建的一旗,以後他收編了實力更大的滿族哈達部,哈達部很大,不能編入原來兩旗,所以另建了第三旗白旗,白旗旗主是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

以後由於權力鬥爭,舒爾哈齊和褚英先後被殺,白旗被一分為三:正藍旗21個牛錄,旗主是努爾哈赤的第五子莽古爾泰,正白旗18個牛錄,旗主是後來的清太宗皇太極,鑲白旗15個牛錄,旗主是褚英長子杜度。黑旗也被一分為三:正紅旗25個牛錄,旗主是努爾哈赤的次子代善,鑲紅旗26個牛錄,旗主是代善長子嶽託,鑲藍旗33個牛錄,旗主是舒爾哈齊的兒子阿敏,努爾哈赤自領兩黃旗65個牛錄。晚年將兩黃旗的大部分分授給了同母的三個幼子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阿濟格領15個牛錄為正黃旗旗主,多爾袞領15個牛錄,為正黃旗領主,多鐸領15個牛錄和他在一旗鑲黃旗,剩餘的牛錄自己統帥作為親軍,並且明確指示:阿濟格是正黃旗旗主,多鐸是鑲黃旗旗主,將來自己死後,自己統帥的30個牛錄全給多鐸,但將另賜一旗給多爾袞。努爾哈赤去世前,他已經將鑲白旗旗主杜度調到鑲紅旗,有的歷史學家認為這是他明確立多爾袞作繼承人的公開宣示。

這也是後世有“清朝皇帝出自鑲黃旗”這麼一說法,是從努爾哈赤開始的,因為晚年他只領鑲黃旗。而此時八旗沒有上下地位之分,只是兩黃旗是汗王親領,實力較強,此時的正白旗旗主是皇太極,實力較落。

黃白四旗的調換及最終格局

努爾哈赤死後,兒子們就開始爭奪皇位,由於同母三兄弟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所統帥的軍事力量佔有很大的優勢。沒有一個其他兄弟可以和他們相比,也使得其他兄弟團結起來。此時多爾袞和多鐸一個9歲,一個8歲,哪裡是驍勇善戰的哥哥和侄子的對手。

最後母親被殉葬,皇太極繼任大汗,此時皇太極趁機佔有了鑲白旗,為了當皇帝名正言順,將兩白旗和兩黃旗對換,但只是換旗幟,所屬牛錄不變。

此時的正白旗的已經換旗為正黃旗,旗主為皇太極,原來的正黃旗變為正白旗旗主是阿濟格。

皇太極領兩黃旗時,他的兒子豪格在正黃旗任領主,但此時皇太極的實力不強。

為了壯大實力,壓住強橫的兄弟們,皇太極極力拉攏同母三兄弟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因為他們統領的正白和鑲白旗(原來的正黃和鑲黃旗)實力強大,尤其多鐸繼承了父親的親軍之後,成為實力最大的鑲白旗主,皇太極對正白和鑲白旗採用分化的辦法,先是廢掉年長戰功高的阿濟格的旗主地位,用14歲的多爾袞作正白旗主。

為了鞏固地位,皇太極用計策先後除掉了鑲藍旗主阿敏和正藍旗主是莽古爾泰,將鑲藍旗交給自己的心腹阿敏的弟弟濟爾哈朗,吞併了正藍旗將正藍旗和自己的正黃旗混編後再一分為二,組成新的正黃和正藍旗,自己親自統帥兩黃旗,從中還分出一部分牛錄給自己的兒子豪格,豪格領正藍旗成為正藍旗旗主。由於歷史的淵源,正白和鑲白兩旗比較團結,而且實力是八旗的第1和第2,多鐸統轄的牛錄太多,他在哪一旗,該旗就是八旗中的實力最大的一旗。

上三下五旗之分

清順治帝繼位後,多爾袞成為攝政王,兩白旗實力進一步加強,順治五年,豪格因為和多爾袞的帝位之爭被攝政王多爾袞陷害下獄暴亡,正藍旗為多爾袞所得,多爾袞將其與自己統領的正白旗混編重組,成為新的正白旗和鑲白旗,將多鐸統領的原鑲白旗改色為正藍旗。此後八旗旗色再未變化。

順治七年,攝政王多爾袞去世,順治開始親政。為了加強對八旗掌控,親自統領了原屬多爾袞的正白旗,這樣由皇帝控制的正黃、鑲黃、正白三旗,稱為上三旗;由諸王、貝勒掌控的鑲白、正藍、鑲藍、正紅、鑲紅五旗,稱為下五旗,此後終清未改。

八旗本無高低之分。清軍入關前,八旗中的正黃、鑲黃兩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統領,其它6旗分別由汗王的子侄統領。惟鑲黃旗只屬於皇帝一人。鑲黃旗內除了皇帝之外.沒有其他宗室。稍後,皇權進一步加強,兩黃旗與正白旗歸皇帝統屬,所以有了上三旗下五旗之分,不管是努爾哈赤時期的正白旗(即後來的正黃旗)還是後來的正白旗(努爾哈赤時期的正黃旗)都因為他們的旗主雄才大略(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所以在八旗中不管是實力還是地位都是較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