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洪承畴降服清朝,孝庄太后是否色诱其降服,洪承畴归顺大清的真相是什么?

烈焰糖糖品历史


在历史上洪承畴降伏清朝,与孝庄太后没什么关系,他之所以会归顺大清,只是因为他不愿意死。



现在一直有传闻,孝庄太后曾经色诱洪承畴,最后将其降伏。

在我看来,这种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

孝庄没有理由色诱洪承畴

当时的孝庄太后已经生下了福临,而且她还是科尔沁草原的贵族之女,地位非同一般,她没有必要去干这种事。

如果她真的色诱洪承畴,皇太极又怎么可能留下他,毕竟清朝已经正式成立,皇太极仿照明朝的制度,也建立了自己的后宫。

如果孝庄真的有不轨之事,就算皇太极能容得下她,宫中的其余妃嫔也不会放过她,这件事肯定会成为孝庄的污点。

在皇太极死后,豪格和多尔衮争夺皇位,最后却便宜了福临。

在这个时候,豪格为了争夺皇位,肯定会不遗余力的攻击孝庄,但是他却从来没有揭露孝庄色诱洪承畴之事。

这也就说明了一点,孝庄没有色诱洪承畴。


洪承畴归顺大清,与孝庄无关

此时的清朝实力强大,根本不缺人才。皇太极让洪承畴归顺,也只是看重他的地位和名声。

如果要让洪承畴投降,还需要孝庄太后去色诱,让外界知道了,岂不是让皇太极颜面尽失!这样的事情皇太极没有必要去做。

洪承畴降伏清朝,也只是因为他不想死,但是他也不能直接投降,他需要一个台阶。

而且这也是一次讨价还价的机会,他越是摆出一副坚贞不屈的样子,以后他在清朝的份量就越重。

皇太极肯定也看出了洪承畴的想法,因此他给足了洪承畴面子,最后终于降伏了洪承畴。


这才是洪承畴归顺大清的真相,与孝庄无关,只是一场利益与名声之间的交换。


东方大史


说一说野史庄妃劝畴。猜想是这样的:皇太极惋惜道:松山大捷后,俘虏了明总督了洪承畴,此人是个人才呀,但他决意不降,不能为朕所用,爱妃可有什么妙策呀?庄妃道:刚直的人总有脆弱的地方,想死的人终有留恋的情。臣妾想,金银玉器,高官厚禄都不能打动的人,若从情人着手,说不定会有奇效呢?一席话说得皇太极频频点头:不愧是后宫第一谋士,朕等范先生回来后,再好好合计。正说间,执事太监来禀:皇上,范大学士求见。快,召见!范文程行君臣之礼后,皇太极急急地问:事情办得如何?范文程答道:洪承畴还是请死不降。皇太极问:他身体怎样?范说:已饿得骨瘦如柴,要不是天天灌奶,怕早就死了。庄妃道:就是死,也有个愿望。范文程眼睛一亮,道:对呀,适才臣在三官庙中与洪承畴对谈时,有一丝尘埃飘落在他的衣袖上,那洪承畴轻轻拭去。臣想,一个身陷囚禁的人,深爱自己的衣服如此,肯定会爱惜自己的生命,只是时机还不到火候罢了。庄妃道:古语云: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依臣妾以为,洪承畴是在等皇上亲自抚慰。范文程急道:不能,不能,那洪承畴他满口秽语污言,臣担心皇上被他骂辱。皇太极笑着道:只要洪先生能真心降朕,朕就是给他骂上一阵子,也毫发不损。就这样吧,范先生辛苦了。范文程告退后,皇太极对庄妃道:看来,只有爱妃能解朕之忧了。庄妃点头应允,她决定今晚去劝畴。晚上,月色明亮,她在房子里坐在椅子对着妆镜梳妆,便换了一身艳服,玉儿梳着高高的髻儿,擦着红红的胭脂,鬓影钗光,真是行一步也可人意儿。镜中的人儿,一双凤眼,秋波漾漾,抚额的白晳手指,春笋纤纤,有如月中嫦娥,九天仙女。入夜,庄妃手提食盒来到三官庙。洪承畴多日水米不沾,形容枯槁,自直坐在文案前,门旁的两个牛录死死盯着,以防他撞墙自杀。宫女妆束的庄妃款款而进,用眼色示意守卫退下后,打开食盒,鸟鸡炖参汤的香味布满了房间。洪承畴一言不发,目光呆滞:洪大人,喝点参汤吧,这是大清皇上御赐的,请趁热喝吧。庄她将参汤端至洪承畴眼前,轻声问道:洪大人一心求死,难道不有所顾恋?难道洪大人不想家吗?多年征战在外,家中妻小岂不望眼欲穿?洪承畴的身子微微一抖,他被囚三官庙以来听到的最最温情的话语。洪承畴想到家,他的眼角溢满泪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洪承畴想:这几天除了死就没想过别的,他叹了一口气:是呀,家,是多温馨的字眼,他仿佛又看到了过去每每出征归来,妻妾相迎,儿女偎藤的场面,可现在自己兵败被俘,自己的妻妾儿女不知如何下落呢??唉!唉!洪承畴叹了二口气。庄妃时机成熟了:人非草木,怎能无情?离家久了,洪大人不挂念家小,而她们会挂念大人呀!她们一直盼望着大人能早日归去,共享天伦之乐。如今洪大人身陷此地,归期无望,真不知她们如何以泪洗面,度日如年。庄妃动情之时也是语带哽咽。虽说大丈夫四海为家,不以家为,但现在自己是囚犯,悬俘虏,能活着回家,那该多好。洪承畴望着冒着香味的参汤,喉结上下滾动。庄妃看在眼里,喜在心上:还是喝一点吧,要不要让奴家给大人喂下呢?说着,真的端起来,湊到洪承畴的嘴边。洪承畴打量着庄妃:这美妇髻云高拥,鬓风低垂,纤纤玉手,柔若无骨,定不是一位普通的宫女。自古以来,识时务者为俊杰,朝代更迭绝不单单发生在明朝。洪大人为何愚忠至此,抱残木守瓯缺,不是太不明智了吗?庄妃妩媚一笑道:我家皇上重厚大人,大人为何不归顺大清,也好与妻妾儿女团聚,以解妻小相思之苦。你是何人?洪承畴打断庄妃的话。洪大人喝了参汤,奴家自告身份。庄妃道。洪承畴已饿到老眼昏花,俯下身子嗅了嗅,道:也好,洪某就喝了它。一口气,一碗参汤下肚,顿时感到千万毛孔部舒张开来,惬意无比。是呀,活着真好,我洪某为何耍求死呢?这几天,洪承畴的脑子里也不时自我斗争,范文程的话掷地有声:民惟邦本,本固君宁。你洪承畴讨代农民军有功,可你为什么不问一问,那些老实巴交的农民为何起来造反,冒着杀头的危险和官府作对呢?你洪承畴一介清官,但大明朝有多少贪官,你清楚吗?你洪承畴是一个忠臣,但大明的忠臣都有什么好下场,你自己比谁都清楚!庄也将外罩的宫女服饰除去,现出紧身的一袭葱绿色旗袍,眼光内敛,朱唇微启:洪大人,我的身份不说更好,只要洪大人能看重自己的身体,不要一心想死呀死的,哀家就满足了。洪承畴一惊:什么?洪承畴当然明白:哀家的舍义,吃惊地睁圆了双眼。皇太极,皇太极要我有何用?败军之将,死不足以辱人。洪承畴顿足道。洪大人,庄妃直截了当地道:皇上把你当做引路人。洪大人为何要执迷不悟呢?接着,又道:皇上怕洪大人落寞久了,将命臣妃服侍服侍洪大人。庄妃说着躬身上前,伸手扶起洪承畴:先给洪大人洗洗脚。不,不,洪承畴闻到庄妃身的阵阵脂粉神思恍惚,但语气坚定地道:请回去吧,告诉皇太极,我洪某领情了。庄妃笑道:我知道洪大人是个情重之人,不过,好好活着,洪大人要不了多久就会和家人团聚。说罢,转身出了二官庙。第二天,洪承畴在睡梦中时,就听门外有大监高声朗语:皇上驾到!第一次躺在簇新裘祷里的洪承畴,慢慢翻身坐起他实在不相信,难道皇太极亲自来看我不真成?他甚至还有点不相信昨晚上的事。范文程快步而入,道:洪大人,皇上真的来看你了。洪承畴这才起床,着衣,出门。望着人群中的一个身材伟岸之人,开口道:洪某多谢皇上不杀之恩。说着深深一揖。皇太极戴九龙冠,身着九龙黄绫袍,腰束玉带,面如朗月,目含瑞气,上前几步道:北地风寒,先生不会感到太寒冷吧?说着,从身上解下貂裘披风,亲自披到洪承畴身上。洪承畴威动到说不出话来,眼前一亮,站在皇太极身后的妃子,那么熟悉,不就是昨夜力劝自己饮食的那个《哀家》吗。洪承畴仰视皇太极良久,是梦境?是幻觉?是百年才出一人的明君?玉帛临身,如沐春风,败将被视为良相?突然,洪承畴伏地跪道:皇上真乃真龙天子。一切顺理成章,一切水到渠成。


茹叔敬


洪承畴在松山之战中,战败被俘,先是绝食以示拒不投降后金。于是,皇太极每天派10多个美女陪伴,都没有什么效果。

后来,皇太极无计可施,只好派范文程前去劝降。范文程到后,洪承畴大肆咆哮,而范文程决口不提劝降之事,一边察言观色。谈话中,他看到房顶落下一块泥土,落到了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一边说话,一边不经意的把落在衣服的尘土弹掉。细心的范文程看到这一幕,范文程对洪承畴是否归降有了底,回去向皇太极报告说了一句“敝袍犹惜,况其身哉”,指出洪承畴是拒不投降只是表面,其实这个人是非常爱惜自己生命的。于是,皇太极决定亲自劝降,并解下自己的貂裘,给洪承畴披上,问“先生得无寒乎”?洪承畴深受感动,随即叩头请降。在崇祯十五年,洪承畴同意剃发,正式降清。



至于把洪承畴降服清朝,归功于孝庄的色诱,不过是小说家所言。主要说,范文程劝降后的当天夜里,皇太极的妃子孝庄带着参汤来到洪承畴居所,轻启朱唇轻轻的呼出“将军”二字。好色的洪承畴欲答不可,不答又不忍,也轻轻的应了一声。这一声相应,引出孝庄的问长道短,先把洪承畴被俘虏情况问了一遍,又问起了家眷亲人,并“佯作凄惶的情状,一双俏眼,含泪两眶”,一步步惹得洪承畴思家心动,伤感起来。孝庄百般劝慰,并拿起参汤让洪承畴饮用。此时,洪承畴已觉口渴,便喝了数口。孝庄看到火候已到,并乘势劝说,最终洪承畴得以归降。但这件事在《清史稿》等清朝正史中不见记载,只是民间传说,应该是哪些明末遗老遗少鄙视洪承畴为人,故意编造这样的故事,贬低洪承畴和清王朝的。



当时,洪承畴松山兵败的时候,明朝上下大震,上自皇帝崇祯,下至洪承畴家人,没有一个相信洪承畴会投降,都认为他会死于王事。先是家人报信,说洪承畴被俘后,“义不受辱,骂贼不屈”被杀;后来崇祯皇帝还为此辍朝三日,以王侯规格“予祭十六坛”,并写下“悼洪经略文”纪念洪承畴。直到洪承畴后来随多尔衮入关后,明朝人才知道洪承畴早已投降。洪承畴在见到自己母亲时,其母“数其不死之罪”,并举杖要打,声称要为民除害。后来,洪承畴被多尔衮派往江南,镇压反清势力,他坚持招抚与剿除并重,招抚了一批明朝故旧,但也屠杀了许多许多抗清义士,更被明末世人所不耻。据说洪承畴投降后,在自己家门口贴了一副对联:“君恩深似海; 臣节重如山。”于是有人在上下联各加了一个字,“君恩深似海矣! 臣节重如山乎?”立刻把洪承畴的自我吹嘘变成了虚伪的表演,深深讽刺了洪承畴没有气节的投降行为。至于庄妃色诱劝降之说,也不过世人鄙视洪承畴为人,故意编造贬低之言。


一壶清茗品春秋


洪承畴被虏后只求速死,谁来都闭目闭口不言,任你说的天花乱坠,他就是不为心动。

皇太极又派没走上仕途的降臣范文程去劝降,范文程绝口不提劝降之事,只说中原事物,谈论古今,和洪承畴大谈诗书典籍。洪承畴久居兵戎,又身陷塞外,突然听到中原掌故和儒家典籍,耳目一新,睁眼和范文程相谈甚欢。

后来范文程经常去找洪承畴,一次聊天中屋梁上的一块燕泥落在他肩上,被他用指甲弹去。范文程把这事告诉皇太极说:“洪承畴不死矣。承畴对敝袍犹爱惜若此,况其身耶?”

皇太极又亲自去看望洪承畴,见他衣裳单薄,便把自己的貂皮大衣脱下披在洪承畴身上,总算是感动了他,后为皇太极所用。

当然感动归感动,肯定也是经过心里煎熬与挣扎才下定决心降清的,想着崇祯帝的不作为,刻薄寡恩,杀大臣如杀鸡,想起以前冤死的大臣,他最终走向了帮清王朝打天下的道路。

据说他的叛降让全家蒙羞,妻子出家为尼,派人去接母亲来京,当她母亲到的那一天,他跪在地上迎接母亲,她母亲下轿便打,弟弟也不认他还说从此不踏清国的地,带着母亲在船上过完一生。新建的大宅子,没有一个亲人愿意住进去。

至于色诱可信度不高,就算色诱完全可以找个年轻漂亮的女人,何必要找个孝庄呢。





雨哥港历史


洪承畴深受崇祯信任,官至兵部尚书、蓟辽总督。在洪承畴家里的厅堂里挂着一副对联写着“君恩深是海,臣节重如山。”可见洪承畴最初也是想用自己的忠贞来报答崇祯的信任。

在松锦大战后,洪承畴的十三万军队被清军打的全军覆没,他本人也被活捉。确实在刚开始,洪承畴也准备为崇祯守住气节以死殉国,任由皇太极用尽各种手法劝降,他都无动于衷,还一度用绝食来抗议,拒绝投降。崇祯皇帝也对洪承畴表现得一如既往的信任,以为他殉国了,为他举行了高规格的葬礼,并通报全国学习洪承畴为国捐躯的精神。可惜后来,洪承畴投降满清的消息传到京师,重重的打了崇祯的脸。

当时广为流传洪承畴投降是皇太极派孝庄以美人计诱降洪承畴,洪承畴抵不住美色,拜倒在孝庄是石榴裙下,第二天就投降了。这一版本根本没有史料记载,只是民间传闻而已。试问当时洪承畴抱着必死的决心,还在绝食中,怎么还有心情想着儿女之情。在孝庄诱降之前皇太极已经用尽办法,软硬兼施都没打动洪承畴,所以洪承畴更不可能因为女色就放弃自己的气节叛明降清。退一万步讲洪承畴要是真的因为女色投降,皇太极根本就不会如此重视他。

洪承畴真正归顺清朝的原因是皇太极亲自来劝降他的时候,和他谈论治国之道。从皇太极的言论中,他看出了皇太极是个明主,不仅有广阔的胸襟而且文韬武略。这让洪承畴看清了腐朽的大明是注定要被灭亡,清朝替代大明是大势所趋。识时务者为俊杰,自己不如投降满清,为清朝安定江山,这样老百姓也能尽快摆脱战乱之苦。可以说洪承畴的投降是被皇太极“洗脑”了。投降后的洪承畴也确实得到重用,他积极的帮忙清朝安定人心,并且建议满清统治者学习汉文化,善待汉人,为满汉合流打下基础。

可惜乾隆后来把明朝投降的120多位臣子(包括洪承畴)都写进了贰臣传。乾隆觉得像洪承畴这样的人不值得赞美,在国家存亡之际也不能失了道德和气节。


历史也疯狂


洪承畴是万历朝四十四年的进士,官至陕西布政使参政,崇祯帝时官至兵部尚书、蓟辽总督;松锦之战后被清军俘虏。从履历可以看出,洪承畴是明朝的大官,一开始还是忠于明朝的。

皇太极会不会派孝庄色诱洪承畴呢?个人感觉不会,原因很简单,孝庄是蒙古族的贵族,是皇太极的侧福晋。虽然皇太极不是很喜欢孝庄,但做事也必须看孝庄的母家,更何况皇太极没有必要为了一个俘虏,让自己戴上一顶大绿帽子。如果想要色诱,完全可以找几个年轻貌美美女来完成任务。

洪承畴之所以能够投降清朝,主要还是范文程说服的功劳。当时,战乱四起,李自成农民起义风卷残云,明朝飘摇不定。另外,崇祯帝刚愎自用、疑心太重,袁崇焕就是被清军用离间计,让崇祯帝杀死的。范文程抓住机会,让洪承畴觉得,崇祯帝已经不再信仰他,回去也只有死路一条,最后洪承畴才投降清朝。

我是缺点爱的小白丁,有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关注我。如果有需要了解的历史问题也可以私信我。路过点个赞👍。谢谢!


缺点爱的小白丁


庄妃(即后来的孝庄太后)色诱洪承畴这事儿,是历史上很有名的一个艳闻。

说的是松锦之战后,明军大败,蓟辽总督洪承畴被俘虏,皇太极欣赏他的才能,更看重他在明朝的影响力,想招降他。但洪承畴绝食数日,大骂来劝降的使者,表示宁死也不降。

皇太极为此很着急,庄妃自告奋勇,说她能劝降洪承畴。反正也没有别的办法,皇太极同意她试试看。

当天晚上,庄妃精心打扮一番,穿着很清凉的衣服,带着酒菜去了洪承畴的房间,一夜没出来,也不知发生了些什么,洪承畴第二天就投降了。

……这种事情可能发生吗?皇太极再不爱庄妃,也不会让她去做这种事儿!庄妃本人更不会主动提出,她要真做了,以后别想再得皇太极宠爱,甚至会连累到她的儿子福临。

如果是生死难关不得不为之也就罢了,眼下明明胜券在握,庄妃好好当自己的后妃不行吗?为什么要去做这种自断前程的事情?她有那么傻吗?图什么?就算是为了获得皇太极的重视,做为后妃,色诱降将也本末倒置了吧?

这分明是文人对满清统治者不满,有意丑化他们的形象。至于洪承畴,不用特意去丑化,他已经很丑了。

真实的历史是这样的

洪承畴虽然嘴上骂得狠,心里早转开了念头。在他看来大明迟早要完,必须早寻退路。只是如果轻松容易的就降了清,显得有点掉价,必须拿够了架子再说。

皇太极手下也不是蠢才,早已投清的范文程看出了洪承畴的心理,对皇太极说:“主子,您别急,姓洪的小子连灰掉在衣服上都那么在意,根本就不是一心求死的人,你只要稍微表演一下,他就得降。”

果然,当皇太极刻意表现出对洪承畴的关心时,他立刻俯首称臣,还说“真命世之主也!”,此后为满清统治汉人提供了许多有效建议,当了真正的带路党。

但就算他为新主子卖命,新主子也从来没有把他当自己人。

(洪承畴画像)

皇太极没有给过他任何正式的官职,只是当顾问,有事时才咨询,平时很防范,不得自由出入;

顺治朝时受了重用,却是派他各处镇压反清势力,并未真正进入中枢;

康熙时辞职,满清王公大臣们几经争议才给了他一个三等阿达哈哈番(轻车都尉)的世职,世袭四世。这是个什么官呢?不算小,但和他为清朝立的大功比起来,寒酸得可怜,简直是个笑柄,还不如不给。

最搞笑的是,乾隆朝编纂的《贰臣传》里,洪承畴被列为贰臣甲等。无论乾隆编此书的目的是什么,一个大臣,被视为“贰臣”,那就是人生洗刷不了的污点。

洪承畴泉下有知,也许会后悔吧。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色诱一事,纯属杜撰。既无依据,也毫无逻辑。

洪承畴投降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崇祯皇帝后期的行为几近疯狂,杀袁崇焕,再接连诛杀朝中大臣。满朝文武,心都伤透了。到最后一日,他亲自击鼓,竟无一人上朝。上吊时,身边只有一个太监。而这时他的遗言竟是:群臣误我。可见彼此衔恨之深。


三维看历史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孝庄算是色诱了洪承畴,但,不是大家想象的那种色诱,其与洪承畴干干净净,大家切莫被野史所误导!

明朝末年,清军与明朝的战争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但皇太极时期的清朝在各个方面与明朝都是无法与明朝抗衡,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因此清朝打算尽量劝降明朝将领,一方面可以减少自身的损伤,另一方面此举还能为自己赢得一个大度的好名声。但,许多明朝将领选择死也不投降清朝,誓死忠于大明,一开始的洪承畴,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洪承畴明末名将,打起战来勇猛无比,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兵败为皇太极所俘。对于洪承畴这样的猛将,作为清朝最高统治者的皇太极自然很是欣赏,便打算劝降洪承畴。只是没想到的是洪承畴也是一块硬骨头,不管皇太极怎样劝降,洪承畴都不为所动。


直到孝庄劝说后,洪承畴才改变了他的态度,洪承畴的态度才做了转变,最终加入了清朝的阵营。而孝庄色诱洪承畴的传言也是由劝降洪承畴后开始流出,但真实的历史真的是这样么?

据史料记载,公元1642年,松锦之战中洪承畴战报为皇太极所俘,但其骨头很硬,对与皇太极亲自劝降,洪承畴都不为所动,这可是让皇太极头痛死了。


孝庄见皇太极如此心烦,便给皇太极建议先派汉臣前去和洪承畴交流,拉拉关系,顺便试探洪承畴是否真的铁了心效忠大明,在做下一步的打算,在孝庄的建议下皇太极派范文程去和洪承畴拉关系。



范文程回来后对皇太极说到一盒细节,洪承畴因为屋顶掉下的一块灰土弄脏了衣服,他细心的搽干净了。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洪承畴连自己的一件衣服都这么爱惜,肯定不会不爱惜自己的性命的,其实他在等一个机会,如果这么简单就投降了,只会贬低自己的身价!


明白这个道理的孝庄命人准备了一些衣物、吃食、汤药,便去看望洪承畴。孝庄见到洪承畴后更是对洪承畴恭敬无比,先是一顿嘘寒问暖,在亲自为洪承畴披上狐裘,甚至亲自将汤药一勺一勺的吹凉喂给洪承畴。

作为皇太极妃子的孝庄如此“礼贤下士”,洪承畴自然找到了一个台阶下,就这样借着孝庄的名头,转身抛弃了大明,加入到清朝的阵营中去。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孝庄这也算是“色诱”,但这并非大家所想的那样。另一方面,洪承畴本就有投降的打算,玩的只是一个台阶,而孝庄正是他的台阶。


像素说


导读:洪承畴,明朝晚期赫赫有名的蓟辽总督,也是皇太极建立清朝以后主要的对手之一。清崇德七年,松锦大战以后,洪承畴弃明降清,由此开启了其长达20多年的贰臣生涯。降清以后的洪承畴,为大清入关统一中原,尤其是平定南方反清势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也正因如此,洪承畴于后世的名声并不怎么鲜亮,甚至还被冠以“汉奸”、“叛徒”的名号。

和很多前明降臣一样,深受崇祯皇帝倚重和信任的洪承畴,在被俘以后,也曾经表现出了“一仆不侍二主”的忠贞强硬,“绝食数日,拒不肯降”。皇太极派所有能动用的人前去劝降,均被大骂而回,但是皇太极仍然没有放弃。


洪承畴,一个进士出身,历任文职官衔,却以征剿“农民起义”屡立战功而被崇祯皇帝倍加倚重和信任的嚣张人物。

松锦大战之前的洪承畴到底有多牛,《清史稿·列传二十四》中有着明确的说法:

令承畴专督关中,复与自成战临潼,大破之,迎祥就俘。自成号闯王,分道入四川,承畴与屡战辄胜。自成还走潼关,承畴使总兵曹变蛟设伏邀击,自成大败,以十八骑走商洛。关中贼略尽。是为崇德三年。

高迎祥是谁?

赫赫有名的“闯王”李自成,就是跟他混的,这位“第一代闯王”,就是被洪承畴指挥俘虏的!而后,在与李自成的数次大战中,鲜有败绩,以至于“关中贼略尽”。

松锦大战以后,“获承畴、民仰、变蛟、廷臣及诸将吏”,而皇太极“命杀民仰、变蛟、廷臣,而送承畴盛京”,一方面是皇太极出于对洪承畴能力的认可,另一方面则是刻意营造一种“招贤纳士”的积极正面形象,为清军入关做准备。

在大明王朝做官做得风生水起,又深得崇祯皇帝信任和倚重,被清军俘获的洪承畴肯定不愿意转投“蛮夷”政权。那么, 对于这样一位对大明王朝忠心耿耿、坚贞不二的名臣,皇太极到底是采用的何种手段予以降服的呢?

对于皇太极“劝降洪承畴”,官方文献记载和野史传闻中,共有三种说法,我们来逐一说明其真伪。

01 皇太极劝降

在清朝的官方文献记载中,对于洪承畴降清的过程,有着较为明确的记载。

《清史稿·列传二十四》有载:

上欲收承畴为用,命范文程谕降。承畴方科跣谩骂,文程徐与语,泛及今古事,梁间尘偶落,著承畴衣,承畴拂去之。文程遽归,告上曰:“承畴必不死,惜其衣,况其身乎?”上自临视,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无寒乎?”承畴瞠视久,叹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头请降。

也就是说,是皇太极对洪承畴的礼貌有加、真诚以待,换回了洪承畴对皇太极的敬佩和跟从之心,洪承畴才以“真命世之主也”为由,给自己找了一个台阶,选择降清的!

清朝宗室大臣,爱新觉罗·昭梿所著《啸亭杂录》中几乎相同的劝降过程记载,似乎也证实了皇太极在“劝降洪承畴”过程中的英明睿智。

但这毕竟是清朝官方的一家之言,就连乾隆皇帝在编纂《贰臣传》的时候,也认为洪承畴乃系“审时度势”之下的自保之举,只是念于他的功劳之大,才会将其列入《贰臣传》中的甲等。

如果,洪承畴真是皇太极如此“礼贤下士”、“礼貌有加”求来的“能臣”,乾隆皇帝这不是明显打皇太极的脸吗?

而且,在《啸亭杂录·用洪文襄》中,还有这样一段话的记载:

乃毛西河谓洪初不降,继命优人诱惑。洪故闽人,夙习好男宠,因之失节。

也就是说,在当时的野史传闻中,洪承畴乃系被“优人”,也就是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所诱惑,才会“失节”,选择了降清的!

02 庄妃色诱

也正是因为此等“色诱”之计对于洪承畴劝降过程的野史演绎,皇太极后妃之庄妃,也就我们所熟知的孝庄太后博尔济吉特氏,也成为“劝降洪承畴”过程中的主要角色。

庄妃以美色诱惑洪承畴,洪承畴才会下定决定降清的传说,也是后世流传甚广的桥段之一。

其大致过程如下:

洪承畴被押解至盛京以后,皇太极为了劝降洪承畴而茶饭不思,眼见于此,庄妃毛遂自荐,亲自去劝说,“以壶承其唇”,一口一口给他灌下人参汁,动之以情,喻之以理,经过数天的努力,终于说服洪承畴投到清军辕下。

也就是说,庄妃的所言所行,唤起了洪承畴对女人的思念,对生的留恋,他决心不再去死,决定投降皇太极。

首先,在清朝所有的官方历史文献中,都没有“庄妃色诱洪承畴”的记载。当然,这对于大清王朝而言,是一件丢人的往事,想必也不会被载入史册。

但是,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有三个原因可以说明这件事不可能发生:

1、劝降洪承畴发生在崇德七年,而庄妃早在崇德三年就为皇太极生下了皇九子爱新觉罗·福临,也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面对一个区区前明俘虏,皇太极会让自己生有皇子的妃子,而且是来自于“满汉联姻”之蒙古科尔沁部盟的庄妃,前去以美色诱惑?

别说是庄妃的姑姑,当时的中宫皇后不会答应,皇太极是何许人也?崇德七年,皇太极几乎占领了关外所有的领土,做好了对大明王朝的一切军事准备,挥师入关,早已经制定好了相关计划,正值嚣张得意的时期。

让自己的妃子,以美色劝降洪承畴,对于皇太极的正面形象绝对是一种致命的打击,即使庄妃并不受宠,此事也断不可能发生。

2、皇太极建立清朝以后,创设了“五宫制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崇德五宫”,并对后宫妃嫔的管理制定了相关约束制度。

居于次西宫——永福宫的庄妃,是断不可能走出后宫的!即使是有机会走出后宫,也不会有机会单独和一个俘虏见面,更不可能出现“以壶承其唇”,嘴对嘴喂参汤的场景。

3、就算所有的条件都满足,“绝食数日,拒不肯降”的洪承畴,在骂走了好多劝降之人后,面对突然屈尊前来的大清皇妃,会不知道这是皇太极使用的“美人计”?

既然知道这是“美人计”,洪承畴面对并不属于“倾城倾国之貌”的庄妃会把持不住,或者就枸杞了对女性的渴望,对活下去的渴望?

如果详细了解了古时文臣的执拗脾气和对“忠君爱国”思想的誓死追求,就能知道“庄妃色诱洪承畴”一事,是不可能发生,更不可能成功的!

03 洪承畴降清的真正原因

在《清史稿·列传二十四》中,有一段洪承畴和皇太极之间的对话记载:

上语承畴曰:“朕观尔明主,宗室被俘,置若罔闻。将帅力战见获,或力屈而降,必诛其妻子,否亦没为奴。此旧制乎,抑新制乎?”

承畴对曰:“旧无此制。迩日诸朝臣各陈所见以闻於上,始若此尔。”

也就是说,在明朝末期,崇祯皇帝对被俘的将领,无论是“力战见获”还是“力屈而降”,都会处以“必诛其妻子,否亦没为奴”的处罚。

松锦大战战败后,洪承畴被俘,得知消息的崇祯皇帝为其“予祭十六坛,建祠都城外,与邱民仰并列”,并且“将亲临奠”。而且,以为洪承畴已经力战殉国的崇祯皇帝,还对其作出以下评价:

又闻卿绝食数日,气息奄奄,倒地而死,目犹不瞑。死事重于泰山,意气化为长虹。

对洪承畴如此厚恩和敬佩的崇祯皇帝,在得知了洪承畴并没有死,而是降清以后,便立即停止了正在进行中的祭奠仪式。

可想而知,如果此时的洪承畴誓死不降而返回大明王朝的怀抱,肯定会得到袁崇焕一样的悲惨下场。

也就是说,崇祯皇帝对于败军之将和他们的家人毫不手软地予以严惩,与皇太极招降优待明军降将的做法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洪承畴选择降清,乃系出于对当前局势理性分析以后的正确选择。

“识时务者为俊杰”,才是洪承畴降清的根本原因所在。所以,洪承畴降清,乃系主观选择,并非客观影响。


参考文献:《清史稿·列传二十四》、《啸亭杂录·用洪文襄》、《清实录·太宗实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