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潮汕民俗-“遊神”

我的家鄉,潮汕

潮汕人愛燒香信佛,但能讓潮汕人真正膜拜的是祖先,崇尚的是心中的神明。據史書記載,自古以來黃炎子孫就有祭祀的習俗,潮汕人只是把它保留而且改進了而已,祭祀祖先是一種感恩的表現,而拜神明也是如此,在潮汕,所謂的神明就是對人類做出大貢獻的人物,所祀之神都是在當地曾做出貢獻的有功之士。

潮汕民俗-“遊神”

送神

農曆十二月廿四,這天在潮汕有一個習俗“神上天”(也有叫“公上天”)。這是潮汕人過年前要做的一件大事,幾乎家家戶戶都要舉行“送神上天”這個儀式。

“神上天”這一日,各家各戶都會祭拜灶神。在潮汕地區,這位灶神叫“申面公”,正確的神名是司命帝君,簡稱司命公。傳說司命公與各家關係密切,他了解各家全年大事。到了“送神”這一天,他就到天上去向玉皇大帝彙報,有什麼說什麼,毫不隱瞞。昔時有的人做了虧心事,生怕司命公直奏玉皇大帝,怪罪下來,擔當不起。於是,便想在司命公上天之前,先用供品祭祀一番,把司命公的嘴堵住,以免他向玉皇大帝打小報告,因而潮汕民間有“司命公直奏”的俗語。婦女們還要把老年貼的各種“老爺”(潮汕人對神靈的稱呼)神符撕下來,把香枝取下來,恭恭敬敬地盛好拿到村旁堆在一起,意思是如果玉皇大帝不信司命公的話,再派人巡視時,看到人間百姓真的把村社家內打掃得乾乾淨淨,又虔誠地禱求玉皇大帝賜福賜壽,不會再有謊言。玉皇大帝就會更加信任司命公,把為百姓消災咎、添福壽、增五穀、飼大豬諸事交由司命公管理。

潮汕民俗-“遊神”

潮汕人拜神的背後,也是在紀念偉人的表現。潮汕當地的神,例如“老爺”、“伯公”、“阿孃”等等,幾乎每一位都是曾為當地做過突出貢獻的人。這些人死後,人們為了紀念他們,就設了一個專門的宮廟來祭奠、供奉;甚至再做一身泥像塑像,慢慢就發展成神了;這些人生前幫助村民,成仙之後當然更有能力也更樂意保佑大眾(偉人好忙);這些人生前的事蹟,久而久之被人遺忘了(實際上有些生平會記載在宮廟的石碑上等等,只是很少人會關心),但拜神的習俗依舊保留下來,人們用另一種方式在紀念著。

潮汕民俗-“遊神”

迎神

潮汕民俗很有意思,農曆十二月廿四日"送神",老百姓想當然各路神仙上天庭述職,正月初四"神落天",是述職完畢又回來就職。鄉民們讓神出來巡行,目的是提醒他們盡職護鄉保平安!

遊神

在潮汕地區又稱"營老爺"。就是選取吉日將神像從廟裡請出來,組織一支具有潮汕地方特色的遊行隊伍,在一定的區域內進行遊行。同時遊行線路上的民眾擺香案、放鞭炮迎接的一種民俗活動。

潮汕民俗-“遊神”

一到約定俗成的日子,即"老爺生",“鬧熱”,各鄉村舉鄉一齊出動,操辦祭品和遊神節目,有的村莊更為隆重,先貼告示,告明遊神路線,然後求籤擇吉辰抬神出廟到鄉村街巷巡行,稱為遊神,俗稱"營老爺"。遊神方式各鄉各有特色,最普遍的是以帶梢葉的青竹竿掛燈籠為前導,燈籠上書寫有"合鄉平安"、"五穀豐登"等字樣。接著是馬頭鑼開路,後面依次是虎頭牌、高燈綵旗、彩標、花燈、塗戲、潮州大鑼鼓樂隊,最後是安有諸神塑像的老爺轎。一路上邊遊行、邊表演、邊放鞭炮,每過一重"柵門",便燃放企腳銃。每次遊神,還舉行演戲、燒煙花朵等遊樂活動。幾乎所有親戚朋友都一齊來看"老熱",整個鄉村洋溢著喜慶歡樂的氛圍。

潮汕民俗-“遊神”

好多鄉村,日間遊神,夜間還由精壯漢子抬著神轎在神廟附近主要巷道疾跑,俗稱安廟。抬轎漢子自願報名,但只有新婚不久或生男丁者才有資格。眾人隨轎後放鞭炮,燒煙花,稱為走安。走安之後,神像才入廟回殿。走安時,要迅猛異常,越快越好,一般跟著觀看的人,有時就是脫掉腳下木屐也難以跟上,潮汕人戲稱"摜屐綴唔著人走安"!

潮汕民俗-“遊神”

信佛教是一種精神寄託,信伊斯蘭教是一種信仰,很多的時候,我們所信仰的東西並不存在,但是它們已經衍生為一部分人的一種習慣了。但天主教徒為自己所做的一些不太光彩的事情忐忑不安時,當他們對身邊的人缺乏信任時,此時他們常常選擇向天主懺悔。我曾在一些電影情節裡邊看到不良分子由於在一些教父的引導下走上正途,雖然這多少有點不符現實,但也是人們的一種期盼。同樣的,信神是我們潮汕人的一種習俗,一種習慣,雖然在教科書上沒有它的身影,也不是世界上大多數人所追求的,更多的時候是被套上迷信的圈套,但是它已經或多或少的潛藏在我們這些潮汕子孫的心理,變成一種信仰了。記得我一段求學的日子,心情由於緊張而有些沮喪,母親私底下為我求了一個安神符。並告訴我:老爺會保佑你的。很顯然,在遵循科學理性的今天,我是不會相信所謂神明護佑的說法的。但在那段外在極度不安的情況下,我選擇相信。其實更多的是一種心理激勵。所以我覺的並沒有所謂的迷信色彩,我更願意把信神當做一種精神寄託,精神激勵。每個人都應該有一種信仰,只要這種信仰不要過分外在化,誇張化,那對人是有利的。

潮汕民俗-“遊神”

相信神明的存在,相信它們會在天上保佑著我們安居樂業是我們內心的一種對其的尊重;而迎老爺的這樣一種形式,則是我們對神的一種回報,但這種的形式發揮的它更大的作用則是使得我們的各種特色文化得以傳承的一種有效途徑。迎老爺中蘊含的很多古典樂器,英歌舞中的梁山好漢起義的故事,各種喜氣對聯的創新,通過這種方式一代一代的傳播下去,讓我們在隨時代進步的同時也是我們記住自己源於哪裡。

由於神明的概念在我們潮汕人心中佔有相當的地位,每逢到遊行的時節,鄉中的人根據自身的經濟狀況對主持這種形式的機構進行捐款,富有的人家會大力出資,一般的人家很會出力,在遊行結束後,該機構所剩下的資金會將其用於家鄉的福利事業,改進家鄉的服務設施。對當地經濟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潮汕民俗-“遊神”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潮汕的子弟很喜歡闖蕩,在祖國的各地角落都有潮汕人那忙碌的身影,也有很多潮汕華僑。他們抑或事業成功,抑或正處於打拼時期,外面的世界也許將他們磨練得"成熟圓滑",但是,當他們從各個地方趕過來過節時,在神明面前敬拜時,他們的心是虔誠的,他們的想法是單純的,沒有絲毫雜念。因為在外面的世界遠比馨香的廟宇複雜的多,在這裡,在老爺面前,所有的偽裝都是多餘的。節日過後,他們又匆忙地回到各個地方去生活,工作。儘管他們來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職業,有著不同質量的生活。但他們心中總有一個神明,一個老爺,在他們前進的道路上給予他們支持,並且以作為一個潮汕子孫而自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