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2 如何看待讀書這件事,唯有內心聲音才最真實

讀書,有人說它很高尚,“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有人說它卑微,“百無一用是書生”。這都是古人對讀書的看法,褒貶不一。在當代社會,讀書只是一件很平凡的事,既沒有那麼高尚,也沒有那麼卑微。讀書已有一些時日,回想起來,走過一些彎路,有過一些誤解,獲得過一些感悟。今天把它寫下來,淺談一些自己對讀書的思考和認知。

如何看待讀書這件事,唯有內心聲音才最真實

認知一:讀書不是炫耀的資本

剛讀書那會兒,讀完一本書,迫不及待的想和身邊的人分享,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為的只是一種虛榮心,就好像我讀了這本書,我就比你懂得多,認知比你深,現在想想當時的自己是多麼的無知,當然現在依然很無知。

其實讀書,根本不值得炫耀,讀書只是消磨無聊時光的一種生活方式,讓自己開心,提升自我的認知,尋求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僅此而已。分享的目的,或許應該更單純一些,為了推薦好的作品,加深自我的理解,聽聽他人的意見與見解。

如何看待讀書這件事,唯有內心聲音才最真實

認知二:讀書並不是靈丹妙藥,包治百病

對於讀書,存在這樣一種誤解,讀書是解決所有困難的一種”銀彈“。誤以為讀書之後,就能獲得索爾的雷神之錘,能解決世界上所有的難題。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神並不存在,萬能的雷神之錘也是子虛烏有,只有普通的錘子。為了解決問題,我們需要更多的工具,剪子、起子、扳手、老虎鉗,或許就是查理芒格所說的多元化思維。

認知三:讀書無法速成,一輩子的工程

21是一個奇妙的數字,21天可以養成一個習慣,21天能學會一門開發語言。讀書無法在21天內速成,因為這不是一項短跑,而是一輩子的長跑。不在於起點,而在於終點。不在於誰跑得快,而在於誰跑得遠。

如何看待讀書這件事,唯有內心聲音才最真實

認知四:讀書不要因為記不住,而否定其意義

很多人說讀完一本書,沒過幾天就忘了,就否定了讀書的意義。人每天吃飯都要拉出來,但我們還是每天堅持定時吃飯,那這有是為什麼呢?人吃完飯之後,經由我們的胃,腸,肝,腎,等器官,分解吸收人體需要的營養,維持人的正常活動需要的能量。

讀書也一樣,讀完一本書之後,書本中的知識會進入我們的潛意識,在特定的場景下,會遊離到意識中,供我們使用。用阿德勒目的論心理學去解釋這件事,我們先有了不讀書的目的,然後才找到了記不住的藉口。

要解決記不住的問題,其實很簡單,學會做筆記。思維導圖筆記,電子版有道雲筆記,或者康奈爾筆記法,形式可以多樣化。人的腦容量是有限的,要想記住新的東西,就要刪除以前的記憶。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要改變一個觀點,知道從哪裡找到知識,比永遠記住更簡單,這是古典老師提出的聯機模式,把部分不重要的信息,保存到電腦裡,需要的時候,從硬盤中讀取即可,而不是你的大腦裡。

如何看待讀書這件事,唯有內心聲音才最真實

認知五:讀完一本書,並不是結束,而是開始

讀完一本書,並不意味著結束,或者告一段落,其實這只是開始。讀完這本書,需要思考一個問題,這本書對我來說有什麼樣的意義?我如何實踐書本中的知識,至少找到3個使用場景,做到舉一反三,遷移學習。

舉一個例子,價格錨定讓消費者有一個可對比的價格感知,星巴克使用中杯 354ml 30元、大杯 473ml 33元、超大杯 591ml 36元,提供參考,這樣用戶會更容易購買大杯或者超大杯,因為中杯給出了對比。

如何看待讀書這件事,唯有內心聲音才最真實

對於借錢、談薪水,同樣可以使用價格錨定,如果我要向朋友借1萬塊錢,如果一開始我向他借10萬塊錢,如果他覺得太多,然後你再跟他說借1萬塊,或許他會比較容易接受。同樣的道理,你和對方HR說,像我的同學,某某公司給他開了5000,我比他優秀,然後你要6000,對方HR更容易接受一些。

認知六: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有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方法事半功倍,讀書也一樣,《如何閱讀一本書》列舉了讀書的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

第一層次的閱讀,我們稱之為基礎閱讀( elementary reading)。也可以用其他的名稱,如初級閱讀、基本閱讀或初步閱讀。不管是哪一種名稱,都指出一個人只要熟練這個層次的閱讀,就擺脫了文盲的狀態,至少已經開始認字了。在熟練這個層次的過程中,一個人可以學習到閱讀的基本藝術,接受基礎的閱讀訓練,獲得初步的閱讀技巧。我們之所以喜歡“基礎閱讀”這個名稱,是因為這個閱讀層次的學習通常是在小學時完成的。

第二個層次的閱讀我們稱之為檢視閱讀( inspectional reading)。特點在強調時間。在這個閱讀層次,學生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一項閱讀的功課。譬如他可能要用十五分鐘讀完一本書,或是同樣時間內唸完兩倍厚的書。

第三種層次的閱讀,我們稱之為分析閱讀( analytical reading)。比起前面所說的兩種閱讀,這要更復雜,更系統化。隨內文難讀的程度有所不同,讀者在使用這種閱讀法的時候,多少會相當吃力。

分析閱讀就是全盤的閱讀、完整的閱讀,或是說優質的閱讀——你能做到的最好的閱讀方式。如果說檢視閱讀是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好也最完整的閱讀,那麼分析閱讀就是在無限的時間裡,最好也最完整的閱讀。

第四種,也是最高層次的閱讀,我們稱之為主題閱讀( syntopical reading)。這是所有閱讀中最複雜也最系統化的閱讀。對閱讀者來說,要求也非常多,就算他所閱讀的是一本很簡單、很容易懂的書也一樣。

如何看待讀書這件事,唯有內心聲音才最真實

認知七:讀書是自己的事,與他人無關

千萬別妄想著讓你的朋友、子女、兄弟姐妹和你一樣愛上閱讀。可以把馬帶到水邊,但不能強迫其喝水。有的父母常說:“我是為了你好,你怎麼不理解我的良苦用心”,這只是父母為了“操控”小孩的道德綁架。讀書是自己的事,與他人無關。不是為了得到他人的讚美,而是為了提高自我的認知。用阿德勒的話講,我們要學會課題分離,要分清哪些是我們自己的課題,哪些不是。

正確的讀書,更快樂

每個人對讀書的理解都不一樣,以上只是我個人的一些簡單的認知,有不對的地方,請大家指正,或者你有不一樣的看法,煩請留言,留下你的高見,共同探討。我讀書,我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