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論語》求知 有子曰

1·2 有子(1)曰:“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鮮(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5)。君子務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8)?”

《論語》求知 有子曰

【註釋】

(1)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歲,一說小33歲。後一說較為可信。在《論語》書中,記載的孔子學生,一般都稱字,只有曾參和有若稱“子”。因此,許多人認為《論語》即由曾參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弟,讀音和意義與“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別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規範。舊注說: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鮮:音xiǎn,少的意思。《論語》書中的“鮮”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為“未有之也”的倒裝句型。古代漢語的句法有一條規律,否定句的賓語若為代詞,一般置於動詞之前。

(6)務本:務,專心、致力於。本,根本。

(7)道:在中國古代思想裡,道有多種含義。此處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系及其在實際生活的體現。簡單講,就是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

(8)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又是倫理道德準則。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還有一種解釋,認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論語》求知 有子曰

【求知】

有子說:“事親以孝,事兄以弟,這樣的人很少有犯上的過錯。不好犯上的人,為非作亂的從來沒有見過。君子為學專從根本處入手,根本牢固了,治理萬事萬物的法則也就自然產生了。所以力於學仁的,就要從孝弟的根本學起。”

儒家的根本觀念,社會昏亂不治的根本原因其實就是一個道德問題。統治者已經制定好了明確尊卑貴賤長幼次序的禮制,如果人人都能依法遵循而不去觸冒,是很容易獲得天下太平的好結果的。孝和弟規定的是一家的尊卑長幼之序。以家觀國,君與臣,臣與臣,君與民,民與民,所有這種種關係無非也是一個尊卑貴賤,長幼大小大之間關係,孝弟的法則都是適用的。在家知道尊親重長,在外就容易做到尊君貴貴,這就是孝弟為仁之根本的原因。但是儒家的仁是在以尊卑貴賤作為天地根本法則下講習的。比如,君貴臣賤,反了這個次序即是不仁。

《論語》求知 有子曰

兩千年的封建文化雖然標榜仁義,舉孔子為聖,但統治階層並不真正遵循孔子的指導去思想和行為。孔子講孝弟,封建統治者也標榜仁義孝弟,但弒父殺兄,手足父子相殘最多的還是在皇家與貴族之中。人類的私慾往往會佔勝理智和親情,仁義孝弟只是為了讓人民安於既定秩序而不去反抗,根本就不是什麼天地萬物的根本原理。

人類社會終歸不只是一個道德現象,而孔子卻認為東周以後的亂世其根本原因就是由於“世風不古,人心是下”,即將它看作一個道德衰落的結果。但是,我們今天已經知道,研究社會和歷史我們需要從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多種角度去思考,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是經濟的。經濟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築,文化和思想都是屬於上層建築的範疇。所以,我們學孔子學《論語》就不要為它的道德說教所迷惑,我們要看清楚它的歷史性和階級性。研究歷史切不可僅從道德上立論,繼承古文化遺產還要堅持推陳出新原則。

我是國學新邏輯,致力於理性解讀《易經》《道德經》等國學經典,探索未來中華文化新方向,歡迎關注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