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为什么在日本的战国时代,会有“让农民半死不活,是政治的秘诀”这种说法?

风云一点通


日本战国时代如此“霉人性”的理论哪里来的?

很多人都说,日本从历史到文化上,处处都是中国的学生,他们是跟在大哥哥后面的小弟弟。

这一点,历史上无法辩驳,所以,这条看起来“霉人性”的理论,理所当然也是从中国学来的。

积弱转强的法家治国理论

电视剧《大秦帝国》

这部历史题材电视剧十分不错,在15集、16集中,秦孝公问商鞅治国之策时,商鞅先是提出了大家都知道的儒家治国理论等等,秦孝公都难以满意。

经过几番试探,商鞅终于对秦孝公提出了:霸者之道——法家理论。

法家治国理论最终让秦孝公决定变法,这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

商鞅法家治国和“霉人性”理论有什么关系?

我们知道商鞅用他的理论使秦国强大,著名的徙木立信故事也广为流传。

秦孝公任命商鞅实行变法,但是担心天下非议自己。变法的法令已经撰写完毕,还没有公布,商鞅担心民众不信任自己,于是立着一根三丈的木头在都城的南门,发布命令说把木头搬去北门可得到10锭黄金,民众都觉得很奇怪,没人去搬运。

商鞅再次下令,搬去北门加价到50锭黄金。终于有一个人尝试把木头搬去了北门,于是立即得到了50锭黄金的赏赐,表示不会欺骗百姓,树立威信和信任。

之后才颁布了变法的条令。——————《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除了这个中国妇孺皆知的故事以外,法家的理论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驭民五术》,就是驾驭民众的五个宗旨,该理论出自著名的“帝王学书籍”《商君书》。

驭民五术者,一曰愚民、二曰弱民、三曰疲民、四曰辱民、五曰贫民,五皆不灵者,杀之。

【解释】驾驭民众的五大要术,第一是让民众愚钝、第二是让民众弱小、第三是让民众疲于奔命、第四是让民众失去自尊、第五是让民众贫穷。以上五点都无法控制的民众,直接杀掉。

支撑法家理论的奥义核心

一、任民之所善,故奸多,民贫则力,民富则淫。

【解释】如果完全达成的民众的愿望,民众就会弄奸耍滑,只有穷困潦倒,民众才会卖力求生,一旦民众富裕起来就会不知道天高地厚。

二、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

【解释】民众越屈辱,就越希望得到国家承认的官职、地位,民众越弱小,就越清楚官府的权威不敢违逆,民众越穷,就越期待重视国家的赏赐为之卖命。

三、政作民之所恶,民弱;政作民之所乐,民强。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民强而强之,兵重弱,民弱而弱之,兵重强。

故以强重弱,削;弱重强,王.以强攻强,弱,强存;以弱攻弱,强,强去.强存则削,强去则王.故以强攻弱,削;以弱攻强,王也.

【解释】

政策上建立民众憎恶的东西,民众就就会被压制;

政策上建立民众拥护的东西,民众就会强大;

民众弱小无能国家才强大,民众强大国家就弱小无能。

民众本来就强大,还用民众拥护的政策,民众就会更强大,你的士兵就加倍无能;

民众本来就弱小,还用弱化民众的政策,民众就会更弱小,你的士兵就加倍强大;

所以

强大的民众和加倍弱小的军队,国家就会削弱;

弱小的民众和加倍强大的军队,国家就会称王;

用民众拥护的政策统治强大和弱小的民众,强大的民众就会更多;

用民众憎恶的政策统治强大和弱小的民众,强大的民众就会消失;

强大的民众存在,国家就削弱、强大的民众消失,国家就能称王;

所以

用民心所向的政策统治民众,你就死定了;

用削弱民众的政策统治民众,你就无敌了;

当你看懂上文的意思之后......

弱民是支撑法家学说的重要基石,因为法家的核心理论就是以条律法规管理天下,赏罚分明是其中核心。

用强而有力的惩罚除掉敢于反抗的的民众,留下不敢反抗的民众;

用近乎苛刻的赏赐条件、晋升条件,成为贫穷民众改变生存方式的唯一通道,来让民众为了自身生存,替统治者卖命;

这就是法家治国的核心思想了。

所以战国时代~江户时代:

为什么只有武士公卿阶层才能受教育?

为什么要颁布禁止民众离开土地的政令?

为什么要有兵、劳役、修缮、建设各种工程要民众参加?

为什么有所谓的恶代官欺负民众?

为什么土地是国有,由幕府分配?

为什么粮食是硬通货,百姓根本吃不起?

为什么要实行“刀狩令”,只有武士才能拥有武器?

一切都是以法家治国方略中,弱化民众力量的政策进行封建统治,达到强兵强国而进行的套路啊!

这套中国先秦的法家治国理论,知道16世纪的欧洲才整理出了《君主论》一书,其中的很多内容,还没有《商君书》中说的透彻且直白。


战国泥趣史御伽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不是日本的特例,几乎每个封建专制国家,都是如此。

中国君王的名言就是:想要国家安定,就不能让老百姓吃的太饱。

老百姓一旦丰衣足食,就不可避免的会有更高的要求,比如获得地方的政治自治权力。

但如果老百姓没饭吃,必然会揭竿而起,武装和政府对抗。

所以,必须让老百姓有口饭吃,但却不能吃的很饱。

这样,老百姓就会始终艰苦的忙于生计,不会有其他的想法。就算有了想法,也没有实施的能力。

这就是标准的愚民弱民政策,代价也是很明显的,就是老百姓对政府的忠诚度很低。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清政府和洋人开战,打的热火朝天。

大部分满清老百姓对此无动于衷,漠然旁观。甚至还有些老百姓,主动将自己的米面蔬菜肉类,卖给洋人以牟利。

他们都在忙于生活,没有能力也不愿意去管这些不相干的事情。


萨沙


为什么日本古代战国时代会有让老百姓半死不活的统治管理,这个是要看当年日本的老师的统治阶级的管理,让老百姓半死不活可是封建社会前期的一种标准管理方式,这样可以最大的使老百姓无法反抗(因为还勉强过得下去),另外又可以保持疲于劳作的状态(不干活没饭吃)。如果老百姓要是日子过的富足就会“饱暖思淫欲”,危及统治阶级的利益,因为如果得不到,必定就会有不满情绪,如果得到满足就会放松,这对于古代社会生产发展靠天吃饭的时代是非常危险的。



理论源自我们自己的战国时代法家的代表作《商君书》,“ 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就是赤裸裸的证明。 到后来社会管理高明后(科举制度出现)贮藏技术和商品生产地域化越来越明显以后开始逐渐的变化了。 同时军事技术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和巨大的财力支持,国家规模越来越大,必须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来提供支撑,原有的社会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开始发展工商业。



在日本的大名酷爱我们的兵法的武田信玄实际上是把我们的战国名称直接套用在日本,借此形容日本的政治格局。由于当时以我们为师,当然在国家统治上也是效法我们。而且日本自身有个最要命的官场特点“下克上”,下面的家丁、部将经常把主子无缘故的咔嚓杀掉(例如织田信长),因此更要贯彻“让老百姓半死不活”的统治方法了。


李三万的三万里


这句话是德川家康说的,不过却源于我国古代著名改革家商鞅的思想。

战国时代的日本,被分散于全国大大小小的封建领主——大名所割据,他们依靠家臣、武士对辖区内的农民实行统治。丰臣秀吉死后,德川家康击败拥护丰臣秀吉的石田三成等人,建立了德川幕府,成为日本实际的统治者。

这时德川家康最想要的是稳固统治,所以他十分推崇法家学派代表人商鞅的思想,尤其是驭民五论:壹民、弱民、疲民、辱民、贫民。而他那句“让农民半死不活,是政治的秘诀”就来源于此。

让农民半死不活,就是通过封建依附关系从物质上对农民进行掠夺,让农民不得不为了维持生计而拼命劳作,进而在精神上对封建领主产生敬畏,有自卑自贱心理,不敢有非分之想,并对封建领主产生极大的依赖性。如果剥削太重,农民无法生活,就会铤而走险。如果让农民太富有,有太多其他的想法,也会威胁统治。所以,把握好度是关键。

虽然德川家康说的是农民,但同样指代其他被他统治的大名,不能让他们过于弱小,也不能让他们过于强大。但德川幕府最终还是被长州藩和萨摩藩这几个和洋人打交道,富起来的大名推翻了。


石头说历史


这句话出自德川家康之口,但其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战国早期的商鞅变法时代。让农民半死不活,是政治的秘诀,本身来讲,是一种以弱民为核心,来得到稳定统治的一种统治策略。


其大意是,如果农民没有粮食,就会饿死,死之前他们肯定会反叛,而如果农民粮食多了,吃饱了,就会胡思乱想,也会影响国家稳定,所以最好的策略就是让农民有粮食吃,但又不能让他们吃饱,这样他们的全部心思就会放在如何吃饱上,既无力也无心反抗统治了。

但是德川家康提出这种看法却与日本当时的现实情况是息息相关的,而作为政治家来讲,虽然弱民理论有他的道理,也没有人真正愿意执行,因为人性都是崇尚美好的,之所以这种理论有市场,还是与同时期产品的匮乏有关。



德川家康原不过是三河(日本地名)地区的一个小大名(相当于诸侯),在安土桃山时代追随政治军事狂人织田信长而逐步崛起,在战国神奇,太阳之子丰臣秀吉没去后,利用关原合战一举夺取日本最高统治权,开创德川幕府,开辟了日本新时代江户时代的到来。


在其长时间的政治生涯中,积攒了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治国理念,并开始逐步实施,使得德川幕府统治期超过二百年。

日本,本身就缺乏可供耕种的平原(37.8万平方公里国土平原只占7.65万平方公里),但是人口众多,战国时代早已超过千万,自古以来,她的主粮食稻米产量就不能自给自足。而且德川家康接手的日本是刚从战果国混乱局面走出来,岛内大名林立,势力范围错综复杂,贵族都没有足够的土地分封,就别说百姓了。



而德川家康的前任——丰臣秀吉,为了缓解这种土地粮食与人口的矛盾,发动了侵略战争,但最终被明朝击败,证明以当时日本的力量是没有能力通过扩张来达到粮食够吃这项政治目的的。


所以,德川家康推出了这句话,实际上任何理论都是为当时的政治服务的,如果有袁隆平帮他们把粮食产量提上去,鬼才愿意弱民以自处,谁不想做个圣君让后世称颂,谁不想做成个大同世界脸上有光,很多事,没办法啊,所以只能难为日本人饿上几百年再说吧。

感谢您的阅览,喜欢本蛇回答的请记得点赞和关注哦!


史书上冬眠的蛇


首先要解释的是,这种说法,或者做法不是在日本的战国时代,而是在德川幕府以后,日本战国时代天天打仗,所谓的皇帝不差饥饿兵,让不吃饱饭的农民上战场,要么是脑子出问题了,要么是自找死路。


看了许多历史大v的解释,只能说半对了。“让农民半死不活”的说法,如果说的更加完整,是说“不能让农民们吃太饱,吃个半饱就行了”按照中文的《日本史》的说法,是某大臣对德川将军说的。

可以认为是日本统治者的一些心理想法,但如果只认为是日本统治者的真实意图。那又不能这样说了。


事实上,与其说“让农民半死不活”,不如说让农民和大名不想造反”才是日本统治者内心的真实看法。

首先要说明的是,日本大名是控制手下农户的地主。但是进入德川幕府以后,朝廷或者说幕府对大名和农民的管制越来越严厉了。比如说大名们需要每年去江户城去参拜将军。而这个出差的任务,幕府是不会给大名们一文钱的报销费用。这可以说是变相勒索了。而大名们想要拿出这笔钱,当然是需要向农民们要了。以日本后来造反的萨摩藩来说。农民们一天的口粮,连一斤米都没有,可谓是悲惨的生活了。这是下文要讲的生产问题。

到了后来,日本出现了一个很奇特的社会现象。从幕府将军到地方大名的土地,都陷入了财政危机。无一例外都是一副“半死难活”的状态。而这时候,为啥大名不造反了呢?这其实就是生产关系了。

如果说农民的生存依靠是土地,那对于灾年的到来,农民大多是不会直接想到造反的。而是通过其他手段活下去。这个心理也是类似的。在德川幕府建立后,因为对大名和农民的管制都是一种“不准吃饱饭的规则”。所以在造反的经济条件上,是不具备条件的。以日本的萨摩藩为例,萨摩藩可以作为日本藩国的一个代表,平时武士们在田间耕种,主君或者说大名给予武士们薪资,武士们也交纳收获粮食。这种上下级一直延续到德川幕府灭亡。而武士之下的农民,自然是不能轻易造反了。一旦地方暴动,武士们就会镇压农民起义了。再者说,武士们怎么可能会对农民们的动向不知道呢?

而造成德川幕府时代没有太多大名造反的原因,那就是地方生产情况不好的缘故了。

“不准吃饱饭的规则”如果展开来说,那就是地方生产的东西,不能满足地方开支的需要。或者说,幕府有意不让地方富裕起来。

还是以萨摩藩为例,当萨摩藩开采出金矿后,幕府就派下了治水任务。这就是“宝历治水”事件,对于幕府要求萨摩藩治水时候的种种刁难乃至是虐待行为,不仅是现代的读者看了简直没天理。在当时现场,有两名德川幕府的武士因为实在看不下去了,切腹向上级抗议幕府这种没人性的作法。

但我们从幕府角度来说,这又是很有效的打压地方造反势力的最佳办法。萨摩藩后来还是造了幕府的反。但这是在萨摩藩强于幕府实力的情况下发生的。

我们可以不从统治者角度来说,仅仅从地方与中央集权,或者说,日本战国开始后的地方实力大涨,强于中央的现实来说。“不准吃饱饭的规则”其实是阻止地方不造反的最佳办法了。

其实啊,这种政治秘诀说起来还是百年传承。在源平争霸争霸后,地方违抗中央的事情多了去了。幕府将军一对地头蛇下手,干掉幕府将军都不在话下。而且还不是个人造反,战国时代的发生背景就是在一人造反,地方跟随的情况下发生的。德川幕府后来为了减弱地方大名和农民的联系,才有了上文的说法。


魏博镇节度使王前策




古代王朝统治者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无非是两种方式,第一种是精神压迫,就是树立借助宗教,把自己装饰成万民敬仰的神级人物,比如天子,就是所谓的上天的儿子,再比如花拉子模国苏丹磨可莫,就是所谓的世间唯一的信仰保护者。统治者通过精神压迫,树立自己的威信,巩固统治地位。

第二种方式就是物质压迫。物质压迫就是指通过控制税收,让百姓处于“饿不死,吃不饱”的状态,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让老百姓能活下去,这样就不会发生叛乱,因为能活下去,就不太可能冒着被砍头的危险去叛乱。统治者通过税收把老百姓的物质生活条件控制在较低水平,将来稍有提高,百姓还会对天皇感恩戴德,如果一开始生活水平就比较高,将来稍有下降,就会引起百姓的不满,从而影响统治。


毒刺剑客


历代皇朝都是这样的了。民不聊生,那就农民起义,打。打到后,没脾气了,不想打了,也更新换代了,也不求什么了。聊不了生的,随他去吧,能好好耕田就行了。可是,不行,皇权统治,得再杀,开了一轮杀戒,真不想打了吗?不想了。服了吗?服了。该怎么做?下跪,吾皇万岁。那就终于天下太平了。


小健145107595


这和那时日本宗教一向宗有很大关系。一帮和尚为了自己的利益天天喊打喊杀的。农民没有钱,就要靠大名才能活下去。这样对他们才稳定,同时也才有兵源。都有钱了,就和尚富有,自己形成势力单干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