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 沙漠之狐在北非的最后一击,美军与德军初次交锋,凯塞林山口战役

沙漠之狐隆美尔,在阿拉曼战役失败后,终于意识到了收缩战线的必要性。因此隆美尔率领着非洲的军团,不断的向西进行撤退。在撤退的同时,隆美尔也继续发挥了自己的智谋,成功的避开了了蒙哥马利的追击,但是此后美军全面投入了北非的战斗,因此在凯瑟林山口爆发了美军和德军的第一次大规模战斗。

一、沙漠之狐的小愿望

在阿拉曼战役结束以后,无论是盟军还是纳粹,许多人都认为,德国的非洲军团败局已定,昔日无敌的沙漠之狐,现如今也不过是苟延残喘罢了。被隆美尔自己不断拉长的后勤线,使得纳粹非洲军团的战斗力严重受限,加上盟军部队的两面夹击,非洲军团的覆灭几乎就是个时间上的问题了!

沙漠之狐在北非的最后一击,美军与德军初次交锋,凯塞林山口战役

可是隆美尔这只狡猾的狐狸,却从来没有这么想过。在他看来,德军此时还不算彻底失败,只要收缩战线,降低后勤线长度,他依然能够获取一些优势。到时候就可以集中全力,去打击任何一个前来的对手,管他是沙漠之鼠还是沙漠之鹰,只要敢来就把它加点黑胡椒做成非洲烤肉。

沙漠之狐在北非的最后一击,美军与德军初次交锋,凯塞林山口战役

自阿拉曼开始,隆美尔虽然落入了下风,但其战略战术,就如同狐狸一般。只要给他一个机会,他就会狠狠的咬上一口,重新搬回局势。因此不能因为他的后撤,就忽略了他是一个攻击型将领的事实。

当然,盟军似乎也意识到了隆美尔的狡猾,因此他们不打算给隆美尔反戈一击的机会,部队分进合击,打算一口气包死隆美尔,把沙漠之狐变成北非皮草。而隆美尔为了避免遭到盟军钳形攻势的合围一直在率领部队收缩战线,并伺机准备反咬上一口,打破局面,阻挡住盟军的攻势。

沙漠之狐在北非的最后一击,美军与德军初次交锋,凯塞林山口战役

隆美尔想要打破僵局,主动出击还有另一个原因。由于德军和意大利在北非的战事接连失利,希特勒对他已经不满了。因为他动不动就玩独走,假如他再继续不听从命令,希特勒就会让指挥北非第五装甲集团军的冯·阿尼姆将军来接替指挥权。此人也是一名德军颇有名望的将领,在波兰和法国战役中表现出色。

沙漠之狐在北非的最后一击,美军与德军初次交锋,凯塞林山口战役

因此隆美尔急需一场胜利,来证明自己依然凶残的捕猎者—“沙漠之狐”。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来自美国的白头鹰,哦不,应该称呼为沙漠之鹰与德国的沙漠之狐的第一场主要角逐就此拉开了帷幕。

二、白头鹰与沙漠之狐

为了将美国的小鹰们统统做成北非烤串,隆美尔制定了一个反击计划,他打算运用手中仅有的装甲部队,穿越西面的几个隘口,然后向西北方向实施穿插,阻止盟军的进军步伐,并消灭那些靠前的盟军部队。

沙漠之狐在北非的最后一击,美军与德军初次交锋,凯塞林山口战役

那么隆美尔是哪里来的底气呢?答案是在他率领德军和意大利军队收缩战线以后,轴心国军队在马雷特防线一带获得了短暂的稳定局势。

德军和意大利在突尼斯成功的阻挡了一次盟军的攻势,结合之前的战役来看,盟军的战斗力似乎主要依靠兵力优势强行碾压。因此隆美尔此时打算发挥他的内线理论,来一次反击,趁着英军和美军互相之间没有加强联系的时候,狠狠的咬他们一口,将他们逐个击破。

沙漠之狐在北非的最后一击,美军与德军初次交锋,凯塞林山口战役

但是战场局势千变万化,42年末隆美尔好不容易稳住的局势,在来年1月又发生了变化。作为德军后勤港口的的黎波里遭到了那只英国的“沙漠小老鼠”蒙哥马利的偷袭。被切断后勤线的隆尔美只能占领马雷特防线,在突尼斯重新建立后勤线。

沙漠之狐在北非的最后一击,美军与德军初次交锋,凯塞林山口战役

幸运的是,

冯·阿姆尼将军的装甲集团军,在1月30日抵达了阿特拉斯山脉东部山脚附近。但是和好消息一同传来的还有坏消息,那就是德军第21装甲师,遭到了美军和法军的夹击,不得不撤离战场。

沙漠之狐在北非的最后一击,美军与德军初次交锋,凯塞林山口战役

但是狡猾的隆美尔借用这次德军装甲师的败退,为美军精心的准备了一个陷阱,挖了一个大号的坑。这个坑和他之前挖过的坑一模一样,但是美军并不清楚英军之前的遭遇,他们在德军预设阵地上,遭遇了88毫米防空炮的伏击,因而损失颇大。

沙漠之狐在北非的最后一击,美军与德军初次交锋,凯塞林山口战役

而美军第一装甲师,每次尝试对德军实施侧翼迂回包抄的时候。这些初出茅庐的白头鹰都会发现,自己的侧翼遭到了德军装甲部队的攻击。因而不得不终止迂回打击战术,避免损失扩大。最终领教了沙漠之狐厉害的美军,只能暂时后退,避其锋芒。

沙漠之狐在北非的最后一击,美军与德军初次交锋,凯塞林山口战役

取得了相对稳定局势的隆美尔决定继续发动自己的反击计划,他打算通过夺取阿尔及利亚山脉西部的美军后勤基地,削弱美军的战斗力,同时补充德军的物资,加强自己的进攻力量。然后把那个可恶的沙漠之鼠,做成沙漠烤老鼠。

假如美军战线没有形成数个分散的凸出部,并且步兵与坦克分离,也许隆美尔就不会实施这么大胆的抢劫行动了。

沙漠之狐在北非的最后一击,美军与德军初次交锋,凯塞林山口战役

但是他们没有,所以2月14日,德军第10和第21装甲师对西迪布奇迪发动攻击,并在一天内就迫使美军装甲师后退。就连美军指挥官麦克昆林准将,设立在吉特村的指挥所也受到了德军的威胁。

沙漠之狐在北非的最后一击,美军与德军初次交锋,凯塞林山口战役

美军在经历了短暂的后退以后,总算稳住了战线,并开始组织反击,打算在前沿指挥所一带堵住德军。

但是由于在战术熟练度和官兵实战经验上,德军占有很大的优势,所以美军的反击并不成功,还付出了多达44辆坦克的代价,只能撤出了吉特村。

沙漠之狐在北非的最后一击,美军与德军初次交锋,凯塞林山口战役

取得了战果的隆尔美很快给德国统帅部发报,并得到了批准执行凯瑟林山口攻击计划的答复。不过令隆美尔感到惊讶的是,统帅部对进攻计划做了一些修改,把隆美尔的部队像撒豆子一样的摊开,

如此一来,德军进攻部队随时有遭到侧翼打击而崩溃的风险。但是如果进攻成功了,德军就能够继续夺取盟军的战略物资来补充自己,也可以稳住阵线,支撑起一个安全的后勤基地。

三、在北非的最后一次狩猎

尽管隆美尔心中反对将兵力过度分散的行为,毕竟自己之前也吃过类似的亏了。但是德军统帅部的命令已经下发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因此在2月19日,隆尔美下令发动攻击行动。

沙漠之狐在北非的最后一击,美军与德军初次交锋,凯塞林山口战役

为了确保行动能够取得成功,隆美尔亲自带领第10装甲师以及第21装甲师,向斯比巴和凯瑟林以及塔拉地区实施突击。这只狡猾的狐狸凶狠起来也确实难以阻挡,美军竟然一度被打的乱作一团,就连第一装甲师的罗吉上校也在战斗中牺牲了。

而美军指挥部多次试图组织防御,却都被隆美尔的北非军团抢在美军防御组织完成前打穿了防线。(虽然听起来德军的北非装甲集团军很霸气,但实际上,他们大多装备的都是旧式坦克)

沙漠之狐在北非的最后一击,美军与德军初次交锋,凯塞林山口战役

战斗持续了一天一夜,等到天亮时,美军指挥官竟然发现,自己的装甲部队已经乱成了一锅粥。分散开的部队要么是受到了重创,要么是在漫无目的的抱头鼠窜中,并且由于部队从一开始就比较分散,现在第一装甲师竟然无法立刻抽出部队投入战斗了。

而指挥英军第26坦克旅的亚历山大·史塔克上校,也没有给隆美尔这头狡猾的狐狸带来凛冬,他自己也被迫后退到塔拉地区,重整部队。

沙漠之狐在北非的最后一击,美军与德军初次交锋,凯塞林山口战役

但是隆美尔没有想到,在斯比巴的盟军给他挖了一个同样的坑,肯尼斯将军和哈蒙将军使用重炮伏击战术和炮火覆盖,将第10装甲师的攻势粉碎了,德军损失了大量装备,不得不后撤重整。

而第21装甲师对斯比巴的进攻也被盟军阻止了,盟军在这里塞下了足足三个炮兵营,两个反坦克炮兵营和英国的第六装甲师的部分兵力。盟军还在哈姆拉方向上,成功的阻挡住了德军的攻势,并俘虏了超过400名俘虏。

沙漠之狐在北非的最后一击,美军与德军初次交锋,凯塞林山口战役

同时由于德军战线再一次拉长,部队分开的太散,对塔拉的进攻行动也失利了。盟军密集的炮火,使得隆美尔不得不命令第10装甲师后退。而盟军则发动了大规模的空中遮断,一路袭击撤退中的纳粹军队,逼迫隆美尔大幅度的后撤,并下令终止了全部的作战计划。

隆美尔对战役失败大怒不已,他原本想要利用盟军之间缺乏有效的配合,官兵实战经验不足,且部队分散呈现出多个凸出部的局面,把北非的局面拉平。

沙漠之狐在北非的最后一击,美军与德军初次交锋,凯塞林山口战役

虽然这场战役发起前,隆美尔准确的抓到了盟军的缺陷,并且在反击实施初期也取得了不错效果。但可惜德军统帅部的修改方案,导致了部队更加分散,后勤线被拉的更长。而这恰巧是之前希特勒多次咆哮,要隆尔美避免的局面,结果隆美尔想要避免时,德军统帅部却不让他避免。

同时隆美尔无法掌握整个非洲轴心国部队的指挥权,他无法指挥所有意大利部队,更没有办法直接命令冯·阿尼姆。同时,阿尼姆将军也不支持反击计划,也为非洲军团埋下了内部矛盾的定时炸弹。

沙漠之狐在北非的最后一击,美军与德军初次交锋,凯塞林山口战役

凯塞林山口战役耗时6天,在这6天当中,盟军总共有大约6300名士兵伤亡和失踪,另有约4000余人被俘。从战果来看,德军和隆美尔已经尽力了,但是德军指挥系统内部存在诸多问题,最终成功的让轴心国非洲军团的情况变得更加糟糕,并最终退出了北非战场。

沙漠之狐在北非的最后一击,美军与德军初次交锋,凯塞林山口战役

这场战斗是沙漠之狐隆美尔在北非的最后一次狩猎,他使出了浑身解数试图稳定战局并夺回主动权!但结局对隆美尔来说是不幸的,他最终失败了。但对反法西斯斗争来说,德军的失败,就是人类又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迈出了一大步。

《二战风云》

《遇见狐狸》

《凯瑟林山口之战》

《突尼斯:1942—194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