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于謙對大明有再造之恩,朱祁鎮殺了于謙後,瓦刺為何沒有再次攻打明朝?

漢史趣聞


元朝退出中原後,蒙古王室發生內亂而分裂:東部蒙古由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統治,史稱韃靼;西部蒙古由瓦刺所屬各部構成,史稱瓦剌。清朝時期,瓦剌被稱為漠西蒙古,或者衛拉特蒙古,準葛爾汗國就是衛拉特蒙古的準噶爾部所建立。

東部蒙古在明朝前期就臣服於明朝,清朝時期東部蒙古同樣臣服於清朝,唯有西部蒙古諸部經常跟中原王朝交戰。也先的父親脫歡統一了蒙古東部地區,也先在明正統四年即位為瓦剌的首領;他向東發展,征服了女真,勢力到達朝鮮北境,並以明朝拒絕貿易之名進攻明朝。

1449年瓦刺在土木堡之戰中,打敗明軍,俘虜了明英宗幷包圍北京,明朝形勢危急。明朝立朱祁鈺為皇帝,尊明英宗為太上皇,令于謙為兵部尚書,集結全國之軍抵禦也先大軍。瓦刺圍攻北京失敗,大敗之下退回蒙古,不久無條件釋放明英宗歸國。不久之後瓦刺內部發生分裂,各部相互攻殺,瓦刺迅速衰弱,再無法對大明形成威脅。

明景泰四年(1453年),也先在擊敗岱總汗脫脫不花後僭稱"大元田盛大可汗",建年號"添元"。此舉引起一些不滿和反抗,後來也先被其部下阿剌知院暗殺,1455年也先去世之後瓦剌逐漸衰微。瓦剌後分為其長子博羅納哈勒統領的杜爾伯特部和次子阿失帖木兒統領的準噶爾部兩部分。

1457年,石亨等人發動了奪門之變,明宗英就復位為帝,並當天誅殺了于謙。也就是說朱祁鎮殺了于謙時,瓦刺已經沒有實力威脅大明朝了。


大秦鐵鷹劍士


于謙死後瓦剌不捲土重來,是因為他們比較理智,知道了自己幾斤幾兩,認清楚了自己。說白了當時的大明根本是他們打不贏的,他們之所以在土木堡當中取得勝利,是因為僥倖。

畢竟那時候的皇帝朱祁鎮沒有領兵打仗的經驗,太監王振也是一個草包,他們見到敵軍大軍壓境,早就嚇的魂飛魄散了。那時候因為領導人不懂指揮,只能讓人家瓦刺當作砧板上的肉來廝殺了。

瓦剌打敗了朱祁鎮帶來的二十萬大軍,他們以為自己是所向披靡,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

但是,當他們進攻大明的都城北京城的時候,在面對于謙的抵抗的期間,他們意識到自己錯了。

大明遠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脆弱。

要知道于謙帶領的士兵,都是老弱病殘。明朝真正的精銳部隊,都從各趕了過來,只不過還沒有到達都城。

可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瓦刺還是被于謙給打敗了。

可以說雙方根本就不是一個重量級別的,這個戰役瓦刺當然是不敢打的了。

他們知道自己是敗給了于謙,于謙是一個有本事的人。在他的帶領下,大明的軍隊的戰鬥力依然是很強大。

所以說他們知道,之前他們做所以打敗朱祁鎮,完全就是因為一個意外。一個不懂軍事的人,在和他們打仗。

可是,到了于謙死後,為何瓦剌沒有捲土重來呢?

這個主要是兩方面原因決定的。

第一,明朝經過朱祁鈺七八年的掌管,已經步入到了正軌,大明的國力蒸蒸日上,他們對北京城的防禦日益強大,瓦刺即使來了,也是敗退而走。

儘管說這時候的于謙是沒有了被殺了,但是,明朝的精銳部隊,已經都鎮受在邊境了。這個時期的大明,比于謙在的時候,更加的強大。

這樣的大明他們當然是不敢挑戰的。

第二,瓦刺內部開始分裂,走向了衰敗。

于謙被殺的時候,他們正處在內鬥當中,根本沒有精力南下,而且在景泰六年的時候,瓦刺的領導人也先已經被人殺了。

所以說這時候的瓦刺已經屬於是一個強弩之末了,所以,他們當然不會南下自找沒趣了。事實上在也先之後,瓦剌再也對大明造不成威脅了。

這就是于謙死後,他們不敢捲土重來的原因。


漢史趣聞


沒有于謙大明就可能變成第二個南宋——“南明”,也就是會喪失大量的北方領土,重新定都南京,從此將會一蹶不振,變成偏安王朝。其實朱祁鎮殺于謙也算是也先的借刀殺人之計。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想當初,也先放回朱祁鎮為的就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之計。景泰帝最怕的就是朱祁鎮回來,一旦朱祁鎮回來,朱祁鈺就無比的尷尬,這皇位是讓還是不讓。也先非常奸詐,一開始把朱祁鎮當成人質不斷訛詐明朝,後來又藉著為朱祁鎮報仇——奪回皇位,挾持朱祁鎮攻打南京。

朱祁鎮看破了他的陰謀,婉言謝絕,而且也先發現明朝不斷拉攏脫脫不花打壓也先。也先就亮出了毒招將朱祁鎮送回了明朝,其目的有三:

1、 打破姐夫脫脫不花大汗和明朝的聯盟

2、掀起明朝內鬥

3、趁火打劫,再次攻打京城。

大臣王直等議遣使奉迎,帝不悅曰:“朕本不欲登大位,當時見推,實出卿等。”謙從容曰:“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萬一彼果懷詐,我有辭矣。”——《明史》

景泰帝不願意讓他哥哥朱祁鎮回來,但又無法拒絕,加上王直、金濂、胡濙[yíng]等大臣要求接回朱祁鎮,景泰帝吐槽埋怨,于謙安慰說:不用擔心你的皇位,按照常理應該儘快迎回,就算他有什麼陰謀,我也有話揭露他。朱祁鎮一回來,景泰帝就把他軟禁到南宮。也先的毒招就這樣暫時黃了。但是太上皇就像一個定時炸彈,隨時都有引爆的可能。也先等啊等盼啊盼,結果明朝哥倆還沒內訌,也先自己卻死於內訌之中。兩年後,也就是1457年,南宮內這個定時炸彈終於爆炸了。


太上皇復辟,于謙被處死,這時候正是瓦剌漁翁得利之時,瓦刺為何沒有再次攻打明朝?

  • 一、瓦剌越來越弱。

也先放回朱祁鎮後,開始了奪權之戰。也先對姐夫脫脫不花早有不滿,加上脫脫不花不立自己的外甥為太子,也先攻打脫脫不花並最終取而代之。也先此舉遭到了一些部族的反對,而且就連女真也起來反抗。志得意滿的也先,沉湎酒色,動輒殺戮,致使部眾離心離德,多半人棄他而去。他的濫殺無辜給他帶來災難,他不將太師之位封給其心腹功臣阿剌知院(知樞密院事),而將太師之位封自己的次子阿失帖木兒,還殺了阿剌知院的兩個兒子。知樞密院事是幹什麼的?是掌握軍權的,也先最終被阿剌知院派兵圍住殺害。


也先死後,他的兩個兒子分裂了瓦剌。長子博羅納哈勒,駐牧把思闊(巴里坤)之地,成為了杜爾伯特部的始祖。次子阿失帖木兒繼承了也先的汗位。阿失帖木兒即俺檀汗,可不是俺答汗哦。阿失帖木兒就是那個被康熙平叛的噶爾丹的始祖。

  • 二、大明越來越強。

瓦剌走下坡路甚至分裂之時,而大明卻越來越強了。明英宗被俘虜之後,以于謙為首的能臣立即做出了反應。先是于謙拒絕遷都,強化京師防務,並對王振滅族。強化京師防務方面,于謙請求郕王朱祁鈺立即傳令南京、北京、河南的精兵,山東和南直隸沿海的防備倭寇的海軍,長江以北和北直隸各府的押糧軍趕赴北京,補充、整編、訓練兵員和補充糧草。同時,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立朱祁鈺為皇帝。

“謙請王檄取兩京、河南備操軍,山東及南京沿海備倭軍,江北及北京諸府運糧軍,亟赴京師。”——《明史·于謙傳》

也先以護送明英宗迴鑾(回宮)為名攻入大明京師,在於謙正確指揮堅決抵抗下,也先無功而返。于謙之後又抽調各地精兵五萬人,編成五個營,與之前南京、北京、河南編成五個營的精兵。各營主將都是由戰地將領擔任,並選拔十個營中的干將為統帥。明朝在朱祁鈺、于謙、王直等人的勵精圖治下,越來越強大了。也先等到死,也沒等到漁翁得利的機會。



  • 三、大明的“兄弟之爭”沒有出現動亂

說起來大明的“奪門之變”對瓦剌簡直是天賜良機,可瓦剌陷入內訌。儘管像于謙那樣的能臣冤死,但明朝已經再次雄起。內訌的瓦剌卻越來越弱,他們沒有能力也沒有精力南下。就是“奪門之變”也不過是一場不流血的政變,基本上沒有影響到明朝的政局。甚至而言,從實力上而言,天順時期的明英宗還是有北伐雪恥的實力的。


小姐姐講史


瓦剌沒有再次攻打明朝,肯定是有不得已的苦衷。當時的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利於瓦剌,不然明朝可能會成為第二個南宋,只能偏安一隅。

這其中的原因曲曲折折,待我們從頭道來。

一、于謙臨危挑重擔。

這段歷史中,于謙是個重量級人物,有人說于謙延續了明朝兩百年的歷史,這話不為過。如果沒有于謙在危急時挺身而出,明朝的歷史將大大縮短。

但于謙所做的一切,為他最後的死埋下了伏筆,可於謙為人清正、光明磊落、一心為國,他死得其所,被世人所稱讚。

于謙從小就是個不平凡的孩子,氣概與同齡孩子不同。曾有和尚為他看相,說他將來是拯救時局的丞相,果不其然。

二、明朝與瓦剌的淵源由來已久。

明朝建立之初,大部分蒙古人退回大漠,而北元分裂成了東蒙古和西蒙古。

西蒙古是瓦剌,東蒙古便是韃靼。東西蒙古之間一直爭鬥不斷,對明朝邊界也有很大的威脅,明朝對他們的抵禦長達200年之久。

瓦剌首領馬哈木是個彼有心機之人,我們在電視劇《大明風華》中可窺之一二。

現實中的馬哈木先與明朝交好,藉助明朝的力量使自己強大起來,而韃靼的勢力則漸漸衰弱。

強大起來的瓦剌開始顯露狼子野心,他們以朝廷沒有給夠賞賜為藉口,開始挑起事端。

明正統十四年,瓦剌分兵四路進攻明朝,但由於王振專權,導致各種弊端出現,明軍屢戰不勝。

三、明英宗朱祁鎮聽信王振挑唆御駕親征被俘。

此時王振挑唆明英宗朱祁鎮帶領約25萬大軍御駕親征,京都留下郕王朱祁鈺監國。

可朱祁鎮從未上過戰場,對軍事一竅不通,這樣的皇帝親征,對眾將士除了增加負擔,不會有任何好處。

(明英宗朱祁鎮劇照)

在進軍的過程中,一切都由王振專斷。王振為了滿足一已私心,指揮出現各種錯誤,全軍上下敢怒不敢言。

在土木堡一役中,又是王振指揮不利,中了瓦剌軍的埋伏,全軍覆沒。跟隨朱祁鎮出征的五十二名大臣皆被瓦剌軍殺死。

王振被憤怒的樊忠一錘打死,樊忠也戰死殺場。

朱祁鎮一看回天無力,下馬盤膝而坐,束手就擒。

皇帝被抓,這對於明朝來講無疑是滅頂之災,如果不想出對策,只能被瓦剌牽著鼻子走。

此時是于謙站出來,要求立郕王朱祁鈺為皇帝,這樣瓦剌的計劃便不能得逞。

朱祁鈺雖不願,但危急時刻也只能聽從大家的意見。

明朝又有了新皇帝,這時的朱祁鎮在瓦剌手裡反而成了燙手山芋。

(朱祁鎮被俘)

四、瓦剌實力不足以對抗明朝。

這期間瓦剌不是沒有攻打過明朝,土木堡之戰後,瓦剌曾想一舉攻進北京城,可是明朝即使丟掉了二十五精銳大軍,瓦剌依然沒有攻破明朝的城門。

北京保衛戰充分說明了明朝的實力非瓦剌一族可以相比。

於是他們便想將朱祁鎮放回,如果朱祁鎮與朱祁鈺為了爭奪皇權,明朝出現內亂,瓦剌便可以坐收漁翁之利。

可是沒想到朱祁鎮回朝後便被關了起來,這一關就是七年,明朝的江山依舊,沒有出現任何動盪。

也先沒有收到漁翁之利,自己先被手下人殺了,想必臨死那一刻也是心有不甘。

(朱祁鈺劇照)

此後的瓦剌長期處於分裂當中,被關押的朱祁鎮一直想要奪回皇帝之位,終於被他等到了機會,發動了“奪門之變”,皇位又回到自己手中。

被關押的七年,讓朱祁鎮對於謙的恨意已達到巔峰,他再次登基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殺了于謙,此時的于謙不跑不鬧,等著朱祁鎮來抓他。

群臣和百姓都為于謙鳴不平,朱祁鎮雖有那麼一點點的猶豫,但轉眼間就消失了。

于謙最終以謀反罪被判處死刑,一代名臣忠心輔佐著大明朝,卻死在自己皇帝手中,明朝的頂樑柱倒下了。

這對瓦剌來講本是最好的時機,但此時也先早已被殺,瓦剌內部紛爭不斷。當初也先活著時他們都不能攻進京都一步,此時的瓦剌更是無能為力,如要強攻就是雞蛋碰石頭,他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明朝再一次強大起來。

這也就是為什麼瓦剌沒有再次攻打明朝的原因,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一個國家只有團結一致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正所謂家和萬事興,大家小家是同樣的道理,所以不管何時何地,我們都要維護國家的團結,不給破壞分子任何可趁之機,這樣我們的國家才會更加富強,人民才能安居樂業。(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安奕小窩


這話是錯誤的。土木之變後,瓦剌仍然在騷擾明朝邊境,只是再沒有攻打到北京城而已。

舉例來說,取得土木之變的勝利的也先,有個名叫癿加思蘭的族侄,他對明朝的騷擾就非常成功。

例如,天順七年(1463)瓦剌的癿加思蘭就襲擊了明朝的哈密衛,直到成化年間才退出哈密,遷居到河套居住。

當然,自也先之後,瓦剌確實是衰頹了,沒有再次挑戰明朝的實力是真。但從本質上講,瓦剌其實一直都沒有消滅明朝的計劃。

所以在於謙死後,瓦剌也沒有再次興起大規模的犯邊行動。

土木之變的爆發,其實都是朱祁鎮、王振這些人的騷操作搞出來的。

瓦剌最開始的目的,只是要通過犯邊,撈取點錢財。

但是,朱祁鎮、王振非要御駕親征,而且明朝的兵力孱弱,由此給了瓦剌進犯京城的可乘之機。

但從本質上講,瓦剌並沒有要消滅明朝的計劃,只是湊巧碰到朱祁鎮這種白痴皇帝而撞了大運罷了。

因此,于謙死後瓦剌也沒有捲土重來再次取得土木之變這樣的勝利。一方面是實力不濟了,另一方面是他們從來都沒有想過消滅明朝。

真正有消滅明朝計劃的,其實是幾百年後才崛起的清朝。


HuiNanHistory


因為在朱祁鎮殺于謙之前,瓦剌已經衰落下去了,對中原王朝根本就構不成什麼像樣的威脅。而且於謙本身只是一個文官而已,雖然在土木堡之變的京師保衛戰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時過境遷,即使沒有他,明軍依然能夠抵抗瓦剌。


首先,瓦剌之前雖然非常強大,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很快就衰落下去,在朱祁鎮奪門之變之後,事實上已經分崩離析了。

事實上在朱元璋時期,明軍就對退出中原的北元政權進行了毀滅性的打擊。蒙古分裂成諸多的部落,各方之間互不統屬,根本就沒有統一的號令,所以短期之內根本無法對明朝形成多麼大的威脅。而後來的皇帝朱棣,朱瞻基都多次對強大起來的蒙古部落進行持續的打擊,使蒙古草原自始至終都沒有出現一個嚴重威脅明朝安全的強大政權出來。

明英宗時代的瓦剌政權,在很多人心目中看起來非常強大,事實上有點過於拔高了。主要是因為朱祁鎮這個二世祖胡來,結果造成了土木堡之變,當時的大明朝確實非常的危險。但是在於謙等人的支持下,朱祁鈺登上皇位,嚴防死守,很快就將瓦剌逼出塞外,從這點看瓦剌也沒有多麼厲害。後來也先將朱祁鎮無條件放回,一方面是為了離間朱祁鎮和朱祁鈺倆兄弟,但同時也表明瓦剌面對明朝沒有什麼優勢。不久之後也先病死,瓦剌就陷入了分崩離析的局面,再也無法對明朝形成多麼大的威脅。而這個時候朱祁鎮還被囚禁,朱祁鈺還在皇帝位置上,奪門之變還沒有發生呢。

其次,于謙只是一個文官,即使瓦剌再次打來,沒有于謙,明朝也不會失敗。

于謙在軍事保衛戰中起了巨大的作用,主要是因為他力排眾議,堅持立朱祁鈺為皇帝,斷絕了瓦剌人以朱祁鎮要挾明朝的可能。同時明朝有了新的皇帝,上下一心,最終齊心合力打敗瓦剌。事實上當時是明朝初期,它的軍事實力還是非常強大的,相比瓦剌還是有相當巨大的優勢,如果不是朱祁鎮胡鬧,根本不會出現危機。

瓦剌在上一次進攻明朝的時候,主要是因為俘虜了明朝的皇帝,才能取得巨大的勝利。而這一次即使瓦剌再次進攻明朝,朱祁鎮肯定也不會再犯御駕親征的錯誤,而會像朱祁鈺那樣對瓦剌嚴防死守。在那種情況下,瓦剌面對明朝的嚴防死守,依然是毫無辦法。而且如果明軍發揮得好的話,說不定能夠重創瓦剌。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無論于謙在不在,明朝應該都不會再出現問題,瓦剌再次進攻明朝,也很難取得上一次那樣的戰績。

因此從這幾個方面來看,即使于謙被殺,瓦剌沒有衰落下去,也很難再重創明朝。


平安讀歷史


明英宗朱祁鎮奪門成功後復辟做了皇帝。在徐有貞的那句“不殺于謙,此舉無名”的蠱惑下,冤殺了對明朝有再造之恩的于謙。于謙以一己之力挽救了大明朝,使其續命200多年。可惜一代忠臣啊!

當然,在重臣李賢的進諫中,明英宗也認識到自己成了徐有貞,石亨等政治投機分子的棋子後,他惱羞成怒,四年後,殺掉徐有貞、石亨等人。後來到了他兒子繼位後,也給於謙平了反。這都是後話了。

于謙這個明朝的棟樑,被明英宗冤殺後,那蒙古的也先,應該趁這個機會可以大肆的進攻明朝,可為什麼也沒有進攻明朝呢?

大抵可以分為三大原因

一、北京保衛戰勝利用實力證明,明朝的實力還是存在的。

這裡我們要談談當時北京保衛戰的部隊是什麼樣的情況。

土木堡一戰,最精銳的京城三大營以及京城附近的主力部隊已經全軍覆沒,剩下的寥寥無幾,即使逃回來的,也早已被嚇破了膽,士氣全無,保衛京城的部隊並非主力,大多是預備役或是後勤部隊。

就是這樣的部隊,在北京保衛戰中,經過於謙的整頓訓練,將士眾志成城,竟然打敗了也先的部隊。

北京保衛戰的勝利著實把也先打懵了。他的兵力強過土木堡之時數倍,且士氣高漲,士兵強悍,最終卻失敗。再讓他攻擊明朝,他真的要掂量掂量。

二、也先攻打明朝的目的,並不是想吞併明朝,他也沒有那個實力,他攻打明朝藉口大部分是經濟原因。他也只想賺取足夠多的經濟利益。“賺夠了就撤兵”一直都是蒙古軍襲擾明朝的方式。

三、蒙古內部的政治內訌,使瓦剌實力大大減弱,無力進攻明朝。

1451年,也先襲殺了與其發生矛盾的名義上的可汗脫脫不花,並開始了大清洗,“凡故元頭目苗裔無不見殺”,幾乎將黃金家族的直系子孫斬殺殆盡。

1453年,也先自立為大汗,建年號”添元“,打破了蒙古大汗歷來只能由擁有黃金家族血統成員出任的慣例,成為蒙古歷史上第一位非“黃金家族”的可汗。

“敢於挑戰慣例,就得承受後果”。這引起部落一些人的不滿和反抗,後被其部下阿剌知院暗殺。

從此,瓦剌開始衰弱,東蒙古韃靼部又捲土重來。瓦剌部落分為其長子博羅納哈勒統領的杜爾伯特部和次子阿失帖木兒統領的準噶爾部兩部分。瓦剌諸部只得往西遷移,再也沒能恢復也先時期的強盛。

沒實力了,當然就無從談起攻打明朝了


歷史逸事


歷史的發生,為歷史發聲!

引言

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的分水嶺,二十萬大軍折損殆盡,明英宗被俘,眼看明朝危在旦夕,關鍵時候于謙挺身而出:反對南遷避免重蹈北宋覆轍;另立君王不受瓦剌所牽制;外調軍隊拼盡全力以解京師之圍。快刀斬亂麻一陣操作,為明朝爭取了一次復活的機會。就像遊戲裡快要耗盡最後一滴血的當口,王者隊友忽然現身力挽狂瀾,贏得遊戲的勝利。

于謙對於明朝有再造之恩,最終還是死在了大明統治者的手上,何其悲催!于謙死後,曾經差點攻下北京城的瓦剌為何沒能再次集結大軍攻打大明?

在我看來,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明朝方面的原因,也有瓦剌自身的原因。

01 瓦剌內訌,無力再發動大的戰役。

一個王朝的崛起離不開重要人物,好比球星對於一支球隊的作用。瓦剌的也先在很短時間內控制河西走廊,擊敗兀良哈三衛,控制女真,實力不可小覷。瓦剌之所以能夠在土木之變大敗明軍,除了明英宗和王振的奇葩組合,也先也算是瓦剌的中興之主了。

令彼南遷,與我大都。-也先

夢想著恢復元朝版圖的也先沒能等到這一天就一命嗚呼了,不是老死或病死,而是被手下人給解決了。也先殺掉了自己的姐夫並無實權的大汗脫脫不花,自立為汗。知院阿剌本想著跟著新大汗有酒喝有肉吃,混個太師噹噹,不料落空,阿剌攻打也先將他殺死。

主人衣新衣,幸以故衣賜臣。-阿剌

也先死後,瓦剌迅速衰落,北元又陷入了你爭我奪的境地,也無攻打大明的機會與實力。

▲也先

02 明朝勵精圖治,國力日漸恢復。

土木堡之變,明朝遭遇了自朱元璋創立以來最大的危機,于謙主導的京師保衛戰的勝利也讓明朝有了喘息的機會,得以休養生息。明英宗朱祁鎮復位時,明朝經過明代宗朱祁鈺幾年的發展,政績斐然,國力逐步恢復。朱祁鈺雖然貪戀皇權,但也算是明君。在位期間,實施了多項舉措:

  • 政治:清除王振閹黨殘餘勢力,啟用被迫害的官員,任用於謙等良臣,廣開言路。
  • 軍事:挑選兵丁,籌措糧草,鞏固邊防。利用“核丁法”核實人數,避免吃空餉。進行軍事制度改革,統一指揮權。
  • 農業:興修水利,重視農桑,減免受災地區的賦稅。

▲明代宗朱祁鈺

03 明朝平穩過渡,沒有給也先可乘之機。

也先在土木堡之變以後,原計劃利用手中的一張牌來個絕殺,沒想到明朝不吃這一套,這張牌就是明英宗。也先無奈,在明代宗登基幾年後,將明英宗放回。這其中也有也先的小九九,利用兩位君主之間的爭鬥,為重回大都南下中原贏得先機。萬萬沒想到,明英宗回去之後就被弟弟幽禁南宮,直到明代宗駕崩,明英宗才復位,明朝沒有發生大的變動,瓦剌無可乘之機。

總結

明朝自京師保衛戰後,勵精圖治,恢復國力;政權平穩過渡,沒有讓瓦剌有利用的機會;瓦剌隨著也先的去世也一蹶不振,再無實力攻擊大明。


歷史的發生


瓦剌曾經於土木堡擊敗了明軍精銳二十萬,甚至俘虜了明朝皇帝,英宗朱祁鎮,按理說瓦剌應該有足夠強大的實力一舉南下,直接將明朝滅掉,但瓦剌卻沒有做到這一點。

當初在土木堡,朱祁鎮率領明軍精銳二十萬,被瓦剌太師也先大破,這一場戰役,讓大明意識到了瓦剌的強大,瓦剌本就是蒙古一部,蒙古騎兵曾經在數百年前快要打到歐洲,土木堡之變發生以後,蒙古騎兵的強大又一次展現在了漢人眼前。

但問題是,蒙古騎兵真的能夠輕易擊敗大明軍隊嗎?

土木堡之變,二十萬明軍精銳的指揮是朱祁鎮,一個挑不起大梁的庸才,而在土木堡之變發生後不久,北京保衛戰時,由於明軍全國各地勤王軍並未及時趕到京城勤王,因此,這時候負責守城的是十萬明軍老弱病殘,或許沒這麼誇張,但戰鬥力肯定是比二十萬明軍竟然差很多的。

結局如何?瓦剌也先並未攻破北京城,朱祁鈺臨危受命,上臺登基,于謙也被提拔了上來,指揮十萬明軍鎮守城池,擊退了瓦剌的進攻。

可以說,瓦剌之所以能夠取得土木堡之變的勝利,其中少不了僥倖的因素,一直到後來的北京保衛戰,瓦剌算是徹底認清明朝強大的事實。

本就是如此,明朝一直以來都非常強大,絕不是一個瓦剌能夠輕易撥動的,之所以會出現土木堡之變,運氣佔比很大。

而在朱祁鎮重新登基以後,作為朱祁鈺時期第一功臣的于謙,第一個受到了清算,或許朱祁鎮也曾經猶豫過,但最終依舊是選擇了將於謙處死。

曾經匡扶朱氏王朝的于謙沒了,為何瓦剌不再一次掀起戰爭?

瓦剌本就沒有足夠的實力挑釁大明朝,即使這是的瓦剌依舊處於巔峰狀態,都不可能再一次發起戰爭,更別說這時候的瓦剌其實已經衰敗的不成樣子。

北京保衛戰勝利以後,瓦剌退回了蒙古,而在景泰四年,也先因為逾越稱汗,被自己人弄死了,此後,瓦剌就開始了長期的分裂,分裂為兩部分的瓦剌實力較之以前更是差了數個檔次。

如果說巔峰時期的瓦剌對大明朝依舊有著些許的威脅,那麼,已經分裂了的瓦剌則是對明朝的威脅幾乎沒有,相反,親近明朝的一方或許才能更加強大。

巔峰時期的瓦剌尚且不能擊敗明朝,那麼,已經衰落了的瓦剌自然對明朝的威脅更小,瓦剌已經沒有實力進攻明朝了。


魏青衣


歷來皇朝中榮辱不是自己一定要多輝煌做為,一定是作為要符合皇帝的心思,不然只會南轅北撤,適得其反!

于謙臨危不亂,坦然面對困局,鎮定安排朝中應對,要在正常情況的確是奇功可居!然而事實是這不是在正常情況下,"三楊"陸續過世,張太后也一命歸西,王師被全殲,皇帝不幸成為俘虜,還被當做敲門磚四處敲詐,不知道皇帝要不要臉,于謙的臉都不知道哪裡放著合適!

于謙在這個時候確實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但惶惶如喪家之犬的朱祁鎮是沒有這份自豪的,因為他只想著活命!

事情演變到了,敵方覺得留著朱祁鎮太累,想著如何脫手,而明朝廷內部卻無法想象如何接手!

這個時候的瓦剌內部鬥爭也已經開始,在明朝史中,更多記述擒住朱祁鎮的是瓦剌的丞相也先,當時瓦剌部落的大汗是元朝遺後裔脫脫不花,而這個瓦剌部是瓦剌打敗韃靼部落吞併而形成的,脫脫不花雖然是大汗,但是大權一直被也先掌控,說白了他就是傀儡,為了擺脫控制,脫脫不花想帶人自立!也先知道後當即殺了他,至此開始,瓦剌內部鬥爭就悄然開始了。很快也先去世,瓦剌內部開始明鬥,韃靼部落大力追殺也先部落,也先部落又分裂為四個部落,其中最厲害的就是準噶爾部落,最後還成立了準格爾汗國,還多次與俄羅斯開幹!

所以,瓦剌最後的分裂也是明朝再沒有遭到騷擾的主要原因!

因為瓦剌的也先當時放朱祁鎮回來就是要造成兩個皇帝互相傷害,以便從中得利!可惜天不隨願!自己內部卻鬥成了一鍋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