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 從“重農抑商”到“工商皆本”:談明清時期商業價值觀念的轉變

商業作為一個高利潤的職業,自古以來就深受人們的追捧

,相傳商業從夏朝就開始發展,到了商朝形成了固定的職業,因此經商的人也被稱為“商人。”春秋戰國時代是我國文明起源和孕育的大時代,這一時期誕生了很多著名的商人。

春秋時期的楚國人范蠡,曾經輔佐越王勾踐復國後功成身退,化名鴟夷子皮,隱居在宋國做生意,最終富甲一方,後世尊稱他為“陶朱公,”並供奉他的塑像,稱其為財神。最著名的莫過於戰國商人呂不韋,他本是富商大賈,卻因為“重農抑商”的政策影響沒有政治地位,因此他通過各種手段,花費了大量錢財,把在趙國為質的秦國王孫嬴異人送上了秦王之位,自己也成為了大秦位高權重的丞相。那麼重農抑商的政策是如何發展和完善的,又在封建社會晚期受到了怎樣的衝擊,這一貫穿封建社會始末的制度,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從“重農抑商”到“工商皆本”:談明清時期商業價值觀念的轉變

一、“有錢任性”的時代一去不復返:重農抑商政策的提出

1、早期的經濟學家管仲與秦國的商鞅變法

《史記.商君列傳》記載:“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孥”意在鼓勵人們發展農業,而把商業看做最末等的行業,不提倡人們經商。其實早在春秋時期的齊國,丞相管仲對齊國經濟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時,就曾經提出過讓百姓安心務農,不可以做追名逐利的商人,不勞而獲。可以說管仲重農抑商的思想是萌芽,而商鞅變法將這個萌芽培育成了果實,奠定了歷代王朝重農抑商的基礎,使這一政策得到基本貫徹。

從“重農抑商”到“工商皆本”:談明清時期商業價值觀念的轉變

2、“存在即合理”:重農抑商提出的必然性

春秋戰國時期就是一個大兼併的時代,所謂弱肉強食,只有自身不斷的強大,擁有數量龐大的軍隊和訓練有素的士兵,再加上強大的經濟實力,才能不斷開疆拓土,實現統一華夏的夢想。早在春秋初期,隨著井田制的瓦解,私有制經濟開始興起,經過數百年的發展,最終形成了以小農經濟為主體的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模式,因此在整個春秋戰國的不斷征伐中,農業的重要性就開始凸顯出來。

而商人們不事生產,雲遊四海做生意,最終賺到的錢都屬於個人而不屬於國家,這就讓統治者們感到非常氣憤,因為對於一個以農業稅收為主的國家來說,商人的存在,無疑是減少了大量的農業勞動力,從而減少了國家的農業稅收。因此商鞅變法中提出對商人加以重稅,用他們的財富來填補農業方面的空缺,以保證國家的經濟收入。

從“重農抑商”到“工商皆本”:談明清時期商業價值觀念的轉變

眾所周知,戰國初期的秦國是一個內部政治混亂、對外軍事落後的國家。這一時期秦國的舊貴族把持朝政,而農民辛苦種地的收入,最終也都進入了那些世襲爵位的封建領主手中,於是有不少人脫離土地,前去經商。商人做生意往往居無定所,他們的離開不僅使原本就不發達的農業更加落後,而且將本國的資金流動,使其它國家坐收漁利,秦國則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因此重農抑商政策的提出可以有效遏制舊貴族的勢力,實現社會的安定,同時儘量防止資金大量流入商人手中,保證了社會和經濟的雙重穩定。《琵琶行》中有一句話:商人重利輕別離。然而在古代樸素的民本思想中,“重義輕利”才是可取之道,因此商鞅提出的重農抑商政策,一定程度上也滿足了人們思想方面的需求。

農業與工商業相比,發展是緩慢的,但是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不可能每個人都有經商的頭腦,大部分人都是安心務農的。商業雖然發展迅速,卻只是少數人的福利,而當社會經濟的天平開始向商業傾斜時,這種平衡就會被打破,從而造成財富分配不均,導致社會財富

的兩極分化,重農抑商政策的提出,巧妙的平衡了農業和商業的關係,杜絕了社會經濟的劇烈變化,也迎合了統治者的需要:畢竟一群安心種地的“順民,”在統治者眼中,強過那些頭腦靈活、難以控制的商人,更容易擺佈。

二、封建社會後期的沒落與“工商皆本”思想的提出

重農抑商的政策的確在封建社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秦國運用了這一政策,增加了財政收入,也靠著強大的經濟實力橫掃六國、一統天下。但是重農抑商政策作為農業時代的思想,有著很強的侷限性:它將農業和商業徹底對立,壓制商人的社會地位,使商業發展停滯不前。即使是在商品經濟十分發達的宋明時代,由於重農抑商思想的影響,商人們在積累了成千上萬的財富後,依然是將這些錢財用來置辦田地,或是供子孫讀書做官,可以說他們雖然有錢,還是逃不出這種制度的束縛,改變不了“經商乃賤者事也”的局面。尤其在明清時期,

這種思想的存在扼殺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逐漸拉開了中國落後於世界的序幕。

然而凡事有弊也會有利,明代社會的各種變遷和明清之際的民本思想,反而促進了重農抑商政策的轉變。在封建社會後期,統治者們經常面臨天災人禍,比如明朝的末代君主崇禎皇帝,在內有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外有關外蠢蠢欲動的滿清鐵騎的內憂外患之中,根本沒有時間管理農民的利益,以東林黨為首的文人集團,更是極度壓榨農民的利益,從而導致大量農民紛紛破產,而這一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政策的鬆動、民本思想的提出,也使“重農抑商”逐漸向“工商皆本”轉變。

1、社會高層的政策放鬆

明朝的商品經濟發達,離不開一位著名人物的改革,那就是張居正改革。作為明代著名首輔,張居正提出了“輕關市以厚商而利農”的政策,以此來提高商人的地位。他認為農業的發展已經無法適應社會的需求,應該發展商業來促進社會進步,因此他反對國家干預商業,同時他也並不姑息那些唯利是圖的奸商,而是扶持新興的工商業者,

讓政府變“抑商”為“厚商”。”而清代的乾隆皇帝也對商業採取寬鬆的態度,他認為商業之事,應該讓商人們自己放開手腳去做,順其自然,如果政府盲目的加以干涉,反而會對百姓不利。由此可見,明清時期重農抑商的政策已經有了很大的鬆動。

從“重農抑商”到“工商皆本”:談明清時期商業價值觀念的轉變

2、士人階層推動“工商皆本”思想轉變

明清之際著名啟蒙思想家黃宗羲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思想,認為工業和商業與農業的地位等同,不應該被忽視。在《明夷待訪錄》中,他明確的指出:“世儒不察,以工商為末,妄議抑之。夫工固聖王之所欲來,商又使其願出於途者,蓋皆本也”。然而“士儒”在明清時期,已經開始投入到了商業之中,明清時期重農抑商政策的鬆動,與他們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在早期的士人階層中,士子們認為自己寒窗苦讀十年才獲得如今的地位,而商人既不事生產,又不讀書,因此他們瞧不起商人,認為商人驕奢淫逸、唯利是圖,早期的士人認為自身的清譽最為重要,所以他們羞與於商人為伍,一旦看到有人和商人來往,必然會與之絕交。

但是到了明清時期,商業不斷髮展,商人的資產不斷累積,勢力也不斷壯大,他們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想法設法的入仕做官,與文人的交往日益密切。

除了極少數的奸商,大部分的商人還是非常注重聲譽的,他們做生意童叟無欺,在文人士子之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於是這些儒生開始漸漸放下士人的架子,甚至還和商人們一起經商,因為商人們的誠信經營符合儒家文化中的正直思想。在這一時期的記載中,商人和儒生經常“奔走於市、互相往來。”甚至儒生們還為商人大賈寫傳記,以此來體現他們的社會地位,社會的價值觀念也從“抑商”到“重商,”從“重農抑商”到“工商皆本”思想的轉變,體現了士人對商業的推動,也體現了商品經濟在明清時期的蓬勃發展。

從“重農抑商”到“工商皆本”:談明清時期商業價值觀念的轉變

3、平民也經商,專業商人的出現

俗話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髮展,平民百姓們也熱衷於經商。《連城縣誌》風俗志載道:閩中僻邑, ⋯⋯富者僅足於供輸, 貧者不免凍,⋯⋯而財貨甚少, 各務生理, 而商賈為多。”明清時期商賈雲集,而普通百姓所從事的農業卻逐漸衰退,這也是小農經濟衰退的一種表現,所以重農抑商的政策開始轉變,雖然不能說是“重商抑農”,但是這一政策的鬆動,還誕生了新的商人團體——商幫。隨著商人隊伍的不斷擴大,誕生了以徽商、晉商、潮商、蘇商、粵商等著名的商幫,他們經過幾代人的不斷努力、辛苦經營,由最初在社會底層摸爬滾打的農民,變成了富可敵國的商人團體,他們突破了重農抑商的傳統價值觀念,才使得商業進一步發展,可見“工商皆本”的思想不僅是由於士人階層的推動,更是由於普通百姓的不斷探索和先進的價值觀念的轉變。

從“重農抑商”到“工商皆本”:談明清時期商業價值觀念的轉變

4、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明清時代的商品經濟高度發展,促進了商業的繁榮,出現了許多的工商業市鎮,為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創造了有力的條件,商業市鎮的發展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很多的手工作坊、織布工廠、陶瓷廠開始興起,開啟了手工業專業化和市場化的轉變,雖然不像西方的工業革命那般轟轟烈烈,但也算中國的早期工業化。

資本主義萌芽雖然在近代前夜的發展中並沒有正真發展起來,但是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工商業的發展,是“工商皆本”的民本思想的體現。

從“重農抑商”到“工商皆本”:談明清時期商業價值觀念的轉變

5、不可避免的侷限性

明清時期的商人雖然同士人們交往,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商幫,但是他們還是熱衷於將所有的財產用來兼併土地,嚴重限制資本向商業資本的轉變,社會經濟發展依然停滯不前。

尤其是清朝時期,實行嚴苛的“閉關鎖國”政策,中國以“天朝上國”自居,那剛剛興起的資本主義萌芽,就被扼殺在了搖籃裡。雖然工商皆本的思想一直存在著,但是縱觀清朝,還是以農業為主,雍正皇帝就認為,農業是國家的根本,商業依然為“末。”被稱作封建社會迴光返照的康雍乾隆盛世,也仍然是一個重農抑商的時代,可見無論“工商皆本”的思想如何盛行,始終都改變不了根深蒂固的“重農抑商”的基本國策。只不過這一國策隨著人們價值觀念的轉變,被沖淡了一些。

從“重農抑商”到“工商皆本”:談明清時期商業價值觀念的轉變

總結

商業的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中國從幾千年的重農抑商思想到工商皆本思想的轉變,不僅體現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也體現了在時代的浪潮中,人們價值觀念的不斷更新。今天的中國,是一個工業、農業、商業都非常發達的國家,我們的經濟體已經不再是單一的小農經濟,而是更加先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它與重農抑商和工商皆本的思想一樣,都是適應時代發展的產物。

從“重農抑商”到“工商皆本”:談明清時期商業價值觀念的轉變

在經濟發達的現代社會,我們要堅持重農抑商思想中的以農為本,因為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命脈,同時更要堅持工商皆本的思想,因為無論農業多麼發達,一個沒有商業支撐的國家的路都是不長遠的,要實現一個強大的國民經濟體,我們就應該不斷更新自己的價值觀,農業和商業齊頭並進,才不會重複清朝的錯誤,推動國家的經濟繁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