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金刚经》中“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怎么理解?

乡村手艺人


《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一切’贤圣:即说‘一切皆空’的高僧大德。

‘……’:本来无一物。

‘……有’:离相。

‘无’:一个棱模两可的概念。是‘无数’?还是‘心中无数’?

《金刚经》把‘无’定义为‘不确定’!

《金刚经》云:“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


用户5165436104905


这句话首先要明确“无为”和“差别”。无为就是无作为,没有造作,也可以说是“不动心”。

差别就是动心了,善念、恶念、中性念、创造、记忆等这是差别。不动心有差别这是矛盾的。

我们再来看“无为”“无为法”,这是讲心和心法。我们可以从王阳明心学以窥端倪,无善无恶心之体,无善无恶就是无为、不动,也可以说无为心之体。体即心。您可以思考一下心(非心脏)到底长什么样子?此体(心),无形无相,如如不动,真实存在。无形无相没有国界, 既无国界,诸佛,你我他,牛羊,花草,山河大地,全宇宙只有一个心,一个人。释迦牟尼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意思很显然:天上天下只有一个我(心是真我),只有一尊佛。

此心虽无形象,如如不动。心经讲: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空相即是“真如”,即是“天理”,即是“道”(大道无形),即是“上帝”(圣经上说:上帝真实存在,无有相貌,无所不在,无处不在)。诸法就是万物,就是宇宙。不生不灭即是无为。

真心本体虽无为,当下无所不为,起妙用就是有为。有善有恶意之动。思善想恶都是心之用。

世界、宇宙怎么来的?道家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佛曰:世界微尘,因心成体。毛泽东说:世界、宇宙、万物皆为思维心力所驱使。基督教说:上帝创造一切(谁见过上帝?基督教被人利用修改过)。世界怎么来的?我们的真心波动形成的。《楞严经》说为心现识变。霍金说世界源于奇点大爆炸。请问奇点是什么东西?没有原料怎么爆炸?智慧怎么来的?这个还有待后来科学家解释。

到此“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的理论成立。

明白以上道理达到“无我”,再看“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理解这句话可从几个方面:

一.千古圣人教化为根,圣贤为了教化世人,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哪怕示现恶相。

二.致心“一”(无为法)处从空出有大做佛事(差别)。如来大定,不定而定,动中定。

三.圣贤各人愿力不同而有差别。

……




顾方歌


首先我认为,《金刚经》是数千年以前的佛法,而佛法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产物,本质是私有制思想文化,而佛法的所有思想观点总结为一个字,就是″空",一句话就是″世间一切万物皆是空”。按照佛法的这种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既然一切皆空,那么一切的欲望和作为最终都是徒劳的,而人生的痛苦正是因为滋生了欲望和为了满足欲望而不停地作为过程中产生的。因此佛家认为,每个人应该禁止或放下自己所有的欲望和作为,无欲无求无为地度过人生。佛法显然是极其荒谬的,但对于那些消极避世,逃避人生困境的人而言,无疑是一剂良方。

懂得了佛法的思想逻辑,就不难理解″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句话之意,那就是一切圣贤都是因为贯彻实施无为思想行为和方法的不同而存在差别;一切圣贤都是因为领悟到了无为之法的佛法而与世欲之人有了差别。

我主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批判一切非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因为马克思主义才是穿透世间万物本质的真理,而其他皆为谬论。因此,我对无为思想持不屑一顾的批评态度,让那些消极避世的懦夫和可笑之人沉迷于佛法吧。


瀑下鲫语


【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理解这句话,只要弄清楚无为这两个字就会明白整句话的意思。

无为,不同的修行阶段,对这两个字的理解,千差万别。


理解1、无所为,无所不为,谓之无为。

人只要有一个念头或者做一件事情,总会有好与不好的想法,亦或者是有是不是有利于我,还是不利于我的想法。

此为落二边见。

应该是想了就想了,做了就做了,此谓无所为,无所不为。


理解2、身为,心不为,谓之无为。

人活在世间,总是要吃饭过生活。无为不是告诉你什么事情都不做,什么事情都不做就死了。

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只要身心分离,身体在做任何事情,心里不做任何判断,也不要有任何想法,心静如水,或者叫心止如水。

身心分离,身为,心不为。

此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理解3、心里彻底归寂而宁静。

只要是人,心里彻底归寂几乎是不可能的。

只能是越来越达到这个状态。

越达到归寂的状态,越没有分别心,越能达到等同观,越能达到无我无法,越能达到无为。


还有一点,就是断句。

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可以分别断句为:

1、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2、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第一句是心中有法,第二句是心中无法。


最后,再解释一下《金刚经》中金刚的含义。

金刚的含义是:不受外部事物的影响而坚守内心的平静。


老祖宗的智慧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不生不灭的如来藏心一方面是执藏种子的心体,一方面祂的不生灭与清净自性也可以成就真如熏的作用。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如来藏在佛道修学中的关键性角色,包括佛法的架构与修学原理都是以这个心真如为中心。

……

因为如来藏中内含的种子不同,使得 佛世尊所生出来的七识心,与凡夫的七转识大不相同,所以祂就被称之为佛,我们就被称为凡夫,或者被称为菩萨、阿罗汉、辟支佛。

这就是《金刚经》里面一句很有名的话:“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啊!因为三乘所学的无为法内容有差异,同样是修无为法,有人成为阿罗汉,有人成为辟支佛或缘觉,有人成为菩萨、成佛;之所以会有三乘圣人的不同,都是因为无为法而有差别。

所以说,二乘圣人不证如来藏,只有菩萨追随 佛陀修学才能证得第八识如来藏。而也因为所修证的无为法内容有差异,也使得三乘贤圣,他们的如来藏中所含藏的种子有差异存在,因此导致种子现行后,有七转识之清净性与智慧上的差异。

——(学佛正知见)


晨起天寒着僧袍


截到现时,上面的答案我都看了。所有的答案连在一起,就是“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为什么,无为法即为智慧。何为智慧,我的解读想像力是为智慧。

我今天能读懂《金刚经》上的一些内容,是我对“如是我闻”、金刚经上的“我”字、及“须菩提”有我的想像力。

“如是我闻”我把其译为“这就是我。

《金刚经》上的"我”,我认定为我,我即是佛佛亦即是我,即这个“我”就是我自己。

“须菩提”,这个本身就是影射自己须需要菩提心。没有菩提心,你就别问。一问一答即错。有正等正觉的菩提心,就不会错就是正觉领悟。读经须菩提,提问更须菩提。


陈小洪9


无为法是一切贤圣弘法表相。圣教有寺庙。教堂。道馆。玩龙灯也是张天师所创。凡圣差别皆是无为法。法是了悟明心。心识共八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七识阿赖依识。人从小就依赖父母。人皆依赖生活所有。八识含藏识。人以福德安静。自然明了很多知识。这就是含藏识生生世世经历知识宝库。出离八识归性。所以圣贤以无为引凡入圣。皆以无为。佛教寺庙。称接引。到寺庙各有几见。根本培善根。福德因缘。作凡归圣机缘。一切有造化归缘。经有三藏无尽。法有众生心无尽。归为一念差别。无为即是圣境实相。凡圣差别归回本然。


543755661413滕忠林


重点是在有为法与,无为法。

《金刚经》有偈云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

这里的有为是指一切能看得见摸得着,有实体有定义的东西,比如山,你知道什么是山,但你会发现你要定义什么是山的时候根本描述不清楚。同样的还有人这个概念,要给人下定义几乎是做不到的事情。因为这些定义是根据描述者感知和认知得出的结论,都是五蕴和四大的聚合体,并不是真相。而但凡想要从定义和概念上来解释世界的,那就是“有为法”。

《金刚经》中有大量的佛说XX 非XX 是名XX。佛陀那么说的本意就是不希望修行人,执着于名相,这里的名相即是指概念和定义,也是五蕴和四大的聚合体。所以教你如何摆脱个人感知和认知局限,以及超脱五蕴,四大,因缘业力的方法即是无为法,能做到的人即是圣贤。但超脱五蕴四大以及因缘业力的方法不止一种,所以圣贤之间有差别,但最终目的无差别。


超级大酋长


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小乘有为,非究竟也。学般若菩萨,与法冥合,于一切法,应无所住,心无罣碍,得大自在,作而无作为而无为。佛经中有此比喻,阿罗汉证得的空性如牛踏之迹,大菩萨证得的空性如虚空无边无际,在证悟的程度上,小乘有四果位,登地菩萨有十位之称,阿罗汉和菩萨还是有差别的。


春之小绿


一切觉者都是以外不住相内不住见的方式来获得对存在的真实的认识,但对不同的觉者并非采取相同的方式和施设来获得的,获得什么亦不能用概念语言来描述。比如你要补充维C,你可以根据喜好采取吃柑橘也可以吃苹果也可以吃药片,你一定要吃,但未必非要固定吃什么。所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法皆非佛法,并非有什么固定的法叫佛法。同样,也并非有什么固定的境而为涅槃。比如在二维面上生活的蚂蚁没有立体空间的感受,但飞来飞去的蜜蜂却不会有此迷惑。空间没有不同,不同的只是认知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