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汕尾海陸豐文化瑰寶—享譽海內外的民間工藝品貝雕

 貝殼藝術的起源很早。遠在5萬年前山頂洞人時期,貝殼就被穿為串鏈用於裝飾。嶺南沿海地區遺存許多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貝丘中有蛤蜊、鮑魚、海螺、長蠣、玉螺等多種貝類,許多貝殼上有鑽孔或紋飾,可見曾經作為裝飾品使用。春秋戰國時期,貝殼被廣泛製作為項鍊、臂飾、腰飾、服飾,甚至馬飾、車飾等,貝飾成為身份地位的象徵。商代到秦代,貝被製為錢幣,用於商品流通。今天許多與貨幣、經濟有關的漢字仍以貝類作為偏旁,足見其痕跡之深。漢代,隨著加工技術的提高,出現類似“螺鈿”工藝。唐宋之後,螺鈿鑲嵌和貝貼蔚為大觀。明末清初,則是貝雕工藝較為繁榮。

汕尾海陸豐文化瑰寶—享譽海內外的民間工藝品貝雕

甲子貝雕

  中國的貝殼藝術對海外影響也很大。如唐代螺鈿器傳入日本後,螺鈿技術為日本所學並獲得進一步發展。在日本平安時代,螺鈿已經廣泛應用於日本的建築和室內裝飾,螺鈿器成為日本引以為傲的傳統工藝品,並被作為珍貴禮品贈給外國。由於日本螺鈿技術的某些方面在宋代已超過中國,致使宋人方勺在《泊宅篇》中誤認為“螺鈿器本出倭國,物象百態,頗極工巧,非若今市人所售者”。這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一個很有趣的例子。

汕尾海陸豐文化瑰寶—享譽海內外的民間工藝品貝雕

甲子貝雕

 具體到貝雕工藝,它技巧豐富,表現力強,風格多樣,經過藝人們的不斷探索,從平面貝雕掛屏發展到立體貝雕掛屏,從單層貝雕發展到多層貝雕,從原來貝雕本色拼貼的單純平面裝飾畫,發展到可以擬國畫、油畫、水彩畫等藝術效果。“工筆”“寫意”隨意而生,意趣盎然。貝雕的藝術形式主要有平貼、半浮雕、鑲嵌和立體等。貝雕劃分為本色和套色兩類,本色貝雕利用貝殼的色彩和紋理的濃淡變化,拼鑲、粘貼在紙質的襯底或黑色漆板上。在設計的畫面上,利用貝殼的光、色、質感,產生一種純樸、簡練的藝術效果,以少見多,以素賦彩;套色貝雕則先將貝殼染上各種顏色,並有意識地使之產生色彩深淺變化,然後根據畫面要求,選用大小不一、厚薄不同的貝殼,進行拼接,使畫面有嬌妍多姿的韻味。除了掛屏、座屏、立體擺件等裝飾品,貝殼首飾盒、茶葉盒、珍品盒等實用品也很常見。

中國“四大貝雕場產地”之一“汕尾”

汕尾海陸豐文化瑰寶—享譽海內外的民間工藝品貝雕

汕尾貝雕比較出名主要是陸豐的甲子、碣石,其中甲子貝雕是全國優秀的民間傳統工藝美術,2013年12月甲子貝雕入選廣東省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甲子貝雕”歷史悠久傳承至今已有400多年曆史,是一門具有歷史性、傳統性的藝術。據史料介紹,早在明清時期,甲子就有人將貝殼經過鋸、磨、鑽、刻等製成首飾品。如“馬鞍螺”用繩子串成項鍊;“花蚌仔”連成手環;用漂亮光澤的貝殼製成玉牌,當成吉祥之物給小孩子佩帶。由於甲子毗鄰南海,貝殼生長甚多,常用貝殼類製成日常用品。如“紅螺殼”鋸開製成水瓢;“日月殼”做糞匙;“絲蚌殼”穿繩連在網上作鉛墜;“響螺殼”當螺號配合八音鼓樂演奏等。至光緒年間,甲子鎮內就有小規模的貝雕家庭作坊十幾家。

汕尾海陸豐文化瑰寶—享譽海內外的民間工藝品貝雕

甲子貝雕堪稱中國民間工藝美術中的一朵奇葩,不僅充分運用了海陸豐地區優越的海洋資源,創造出巧奪天工的藝術作品,還傳承著海洋文明的發展歷程,飽含深邃的文化底蘊,更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2016年9月9日,由中華文化聯誼會、廣東省文化廳主辦,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的“守望精神家園——第三屆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月”系列活動在臺北開幕。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甲子貝雕”及其傳承人參加了此次活動。作為汕尾市唯一代表項目,此次通過“甲子貝雕”在島內的展現和宣傳,使臺灣人民對汕尾文化有更深入的瞭解,推進了汕臺兩地民間文化的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