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文化臨汾:蒲縣軍地村與漢趙開國皇帝劉淵

蒲縣山中塬上有個村莊叫“軍地”,為什麼會起這麼個名字呢?原來,這裡還有一段與漢王劉淵有關的故事。

劉淵是西漢冒頓(du)單于的後代,本姓攣鞮,由於匈奴人自西漢年間起,就一直分散居住在北方的邊遠郡縣。公元前52年,到漢宣帝時,匈奴各部族歸漢,成為大漢族的臣民。到東漢時期,匈奴部落逐漸發展到塞內,與漢族軍民相處久了,也就接受了漢族文化。加之漢高祖劉邦嫁公主給冒頓單于和親,攣鞮氏匈奴後人就與漢劉邦的後人成為姑表弟兄,受漢文化影響,姑家子弟為與大漢民族搞好關係,一些匈奴貴族就主張改隨姥孃家的劉姓。劉淵的曾祖父就叫劉宣。

曹操統一北方後,把匈奴三萬個部落分為左、右、南、北、中五部,每個部都設有部帥,匈奴貴族劉豹便是其中一部的部帥,劉淵就是劉豹的兒子。劉豹死後,劉淵便接替其父做了部帥。劉淵做了部帥後,推誠接士,輕財好施,很會籠絡人心。後又升為五部大都督。歷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亂”爆發後,成都王司馬穎執政鎮鄴,又讓劉淵執掌五部軍事。

公元304年,由於中原戰亂,幷州境內的漢族居民大部流徙江南,在並、胡、漢勢力的分佈與力量對比發生了重大變化。匈奴劉氏貴族見有機可乘,開始策劃“興邦復業”,起兵反晉。他們認為劉淵就是最理想的首領人物,並派呼延攸前往鄴城與劉淵聯繫,劉淵本人也正有此意。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劉淵還給自己編造了一個故事,說他母親跟他說,懷他之前,曾到龍門去求子,剛在那裡燒上香,磕罷頭,就看見從外面進來一條大魚,魚頭上竟頂著兩個角,渾身的鱗片耀眼閃光,半響才從龍門祭所離去。

當晩回去後,他母親就夢見有魚變人。隨後就懷上了他,十三個月後,生下他,取名叫元海。“劉淵”是他讀書後改的名。少年時期的劉淵就醋愛讀書,在上黨拜崔遊為師,遍習《詩經》《周易》《尚書》,又博覽《史記》《漢書》等,稍長,又精熟射藝,臂力過人,且生的體貌偉岸,姿儀不凡,備受他人推崇。

而當幷州刺史司馬騰與安北將軍王浚聯合進攻司馬穎時,司馬穎自感兵力不足,想以匈奴為外授,遂拜劉淵為北單于、參與丞相議事。劉淵託稱願回幷州招募五部匈奴前來援戰,司馬穎自然也就答應了。劉淵離開鄴城,於是便回到左國城離石。二十多天後,劉淵麾下便擁兵五萬。幷州刺史司馬騰聞訊,派兵鎮壓,反被打得落花流水。很快,從現在的晉中地區、晉東南地區到晉南地區統統都被劉淵拿下。

公元308年,劉淵攻克了平陽郡治所平陽,隨即在蒲子初建漢國,於當年十月即位稱帝。

在光緒六年版《蒲縣誌》中都有“永嘉末,為劉淵所據,邑入於漢”這樣的記載。建都蒲子以後,劉淵便在現在的山中塬上佈防重軍把守,這裡居高臨下,南面可防大寧方向的敵人,西面可防午城方面的敵人。“軍地”這個村名也就隨之產生了。隨著勢力的增強,劉淵統領的地盤也在日漸擴張,都城蒲子閉塞,指揮多有不便,部將也上奏“蒲子非可久安”,又言平陽乃“陶唐舊都,氣象萬昌”,建議遷都於此。

儘管公元309年正月,就遷都古平陽,即現在的金殿,並在那裡建起了金鑾殿,這裡的留守部隊已經不多了,以致到後來,這裡再沒有軍隊駐防了,“軍地”這個村名卻一直保留著。(蒲縣地方誌研究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