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從皮匠到將軍

從皮匠到將軍

若輩惜死可自去,此城為吾冢矣!
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朝鮮形勢吃緊,清政府於7月21日派遣左寶貴、馬玉昆、衛汝貴、豐升阿分別率領部隊開赴朝鮮,增援駐守牙山的清軍。
9月14日,日軍完成對平壤的合圍。左寶貴找葉志超商議防守計劃。葉志超主張棄城逃跑,少數貪生怕死的將領隨聲附和。左寶貴氣憤地罵道:“若輩惜死可自去,此城為吾冢矣!”當天晚上,葉志超召集眾將會議,正式提出棄城北逃的主張。當時諸將一半贊同,一半反對。左寶貴慷慨陳詞說:“敵人懸軍而來,正宜出奇痛擊,令其隻輪不返,不敢再正視中原。朝廷設機器,養軍兵,歲糜金錢數百萬,正為今日,若不戰而退,何以對朝鮮而報國家?大丈夫建功立業在此一舉,至於成敗利鈍暫時不必計也。”左寶貴的豪言壯語,激勵著諸將。為了防止葉志超潛逃,左寶貴派親兵對葉志超進行監視,“至是葉之威信完全墜地,其號令不行”,左寶貴成為平壤保衛戰的實際統帥。
9月15日凌晨,日軍對平壤發起總攻,平壤保衛戰打響,左寶貴率軍防守平壤北面的玄武門、牡丹臺一線。戰前“日人素憚其威名,知寶貴不死,平壤不可得,募能擊者萬金賞”。日軍向牡丹臺堡壘發動進攻,左寶貴指揮守壘清軍進行了頑強的抵抗,戰鬥打得異常激烈。雙方槍炮齊鳴,硝煙瀰漫,咫尺難辨。日軍倚仗人多及先進的山炮,頻頻發動猛攻,清軍英勇抗擊,“倭人死之無數,仍猛進”,其榴霰彈爆裂於清軍陣中,守壘清兵傷亡慘重。不久,日軍又增調炮兵“專注我牡丹臺排轟”,先後擊毀了牡丹臺胸牆及清軍火炮,日軍隨之乘勢而上,清軍雖經奮力拼搏,但終難抵擋,不得不退至玄武門。


牡丹臺失守後,左寶貴“知勢已瓦解,志必死”,他“遵回禮,先期沐浴”,衣著“御賜衣冠,登陴督戰”,往來指揮,勇不可擋。營官楊建春見城上危險勸其換下黃馬褂及頭上翎頂,欲挽寶貴下城避,以“免為敵矢之的”,寶貴擊以掌,慨然答曰:“吾服朝服,欲士卒知我先,庶競為之死也。敵之注目吾何懼乎!”乃一面“嚴督兵弁奮勇血戰”,一面“躬踞炮臺”,親測大炮準星,“手燃大炮,左右轟擊,雖屢受槍傷,猶裹傷指揮,誓死抵禦。”雙方激戰正酣,一顆炮彈將清軍大炮擊毀,“鐵穿寶貴肋下”,血流如注。左寶貴裹傷再戰,日軍的又一炮彈在他身邊爆炸,“將士趨視之,已洞矣”,左寶貴“受傷墮地,猶能言,下城始殞”。左寶貴英勇犧牲,時年57歲。營官楊建春挾其遺體欲自玄武門衝出,日軍已入城,塞滿街巷,楊建春亦死於亂軍之中,兩人忠骸均下落不明。此時,作為主帥的葉志超則挑起白旗,下令撤軍,冒雨北逃,狂奔五百里,退回境內,平壤陷於敵手。
左寶貴是甲午戰爭中清軍高級將領血戰沙場、壯烈殉國的第一人,也是職務最高的人。“賁絲綸而用勖後人,百世猶傳其遺烈”,左寶貴崇高的人格風範、大義凜然的英雄形象和氣壯山河的民族氣節永載史冊,勉勵後人。

能征慣戰的左軍門
左寶貴繼承了回族人民的尚武精神,“性勇敢,多大略”。一次戰鬥中,旗兵中炮而死,他接過戰旗一馬當先,奮勇衝鋒,戰鬥大獲全勝,從此知名。此後,左寶貴屢立戰功,受到了上司的重用。1872年,奉檄往熱河朝陽剿辦“馬賊”,積功以副將盡先補用,並賞加總兵銜。1880年,左寶貴奉命統領奉軍並總理營務翼長,駐防奉天。因其治軍有方,紀律嚴明,深諳韜略,勇猛過人,先後經將軍慶裕、大學士李鴻章以“勤明忠實、驍勇耐勞,曉暢軍事,謀勇兼優”入奏朝廷,晉升為建威將軍,記名提督,成為清廷高級軍官,人稱“左軍門”。1889年授廣東高州鎮總兵,仍留守奉天。1891年,賞穿黃馬褂,並賞給頭品頂戴。1894年,賞戴雙眼花翎。
左寶貴“治軍嚴肅,重文士,愛材勇,有奇技異能者,輒羅致麾下。功不吝賞,罰不私刑,士樂為用”,“在軍中與兵勇同甘苦,部下有受傷殘歿者,皆以私財豢養其家屬”,故深為部屬所愛戴,因而,他的部隊在清軍中是戰鬥力較強的。
在幾十年的軍旅征途中,左寶貴馳騁疆場,南至廣東高州,北到黑龍江,東到朝鮮平壤,西達寧夏,南征北戰,東蕩西殺,歷經大小几十戰,他愛士卒如手足,尊百姓如父母,識國家利益之大體,顧民族團結之大局,多次拯救民眾於水火之中,俠肝義膽,義薄雲天。

樂善好施的左青天
左寶貴雖系武人,但出身貧困,使他深切體會到老百姓苦處,加之他為人正直,性情慈善,熱心辦理地方公益事業,一生“濟貧行善,不分民族異同;除惡鏟霸,不拘滿蒙回漢”,他駐軍一處,即能為百姓興利一方。
光緒元年以後駐兵奉天(瀋陽)。在當地設棲流所,建育嬰堂,辦牛痘局、字紙局、賑災粥廠等慈善衛生機構,捐助受災民眾。奉天縣治四周的津樑道路,左寶貴亦多捐資葺修,並多次為故里捐資建橋、整修清真寺,故深受民眾愛戴。還捐贈白銀1000兩,支持家鄉興辦崇文書院。光緒十四年七月,遼河氾濫淹沒數縣,左寶貴親自率部駕駛帆船拯救官民,並捐資修繕橋樑道路。
他還關心民間教育事業,駐軍奉天期間,於營口海神廟、奉天練軍公所南北寺設立大小義學數處,勸誡孩子入學認字。親自為學校物色教師,籌措薪膏,他在練軍講武之暇,常“輕裘緩帶,親臨學校對學生進行考課,溫文爾雅有儒士之風”,至今當地傳為佳話。
左寶貴還參與修築了山海關到東北的關外鐵路,開辦過古山子、熱水、金廠、溝梁、格力各等多處金礦,並利用機器開採礦石。

左寶貴為人“貴不忘本,富而好施”。就是在回家鄉探親時,他也是樂施行善,捐資修橋鋪路,興辦學校,整修清真寺等。為救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他動員夫人把幾十年的積蓄、金銀玉器都當掉給百姓購買糧食。瀋陽以西數百里低窪之處,橋樑道路均得左寶貴捐資修建。他的愛國愛民之舉,深受民眾愛戴。
有人曾寫詩讚曰:“風雨慘淡幾十年,遼瀋大地美名傳。妖魔聞聲肝膽破,五族父老呼青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