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日本人是如何看待滿清入關的?

恢復的廣告


日本人對於滿清入關,並最終由地方割據政權上升為中央政權,既羨慕又嫉妒。因為日本曾經挑釁明朝,但失敗了。

在中國歷史上,曾經由兩個所謂的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的中央政權,一是元朝,一是清朝。後來日本想侵吞中國,但失敗了。

為什麼蒙古人、滿人能夠成功,而日本人不行呢?這是因為蒙古人、滿人都是中國人,而日本人不是。

實際上所有的中國人都是華夏族的後裔。夏朝覆滅之後,一部分到了蒙古高原,發展出了匈奴、突厥、契丹、蒙古等民族;一部分到了青藏高原,發展出了藏族,苗族等民族;一部分留在中原地區,發展出了漢族等民族。因此中國人從根上講,都是同源同祖,沒有區別。

蒙古人和漢人、藏人、滿人等一樣,都是華夏民族的後裔,尤其蒙古人和漢人在文化方面更有相同之處,二者都是祭天(漢人稱為老天爺、蒙古人稱為長生天),祭祖的傳統。唯一區別的是,漢族有一個祭孔的特點,蒙古人沒有。在喪葬方面,蒙古人仍然採用華夏民族的不封不樹不謁陵的傳統做法,而漢人則形成了厚葬立碑謁陵的特點。政治方面,在唐朝時期,唐滅突厥之後,蒙古高原便在唐朝的統治範圍之內。唐朝之後,軍閥割據,最終形成新三國時代。先是北宋、遼、西夏;接著是南宋、金、西夏;最終三國歸元。中國重新統一。因此元朝是中國的一個朝代沒有任何異議。同時由於元朝重用了一些漢人,中華文化並沒有斷代。如果沒有元朝,中國將永遠處於唐朝之後的分裂狀態,因為憑宋朝的實力不可能實現統一,而憑遼金的能力也不能完全消滅宋朝。

再說一下清朝,在明朝末年,明朝已經萎縮到秦始皇時期的版圖,且越南北部已經不在本土之內,如果沒有清朝初期的興盛,明朝再繼續存在200多年之後,和西方列強相遇,中國有可能會亡國滅種。中華文化即使不覆滅,也會斷代。以後即使國際形勢發生變化,中國實現了復國,也會象非洲一樣,形成多個小國,不可能有今天這樣大的民族復興資本。

因此元朝和清朝對中華民族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中國歷史也根本就不存在亡國問題,只是在中華民族內部的改朝換代而已。

後來日本為了侵華的需要,創造出了“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的謬論,創造出了“蒙古征服論”、“滿清征服論”等怪論。其目的是為了挑動民族矛盾、肢解中國,達到各個擊破、全面侵吞的戰略目的。但最終日本徹底失敗了。

元清在中國歷史上是我國的少數民族。為了加強統治,他們接受好文明,成為漢文明的傳承者。

而經過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全盤西化,他們侵略中國只為毀滅中華文明,使我們成為其殖民地。本質上是不一樣的!

元清是拼命學習漢化,想成為封建正統的一部分。日本人企圖毀滅我華夏文明,讓所有人都學習他們的倭寇文化,這就是區別。

如果抗日戰爭失敗,現在的中國人就有可能說著日語、寫著日文、姓著日本姓氏、拜著日本天照大神……中華文化不是同化日本,而是被日本全部毀掉和改變。

所以說抗日戰爭確實是關係到民族生死存亡的一場戰爭。


伯樂公


明朝滅亡之後,中華文明圈內掀起了一股悲傷之風,甚至還有像朝鮮國王率領眾臣嚮明朝方向跪拜的事情。

而當時的日本,正處於幕府統治之下,對於明朝,日本是一種崇拜的心理,畢竟當時的日本真是蠻夷之地。

所以得知明朝滅亡之後,日本十分的震驚和意外,並且也對明朝被蠻夷滅亡感到了羞恥。

然而明朝滅亡不久,日本便屁顛屁顛的開始以華夏正統自居,公開視清朝為蠻夷。

在當時日本的記載眾,經常出現中原,四方蠻夷等字眼,其實就是日本在以正統自居。

甚至還出現了日本以中國自稱的現象,日本那些士子和大臣們,十分樂意這種行為。

因為如此一來,似乎日本這個民族就徹底成為了優等民族,而周邊國家,自然而然成為了蠻夷。

日本在宋朝之後,基本就不在學習中原文明,轉而是繼承和發展其本身學習而來的大唐文明。

宋朝滅亡之時,日本天皇就曾經接納過不少宋朝移民,並且當時就有了竊取華夏正統的意圖。

當大明王朝建立之後,日本人再次淪為了大明“文化上的附庸”,雖然心有不甘,但是對於明朝,其依舊是敬畏。

一代梟雄豐臣秀吉當年伐明,遭遇到挫敗之後,轉而又開始了嚮明朝取經,日本的海禁就是從明朝學習而去。

幕府的統治得已延續這麼久,其實也是借鑑了明朝的相關制度。所以日本當時對於明朝,依舊是仰望的姿態。

在日本人的記載中,也經常可以看到其感嘆明朝地大物博,文化繁榮,正如那句:明朝是萬里錦繡江山,假如能取得北京,但請天皇移駕北京。

而當日本人意識到明朝真正滅亡,漢人已經臣服滿清之後,日本便開始了沾沾自喜。

也就是說日本開始了以華夏正統自居,還說著一些清朝蠻夷之國,我等文明之邦,豈可與蠻夷相通的話。

總之可以理解為日本人意淫,藉著清朝滅亡明朝之機,將燦爛的華夏文化據為己有。

很多人說施琅當年曾經建議征討過日本,其實背後就是日本對清朝不通國書,還貶斥清朝使臣。

但是終究清朝還是沒有力量征討日本,到了清朝末年,面臨著同樣的民族危機,日本又開始了標榜自己的文化。

其實這也很好理解,日本單一民族,為了民族自豪感,所以將華夏文明努力變為自己的榮耀。

這一時間,日本對清朝的態度那是赤裸裸的恨意,認為清朝何德何能,居然能夠擁有如此錦繡江山。

而且甲午戰爭之後,日本便流出了許多文章,例如《告十八省豪傑書》,其中就將滿清說成了蠻夷,號召漢十八省的豪傑們一起來推翻。

從這件事情來看,日本這個民族同中華,實在是剪不斷理還亂!


小司馬遷論史


崇禎死亡是在1644年4月25日,5月1日清兵進入北京, 而日本方面收到消息最早是在6月3日,僅僅一個多月的時間,消息已經從北京傳到長崎。日本人剛聽到這消息是不太敢確信的。從前,日本對中國的態度可以說是學生對老師般的尊敬,但這種態度在元朝滅亡南宋後逐漸在消失,除了元朝的統治者蒙古人出自野蠻草原部族,最重要的原因是元朝統治者忽必烈兩度征伐日本的慘敗,造成日本人逐漸產生鄙夷中土的心理。在後來朱元璋滅掉蒙元,日本再度萌發了再次和大明朝貢的想法,並繼續奉大明為正朔,雖然大明與日本的豐臣秀吉爆發過萬曆抗倭戰爭,但此後主政日本的德川家康家族很快恢復了對大明的關係,畢竟出身漢人的朱元璋建立的大明從法統和禮儀上來講完全符合漢家文明,因此日本基本算得上尊崇的。然而,滿洲女真和蒙元一樣興起於華夏九州之外,從發祥地來說滿洲統治者算得上是異域蠻邦入主中原。

其次,滿洲人“金錢鼠尾辮”的髮式極其醜陋,整個頭顱表層的發毛幾乎剃光,只在後腦勺留下了一根僅可穿入錢孔的辮子,這顯然與傳統漢文化講求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大相徑庭。再次,滿洲人在馬上得天下,本身又沒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以蠻夷的身份來替代傳承千年的漢文化顯然也不是日本人所能接受的了。

因此,滿清入關後,日本人對清王朝非常鄙視,甚至在清朝主動向日本拋出橄欖枝,希望日本能夠像侍奉明朝一樣繼續確立朝貢體系時,日本統治者趕緊利索的在兩國文書中直斥“中原,天子國;彼虜,小丑也。”,從日本的態度上來講,滿清所謂的正統在他們的眼裡根本一文不值,這種情況即便在日本近代史上也有著深刻的體現。

1871年,清朝首席代表大臣李鴻章在與日本方面簽訂《中日修好條規》時,李鴻章本打算在條約中自稱“中國”,但日本人堅決不同意,甚至不惜讓雙方談判徹底陷入僵局,可見日本自始至終都未能承認清朝的正統地位。

日本人感嘆“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同時為了表示自己是中華文明的傳承人,竟公開表示自己才是正統的中國人,甚至日本學者山鹿素行在《中朝事實》中直言不諱的寫道:“國號數變,遂為北狄(滿洲)所並,今豈足以稱華乎?……皇統傳道並得,與天壤無窮,國號不變,宗廟饗之子孫保之者,獨我大日本而已。”


昭昭暮暮


滿清入關,日本人的心情是很不好的,強烈的痛恨當中帶有少許嫉妒、不甘。

為什麼會痛恨?日本文化源自中國,能夠學到把京都建築都按照長安城來佈置,可謂是全盤接受之。中國對日本就像是文化生命之源,上次蒙古滅南宋,日本人就捶胸感慨,這次滿清滅大明,糟糕的心情也差不多。

為什麼會嫉妒?日本是一個島國,又是一個多火山多地震的到過,日本上下的生活相當不易,自古就有向大陸發展的念頭。當然,日本的對象是朝鮮,對於中國的土地是奢求。因此,滿清入關,手握中華錦繡河山,沒嫉妒是不可能的。

為什麼會不甘?你乃中華化外之人,日本怎麼說也是中華圈,憑什麼你佔有神州。日本人幾百年打了好幾場仗,連朝鮮都沒一塊地佔住。

古代歷史上,日本跟中國打過幾次仗,但是被中華帝國狠揍,他們基本沒什麼怨言,先進打落後沒怨言。對朝鮮則不同,日本人自認為是神國之民,對他們是相當殘暴的。

“我們準備出兵南京,保衛大明王朝,你們朝鮮人打算怎麼辦?”清軍打進中原,日本人出於華夷之辨,一部分人有強烈的出兵干涉衝動。

當然,日本人最終沒有出兵,而被八旗兵打服的李氏王朝也沒實力對抗滿清。儘管如此,日本人視滿清為韃虜的看法是不變的,而藩屬清朝的朝鮮更加遭到輕視。

日本有一本叫《華夷変態》的書,就如同書名“華夷變態”一般,日本視清朝代替明朝為不當,清朝沒資格當中華文化圈的共主。

延伸開來,問題就不簡了。既然神州淪陷,那麼保留中華文化的日本,始終如一地堅持儒家道統,血統純正、品質沒問題,就有撐起道統的合理性。

乾脆,日本人就自稱“小中華”,到了清朝衰弱之後,他們就鬧出更多的事情來。這個問題的看法蠻多,小編拋磚引玉一下,你有何高見,不妨留言討論!


子屠龍


逸美軒居士曰:首先,日本人也是炎黃子孫,是我們同文同種的同胞兄弟,日本是我們一衣帶水的兄弟之邦,是大中華文化圈的重要成員。

宋朝滅亡後,日本始終不承認元朝的地位,仍以宋為正統。

明朝滅了元朝過後,日本才開始跟中國恢復了外交關係,並奉明為正朔正統,繼續承認中國是其宗主國。

明朝滅亡後,日本拒絕跟滿清交往,不承認清朝的正統地位。

滿清滅亡明朝之後,施行剃髮易服和十從十不從之綱,日本人和中國人都認為清朝是蠻夷建立的,並非中國正統文明傳承者。

日本人和中國人都認為“凡是聖人所在的地方、禮儀天道所在的地方就可以正大光明的稱之為中國”。

日本人和中國人都認為禮俗最文明、秩序最安定、歷史最綿延、風土最秀麗、人物最精彩的地方,就是“中國”或“中華”。

甲午戰爭前後的日本文獻中,日本人將自己稱為“神州”、“中華”幾乎是一種常態。

聲明:根據廣大網友的提議,本人不歡迎五毛、噴子、毛粉、蛾粉、黑粉,發現直接拉黑!對於不專業的評論,恕不回覆!

本圖文均系原創,請勿抄襲!歡迎正義人士評論、轉發、關注、收藏。



逸美軒居士


日本人怎麼看侍滿清入關,與我們中國有何關係,難不成,日本把滿清說成侵略,個個就歡天喜地了,歷史是中國的,關他小日本毛事。

日本宣稱滿清是入侵,滿蒙非中國等等本來就是為了侵略中國找個藉口,美其名日,為中國驅除外族。好高大尚的口號,是驅除外族為毛到處搞屠殺,順便還給這個所謂外族成立個偽政權,偽滿。

先說下滿族是不是外族!

老女真與肅慎,挹類,靺鞨有歷史淵源。

在西周時期,肅慎派遣使者來朝賀,貢品就是肅慎族自制的弓箭。並且周人在列舉自己國土的時候提到過::“肅慎、燕、亳,吾北土也。”

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其間也不停的吸入東北的各個部落和東北漢人,再加上蒙古漢族的降眾投奔者的大量加入,己大不同老女真了。

此時女真主要以漢族、女真,蒙古為主。

為此,皇太極才把女真改成滿。滿,有富足,圓滿的意義。所以滿族不等於女真族。比女真更豐滿。

所以滿族也不是什麼外族,和漢族一起同屬華夏一族。

別整日,通古斯通古斯的叫滿族,帶有通古斯血統的只是溶入其中人數極少的一二個部族。

滿人侵犯大明?侵犯就是指外族入侵了,是入侵麼?

滿人和大明的戰爭不算外族入侵。


因為滿人本就是大明百姓子民。

算少民造反而已,努爾哈赤是李成梁的養子,大明在冊官員。


努爾哈赤是大明皇帝親封的建州左衛指揮使,大明在冊官員,當時的東北隸屬奴兒干都司。他的大金國都,是遼東鎮轄下的瀋陽中衛衛城。

所以滿清政權不是外來政權,是在中國土地上建立的政權。

而且萬曆,天啟,崇禎三代皇帝均不承認滿清(金)政權的合法性。

自古天無二日,國無二君。

如果明清分屬兩國,那麼兩國只存在邊境爭端,不應該是生死仇敵。

所以,那些把滿清排斥在中國之外的人,首先就對不起大明曆代先君。

滿洲、後金,類似於現在的少數民族自治區,滿人類似於少數民族。

這是侵略嗎?

最多算反叛。

而且滿人反叛也是大明壓迫的。

想下,日子過的好,誰會反叛。

朱棣在朱元璋所設遼東都司的基礎上又設奴兒干都司,但卻用女真族太監失哈掌管大權。

太監貪財重貨,每每騷擾女真各部,種下矛盾多多,激使女真各部相互聯合。

明朝為了加強對女真的控制,鞏固自己的統治,採取,使其各自雄長,不相歸一的分而治之,互相牽制的辦法,就是挑撥離間,幫這個打那個,然後又幫那個打這個,使女真各部長期陷於分裂,混戰不休的狀態。

這樣

對侍自己國家的少民,欠厚道。

這種分裂割據,互相對立,戰亂不息的局勢,阻礙和破壞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發展,給女真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廣大女真人民都想要從分裂割據,互相仇殺中解脫出來。

處在父輩被殺的仇恨中的努爾哈赤,正好利用這種歷史條件走上了統一女真各部反抗的道路!

而且滿清政府是繼承了中華文化的,所以那些把滿清當外族政權的可休矣!

花兒可別上了某些人的當,它們絞盡腦汁就想證明滿人是外族是入侵者,甚至於搬出日本為侵略找的遮羞布,可別忘了滿人的前身女真己和中原糾纏了幾千年了,再說本系同根,歷史上早糾纏一起分不清了。

寫篇問答,太腦火了,寫過路過的,點個贊!


蓉兒是妹紙


野蠻戰勝文明,愚昧戰勝先進,美國全球通史,還有日韓史學家基本都是這個態度。

顧城先生和上下五千年的作者林漢達也詳細記錄了清朝的血債。清朝屠殺朱明皇室十萬人,漢族百姓八十萬人,葉赫部女真,野人女真也將近種族滅絕。殺人放火自然是民生凋敝,生產力毀壞。明末時期江南富甲一方,”康熙盛世“(請大家主義雙引號,這只是某些人眼裡的盛世,比如金庸,閻崇年,二月河)中國人口從一億變為兩千萬。

另外清朝在全世界騰飛的時候禁止西學,工業,閉關鎖國,因此換來中國三百年沉淪,至今因此落後於西方國家百年。然而明末中國農業和商業還是世界前列,海禁是防止走私,和閉關鎖國可不一樣。

而且站在中國立場上,大清喪權辱國,敗壞祖宗。

先反駁一下清吹和清粉的大清中國領土第一,大清力戰群雄觀點:第一,臺灣自古以來不是日本的領土,只有清朝承認過。第二,外東北,貝加爾湖自古以來不是俄羅斯的領土,霍去病將他收入漢族領土,只有清朝承認過。第三,中國除了漢族政權之外其他的民族,文化概念也是中國的,只有清朝不承認,但是為啥清朝與此同時要承認滿清是中國文化概念。難道蒙古族,契丹族,党項族,鮮卑族不是中國?只有漢族,滿族是?都是中國人有點打臉啊。第四,韃靼管明朝稱臣,霍去病將外蒙確定為漢土,然而大清基本控制不了外蒙了。

還有清吹的大清力戰群雄:乾隆打了一圈東南亞小國和朝鮮,日本,面對老毛子他想都不敢想。當時土爾扈特人被追殺大清救都不敢救。

康熙打幾十個沙俄士兵的城堡,打了好幾年,大清損兵折將就是打不過。

大清宣戰11國,卒。

這說明大清不光沒有擴大領土,力戰群雄,甚至倒貼祖宗的物質財富當然大清欺負本國老百姓和小國家有一套,嘉定三屠,揚州十日,廣州屠殺,八旗制度。

開歷史倒車,碌碌無為,醜態百出,大清乃天下笑柄,也不知道為啥有中國人懷念,尤其一些漢族人還懷念。


放學後的teatime


正好手裡有一份專業研究論文《清朝與日本之間的情報蒐集》,我列舉下日本當時最關心的是哪些大陸情報,大家自己得出結論吧。



日本對於明清換代的情報來源主要來自二個,一個是訪問長崎的明朝商船,他們傳遞的消息被日本人稱為“唐船風行說”,這些情報會專門蒐集好直接送往幕府,可見日本對於中國情報的重視。


崇禎死亡是1644年4月25日,5月1日清兵進入北京, 而日本方面收到消息最早是在6月3日,僅僅一個多月的時間,消息已經從北京傳到長崎。



日本人剛聽到這消息是不太敢確信的,正好在這一年發生了一件事,3艘日本商船發生海難,漂流到關外的暉春海岸,58名日本人被當地部落誘捕,其中倖存的15人被送往盛京。


清朝當時正全力應付李自成和明朝勢力,為了不多增加敵人,對日本採取了親善政策,這批日本人後來由朝鮮渠道轉交回日本幕府。


日本幕府卻以為這代表了清朝新政權對日本的武力示威,當時一度恫嚇清朝屬國半島國“ 日本準備向南京出兵,協助保衛明朝“。這反映在當時的德川幕府高層中,有一批人確實是對清朝攻佔北京很不滿的,在他們看來,明朝與日本都是文明國家,而滿州人卻是蠻夷。




或許有些人會奇怪,在40多年前,明朝不是和日本發生了戰爭麼?為何日本人會天然的站在明朝一邊?


首先的原因是與明朝發生的戰爭的是 豐臣氏政權,而1644年的日本卻是德川氏政權,在民族主義尚未出現的當時,萬曆援朝之戰被看成是”豐臣家“和”朱明“的戰爭,既然德川氏和朱明一樣,都是豐臣家的死對頭,那麼德川政權和明朝親近,肯定是自然的。


先講到這裡。


閉家鎖的紅楓


從狹義的角度看,就是以突破山海關,進入中原來看,滿清入關也並不是一帆風順,在1644年甲申之變前,其實皇太極已經多次繞過山海關直接進入京畿地區,遠的時候甚至達到山東,但是這種軍事行動更多的是襲擾性質,無助於真正實現入主中原。皇太極也是命苦,最終死在了黎明的前夜。甲申之變時,清軍入關就太順利了,那機會真是千載難逢,吳三桂居然投降了,而李自成的大順軍完全沒有跟清軍戰鬥的經驗和思想準備,結果一戰而定京畿地區的政治形勢。多爾袞在這期間表現出一個政治家的智慧,以厚葬崇禎和為其服喪的舉動,不費一兵一卒入主北京,由此開始清朝的統治。


從廣義的角度講,清朝政權的鞏固並不順利,而是實際經歷的漫長的歷史時期,這個時期實際到康熙平定三藩才算完成。首先是平定南方明朝小朝廷,當中戰事反覆實際很多,之所以現在覺得很順利是因為這些在史書上都不是重點描述的內容,從而造成滿清入關之後幾乎沒有遇到什麼抵抗。


總起來說,這兩個過程都可謂始艱危,終克定。沒有人是隨隨便便成功。清朝以一個少數民族能夠建立穩定的大一統政權,在真實的歷史進程中充分表現了其高層統治者高超的政治智慧、寬廣的政治胸懷以及靈活的政治手腕,可謂傳統中國統治的集大成者。


秝盺童


無論日本如何評價滿清入關,都無關緊要,它只是為了侵華和分裂中國找藉口,它們國內所謂的史學家根本沒有評論中國歷史的資格!

中國5000年文明史,日本才文明瞭多少年?

滿清入關只能說是中國歷史特定的環境下造成的,明末自然災害和官場腐敗導致農民起義,土地兼併達到極致,關外女真族恰恰在這時候崛起,並像開了掛一樣取代了明朝,追溯女真族起源,我們會知道,都同樣為華夏的一份子,無關外夷。而日本則是完完全全的外邦,亡我中華之心不死,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