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美封鎖核電技術60年,中國耗300億技術反超突破壟斷,成全球第二

上世紀五十年代,美國首次研發出增殖堆一號核發電機組,標誌人類正式進入核電領域。而中國30年後才建造出第一個核反應堆,並於1991年首次併網發電。中國後續雖然建造了百萬千瓦級核電站,不過卻被卡在一項核心技術密封圈。密封圈是防止流體或固體微粒洩漏,進而進入核電設備內部的零件中,一個直徑四公分,厚度六毫米。用石墨作的密封圈。國外賣給中國的價格曾一度高達15萬,而一個核反應堆的需求量較多達三千到四千個,大大小小的密封圈。

美封鎖核電技術60年,中國耗300億技術反超突破壟斷,成全球第二


此外,每年還得檢測更換。如果密封圈出現問題,對整個核電站都是巨大的隱患。在此之前,只有美國可以生產密封圈,壟斷了近半個世紀,而且在為中國提供出口的同時,每年價格都上漲15%。進入二十世紀後,我國便開始自主研發相關一部分的密封圈,但關鍵部位的密封圈還得依賴進口。

2007年,秦山核電站開始競標密封圈相關產品,寧波一家公司高出美國公司二十分的顯著優勢中標,但美國卻不滿意這樣的結果,並對中國放話。如果寧波公司不退出競標,就停止對中國提供C型密封圈。美國公司這一做法已深深刺痛了中國核電領域。寧波密封圈公司當即開始C型密封圈的研發,勢必要在五年內拿下。由於美國公司壟斷研發人員連C型密封圈的基本樣子和圖紙都沒有見過,於是他們就到國內各大核電站基地打聽,反應堆內總共有兩個C型密封圈,反應堆每年更換一次,同時也需要更換密封圈,研究人員便拿著更換下來的密封圈進行研究。

美封鎖核電技術60年,中國耗300億技術反超突破壟斷,成全球第二


經過觀察,飛行密封圈的材質和工藝國內都是沒有的,而且美國生產的密封圈標準非常高,每一秒鐘只有一個立方的空間洩露量。在得知了這一系列參數後,無盡的嘗試試驗便開始了。從材料研發到洩漏量測試,而且當時國內還沒有可做實驗的地方,他們又耗巨資建造了高水平實驗室。經過五年的不懈開發,我國相繼解決了密封圈,彈簧,熱處理,焊接成型等關鍵技術。而伴隨著技術的成熟,我國也迎來了中國第一個飛行密封圈的試驗成功。

美封鎖核電技術60年,中國耗300億技術反超突破壟斷,成全球第二

2016年九月,秦山核電站進入換料停堆階段,國產C型密封圈的成敗在此一舉,在各方專業人員的見證下,飛行密封圈在使用一年後,內環與外環無任何損壞,密封線均勻連貫。經過六小時的檢查後,我們正式向世界宣佈國產C密封圈完全符合核電安全標準。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個可以自主生產C型密封圈的國家。而且不僅如此,在價格核洩漏量的對比下,我們產品更可靠,成本更低,更適宜市場沒封鎖核電技術,60年,中國耗三百億技術反超突破壟斷成全球第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