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3 回憶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一次“社教”展覽所想到的

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在包頭市某專科學校讀書時。一天,學校組織全校師生,徒步前往包頭市郊區沙爾沁鎮,參觀“社教“運動展覽——地主分子郭某兄弟倆,在解放前、後罪惡活動的階級教育展覽。

那天早飯過後,當我們沿著彎彎曲曲的召河河道,穿越陰山腹地的大小溝壑,來到大青山南麓的溝口時,已是半晌午時分。放眼望去,平坦的原野和大片的農田就在眼前。

沙爾沁鎮,位於大青山南麓土默川平原的西段,這裡土地平坦而肥沃,歷來是內蒙古的農業主產區。解放前,這裡也曾是大面積種植罌粟的地方。因而,舊社會這一帶人們買賣、吸食鴉片的很多。

回憶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一次“社教”展覽所想到的

解放後,人民政府在很短的時間內,剷除了罌粟這株大毒草,革除了鴉片這個大毒瘤,受到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熱烈歡迎。但是,已被消滅了的地主階級,人還在,心不死,他們時時刻刻妄圖恢復已經失去的天堂。地主分子郭某兄弟倆,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回憶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一次“社教”展覽所想到的

解放初,他們雖被人民政府進行過勞動改造,但釋放後惡習不改,妄圖繼續與人民為敵。他們隱瞞藏匿毒品,並暗地裡出售、吸食鴉片,用違法所得,換取大量生產、生活物資。特別是在三年困難時期,過著與當地老百姓完全不同的富有生活。這一切,躲不過人民群眾雪亮的眼睛。郭某在一次吸食鴉片時,被本村民兵當場抓獲。

那時,為對廣大人民群眾進行階級鬥爭教育,包頭市決定在這裡舉辦一次大型展覽會,全市各界群眾前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

展覽館設在一座小學校園內,展品以查抄郭某兄弟藏匿的鴉片和其它生產、生活資料的實物為主,併兼有文字及圖片說明,而講解員則一律來自當地社員群眾。從展品中,我第一次見到了“大煙土”的模樣及吸食鴉片的器具。除此外,展品中還有大量種植、收割和加工、提煉鴉片的材料和工具。活生生的階級鬥爭教育,使我們認識到鴉片對人類社會的危害巨大。

回憶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一次“社教”展覽所想到的

幾十年過去了,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階級沒有了,但鬥爭依然存在。改革開放以來,帝國主義忘我之心不死,國內資產階級思潮也沉渣泛起,早已禁絕的吸毒販毒,賣淫嫖娼等社會醜惡現象捲土重來,這與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中國夢格格不入。我們必須採取堅決措施,嚴厲打擊吸毒販毒和賣淫嫖娼等社會醜惡現象,掃除一切危害人類社會前進步伐的害人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