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他參加會試考第二名 和珅:有貓膩,重考 直接考成狀元

1795年,清朝舉行了一次會試。

清朝近300年間,這樣的會試每3年就會舉行一次。所以,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可是,會試結果出來後,人們驚奇地發現,來自浙江歸安(今湖州市)的兩兄弟王以鋙、王以銜分別獲得了第一名和第二名。

他參加會試考第二名 和珅:有貓膩,重考 直接考成狀元

“兄弟聯名高第”,本是一件考場佳話,但也免不了一些人說閒話。這些閒話傳到當時如日中天的權臣和珅耳裡。和珅決定利用這次事件大做文章。

這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會試主考官竇光鼎為官清廉,忠於職守,他在任職浙江學政時,多次彈劾和珅的黨羽富勒渾、陳祖輝、王亶望等人,受到和珅的敵視。和珅當然要利用這次絕好的機會,對竇光鼎進行報復。

和珅奏報乾隆皇帝,稱會試有貓膩,“竇光鼎長期擔任浙江學政,出於一己私利,或是為了顯示其政績,或是與王氏兄弟試前有染,收下了他們的鉅額賄賂,因此向他們洩露了試題。因為在王氏兄弟二人的試卷中,都有‘王道本乎人情’一語。”

他參加會試考第二名 和珅:有貓膩,重考 直接考成狀元

王以鋙、王以銜的試卷中,的確都有“王道本乎人情”一語,這讓乾隆皇帝也感到十分蹊蹺。於是,乾隆皇帝下令,派出禮部尚書紀曉嵐等大臣對王以鋙、王以銜的試卷進行重考。和珅對紀曉嵐也不放心,在重考時派了許多侍衛“環列譏察”,防止紀曉嵐串聯王以鋙、王以銜兄弟倆作弊。

重考後,乾隆皇帝覺得王以鋙的試卷“語句多有瑕疵”“疵累甚多”,取消了他參加殿試的資格。王以銜則幸運地得以繼續參加殿試。

很快,殿試的結果出來了。和珅、紀曉嵐將殿試成績前十名進呈給乾隆皇帝御覽,敲定最終名次。乾隆皇帝擬定了名次後,命人打開第一名,即狀元的試卷彌封。打開一看,乾隆皇帝愣了。出現在大家面前的名字正是“王以銜”。

他參加會試考第二名 和珅:有貓膩,重考 直接考成狀元

乾隆皇帝問:“是誰取的?”

紀曉嵐回答:“是臣取的。”

乾隆皇帝又問:“是誰定的?”

和珅忐忑不安地回答:“是奴才定的。”

乾隆皇帝感到滑稽,他不無譏諷地問和珅:“既然如此,難道你跟王以銜也有私情嗎?”

他參加會試考第二名 和珅:有貓膩,重考 直接考成狀元

和珅心裡暗暗叫苦。不過,他老奸巨猾,稍微思索便回答:“這次閱卷大臣,都秉公認真,沒有營私舞弊。如果有處理失當的地方,何妨另外換一個。”

和珅在為自己辯解的同時,還不忘讓皇帝換掉王以銜。

乾隆皇帝對大家說:“前次兄弟兩人聯名高第,想來是出自偶然。科第高下,自有天命,不是能夠隨便臆測的,何必要重新換一個人?而且既然拆掉了彌封,再進行更換,也不公平了。”

一錘定音,王以銜便成了新科狀元。

他參加會試考第二名 和珅:有貓膩,重考 直接考成狀元

值得一提的是,1801年,王以鋙被恩准參加殿試,考中進士,進入翰林院,步入仕途。王以鋙、王以銜兄弟倆都進入了翰林院,成就了“兄弟翰林”的佳話。

不過,這場由和珅挑起的鬧劇還是有犧牲品。他們就是會試的主考官竇光鼎,以及副考官禮部侍郎劉躍雲。在會試結束後,竇光鼎被以四品銜告休,劉躍雲也受到“下部議處”的處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