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為什麼有些現代人都不修族譜、家譜了?

納蘭談史


為什麼現代人都不願意修家譜了呢?我認為原因如下:

1.中國家譜起源於先秦時代,唐時官修以定門閥,宋私修並開創沿襲至今的歐、蘇世系圖表版式,至明清而大盛,民國多以沿襲,雖兵燹而續譜不斷,新中國後一切以國為本,家譜劃到宗族勢力一列,此無聲處卻似驚雷。

2.許多老譜在破四舊和文革中焚燬和佚失,新譜無以為續。

3.宋朱熹曰:“譜為三十年一續,不續為不孝”,三十年為一代人繁衍的時間,超過時間,難免記憶模糊,記載失據,現在斷檔跨度大多超百年以上,重新續修更是難上加難。

4.古時家族供子弟讀書,除考取功名榮光耀祖外,這些“賢達”衣錦還鄉後都以建祠和修譜為第一要任,他們的經濟和文化實力是家譜得以續修的重要保證。而現代人要麼有錢,要麼有所謂的“文化”,二者不可得兼。

5.家譜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原素,它所蘊含的“譜理”相當高深,而現在斷層多年,許多研究都在空白,人才也無以為繼,許多現代譜修出來以後,別字連篇,許多必要的內容框架都被庸俗的內容所嫁接,浪費紙張,毫無保藏價值並被後人貽笑大方。

6.現在修譜市場從組織、錄入、撰寫、排版、印刷,都相當混亂,讓修譜者無以適從,於是許多好事者都中途打了退堂鼓。

7.修譜中的人丁資料的登記十分繁瑣,因為牽涉到隱私,許多的上門採訪都會吃閉門羹。另,幾十年來的城市化進程,農村幾近荒蕪,原來聚集地的家族成員星羅棋佈,有的甚至天涯海角,想聯繫上很不容易,而修譜的最高境界就是不遺一戶,不漏一人,所以對組織者的責任心和耐心都是艱鉅的考驗。

總之,如果把修譜比如寫詩,許多人還未寫時就被這高大上的題材給嚇住了,於是連打油詩都不敢寫了,至於那些符合譜理,意境高遠的現代新續家譜,實屬鳳毛麟角,可能不修和中途放棄也是無奈之舉。

歡迎批評指證,謝謝。








汪叔華


我的祖籍是山東省平陰縣東阿鎮東南門裡,父母病故在鶴崗,鶴崗有哥哥三個妹妹,我在佳木斯。我的兩個堂兄,三個堂姐都不在老家,並且己知兩個堂兄,兩個堂姐病故了,另位堂姐在北京不知在不在了,有27年沒聯繫了。祖籍沒有近親。我就不參與修族譜、家譜了,但我在《六十年回憶》中,己將父母生前跟我講的曾祖父丶祖父,以及父親留下的晚輩起名中間字,寫進回憶錄中了,也算給晚輩做了交代。我有個孫女,她出嫁後,我老范家這一支就算到了盡頭,因此沒有必要修家譜。


用戶6096一帆風順


我們那20年修一次譜,政府出錢修,我們自己還是保留年年用手寫記錄下來。你們那是沒有見過場面,接譜的時候,那是人山人海,去接譜時候我才知道我太爺爺這裡搬出來的,我撫州爪石胡氏,一個隊六個村全部姓胡,太大了。估計以前打,仗很多家族搬來搬去,都不知道自己在哪裡,所以才沒有吧,特別是北方人。


臨臨臨臨川人


再強的傳宗接代的觀念,也抵不了一套房。現代社會沒錢的屌絲,光棍的可能性比古代還大。即使結婚了,現在社會壓力大,大多生一胎而且計劃生育讓命中無兒子的幾率加大,以古代兒子傳宗接代的形式,總有那麼一代沒兒子,那就完成不了這個任務了。我一個男同事,生了三個女兒,都38歲了還生了一個四女兒,班上的好好的,接了母親一個電話,瞬間號啕大哭!號啕大哭!我們都懵了,他不停喃喃的唸叨他絕後了,絕後了!這個80後是我見過的最奇葩的男人!我舅舅70後,生了4個女兒,第一胎女兒、第二胎女兒、第三胎雙胞胎女兒……看都不看老婆孩子一眼,他哭成淚人了,整整一年在家喝酒,喝完就是哭,啥也不想幹了!原來挺能,挺上進一個人從此就破罐子破摔,覺得人生就混日子怎麼舒服怎麼來,用他的話說我要錢幹嘛,我都沒兒子都絕後了還努力個球!還埋怨幾個姐姐妹妹不好,不給他錢去深圳躲計劃生育!現在大表妹二表妹都結婚了,生了三個女兒,我二表妹生二女兒的時候,舅舅舅媽也在醫院,聽到又生個女兒的時候我舅這樣說的:“又生個逼丫頭!”說完調頭就走,看都沒看一眼這個外孫女。你永遠想象不到有些重男輕女的人,有多麼滑稽的表現!



飛雁下斜陽


我親身經歷了一次續諳,也不太完美,有人爭族論事,有人冷朝熱諷,八十多年才續修,不然子孫相接甚微,也因沒請明人指點,也不懂族譜的規距,如今社會宗族歡觀念淡薄,譜讀又是文言文,看不真明白,實在困難,不是簡筒單單就修完整得,有得甚至幾年才完成,總得來說困難重重,有人還不λ諳的現象出現,實難完美。


用戶2172486464377


大家族 孔家啦 錢學森家族, 有頭有臉的 億萬富翁 那個沒有家譜啊!就算沒有族譜以後發財了也會修的。說沒用的大部分都是屌絲吧。要麼是女人 沒有哥哥弟弟的。就算你民國的時候你的太爺爺是個軍官 讀過書的大學生 都會驕傲的 ,或者清朝的時候是個七品縣太爺 或者是個巨人秀才都會,說出去都會很自豪的。如果是古代名人的後代那就更不得了了。難道以後只知道自己老爸爺爺就行了嘛。額 這個人叫我爺爺叫二叔的 我爸叫他爸叫什麼 我哪知道啊!


李蒙157945899


現代人為何不修家譜了,有4個主要原因

現代人為何不修家譜了?其實,這個問題也不一定全對,現在大興家譜和宗祠的人家大有人在。而不修家譜的人家,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現代人的思想觀念已經普遍放開,年輕人祖先的認同感已經沒有那麼強烈,農村宗族制度在現代快速發展的經濟和文化衝擊下變得非常脆弱。

現代社會是開放社會,年輕人越來越倡導自我,倡導自由。年輕人離開家門之後,能記得住的也就是自己的爺爺奶奶和父母,年輕人要的當下的幸福快樂,要的是未來的美好,對於過去他們很少提及。對於自己列祖列宗的歷史,他們似乎不感興趣,90後、00後對修家譜失去了興趣,導致了文化斷層、認識斷層,自然很少有人修家譜了。

二是現代人能夠選擇生活的地域非常寬廣,導致宗族關係、親緣關係逐漸淡薄

現代社會,很多人都能自主選擇自己生活的方式,不用再融入原來的社會之中。在農村,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很多有條件的人家都進城買了房,有些人家跟隨子女去了外省,去了國外。一個家族的關係,再親密的關係也會隨著時間和距離的遠隔而變得淡漠,三代人以後,孩子便不會對老家故土有親情,有任何懷念。孩子出生的環境決定了他對環境的感情,三代以後的子孫自然不會去想起故鄉的一切,因為離他們太遙遠。要讓子孫修家譜,三代以內的爺爺奶奶都還見得著,自然沒有必要修家譜。

三是現代人注重當前眼下,注重對子孫的現實福報而不是冷冰冰的記錄

現代社會的快節奏生活,很多人生活在壓力之中,為每天的開銷而四處奔走。他們想得最多的是如何解決當下的困難,如何將子女養大,如何買上房子過上幸福生活。人一閉眼之後,百年之後的事情終歸於虛無,家譜上的名字也最終不過是一個沒有生命的名字而已。幾代人過後,當子孫拿著這些名字看時,也不過是冷冰冰的沒有溫度的名字。

現代人想得最多的是能在有生之年多給子孫後代留下點什麼,他們希望能給子孫留下一點產業,能給子孫留下幾處房產,能給子孫修建一所學校,或者給家族做點好事。這樣一來,百年之後當人們想起他時,自然從他留下的東西想起他的存在。

四是一些家庭幾代人後全是女孩,家族沒有男丁因此不再續家譜

一些家族由於幾代人後沒有男娃,家族血脈沒有後人傳承,因此便不再續修家譜。這樣的情況在當今社會也比較普遍,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修家譜有沒有必要?家譜作為家族歷史的承載,其實是很有必要的,它能夠讓後代子孫明白自己來源何處,自己前幾代人的基本生活狀況。家譜裡記錄的一些歷史事件還能夠佐證歷史發展的脈絡和真相。家譜對凝聚一個家族、一個村莊的人都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不是出於特殊情況,中國人一般都是樂於續修家譜的。


稗史候說


話說“國有史,方有志,家有譜”,從這句話就可以看出家譜存在一定的意義。

修家譜,我覺得南方與北方所重視的程度不一樣。北方地區的家族很少有家譜存在,而南方地區相對普遍都有家譜,而且會在到某一年度的時候,進行修家譜。

來過南方旅遊的朋友,都應該看到有大量各種姓氏祠堂。有祠堂,就供奉有一個家族的族譜。

其實,並非現在人的不修族譜;而是修族譜也是有一個時間來修的。一般修族譜,是三十年左右重新編撰。

為什麼會是三十年修一次族譜呢?因為這個時間段,可以把家族的兩代人銜接起來,三十年也是一代人成長的時間。

那麼,修族譜的意義是什麼?

第一、發揚孝悌

古有云:三世不修譜為不孝。家法壞,譜牒尚有遺風;譜牒壞,人家不知來處。故譜不可不修。

古有云:“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我們中國人重孝道,最根本的是講求慎終追遠,飲水思源,不忘血脈傳承,不忘祖宗先人。尋根問祖,是中國的文化傳統,中國人自古重視家的根系源流。家譜,延續著家族的血脈,更傳承著祖上的遺訓和期望,一代代的接續,或綿延家風,或與時俱進,而為人孝悌,始終是治家根本。

第二、家族的延續

“凡國必有史,有家必有譜。”族譜就是一個家族的生命史,一個家族的百科全書,一個家族的歷史文化彙總和歷史檔案。後人可以到了解家族的歷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變遷、居地變遷、每個人的生卒年月與婚姻狀況,以及本家族成員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蹟。


第三、尋根留本凝聚血親

古人云:“譜牒身之本也。”

這話的意思是說族譜能告訴你,你是誰,你從哪裡來。有了譜書就能夠追根溯源。

“雁過留聲,人過留名”,名是人之本,若連一個名字都沒留在世上,若干年後自己的子孫連先祖是誰都不知道,豈不是天大的憾事。

古人曰:“子孫不知姓氏所從來,以昧昭穆之序者,禽獸不如也。”這是說姓氏是一種血緣關係的標誌,人獸之別就在於他們對於血緣關係的本族人,有一種生生相息的尋根意識,使這個家族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一個人,無論他漂泊有多遠,總是忘不了他的家鄉,因為那裡有曾經養育他的親人,埋葬有他的祖先。因此,族譜就是“根”的代名詞,是中國人尊宗敬祖的一種信仰,是一種證明自己家族歸屬的身份證明,是一個人根本意義上的“身份證”。


第四、治家齊國傳承歷史

”治國先治家,治家先育人,正人先正己“。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家族,一個家庭,要想自立於世界,自立於社會,最根本的還是要培養教育出眾多品德高尚、能力出眾的人才,好的祖訓家規能彌補現代教育只重知識才能卻忽視品德的不足,用心良苦、精心修撰的家譜正有著這樣的功能。


回到問題,為什麼許多人不修族譜了?

我認為提問者可能還是個年輕人,沒有怎麼見過修族譜。因為這個一般要三十年修一次譜。還有就是提問者沒有關注到為修族譜默默在奉獻的人。我相信每個姓氏家族都有自己的宗親協會,修族譜事宜都是宗親協會在操辦。

好了,以上就是鄙人的淺見,如有不同見解的朋友,可以留言討論。


廣州十七哥


農村中,現在最熱衷於修祠堂、續宗譜的人,都是本族的老闆、富人、或子女多且都混得好的家庭,以及宗族中有名望的長者。與其說是光宗耀祖,不如說是標榜自已。

一、某鍾姓老闆,身背銀行貸款幾億元,卻個人投資600萬以上,修建一座寺廟。

二、某劉姓老闆,本族重修祠堂,共花去300多萬元,他只要族人集資60萬元,其餘的他全包。劉氏祠堂是當地各姓祠堂中最豪華的,富麗堂皇。


用戶52765585509


明永樂年間,一世祖李斌,李漢哥倆,從老家山西汾陽府平遙縣城南小李莊,在洪桐縣大槐樹下面登記移民到大名府東明縣南三十里的小井村,現在的山東菏澤東明小井村,經二十四代人近五百年的發展,小井村李氏家族蒸蒸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