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北大高材生被華為辭退,只因寫了萬言書,這件事兒你們怎麼看?

用戶5547733492


說白了這一件事就是理想與現實的碰撞,理論與實踐的矛盾,北大高材生剛入華為就寫了萬言書,這只是紙上談兵。

我們都經歷過職場,其實每一個新人進入到一個新的公司新的領域,都希望大展宏圖一番,而且都能一下子發現公司的種種弊病,種種問題。很多新人錯誤估計問題的嚴重性,過高的估計了自己的才能。

有些問題,領導也好,老員工也好,大家都能發現;但是為什麼沒有去解決,那是因為有解決不了或者目前無法把問題消除。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很簡單,解決問題卻很難。解決問題的辦法尤其難。

一個還沒有著豐富職場閱歷的人就妄談公司的戰略,這就是典型的“書生誤國”,還是那一句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每個人都要從基層,從實踐中一步一步走出來。

畢竟我們大家不是王思聰,沒有王健林這樣的大富豪,給你幾個億,讓你去創業,賺了固然好,賠了就當花錢買經驗。可是公司不一樣,公司憑什麼花錢為你所謂“正確的建議”去改變,賠了算誰的呢?

剛入職場的人往往年輕氣盛,不可一世,覺得萬里江山手中跳,自己肯定能闖出一番事業的。然而如今這些成功的企業家,在創業的時候都經歷了很多苦難,這些苦難是今天我們無法想想的。沒有人會隨隨便便成功,做人一定要腳踏實地。

所以勸那些新入職的朋友們,進入職場,少說多幹,提高自己的經驗和眼界。一個人處於的職位不一樣,考慮問題的角度也不一樣。如果那位被辭退的北大高材生處於任正非的位置,或許會有著和他一樣的行為,即辭退該人!


青埂峰下的鬼話


首先這件事是去年發生的事,雖然已經過去了很久,但不妨礙我們拿出來討論一下,重新解讀一下這件事背後的一些有趣的地方。首先任正非的批覆讓人感到意外,畢竟連精神病都用上了,感覺說得有點誇張,畢竟人家好歹是北大畢業生,水平還是有的,人家只不過是一時打了雞血寫了封不太合時宜的萬言書。


不至於直接把對方打入冷宮,要麼進精神病院,要麼辭退,這樣處理顯得有點冷酷。沒有體現出一個企業老闆該有的氣度和胸懷來。但從另一個方面講,這名北大畢業生又似乎是有點不自量力了,畢竟你只是一個畢業生,資歷尚淺,經驗淺薄,有何資格去談什麼企業的經營策略,難道僅僅只是因為你是北大畢業的,就可以揮斥方遒,指點江山了。



所以如此不自量力的萬言書被任正非嚴厲批評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其實這樣的處理也很正確,畢竟年輕人如此不知天高地厚還是挺危險的,我們鼓勵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挑戰精神,但並不意味著一個人就可以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作為一個畢業生,一個剛剛進公司的實習生來說,你首先應該認清自己的位置。


認清自己的位置,放低自己的姿態,不要眼高手低,老想著去做什麼宏圖偉業,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年輕人還是要踏踏實實的努力,積累自己的經驗,努力學習,沉澱自己,不要心浮氣躁,尤其是不要覺得自己可以隨隨便便就和老闆談企業的未來,這樣做只能說明你的膚淺,只能讓老闆覺得你比較浮華,沒有實幹精神,不靠譜。


心立方


前一段時間看過這個,個人感覺任正非那樣說很對,這人不適合在公司工作。

北大的高材生,一個剛畢業的牛犢子,只會紙上談兵的竟然給一個企業創始人,有著幾十年年公司管理經驗的任正非先生扯犢子,這不是腦子有問題嗎?自己的角色擺不正,這種人肯定是那種目中無人的,仗著自己北大畢業的,牛氣沖天,整個世界要圍著你轉?你以為你是太陽啊。像這種趾高氣昂的,是不會踏踏實實為公司做貢獻的,是不會很好的跟周圍同事相處的,只能是害群之馬,開除一點錯沒有。

我覺得作為剛畢業的已經畢業生,還是應該擺正自己的心態,多向前輩,領導學習,提升自己,保質保量地完成領導分配的任務,儘快的適應環境,而不是想著讓周圍環境來適應你。

你自己好好工作了,必然能夠得到領導的賞識,然後可以不斷晉升,待遇也不斷提高,這才是腳踏實地的做法。

歡迎大家關注我哦,您的關注和點贊就是我的動力😊謝謝大家!


共商韜略


這不是個新故事,是一個很古老的故事,發生在20年前,還是華為初期剛剛開始興起“席子文化”之後不久,關於這個事情,觸動了我塵封的記憶,忍不住要過來說兩句:

1、毛主席說: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任總是非常贊同這句話的:

華為這樣的企業,在深圳特區成立,幹著當時很多人還弄不懂的事業,從工棚裡走出來,任總是最知道什麼叫腳踏實地,什麼叫高談闊論,什麼叫居安思危,什麼叫夜郎自大的,所以華為的整個體系都是實幹型的,在華為待過的都知道,為什麼要過訓練營,為什麼要強調“狼”性,很多人都說華為有軍方背景,其實這種說法的絕大部分來自於華為很多的作風,體現了類似軍人的素質,堅決服從,沒有任何藉口,這已是基本原則,所以這位北大高才生的遭遇,並非是針對這個人,而是針對一種風氣,這個人的遭遇,並非因為這個人怎麼樣,而是當時華為內部不允許這樣的風氣冒頭,居安思危是什麼意思?就是任何不良不符合當下戰略目標的思想和言論,都要果決地掐死在萌芽狀態,不這樣,成就不了偉業,不這樣走不出強敵環伺的市場包圍圈,這是命脈,不容一絲一毫的放鬆。

2、這個事件,放在當年,當時的華為,是絕對正確,不容任何詬病的:

後人評述歷史,絕不能脫離了當時的環境,在當時,華為剛剛在程控交換機領域冒頭,與各地郵政體系建立統一戰線聯盟,產品質量,產品技術,市場拓展都已經有了明確的發展方向,這個時候就是需要全體員工一起朝目標努力前進的時候,少說多幹,結果導向!當時的世界他國巨頭霸佔著中國的各大電信市場份額,國產設備雖然僅華為一家,但是在產品性能、質量方面還是有一定的差距,所以那個攻堅的年代,是允許不了這種“萬言書”的。

任何一個偉大的企業,都會有他最關鍵的幾年的,在那幾年裡,要心無旁騖,踏踏實實的去執行,可以說一切為了執行,企業的方向一個人去把握,其他的人只管執行,朝著企業指揮者的方向一往無前全速前進,因為前面的路程,已經證明了方向的正確性。

3、這個事件,放在當下,也是對的:

高學歷,不代表高能力,打工者的思維永不可與企業主的思維在同一個層級上,在企業裡,要奉行:“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管理政策,你作為企業主,你不要三天兩頭去開會徵求下屬的意見,你沒想好,你就不要下指令,你想好了,你就把你的全套作戰方針明確的表述出來,誰在什麼位置,要幹什麼事,你永遠不要指望任何角色的人,會超水平發揮,你永遠要把作戰方針做最明確的描述,別人才有可能超水平發揮,這就是最關鍵的,當企業真正開始做大,就要物色你在某些領域的接班人了,你要讓他來接替你,而你只做最合理的監管。

任何事業的初期階段,創始人是一定要一肩挑的,什麼都要自己去幹,既是指戰員又是指揮者,隨著一塊一塊的陣地被拿下,就要趕緊挑選培養合適的接班人,讓他去取代你的地位,這樣企業才能真正的做大做強,形成自有特色的“繁衍”鏈條。

當下互聯網時代,很多工作因為工具變了,模式也在變,因為網絡通信帶來的便利,企業的存在形態可能發生改變,但是企業管理的核心:效率,效益,效能,效果。這四“效”依然沒有變化,企業搞不好,永遠是企業主的錯。

品味中領悟,批判中提升,任何成功都是無法複製的,每個人要迎來自己企業的成功,必然是要經過:苦其心志,餓其體膚。。。。。。。這樣一套流程的。一個企業的壯大,是一大批人加入,一部分人融合,一小部分人成長,極小一部分人昇華,最終形成核心管理團隊,這一切都是幹出來的,不是寫出來,說出來的。

在中國,幹中小企業,就是一個字:幹!

走出債務泥潭,上陽光叢生網


陽光叢生網官方號


只能說這位北大高材生太把自己當回事了,太把北大畢業看的太高太大了。是啊!北大作為中國的最高學府,你能考上並畢業,你的智商一定是差不了,你的學業水平也是不容懷疑的。然而,那隻能是學業水平和智商,知道嗎?進入社會工作後,難道你不知道,情商有時候比智商更重要嗎?


剛進華為,你知道什麼?又知道多少?就是記者寫文章有時候還要採訪、調查啊!再看看那些身經百戰,在商海里摸爬滾打的經驗豐富的老員工還在孜孜不倦的研究和探索,你一個剛剛從學校畢業進入工廠的大學生就敢肆無忌憚,妄加結論給任正非寫了10000字的書信,只能說明你也太想與眾不同,太浮躁了,太想一鳴驚人了吧。然而,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方法不當啊。華為現在需要靜下心來做研究人啊,靜下心來做創新的人才,你這不是給自己找堵嗎?


關鍵是,你寫的這10000字,不僅花了任總不少的時間去看,看完後讓任總感覺一點吸取的東西都沒有,可能還有不少傻裡吧唧的與現實完全不搭的東西(我猜測),以至於讓人家任總氣憤。結果如原文所說,任正非批覆:“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議送醫院治療,如果沒病,建議辭退”。


謙虛謹慎是中國民族的美德。一個自以為因為有張北大文憑就狂妄自傲的人,實在是井底之蛙,跌跟頭也是遲早的事。就是人家任總一句話不說,你這種浮躁的心態,也遲早會被摔個大跟頭,只不過這個跟頭來的比較早而已。


當然,從長遠來看,這次挫折對你來說也許不是什麼壞事。因為你從這件事上,你能真正認清自己,知道自己幾斤幾兩;認清自己還有很多東西需要去學習和總結;認清這個競爭殘酷的社會,以後在工作中,應該不會這麼驕傲自大了。進入社會,首先讓自己心態歸0,新進入一個團隊,謙虛謹慎向那些團隊裡厲害的人學習和請教,不斷提高自己,才是你的第一堂課認知課程。記住,只要你足夠優秀,在團隊中出類拔萃,大佬們會自然而然提拔你的。路還很長,別太急,年輕人。



好媽媽好女兒和好妻子


對於這件事,去年就有好多的議論,覺得任正非武斷的人有之,覺得高材生“自大”的人亦有之。

我對這件事感興趣的是任正非看到高材生的萬言書後的批語:有精神病,去看,沒精神病,辭退。

很乾脆,沒有拖泥帶水,說明什麼?

時至今日,華為已然成為一個“龐大的帝國”。華為的人才濟濟絕不是浪得虛名。面對任正非的批語,有些自以為是人才的“高材生”要注意吸取教訓了。

首先,假如“萬言書”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的話,以任正非的人才觀,一定是要參考的,這一點,我們芸芸眾生不用以為任正非的度量,還需要我們去提醒。

一份毫無價值的萬言書,對於一個公司來講意味著什麼?如果沒有明確的信號導向,就會導致一百份甚至一千份“萬言書”。這種萬言書裡充斥的一定是投機的邪念,所以這種邪念會被堅決的扼殺在搖籃之中。

“眼高手低”是很多“高材生”的通病,這個病有時候比“精神病”更可怕。眼高手低的特徵就是“挑毛病,指方向,談戰略”。這種人在任何一個公司都是“負能量”的攜帶者。

即使是有水平的高材生,也應該在有了一定的工作積累,達成一定的工作成績,並且在深入瞭解企業的發展願景以及現狀之後,才有可能寫好這個萬言書,萬言書絕對不是“談戰略指方向” ,那樣的話就是高材生們想多了。萬言書一定是針對某個問題的“解決方案”,只有這種萬言書才是有價值的。

所以,高材生們在這個事件當中要吸取的教訓是:

無知者無畏不一定是“初生牛犢不怕虎”。

運籌帷幄的事自古以來也就那麼幾個人能做到,衝鋒陷陣的人更多。

毛遂說:錐處囊中,脫穎而出。說的是“錐”,不是“錘子”。

賣白菜的命,就不要操賣白粉的心了。

中國的智者說過一句最通俗的話:一招鮮,吃遍天。

好好理解,受益無窮。


步武堂



這個問題應該辯證看!

不管你是什麼牌號的高材生,首先要知道自己幾斤幾兩、吃幾碗乾飯,要知道你的所學所長、所擅所能,假如你學的就是互聯網和信息化,並且對華為初創至今的套路、路數一摸一個準,那麼你的萬言書就是有價值的,就是有見地的,他華為老總不由分說說你是神經病或直面要辭退你,那就是他的武斷了!假如你對華為的過去現在未來一無所知,胡言亂語一番,並提出一些不著調的實現不了或根本無法實現的建議和意見,對不起,華為老總的決定是英明的正確的!



我們常說一句話,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任何建設性、創見性建議與意見的提出都是建立在掌握第一手資料,通過千百次調查取證考證驗算得出的結論!而不是假大空高大上的空頭說教,這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比如我們要對《今日頭條》提一項合理化建議或給張一鳴總裁寫一份萬言書,首先你要懂得頭條的定位、運營規則、經營理念、管理守則,要知道初創時的經營業績,和每次戰略性決策背後帶來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每一次大的動作背後所帶來的社會收益,如何從小到大,如何從無到有,如何從弱到強,這些大數據掌握以後你才能介入它的前瞻性管理層面,才能提出具有真知灼見的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否則就是瞎掰!這是常理也是常識!



我們不缺人才,缺的精彩;我們不缺舞臺,缺的是平臺!人才有所附麗才能成就精彩!舞臺有所開放提供必要的支撐才能為那些真正的人才提供一個施展抱負的平臺!要輸出必先輸入,否則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歷史的演變,原本真正的人才也會被掏空也會被時代拋棄!


冀之筆


華為辭退北大高材生:此人有精神病

萬言書自薦伯樂,千里馬比比皆是。

華為的大佬任正非,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北大畢業生,剛到華為時,就公司的經營戰略問題,洋洋灑灑寫了一封“萬言書”給任正非,原本以為自己獨到的見地能夠打動領導,可以讓自己一步登天,以為自己遇到了伯樂。但任正非只輕描淡寫的說了一句:“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議送醫院治療,如果沒病,建議辭退。”

這位北大的才子,夾著尾巴灰溜溜的走了。他很失望,這和小說裡寫的完全不一樣啊?

此事一出,很多網友們都議論紛紛。

有人說職場不是都市小說,在社會上你更不是主角,即便你再有文憑再有學歷,沒有自知之明也照樣碰壁,還真拿自己當千里馬了?

也有人說初生牛犢不怕虎,既然寫了萬言書,也說明有些自己的見解,而任正非作為華為的大佬,可以參考參考,沒有必要辭退他。

而在韓某看來,有一句成語可以形容他,“班門弄斧。”

無論任何行業,身為一個新人:

大廚需要你告訴他怎麼做菜嗎?

賽車手需要你告訴他怎麼開車嗎?

主治醫生需要你告訴他怎麼看病嗎?

校長需要你告訴他怎麼教書嗎?

程序員需要你告訴他怎麼寫代碼嗎?

設計師需要你告訴他怎麼繪圖嗎?

老闆需要你告訴他怎麼管理嗎?

任正非需要你告訴他怎麼經營嗎?

不需要,真的不需要,因為他們都是在這個領域摸爬滾打很多年的人了,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完全用不著你那份紙上談兵的“萬言書。”

的確,你是北大的高材生,你這個學歷放在農村老家肯定是令人仰慕的,但別忘了,你入職的華為,是在深圳。

在中國,什麼都缺,就是不缺人材。

或者說,再北京上海深圳這樣的大城市,還真就不缺你一個北大的高材生。

有人曾講過一個笑話,說是走在上海的大街上,你扔一個磚頭砸過去,都能砸中一個博士生。

當然,這是誇張的說法,但也反映了大城市的學歷高的人是如此之多。

另一方面,作為一個公司,特別是華為這樣的大公司,如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要讓任正非過目,那豈不是亂了套?

所以,當任正非說出了“建議辭退他”這句話,是沒有錯的。公司的未來怎麼走,往哪走,他心裡自然有數,員工就該做好員工的事,等你熬到了高層管理人員,你才有資格去讓老闆考慮你的話。

我們每個人都曾幻想過自己是千里馬,能夠遇到自己的伯樂,從而得到賞識和提拔,但這樣的事,想想就得了。

方文山,一個在音樂界有著舉足若輕地位的人,他是周杰倫御用金牌作詞人。

可他曾經窮困潦倒,當過司機,安裝過防盜門,也做過維修工,業餘時間自學讀書,如痴如醉。

他寫了一百多首歌詞,用最笨的方法,翻CD內頁,依據各個製作人、歌手、唱片公司的資料四處投寄作品。他寄出去一百多本,但整整一個半月沒有接到一通電話。

直到後來,遇見了周杰倫,大器而晚成。

可以說,他現在的成就,離不開他後天勤奮的寫作,更離不開他的天賦,當然,也離不開他的堅持。

其實,我們為什麼非要做千里馬呢?努力奮鬥做個伯樂吧!


外賣我們


求職漫談之曹劉不同用人觀

據說,華為發生過一件事兒:一位北大剛畢業的高材生就職華為,為了引起高層重視,也為了展示自己的才華,這位高材生洋洋灑灑地寫了萬言書,就華為公司的發展戰略大談特談,憧憬著得到大老闆賞識。可是人家任正非只是淡淡地回覆: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議送醫院治療;如果沒病,建議辭退。

乖乖!老闆們不都是求賢若渴嗎?一份萬言書,即便得不到重視,也不會導致這麼重的後果吧?

說到這裡,小編倔奇想到了兩位求職大神和兩位牛叉老闆。誰?諸葛亮與劉備,張松與曹操。



先說諸葛亮與劉備。

在劉備面前,諸葛亮剛出道時,就是一個小青年兒。不過,是金子在哪都發光。諸葛先生,隱居臥龍崗,大名卻傳遍天下。那時,劉備四處奔波,無有安身之地,雖然武有關張,可謀士沒有出類拔萃的,讓他思賢若渴。聽說諸葛亮大名,屈尊三顧茅廬,終於請得諸葛孔明出山。而諸葛孔明不負眾望,在火燒赤壁前,成功出使東吳,舌戰群儒,說服孫權,聯劉抗曹,一舉擊潰曹軍,初步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諸葛亮是真人才,劉玄德是真識人,二者共同為後人們留下了賢臣明君的佳話。



再說張松與曹操。

益州劉璋,割據一方,但能力、實力稍弱,各方勢力都虎視眈眈。劉璋派張松出使,張松覺得劉璋靠不住,就想為自己再找個好東家。於是,張松背地裡偷偷畫下西川山川地理圖,作為晉身之計。剛開始,張松想在曹操那裡謀好處,哪知到了曹魏,連見曹操的面兒都難,多虧楊修的引見,張松才拜見曹操。張松本具大才,能過目成誦,曹操都吃驚不已。只是張松相貌醜陋,曹操見之不喜,故意讓張松看看曹軍的軍容強盛,想震懾一下西川使者。誰知張松出言譏諷,哪壺不開提哪壺,專揭曹操的短處。曹操大怒,幸得楊修打圓場,張松這才僥倖撿回一條性命。憤憤中,張松又投靠劉備,受到熱烈歡迎,這才成功找到下家。

諸葛亮、張松,都是一時之才俊,但是在劉備、曹操那裡待遇迥異。關鍵在於劉備缺兵少將、人才匱乏,曹操兵強馬壯、人才濟濟。

可知,一是你得有真才實學,二是你得審時度勢。自不量力,再加上高談闊論,對於職場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濟溪河是中藥師


北京大學,桃李天下,晚生愚鈍沒能深讀,抱撼終生,北大是我神往的學府。華為,這麼優秀的企業,因自身條所限,未能就職,常常暗自嘆息。北大高材生因寫了萬言書而被華為辭退,假如事情真實,我認為北大小哥太天真了。每一個現在還存在的企業,一定在其背後有一個過人的智囊機構。特別是象華為那樣優秀的企業。其企業的發展趨勢和運營管理,其高層己通過決策,胸有成竹。您一個剛涉世的小哥,在本職工作還沒有為企業創造出令高層滿意的成績之前,就洋洋萬言,指點江山,古人有言: 言輕莫勸人,人輕莫論事啊!北大小哥,愚身涉世多年,為世艱辛,生活不易,深知能有今曰溫飽之幸,全賴勤奮踏實,埋頭苦幹。能為老闆創造優良效益的,才是好員工,北大小哥,您認同嗎?懇望您能吸取教訓,引以為戒,好好總結,以您的年紀和優秀學歷,一定會有更好的將來。祝福您!任正非先生,華為今曰的輝煌,以您的敬業精神息息相關。對待一個剛進華為工作的年輕人,他的洋洋萬言,無論動機千萬,我想: 他的動機出發點是好的,並沒有給華為帶來嚴重的危害性損失,您可以有權力辭退他,將心比心,您這樣的評價,行嗎?大家都年輕過,每個人的尊嚴都是平等的,您相信嗎?難道華為這麼優秀的企業老總就這點氣量,我真不敢相信。一剎那的光輝不能代表永恆,我更相信華為,我國的優良品牌企業,一定越辦越好,為祖國的經濟建設貢獻應有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