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8 民工堅持住在南京明代公主墓 無奈難題

民工堅持住在南京明代公主墓

文保宣傳、提供廉價住宿點和被子都勸離不了

無奈難題

在雨花臺區的鄧府山石刻園裡,保留著多座古墓葬。在明朝開國將領鄧愈的墓園西側,是朱元璋第八女福清公主墓。1998年被發現,是中國發現並保留的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結構複雜、規格宏大的明代公主墓,2006年被公佈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然而近日,記者走訪福清公主墓卻發現,有人因無處落腳,直接住進了墓室,在這座600多年的墓室裡安了家,甚至有人直接睡在了石棺床上。

究竟是什麼人在明代皇家墓室裡,敢“冒犯”600年前的公主?

福清公主去世後 朱元璋3天不上朝

他們敢“得罪”的福清公主是何人?

明太祖朱元璋有16個女兒,福清公主是他的第8個女兒,母親是鄭安妃。公主出生於洪武十八年(1386年),永樂十五年卒,當時她四十八,葬在了安德山(今南京市雨花臺區鄧府山)。

福清公主是朱元璋女兒中去世較早的一位,因此開創了明朝公主去世後就要輟朝的制度。

《明史》裡有記載,福清公主去世的消息一傳出,輟朝3天,也就是連續3天皇帝都不會臨朝聽政。此後立下規定,“凡公主喪聞,輟朝一日。……下葬,輟朝一日。”

陵墓的豪華與否時常與地位掛鉤。公主墓被髮掘時,“有盜洞,出土遺物極少”,但值得注意的是,“墓前室出土有不少琉璃瓦,”應該是墓門頂裝飾,體現了該明墓等級較高。而彩色琉璃瓦的發現“為以往明墓發掘中所少見”。

福清公主墓的發掘和保護,是20多年前考古界的一項重要發現,這對研究明代皇族喪葬禮俗、建築技術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鄧府山小區被髮掘後,墓室西遷300米到現址,嚴格按照原樣進行了復建。

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雲翱當年曾是福清公主墓遷建項目的主持人之一,他回憶遷建時對文物進行編號,嚴格按照原貌來複原了墓室。

金陵晚報此前報道,常見的明代墓葬都是用普通青磚砌築,福清公主墓卻很特殊,墓磚全都是城牆上最為常見的明城磚。大部分磚上都有地名、人名等銘文,還有很少見的南京本地磚。

民工給600多歲公主“做伴”

墓室成了他們的“家”

這樣一座600多年的古墓,如今現狀如何?有網友反映600年公主墓成了民工們的“家”,記者決定前往鄧府山石刻園一探究竟。

記者看到公園正中間是鄧愈墓,這裡是全國文保單位。沿著臺階從公園的西側往下走,南京市文保單位的保護碑映入眼簾,昭示著這就是福清公主墓。轉彎就見到了不遠處背陰的黑洞洞的墓穴,在一片生機勃勃的樹叢中顯得有幾分陰冷。

記者沿著墓道往臺階下走,看到福清公主墓為長方形的磚室墓,分為前後室,空間很大。拱形的頂很高,全為城牆磚砌而成。儘管春天陽光明媚,但從陽光下一進墓室,似乎就能感受到陰涼。墓室內沒有燈,可以想象夜晚的墓室沒有光源的話則是漆黑一片。

而白天依靠室外反射進來的明亮的光線,記者看清了墓室裡的模樣。

墓後室中央有一座石棺床,是600年前福清公主“躺下”的地方。東、西、南三壁各砌了壁龕,一般用來放墓主人的隨葬品。整個墓室如一個客廳和房間,可謂是福清公主離世以後的“私人空間”。而從墓室裡的物品,可以看到,有一群人正在和公主“作伴”。在墓室中央的石棺床上,還平鋪著床墊和被子,衣服和可樂瓶擺在“床上”。

壁龕裡放了被子、衣服和生活用品,墓室的角落還堆著雜物,酸奶袋、菸頭、瓜子殼還有塑料瓶。白天,他們把物品留在墓內;晚上,就回來躺在墓室內,“陪伴”公主度過漆黑的夜晚……

民工自述

找不到工作又住不起賓館

公園裡住了“二三十個人”

記者正在觀察時,一位民工模樣的男子慢慢走進了墓室,打量了記者幾眼以後,就抱起了地上捲起的被子往外走。記者詢問這麼多東西是不是他本人的,他說不是。“這上面(指的是公園內)住了二三十個人。”

“墓室裡面睡得冷不冷?”記者問。該男子直接回答“不冷”。冬天剛剛過去,墓室給他和其他人遮風擋雨。他自稱來南京“找活兒”,目前還沒有找到工作,已經在此“住了半年”。

當天天氣晴朗,相對於外面春暖花開,墓室內終究是陰冷的。或許是想到暖和的地方去坐坐,該男子一邊說一邊沿著墓道走到外面有陽光的地方,最終在公園內的走廊上重新鋪開了他的家當,睡在了被窩裡。

而另外一邊,記者看到該男子還有“同伴”,四五個零零散散躺著或坐在被窩裡的男子。建築旁邊的綠化帶上還曬著一床攤開的被子,西側的鐵塔則成了“晾衣杆”,曬著一件長袖,在風裡搖搖擺擺。

社區和街道回應

提供廉價住宿地提供被褥 但他們還是“偏愛”公主墓

賀雲翱聽聞福清公主墓住了人,他直言:“這不合適。福清公主墓有著特定的歷史價值,對認識福清公主這一歷史人物和明代早期皇家公主級別的喪葬禮儀制度、燒磚制度等等都很有意義。”

南京先鋒書店的設計者陳衛新則對文物會不會在生活起居里受到破損而表示擔憂,建議文物部門進行相關的文物執法。賀雲翱還建議有關部門應該協助民工們解決眼前的困難,也起到保護文物的目的。而地方相關部門也很“頭疼”這個問題。這些民工有的長時間沒有工作住在墓園裡,其他人則不定時也來到這裡,來來又去去。

鄧府山社區黨支部書記譚寧告訴記者,這種問題是城市精細化治理中的難點,費時費力且效果不明顯,社區一直在協調各個部門來做勸離和安置工作。

“我們除了執行對墓園內的環境衛生、森林防火的日常工作,也協調了公安部門對他們進行勸離,城管部門給他們提供集中住宿點,一般是價格低廉的小旅館。民政部門會在寒冷天氣裡給他們提供被子,但要求不能在墓園內住宿。另外,文物部門負責在墓園內做文保宣傳等相關工作,也在督促他們做好文保工作,如有風化或其他損壞要及時報告。”

記者在福清公主墓裡遇到的那位民工已經住了半年,“天天住賓館哪裡住得起呢?”

“我們至今還沒有更好的辦法。”譚寧有些無奈。他們希望,利用這個事件作為一個契機,研究出解決城市精細化治理難點的辦法,相對溫和但有效地解決這類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