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國產航空發動機爬升力怎麼樣?

第一軍情


這是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每個人的看法都不同,說說個人看法。目前我國已經擁有了媲美F22隱身戰機的殲20,各方面性能雖然跟F22有點差距,但是差距不多,能排進世界五代機的前五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殲20有一個軟肋,這就是航空發動機跟其不匹配。實際上,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國一直在拼命努力解決航空發動機的問題,但努力歸努力,跟俄羅斯和美國比起來還是有一定的差距。

在航空發動機這個軟肋上,我國沒少花錢,少說也投資了數千億人民幣,並且為了吸取國外發動機的經驗,我國在殲20研製出來的情況下還購買了俄羅斯的蘇35戰鬥機,看中的就是這款戰機巨大的爬升能力,也就是它的發動機系統。那麼為何我國在發動機方面依然還落後於美俄呢,歸根結底還是底子太薄弱了,美俄在這方面投資多,研發時間長,基礎雄厚,我們研究時間太短,只能通過時間來解決。

中國跟美俄相比,沒有輸在發動機的力量和材料研究上,而是在發動機的工藝設計上有巨大差別。由於航空發動機是一項綜合複雜性工程,包含的專業非常多,主要是渦輪,風扇設計技術,燃燒室材料技術,傳感器技術等等。在這些設計方面中國一直是個短板,另外,購買的過來的戰機發動機都被出口國進行了技術限制,這也給中國推動發動機技術造成了一定的難度。好在近年來,中國的機電一體化技術得到了突破性進展,再加上先進的計算機水平,相信在不久的未來,中國的軍用航空發動機會不斷的完善成熟。(歡迎關注第一軍情,若有其他問題,請軍迷朋友們在評論區留言。)


第一軍情


有的人跪久了,一說中國航發就是“落後美國五十年”、“落後俄羅斯三十年”,對此我竟無言以對,不知道該怎麼說,不能否認在航發領域我們還有很多路要走,但是也請不要太苛責一線軍工研究人員。表面上看,與許多其他軍工行業一樣,搞航發研製的經費挺多,然而實際上仍然相距甚遠,一來技術上歷史欠賬太多,二來具體的不便多說,只是你們看看獲得最高科技進步獎也就幾百萬獎金,還要拿出部分給課題組,甚至還要再投入到研發中去,那麼一線研發和技術人員的待遇能有多少?

算了,說的有點偏題了,我只能說我國的軍工人在待遇普遍遠低於西方的情況下,忍辱負重,一直在進步。滿打滿算現在全世界能做出航發的也就美、俄、英、法、中、烏和德國、日本兩個局部能力突出、整體不全的國家,也就是六個半吧。其他幾個美英法德日是老牌帝國列強,有技術底蘊,現在也是西方最強經濟強國有資金;俄羅斯和烏克蘭瓜分了蘇聯這個超級大國的航發底蘊,也是有裡子、有面子,我們中國白手起家,躋身世界航發俱樂部,已經是難能可貴,很多人說起來就言辭譏諷,我就當是“愛之深、責之切”了。

題目航發範圍太大,就說說太行發動機吧,上圖十幾年前老太行的特性,1.8馬赫速度下,11000米高空,老太行發動機推力依然能超過120KN;同等條件下,俄羅斯AL-31F的推力早就掉到100KN。可以說早期的太行發動機性能已經吊打AL-31F,只是可靠性還有問題,這也是航空發動機研製起步階段不可避免的,到了後面的太行B型發動機可靠性和壽命都得到大幅改善。最近的殲-10B矢量驗證機的表現大家也看到了,不用我多說了,能說的也就這麼多。


裝備空間


這個問題並不能簡單的說發動機性能影響飛機爬升率,雖然發動機因素是主要原因之一,但其他因素也是不得不考慮的因素,那就是飛機的氣動佈局,如果飛機外形設計不過關,那就算F35用的F135給這架飛機用,爬升率也無法得到保證。所以只有優秀的氣動佈局與強悍的發動機相結合,才能發揮戰機最好的爬升率。那麼我國發動機性能到底能不能滿足我國戰機爬升需要呢?各位完全不必擔心。

雖然很長一段時間我們的戰機發動機一直被人詬病,但隨著我國航空人的奮發圖強,不斷攻堅克難,發動機水平已經提升很多了,滿足我軍需求應該不是什麼問題了。尤其是太行與峨眉的出現,我國目前的主力戰機殲11系列,在後續型號上已經全部採用太行發動機,並且使用後據軍隊反應良好。這麼看來,國產發動機的水平已經基本讓人滿意,那麼爬升率還會讓人擔心嗎?

但長期發動機不足也有一個好處,而且不得不承認的是雖然目前發動機性能差強人意,但與美國相比還是望其項背。但正是發動機的短板,讓我國航空事業在氣動佈局方面進步迅速,殲20項目就是因為匹配的峨眉性能沒有達到要求,影響了殲20的整套進度,只能採用進口發動機試驗。但殲20的氣動設計卻是目前全世界最先進的,正是為了彌補發動機不足,我國氣動設計有了長足發展,靠這樣殲20還能與F22正面對抗而且絲毫不弱。將來我們發動機可以和美國同臺競技了,美國戰機還有戲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