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里为何珍藏着一只猪头?

剑花烟雨风情


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建立于一战结束之后,是一个全国性的博物馆,馆内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中心所展开的一系列展览,并且还在馆内真实的记录了一些在一战期间英国军民对自己国家做出的重要贡献,博物馆内收藏了诸多油画、素描和雕刻品,还有海报等相关书籍、超过6,500小时的录像带和600多万张相片底片、1亿多英尺的电影胶片,以及约3万2千小时的历史录音带,实际上就为了纪念一战的胜利,凝聚国民的民族荣誉感而设。



馆藏物品包括从飞机、坦克、舰艇到衣服、徽章、英国和外国的文件,是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景展示,可就是在这个博物馆内,居然珍藏了一个猪头,那么这个猪头想必也很卓尔不凡,不是一般的猪出身,不然也不会出现在博物馆内了,究竟是为什么呢?

说起这个猪头,还得先说说德国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的水兵们就特别喜欢吃猪肉,他们为了方便吃到新鲜的猪肉,还有以备在粮草告乏之时宰杀食用,德国的水兵们居然在船上养了一群猪,猪们跟着德意志帝国海军战舰东征西战,沐浴战火。

但是有一天,在南大西洋上,德国的“德累斯顿号”巡洋舰被英国皇家海军的“格拉斯哥号”给击沉了,这头猪居然在德国的巡洋舰快要沉没之际,凭借本能纵身一跃,投奔汹涌怒海,游向了英舰。


格拉斯哥号上的英国水兵们本着人道主义精神,欢快地把它捞了起来,还给他取名为“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兹海军上将”。鉴于这头猪“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兹海军上将”弃暗投明的英勇事迹,英国舰员们还很幽默地给它发了铁十字勋章,像是在羞辱德国人一样,连一头猪都不如。

后来这头猪在“格拉斯哥号”上生活了一年,无忧无虑,心宽体胖,越长越肥,考虑到在船上不太方便了,战争的状况也比较紧急,所以就把这头猪又给送到了英国鲸鱼岛炮术学校(朴茨茅斯)安定了下来。

由于担心被德军轰炸后动物们到处乱跑,学校方面最后又把它送还给“格拉斯哥”号的舰长约翰·卢斯,约翰·卢斯也不知如何处理这个家伙,干脆把提尔皮兹高价拍卖,所得收入全部捐献给英国红十字会。

作为一只猪,提尔比兹后来并没有逃脱被吃掉的宿命,但作为一只没有在中国被吃掉的猪,它的猪头猪蹄却被幸运的保留下来,且制成了标本。


40年过后,这头猪的头和蹄子也团聚在一起了,用来记录一战时英国海军的荣耀,一直被保存在英国伦敦的帝国战争博物馆里。

直到现在,它成了博物馆中最奇葩的文物,吸引着无数人的眼球,成了大英帝国乃至世界唯一一只名垂千古、极富形象感的猪。


历来现实


英国人一向以保守著称,不过他们也有幽默的一面,这只猪头就是大英帝国海军荣耀的象征,见证过大英帝国海军战无不胜的辉煌。

大英帝国战争博物馆是专门收藏战争藏品和展示英帝国战争历史的博物馆,藏品十分丰富,在数以百万计的文件、照片、档案中,有一件特殊藏品——真正的猪头。

故事要从一战开始说起。

众所周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由德国挑起的,作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德国想要挑战老牌强国大英帝国的世界霸主地位,但他们的海军实力始终是一个短板,1915年3月,德国海军“德累斯顿”号轻巡洋舰在智利领海遭英国海军“格拉斯哥”号、“肯特”号重创,被迫自沉。

“德累斯顿”号轻巡洋舰上有一个特殊乘客,一头活蹦乱跳的肥猪。德国人爱吃猪肉世界闻名,他们为了吃上新鲜猪肉,就在养了一头肥猪,准备馋的时候宰了吃,但这头肥猪的运气确实不错,英国海军的袭击让他免于被屠宰的命运,战舰沉没时,这头肥猪也跳入海里。

英国海军“格拉斯哥”号的官兵发现了这头在海里游泳的肥猪,他们觉得十分有趣,就跳下去把这头肥猪救了上来,继续养起来,还给它娶了一个名字——提尔皮茨。

真实的提尔皮茨是德国海军公海舰队之父,英国人给猪娶这样一个名字,嘲讽意图十分明显,更滑稽的是,英国人还给提尔皮茨颁发了一枚铁十字勋章(德国军人的荣誉勋章),表彰它“在母舰一直留守到最后时刻”。

从此之后,提尔皮茨就成了“格拉斯哥”号巡洋舰的吉祥物,到处巡游,日子过的无忧无虑,长的也越来越肥,后来考虑到在舰上不方便,提尔皮茨又被送到了朴次茅斯港的皇家海军炮术学校安居下来,有了一个固定的家。

不过提尔皮茨似乎不喜欢这个新家,在这里到处闯祸,最后又被送还给“格拉斯哥”号的舰长约翰·卢斯,约翰·卢斯也不知如何处理这头“老伙计”,干脆把提尔皮茨以折合2万英镑的高价拍卖了,所得收入全部捐献给英国红十字会。

提尔皮茨后来又几经转卖,一直活到1919年才死掉,死因居然是被人宰了吃掉,虽然没能躲过被宰杀的命运,但它毕竟度过了5年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值得了。

但提尔皮茨的故事没有结束,它的头被做成标本,作为首批藏品,赠送给大英帝国战争博物馆,而它的蹄子则被做成一套刀叉的手柄,赠送给新一代的“格拉斯哥”号巡洋舰,并随舰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提尔皮茨应该庆幸自己没有遇到中国海军,不然的话估计活不过当天,而且一定是尸骨无存,什么猪耳朵、猪鼻子、猪脸、猪头、猪蹄子、猪尾巴会被做成各种美食。

一直到1958年,“格拉斯哥”号巡洋舰退役,提尔皮茨的蹄子也被送到大英帝国战争博物馆。时隔近40年后,提尔皮茨的脑袋和蹄子终于团聚在一起,提尔皮茨也因此成为大英帝国乃至世界唯一名垂青史亘古长存的猪。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这头猪不是一般的猪,它的名字叫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海军上将,看它名字多少长,虽然它的猪头被挂在博物馆,但是你绝对想不到它生前是多么幸福,如果有的选择,我宁愿过它的人生。


这头猪的来历颇具喜剧,在一战中英德交战,在英国军队轰炸掉德国的军舰后,有一头活下来的猪朝英国船只游过来。英国人为了嘲讽德国连头猪都不如,猪都知道弃暗投明。于是这头猪就在英国战舰上过起了开挂式的人生,船员们有好吃的第一想到的就是提尔皮茨上将,这只猪还有英国政府颁发的铁十字勋章。


后来战事加剧,它被送到了军事学校饲养,可惜的是这学校受到了德军的炮轰。学校里面饲养的动物都被送走了。提尔皮茨上将因为吃的太多了,体重已经超重,红十字协会花了1785英镑的高价买走了这头猪。买过去当然不会再喂养他了。因为提尔皮茨上将猪龄已经到了,再不吃就要死掉了,于是上将被宰杀了。它的猪头被挂在大英帝国的战争博物馆 里面纪念。



至于为啥将猪头做成纪念,那还不是羞辱德军的意思呗。也是纪念因战争失去生命的战士。即使最终的命运还是被人类吃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是全世界最幸福的猪,猪头被长久的保存供人参观,颇具英式幽默的做法。


尼采广寒宫中坐


这不是一只普通的猪,是猪界的大将军,也许除了猪八戒的天蓬元帅,再没有比这只猪更大的了。

这只猪名叫“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海军上将”,与德国海军之父同名同军衔。

这只猪何德何能,居然进入了大英帝国战争博物馆?

(上将的脑袋)

要知道大英帝国战争博物馆可是位于伦敦中心市区的一座国家级的博物馆,馆藏的都是飞机、装甲战车、海军舰艇、士兵制服、徽章、个人装备、奖章等经历过战火洗礼的战争文物,战争和猪有什么关系?

这就是英国人的幽默了。

这只名叫提尔皮茨的猪,是一只来自德国的肉猪,它和它的兄弟们一样,原本是为了满足德国海军的口腹之欲的。

德国人喜欢吃猪肉,而海军因为长年漂泊在海上,吃的都是罐头食品,对新鲜肉类更是渴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战期间,很多行军大型舰只上都养着几只肉猪,目的是在士兵们馋的时候有新鲜猪
肉供应。


(博物馆夜景)

德国海军轻巡洋舰“德累斯顿”号和其他军舰一样,1915年在奉命在大西洋执行任务出海时,也在舰上养了几只肉猪。

没想到这次出海,“德累斯顿”遭遇了英国舰队,经过一番激战,“德累斯顿”被英军重巡洋舰“格拉斯”号击沉,舰上的水兵们还没有吃上猪肉就见了上帝。

就在“德累斯顿”号下沉之际,舰上养的一只肉猪积极自救,奋力跃入冰冷的海水之中,并大声哀嚎,冲着英国军舰游了过来。

英国海军的绅士们并不因为这是敌方的猪而放弃救援,他们为这只猪的顽强求生的拼搏精神感动,将其救上军舰,并为其命名为“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海军上将”,并颁发捞上来的德国铁十字勋章一枚,以此嘲讽德国海军不堪一击,将他们的统帅提尔皮茨与猪相提并论。


(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本尊)

这只幸运的猪后来被送上岸,被英国皇家海军学校收养,成为教育学生的活着的战利品。

军校想用这只猪,使学生们树立藐视德军的大无畏精神,所以对猪先生十分友善,不仅行动自由,还成为学校的宠物。

很多军校学生将他们吃不完的食物上供给“提尔皮茨”上将,人与猪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提尔皮茨上将”不但是皇家海军学校的明星,连邻近的炮兵学校、士官学校也纷纷组团前来参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为大英帝国做了不少贡献。

这只猪后来被英国红十字会买走,据说是宰杀吃了,我坚决不相信这种说法。

要知道红十字会可是出了一千多英镑买走的,这在当时是一大笔钱,不可能买去当肉猪杀了吃的。


(英国巡洋舰)

不过这个事现在也查不清楚了,就当它是被吃了吧。不过英国人不太吃猪头,所以“提尔皮茨上将”的脑袋被大英帝国战争博物馆重金购得,精心收藏了起来。

据说“提尔皮茨上将”的蹄子也还在人世,并在近年也被大英帝国战争博物馆寻得收藏,时隔数十年后与“提尔皮茨上将”的脑袋胜利会师。

歪眼小史工作室


刚日读史


二战期间,许多英国士兵舍生忘死打击侵略者,为了表彰他们的英勇,皇室会颁发象征荣誉的勋章给他们。但你可想到,一只猪也会得到勋章,而且还是十字勋章!

1915年3月14日,英国皇家海军格拉斯哥号在海中执行任务时,意外发现一头猪在海水中扑腾,这头猪游泳的姿势不错,不过如果不将它救起,不用多久,它就会变成鲨鱼的美餐。于是,甲板上的英军士兵想法将它打捞起来。拖到甲板上之时,士兵们发现,这家伙体型不错,又胖又壮,照此看来,味道也应该非常不错。当然,英国海军并没有将它作为盘中餐,而是将它饲养起来,跟这个憨态可掬的家伙做起了朋友。事实上,他们相处的非常融洽,很快它就成为皇家海军中的一份子。

有人或许感到奇怪,为什么海中会有猪?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海猪”?

当然不是这样,这只猪不是本地货,而是隶属于德国海军。它原本是一艘德国“德累斯顿”巡洋舰上的携带的“活肉”。当时保鲜技术还不发达,为了让士兵吃上鲜美的肉质食品,舰船会将活蹦乱跳的动物饲养在船上。比如活鸡、活鸭、或羊、当然也包括活牛和活猪,这些被称为“活肉”。

在大海中航行是件非常无聊的事情,士兵们在无聊时会拿这些“活肉”消遣;打牙祭时,就将它们做成食物。总之,这些动物的命运就是如此,属于典型的“无奈型”。

这头被英国皇家海军救起的猪正是德军舰船上的“活肉”,不过它是个幸运的家伙,德军还没等到吃它,舰船就被英国格拉斯哥号击沉。然后,这头幸运的猪跌入海中,好在它是个“游泳健将”,在海水中游了很久,竟然没有淹死。成功击沉德军舰船的格拉斯哥号在返回战斗地点时,就发生了开头一幕。

这头幸运的猪成了格拉斯哥号上的吉祥物,士兵们很喜欢它,还为它起了一个名字——提尔皮茨。这个名字颇有些来历,本属于德意志帝国海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Alfred von Tirpitz)。不可否认,提尔皮茨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被称为“德国公海舰队之父”,名声仅次于脾斯麦。老人家并不知道,如今他的名字被英国人送给了一头猪。英国人之所以这么做,除了展示英式幽默之外,自然是要以此讽刺取消德国人。

猪哥好像很喜欢这个名字,英国士兵会在喂食时大喊“提尔皮茨”,条件反射使得它一听到这个名字就兴奋的跑过来,而后大块朵硕的狂吃厨余。

在得到这个名字的同时,他还得到了一枚铁十字勋章。当然,这枚勋章并非英国造,英国是没有铁十字勋章的。这枚勋章同样属于德国人,英国士兵将其缴获后,颁发给了“提尔皮茨”。这些无聊的皇家海军还煞有其事的在舰上搞了一个小型的授勋仪式。你可以想一下,当猪哥“提尔皮茨”晃悠着肥胖的身躯摇头摆尾的被一群士兵兄弟簇拥到授勋台上接受勋章时的样子有多滑稽。

就这样,“提尔皮茨”在格拉斯哥号号上住了一年多,因为身体状况,它被停止“服役”,辗转被送到位于英国本土朴茨茅斯的炮兵学校饲养。没了“提尔皮茨”的格拉斯哥号从此显得非常无聊,它的海军兄弟都非常想念他。在此后的3年中,这些海军兄弟会经常组团来看望它。直到1919年,“提尔皮茨”离世为止。

“提尔皮茨”离世后,人们为它举行了一个小型葬礼。为了让后人记得这头憨态可掬的家伙,它的头被切下制作成标本,自1919年至今仍展示在位于伦敦的帝国战争博物馆内。

举凡到此一游的人们,都会去看看这头著名的猪,尽管只有一个头,但依旧憨态可掬。


大狮


答:战争博物馆里的猪头,肯定与人有关。

以猪喻人,肯定不是什么好事。

我们看电视连续剧《亮剑》里的一个场景:国军八十万部队,还配备有美式先进装备,和我六十万解放军决战于淮海地区,结果是,国军兵败如山倒,全盘崩溃。

剧中国军阵营中的主角之一楚云飞,他在撤退的时候遇上了一群溃兵,责问他们是哪个部队的。溃兵小队长答说是七十四军的。楚云飞大惊失色,说七十四军不是有五万人吗?那个小队长说都被共军打散了。

楚云飞怒不可遏地说:“七十四军,五万多人,上来三天就垮了,就是五万头猪,三天也抓不完!”

实际上,楚云飞这段话是有历史原型的。

说这话的是王耀武。

在莱芜战役中,名义上归王耀武指挥(实际是参谋总长陈诚指挥)的一个绥靖区司令部、两个军部、七个师五万六千人绝大多数投降。王耀武就说了类似的话。

大英帝国战争博物馆收藏的这个猪头,寓意就是把敌军将领比喻成猪。

话说,1915年3月,德国海军“德累斯顿”号轻巡洋舰与英国海军“格拉斯哥”号、“肯特”号在智利领海展开激战,最终败阵,被迫自沉。

德国海军喜欢吃新鲜的肉制品,为了保证在海上能享用新鲜的各种肉类,军舰上都会饲养有猪、牛、羊以及鸡鹅鸭等动物。

“德累斯顿”号轻巡洋舰沉没后,饲养在舰上的一头肥猪侥幸没死,它还会游泳,浮出了水面,并且,向英国海军“格拉斯哥”号游了过来。

英国海军大为惊讶,呼喊着、欢笑着,七手八脚地打捞起这头战利品。

战利品打捞起来了,宰杀了吃吗?

士兵们暂时还舍不得。

那怎么处置呢?

军舰上中层军官克里斯·约翰逊想了想,提议把这头德国猪先养起来,等它更肥更大了再宰杀。

大家一致同意。

为了表彰这场海战的胜利,更为了羞辱德军。

“格拉斯哥”号的舰长决定,就以当时德国海军大元帅的名字“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作为这头德国猪的名字。

于是,从这天起,大家都叫这头猪为“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

每一个人这么叫的时候,都会情不自禁地诞生出一股子的自豪感,脸上也不由自主地洋溢起了快乐的笑意。

于是,“猪司令”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的名气越来越响亮。

到最后,英国人还给这位“猪司令”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颁发了一枚德国军人的荣誉勋章——铁十字勋章,“表彰”它“在母舰一直留守到最后时刻”。

“猪司令”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一直无忧无虑地生活到1919年才被宰杀掉。

因为它的名气太大,人们把它的头被做成标本,作为首批藏品,赠送给大英帝国战争博物馆。而它的蹄子则被做成一套刀叉的手柄,赠送给新一代的“格拉斯哥”号巡洋舰。

到了1958年,“格拉斯哥”号巡洋舰退役,“猪司令”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的蹄子也被送到大英帝国战争博物馆,与脑袋并存,共同成为了大英帝国战争博物馆里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覃仕勇说史


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这个名字很长,请记住。

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是一名德国人,他很有魄力,并且雄心勃勃。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提尔皮茨坚定主张德国要创建一支远洋舰队,这支舰队一定要超越英国皇家舰队,至少也得与英国皇家舰队旗鼓相当。

很显然,提尔皮茨就是要打败英国。

德皇威廉二世十分赏识提尔皮茨,大力支持他的主张,并且赐给他一个很耐人寻味的称呼:“永远的提尔皮茨”。

由于德皇威廉二世的重视,一战期间,提尔皮茨担任德意志帝国海军大元帅;

由于大胆提出创建世界第一流远洋舰队、创建了德国第一支远洋舰队,提尔皮茨被称为德国大洋舰队之父。

对于当时的英国来说,提尔皮茨就是最危险的敌人。英国人总是千方百计污损提尔皮茨。

英国人在大英帝国战争博物馆中,珍藏着一个猪头和一套猪皮刀鞘,这套猪皮刀鞘就是用这头猪的四只猪蹄做成的。

这不是普通的猪,而是一头有故事的猪。

那么,这头猪与德国大洋舰队之父有没有联系呢?

英国伦敦有一家大英帝国战争博物馆

这是世界上三大著名的军事博物馆之一,并且排名第一。

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建成于1917年,展品主要是军用物品,大多数是英国战利品。

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的建造之初目的是,展示大英帝国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所建立的丰功伟绩。

现在,所藏物品远超出了一战范围。

这家战争博物馆的收藏品有:战斗机、坦克、飞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模型、以及大量与战争相关的音像制品;

馆内还收藏了一些与战争有关的名人简介、名人遗物。如蒙哥马利元帅的文件、希特勒的遗嘱、前首相张伯伦那一张过于乐观的照片。

还有那一个名字叫“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的猪头标本和一套猪皮刀鞘。

这个猪头、猪皮刀鞘都与战争有关。

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名猪

德国人、尤其是德国军队,考虑问题十分严谨、十分人性。

一战期间,德国军舰“德累斯顿”号上面养了几头猪,就是为了德国海军能吃到新鲜的、放心的猪肉,不至于让年轻的海军苦坏了身体。

1915年3月,在大西洋水面上,德国海军“德累斯顿”号遭遇了英国海军“格拉斯哥”号、“肯特”号两艘战舰。

经过激烈战斗,德国“德累斯顿”身受重创。

英国军舰上的将士们看着德国军舰渐渐下沉。突然,“格莱斯哥”军舰上的官兵们发现一个“怪物”正向着自己的军舰游来。

在一起一伏的海浪中,游动的“怪物”越来越近。“格拉斯哥”号的士兵们看清了,原来那是一头肥猪,是从正在下沉的德国军舰上跳入大海的肥猪。

肥猪显然是向英国海军“投降”的。它的出现,让“格拉斯哥”号上的官兵们十分兴奋。

士兵们下到水面,把肥猪接到军舰上,整个军舰为之沸腾,将士们议论着如何处理这头主动投降的德国猪。

军舰上中层军官克里斯·约翰逊提议,把这头德国猪养起来,并且给它起个有气魄的名字。

经过一番议论,最后舰长决定,把这头德国猪起名为: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

对!就是当时德国海军大元帅的名字: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

“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就是一头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肥猪。

来到英国军舰“格拉斯哥”号的德国猪会过上什么生活?

德国猪“提尔皮茨”的丰富经历

为了让德国猪“提尔皮茨”与德国海军元帅“提尔皮茨”联系更加紧密,英国海军们又想出一招,给德国猪颁奖。

“格拉斯哥”军舰的舰长授予德国猪“提尔皮茨”一枚闪亮的铁十字勋章,表彰它坚守“德累斯顿”、直到军舰沉没。铁十字勋章是德国奖励军官的荣誉勋章。

德国猪“提尔皮茨”在英国军舰“格拉斯哥”上,快乐地成长。当军舰来到朴茨茅斯军港时,“提尔皮茨”已经很肥壮了,足足有150千克。

舰长约翰·鲁斯觉得,“提尔皮茨”在军舰上还是有一些麻烦,便果断将它送给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并且告诉学院的院长,这不是一头普通的肉猪,它是一头非凡的德国猪。

德国猪“提尔皮茨”在皇家海军学院定居下来了。

“提尔皮茨”天生力量很大,在学院中,经常把猪圈的栅栏拱倒了,在学院里乱跑,影响了海军学院的环境。

海军学院院长再次碰到舰长约翰·鲁斯时,又把德国猪“提尔皮茨”还给舰长。

舰长无偿把德国猪“提尔皮茨”捐献给英国红十字会。

几个月后,英国红十字会将德国猪“提尔皮茨”卖给一位富豪军迷杰克·琼斯,售价高达219万英镑,红十字会将这笔款项用于人道援助。

1919年,为了盛情招待一群朋友,富豪军迷杰克·琼斯把德国猪“提尔皮茨”宰杀了。一群英国人吃着德国猪肉兴奋无比、万分自豪。

但是,富豪军迷杰克·琼斯把猪身上两个部分保留了下来:一个猪头、四只猪蹄。

杰克·琼斯找了一位中学生物学老师,把猪头制成精美的标本,赠送给大英帝国战争博物馆。

现在仍然收藏在英国战争博物馆。

四只猪蹄被做成四把军用匕首的外鞘。

富豪军迷杰克·琼斯将4把军用匕首的刀鞘赠送给英国军舰“格莱斯哥”号。“格拉斯哥”号军舰带着这4把特殊的军用匕首刀鞘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头德国猪竟然经历了人来历史上的两次世界大战。

1958年,英国军舰“格拉斯哥”号正式退出军用舞台,在处理舰上物品时,“提尔皮茨”的四只蹄子刀鞘被赠给英国战争博物馆。

39年后,德国猪“提尔皮茨”的猪头与猪蹄再一次团聚。

德国猪“提尔皮茨”将与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一起千古流传,它的名气早已经盖过了曾经的德国海军大元帅。

英国人为什么用这样的方式处理这头肥猪

第一点:羞辱德国。英国人用这头猪来羞辱德国、羞辱德国的海军、羞辱德国的海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

第二点:炫耀战绩。炫耀英国海军的战绩。无论德国如何嚣张,在英国皇家海军面前,德国海军都只有一条路:失败!

英国海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第三点:教育后代。教育英国后代,大英帝国在历史上曾经无限辉煌,曾经打败了很多不可一世的敌人。

第四点:见证历史。英国人非常注重历史文化的积累。他们将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文物保存下来,就是为了丰富英国文化、充实英国历史内容,培养英国人民族自信、历史自信、文化自信。

我们有没有必要向英国学习呢?


岳飞的飞


英国的“帝国战争博物馆”,即便在全球范围内来观察,也属于比较特殊的存在,是一座有着多个分馆的全国性博物馆,成立于1917年,以纪录第一次世界大战史实,以及英帝国人民为这次战争所作的贡献。

馆藏物品包括从飞机、装甲车、海军舰艇到制服、徽章、奖章和装饰品等,藏有1.2亿英尺的电影胶片和超过6500小时的录像带,600多万张相片、底片和幻灯片,以及约32000小时的历史录音带等。


如题所示珍藏着那只猪头,属于非常特殊的馆藏品,说起猪头是有来历的,即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的猪肉非常有名,水兵爱吃大猪肘子,德累斯顿号轻巡洋舰上的官兵,竟然在舰上养了一头肥猪。

作为一艘轻巡洋舰,德累斯顿号是一度活跃在南美洲,参与海上破交军事行动,尽管没有她的姊妹舰埃姆登号这么有名,但由于在海战中被英国海军捕获了舰上的那只大肥猪而名闻天下。

1915年3月13日,德累斯顿号轻巡洋舰在智利领海,被英国皇家海军巡洋舰格拉斯哥号等舰发现,双方经短暂交火后,德累斯顿号轻巡洋舰由于受到重创而选择了自沉。

在德累斯顿号轻巡洋舰沉没前,舰上那头大肥猪跳入大海,游到了英海军格拉斯哥号巡洋舰旁边,英舰上的水兵将猪打捞上舰,并取了德意志帝国海军公海舰队的缔造者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兹海军上将的名字。

英国舰员还给那头肥猪颁发了铁十字勋章,这头肥猪成了弃暗投明的象征,成了英国家喻户晓的英雄那头肥猪,起码在巡洋舰格拉斯哥号上呆了一年的幸福时光后,被送到了位于朴茨茅斯的英国鲸鱼岛炮术学校,与校内的其他动物为伍。

随后,英国红十字会花了1785英镑的高价,将那头肥猪买走,把它宰了,将其肉都吃了,但猪头,却被完好地保留了下来。

制成了标本的猪头,被保存在位于英国伦敦的帝国战争博物馆里面,成了英国海军一战时的荣耀,英国海军战胜德国海军的战利品。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


国平军史


这是一只有“战功”的猪,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弃暗投明”从德国军舰游到英国军舰,还被英国士兵颁发“铁十字”勋章

德国是世界上著名的猪肉消费大国,德国的“大猪肘子”享誉世界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海军力量仅次于英国皇家海军,在世界上是排名第二的海军强国

德意志帝国海军战舰序列中,有一艘轻巡洋舰德累斯顿号,他们船上的水手们爱吃“大猪肘子”。为了满足士兵的喜好,他们采取了一项的措施,那就是在船上建造了猪舍

可是,在南大西洋上,这艘军舰被英国皇家海军巡洋舰给击沉了。

就在这艘军舰即将沉没的时候一头肥猪跳入海中,它可不是“自杀”,因为猪是会游泳的。

这头猪游向了英国的军舰,英国军舰上的船员们就把他打捞起来

为了表彰这头猪“弃暗投明”的行为,英国的舰员们,给它颁发了一枚“铁十字”勋章

于是这头猪,也就成为了全国闻名的“英雄猪”

它在舰上度过一年幸福的生活之后,这头“英雄猪”被送到鲸鱼岛炮术学校

由于这里饲养着很多的大小动物,学校担心被德军轰炸以后,这些动物们会到处乱跑,万一造成瘟疫了就不好了,于是军校就把它们全部处理掉了。

这头“英雄猪”,被红十字会以30万英镑的价格买走杀掉吃了。

不过猪头却很完整的保存了下来,这个猪头就被做成了标本保存在了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

里,成为了英国当时最特别的战利品


老虫


说到这个猪头,可是大有来头。相信不少人都知道狗会游泳,但又有几个听说过猪会游泳呢?然而,这个在英国博物馆的这头猪在活着的时候,却是一名游泳健将。也正是由于他的与众不同,才最终导致他的“威名远扬”甚至到如今,其脑袋还被作为标本挂在英国战争博物馆的墙上。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给大家说道说道。

事情还的回到二十世纪一十年代,在那个时候由于科技相对来说不太发达,士兵出海通常情况下吃不到新鲜食物,总不能天天吃鱼肉吧。那怎么办呢?新鲜的食物放两天就会坏掉,也没有办法保存。但办法是人想出来的,之后便有人表示猪是活的,刚好士兵喜欢吃猪肉,什么时候想吃直接杀掉就行。因此,在那个时候不少德国军舰上都会养几头猪。

天有不测风云,有一天德国军舰在出海时,遇到“大英帝国”军舰,两艘军舰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最终英国军舰将敌军击沉,正打算掉头驶离之际,看到一头猪正朝军舰往过游。之后英国人为嘲讽德国,便给猪加冕了个头衔,并将这头猪以德军海军将军的名字命名。也正因如此,这头猪才免遭杀生之祸。

之后,这头猪开始了在英国军舰上的美好生活。士兵们每天都会给它好吃的,和这位“上将”拍照。随着时间的推移,猪越长越大越长越肥。之后开始妨碍军舰上士兵的正常运作,无奈只能把“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海军上将”请下船,送到学校。当然,送到学校并不是要杀他,而是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军事教育。

到学校之后,短时间内再次威名远扬,同学们每天有好吃的也会第一时间给猪吃。就这样,猪也是越长越大,学校承担不起猪的伙食,决定将“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海军上将”归还英军。

至于后续的故事,有两种版本,但前提都是“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海军上将”被拍卖掉,其所得善款做了更有意义的事情。至于结局,有人说是被人吃掉了,但脑袋英国人不会吃,因此做成了标本。还有一种说法,是这头猪寿终正寝,人们为纪念将其头做成标本挂在英国博物馆。

尊重客观事实,探究事件真相,我是军武视界,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