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虞允文:雄壯的一介書生

作為一個書生,最大的夢想可不是在書桌前,皓首窮經,寫出又酸又臭的東西,一般文人都是病懨懨的,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是文弱不堪,也有與面相完全不符的威武雄壯漢子,上馬能剁人頭,下馬能誦詩文,虞允文就是其中一個。他的相貌很好,身材高大,相貌雄偉,身高六尺四寸,為人慷慨,光明磊落,胸懷大志,一言一行都很有分寸,一看便知是可以委以重任的人才。

一看就是肌肉男,散財童子啊。

還能出書,就是因為平時不打仗,看不出什麼的,唯一的工作就是出書,要麼上上朝,談談政事,下班回家繼續出書。曾經為《唐書》、《五代史》做註釋,收藏在他家中。著有詩文十卷,《經筵春秋講義》三卷,《奏議》二十二卷,《內外志》十五卷,皆流傳於後世。


虞允文:雄壯的一介書生


但該來的時候還是會來的,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虞允文已經年過五旬,官至中書舍人,相當於宰相的秘書,正五品。如果不是歷史的波譎雲詭,他將平淡地度過一生,這輩子算是交代完了,甚至青史上也不會有他的名字。

還是謝謝那個完顏亮,如果沒有完顏亮送來這麼大的肥沃的經驗包,虞允文不會成長這麼快從C型銳變成S型武將。

宋高宗,白長了這麼好的個子,外表威武雄壯,但的的確確就是個精神上的矮子,慫人一個,自從紹興和議簽訂後,趙構在竭力維護和議的前提下,開始走向安逸。宰相秦檜迎合高宗,實行投降路線,並排除異己、私營黨羽、獨擅朝政。南宋政治日漸腐敗,軍事力量也日漸削弱。

金朝方面,開始崛起,紹興十九年(1149)金內部發生政變,完顏亮自立為帝,即位之後,羨慕江南的繁榮,積極策劃南侵,企圖滅亡南宋,統一全國。他遷都燕京,又大肆徵兵,造船買馬,積極進行侵宋準備。是年冬,完顏亮派施宜生等為賀宋正旦使,讓畫工隱於使臣中,偷繪臨安城郭和山湖景色,完顏亮還題詩其上雲:“

自古車書一混同,南人何事費車工。提師百萬臨江上,立馬吳山第一峰。”南侵之心表露無疑。

雖然當時金國積極準備南侵,但南宋出使金國的使臣報告的情報並不統一,使得朝廷議論紛紛,舉棋不定。直到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賀正旦使施宜生抵達臨安,對接待他的吏部尚書張燾做暗語道:“今日北風甚勁。”又拿筆示意喊道:“筆來,筆來。”把金人南侵的消息透露給了張燾。於是,高宗又派出同知樞密院事葉義問出使金朝確定情況。五月,葉義問返宋證實了敵已聚集兵力,準備入侵的事實。五月二十二日,宰執召三衙帥趙密、成閔、李捧、楊存中至都堂議舉兵,繼而又請從臺諫汪應辰、虞允文、汪澈、陳俊卿等集議,商討抗金對策。


虞允文:雄壯的一介書生


紹興三十一年(1161)六月,完顏亮又遷都汁京。九月,完顏亮調集六十萬軍隊出淮東。時南宋主將淮南浙西江東西路制置使劉錡拒之於清河口。完顏亮又以精銳部隊從壽春(今安徽壽縣)渡淮,建康府駐劄御前統制王權拒之。后王權駐紮在濡須口。虞允文聽說王權到濡須口後知道事態危急,對尚書右僕射朱倬說,王權退師,以臨江口,必敗國事。朱倬和參知政事楊椿皆認為王權退師以導敵深入,並令李顯忠出其左,邵宏淵出其右,和王權共同形成夾擊之勢。虞允文力辯王權定會逃走,朱倬等以為不然。

十月中旬,王權敗歸。消息傳到了臨安府,高宗大為驚恐,又想浮海避敵,但遭到了陳康伯、楊存中堅決反對,高宗沒辦法,“遂定親征之議”。為了抵禦金兵,宋朝廷命知樞密院事葉義問到建康府督視江淮軍馬,中書舍人兼直學士院虞允文為參謀軍事。高宗對虞允文說:“儒臣不當遣,以卿洞達軍事,勉為聯行。”允文對曰:“臣敢不盡死力。”葉義問到了建康府,派李顯忠往採石接管王權軍馬,虞允文被派赴採石,監督新舊主將交接,並慰勞前沿官兵。劉錡聽到王權潰逃,引兵歸揚州,然後繼續南撤,後退守瓜洲鎮(今江蘇揚州南瓜洲鎮)。宋金雙方在皂角林發生激戰,劉錡取得了被宋人譽為十三處戰功的“

皂角林之戰”的勝利。

十一月初八,虞允文終於抵達採石。時,舊將王權被撤已去,新將李顯忠尚未到任。面對金兵充斥北岸,戰事一觸即發。南宋士兵卻三五零星地散坐大路兩旁,無人指揮,缺乏紀律。形勢危急,虞允文意識到坐等顯忠則誤國事,國難當頭,必須捨命而出。他立即召集諸將,勉以忠義報國之心,激勵士氣,“金帛、誥命皆在此,待有功。”有士兵勸虞允文趕緊回建康府,虞允文告訴士兵:“危及社援,吾將安避?”迅即整頓部隊,並沿江佈防。

虞允文面對在數量上佔有絕對優勢的金軍,決定發揮宋軍的水軍優勢,以水師為主。他將陸軍有限的步、騎兵隱蔽于山後,同時部署大量重型車弩炮和強弩,以擊殺登陸的金軍騎兵。主力水軍艦隊則沿江佈陣。虞允文將宋軍水師戰船分為五隊:以其二傍東、西;行其一駐中流,載著精甲以待戰;其二藏在小港間,以備不測。虞允文剛剛部署好,完顏亮就指揮戰船疾駛而來,南宋守軍拼死抵抗。天色漸暗時,淮西軍隊的三百餘人到達採石,虞允文授以旗鼓,令自山後吶喊而出,金軍以為南宋有援兵至,遂引兵逃走。

虞允文預料金兵還會再來,於是他令部分艦船控制上流,另外艦船封鎖金軍艦隊的唯一入江口楊林渡口。次日,南宋水軍大敗金軍,並焚燬金軍全部戰船三百艘,取得了楊林口水戰的勝利。完顏亮不得不退回和州,後轉往揚州。

虞允文:雄壯的一介書生

此時,李顯忠已到達採石。虞允文料到敵退揚州,必與瓜洲金軍會合,再次搶渡長江,進佔京口。虞允文向李顯忠借兵一萬六千人和戰船百艘,前往京口與劉錡會和抗金。由於京口宋軍嚴陣以待,完顏亮京口終不得渡。完顏亮軍事上節節失利,最後急功近利,不顧眾人反對,約定三日內必須渡江,否則將盡殺諸將。金軍內部矛盾激化,將士們認為對岸南宋軍隊已有準備,“

進有性命之慮,退有敲殺之憂。”他們趁著完顏亮已將親兵“細軍”調去攻打泰州(今屬江蘇),身邊缺少侍衛軍的時機,於二十八日凌晨發動兵變,殺完顏亮後還軍北上,歸附新即位的金世宗。這樣,完顏亮攻滅南宋的企圖終成泡影。

采石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之一。是役,宋軍以不足兩萬人的兵力,擊敗金軍近四十萬人,取得輝煌的勝利。宋史評論說:“昔赤壁一勝,而三國勢成;淮淝一勝而南北勢定,允文采石之功,宋事轉危為安,實系乎此。”而相對於赤壁之戰、淮淝之戰,采石之戰既缺乏堅強團結的指揮核心,又缺乏訓練有素的軍隊,也缺乏充裕的準備時間和迴旋餘地,結果卻能以少勝多,從這點看來,采石之戰在南宋戰史上地位殊為重要。

采石之戰,這是虞允文軍事唯一的巔峰,巔峰過後,應該歸於平淡了吧!

的確就是歸於平淡,從文官突然轉行臨時武將,再從武將退下來重新幹老本行做文官。

虞允文不僅抗金武功顯著,而且為官有道,革新軍政,選賢任能,政績突出,他出將入相,三次鎮守四川,兩度主政,頗有佳政。

回顧南宋王朝前期抵抗金軍的數十年曆史,可以發現宋、金都對川陝戰區十分重視。金兵南下大多會選擇三路並進的策略:西攻巴蜀,中取京湖,東侵淮東。這三大戰場,川陝固守險要,易守難攻;中部有長江天險,也可有效遏制入侵勢頭;淮東地域廣闊,水網密佈,金軍一旦進入到兩淮之間,兵勢很難展開,十分容易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從這三線來看,西線金兵伐蜀明顯是出於包抄戰略的考慮:以長江上游為目標實施重點打擊,然後轉而向下遊開進。這樣我們就可以看出,西線四川戰場,宋軍的堅決抵抗對鞏固南宋王朝發揮的巨大作用,主要表現在它有效地牽制了金軍南下的軍事行動。如果能守住了四川,便會粉碎金人通過四川對南宋進行迂迴包抄的企圖,積極地配合中線和東線戰場的正面攻防,從而起到鞏固南宋政權的作用。因此,時人認為“將圖恢復,必在川陝”。

虞允文三次任職四川,主要工作是治兵。虞允文曾向孝宗提出:“當今事之最大者,莫過於世仇未報,輿圖未歸,南北生靈未底於休息”,“

而事幾之急,莫急於兵、財”。虞允文認為,宋、金雙方的力量對比已經基本平衡,雙方都不會輕易挑起戰端,因此只有在軍力和財力上積極做好北伐準備,以候戰機。

虞允文:雄壯的一介書生

首先,在寬民力方面,虞使“蜀民頓蘇”。乾道三年,虞允文宣撫四川,至則捐公錢100萬緡代民補輸,歲減軍須谷900餘萬緡,減常賦之虛額,除四路逋欠343萬緡,禁兩稅之預索和鹽酒之預輸,又發幣廩,除年租,賑活饑民數十萬。入相後,他見貧民困於身丁錢而生子不舉,即令有司籍勢家、寺院私佔之荻場以其利錢137000餘婚,捐163000餘匹為浙民代輸身丁錢。

其次,在治軍方面,虞允文成績斐然。乾道三年(1167)至五年(1169),八年至淳熙元年,他又兩度入蜀整頓軍政。每次都使“軍政一新”、“馬政修矣”。在乾道五年虞允文離開蜀地時,兩邊積糧近八十萬解,宣撫司庫存錢較前增35萬緡,金較前增280。兩,銀較前增4萬兩。淳熙元年(1174)二月,虞允文去世的時候,宣撫司所儲“錢七百四十三萬緡,金八千二百兩,銀四萬六千兩,採帛二萬三千四百匹”,數量相當可觀。此外,“乾道四年二月丙申,有旨:四川宣撫使集四路漕臣於利州,以財賦之入,對立養兵之額。於是宣撫虞雍公澄核兵籍,去其老弱者近萬人,諸軍開落詭籍者二千人,定立軍額為九萬七千有奇。又頗取四漕歲剩錢以益之。至淳熙間軍籍視武安時增三之一,歲用視武安時減三之一焉。”虞允文主持沙汰揀軍,三軍無怨言。淳熙中,孝宗至白石閱軍,見“十萬之軍,一一少壯”,不由地說“前此虞相行揀汰之法,今方見行效。只如採石一事,亦自奇絕

”。可見,孝宗雖然對虞允文遲遲不發兵有所怨言,但對虞允文在蜀地所做的工作是給予肯定的。

孝宗曾經對虞允文說:“丙午之恥(即建康之恥),當與聖相共雪之。”進川后,虞允文雖然積極備戰,但卻一直沒有明確提出出兵的計劃。過了一年多,宋孝宗實在沉不住氣了,以密詔催促虞允文儘快發兵。虞允文由於軍需未備,不願倉促出兵。宋孝宗為此相當不滿。虞允文深知宋孝宗的信譽,為了不負厚望,日夜奔忙,終於積勞成疾,於淳熙元年(1174)二月辭世,時年六十四歲。虞允文死後,宋孝宗怒其遲遲不出兵,不肯給他溢號。當他後來看到虞允文留下的軍隊全部是精壯之兵時,這才恍然大悟,“此允文汰兵之效也”。於是贈虞允文太傅,賜溢忠肅。

虞允文之死對宋孝宗打擊相當大,不僅使出兵四川的計劃落空,也使宋孝宗失去了朝中最有利的支持。當時在南宋的統治集團內部,絕大多數人已經安於偏安一隅的現狀。虞允文死後,宋孝宗任用王淮為宰相,理財備戰,然而,抗戰絕非僅僅是皇帝和宰相的事,朝中大臣如龔茂良、史浩、周必大等,均反戰主和。這讓宋孝宗的決心也大受大挫折,加上輔弼無人,心力交瘁的他也開始遲疑動搖了。從此以後,他失去了收復中原的鬥志,再也不提北伐一事。

沒有虞允文給他充實的兵力,沒有戰略上的籌劃,宋孝宗豈能高枕無憂?

除了虞允文以外,還有一個冉冉升起的文人將星,辛棄疾,也是猛男一個,虞允文見過他,也欣賞,但辛棄疾最大的毛病就是不會為人處世,說白了就是狂妄。

南宋的政治格局,大致是四川福建黨鬥江浙黨,湖南湖北是拉鋸區。

辛棄疾是北方來人,不屬於任何一個黨派。

其實這也就算了。

問題是他自恃才高,給人祝壽都放狠話。

擺明是見人就打臉。

這也就算了。如果他投身任何一派,都有大用的機會,但他又不願意附黨。

真要說的話,川閩聯盟本來還是想拉攏他的。

可為什麼虞允文也把他晾起來?

虞允文不想北伐麼?虞允文是什麼人?

說穿了,敲打他而已,意思是,你要聽安排,北伐一起搞。

耍單邊?歇息去吧!

岳飛一世英雄,也是要仰仗主戰派的團結,才扶持提拔起來,獨當一面。

主戰派不團結,是不行的。

就辛棄疾自己來說,他這種才幹氣質,在太祖太宗創業時期,一定受重用。

真宗以後,能容他的君主怕是沒有。

咱家補充一句,你沒有汙點,人家也不好用你的。

這點虞允文也是愛莫能助,沒辦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