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如果你是商鞅,你要如何保住自己不被车裂,甚至能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汗哒哒滴



商鞅与秦孝公


一、继续效命秦国,有效缓和与贵族矛盾

商鞅变法不可谓不猛烈,不可谓不彻底,因此收效也不可谓不明显,这样的结果就是秦国强大了,秦孝公龙颜大悦,本国老百姓也高兴了,可当朝贵族们不干了!由于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商鞅变法得以较好执行,贵族们也无可奈何,等到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商鞅变法失去了最强有力的支持者,贵族们群起发难,秦惠文王只好为平定政局杀商鞅以了事,但商鞅的法度被秦国毫无保留的继承了下来,为日后一统天下打下坚实的基础,商鞅也成为此次变法的殉道者!


秦惠文王:商鞅虽死,其法不灭


如果像商鞅自己的选择那样,继续效命秦国,就应在变法初见成效之后就与贵族缓和矛盾,多考虑贵族利益,这样做虽可避免此后的杀身之祸,但变法却也会因此受阻,难以贯彻,想来也不是商鞅这样伟大的变法家所愿,他早已为自己理想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二、在得势时急流勇退,转而效命他国

在秦孝公之时,商鞅可谓顺风顺水,极为得势,此时想要急流勇退应不是难事,可是商鞅自己也明白,秦孝公可能是自己一生唯一的贵人和知己了,只有跟着秦孝公干才能君臣一心、实现共同理想!转而效命他国,还能遇到这样的明君贤王吗?不大可能!


商鞅被处以车裂之刑

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商鞅可谓真正的国士无双,秦孝公可谓真正的同道知己,只有这两个人在一起,才能干出惊天动地、传至千秋的伟业!与此相比,死算得了什么?车裂又算得了什么?虽千万人吾往矣!

因此,商鞅绝不会转而效忠他国,直到与秦孝公一起走完最后一刻。可是失去秦孝公的支持,商鞅独木难支,再加上靠山倒众人推,此时再想转而效忠他国,为时已晚,秦惠文王、贵族们绝不会放过他的,因此等待他的就是去身留法,车裂以平政局!

综上所述,商鞅有办法避祸,可以商鞅这样的人在那样一个诸侯争霸的年代,遇见一个秦孝公这样的不顾一切支持自己变法的人,为知己而死、为理想而死,还有什么遗憾的呢?商鞅没有错,这才是他最好的结局!


国宝馆藏


商鞅必死无疑。

商鞅,辅助秦孝公变法改革,把秦国从一个荒蛮落后之国拉上正轨,渐渐成为一个富强之国,让秦人可以东出,可以实现扩张和统一。放眼整个秦国历史,包括国君、大臣所有人在内,超越其价值的人物几乎没有。

但是商鞅变法过程中也严重触犯了贵族的利益,伤害了人民的安危,导致其后来被车裂而死。那么有没有办法可以让商鞅存活下去,甚至享受荣华富贵呢?

秦孝公晚期,一位叫赵良的贵族曾劝过商鞅。其大意是说商鞅变法得罪了太多贵族和人民,像公子虔这样高级别的人都被商鞅劓刑,八年闭门不出。此外商鞅入廷则以秦师自居,居家则南面称君,出门则大驾护送,以至于世人只知商君不止秦君。因此劝商鞅放弃权利,告老还乡,或可保全性命。

事实证明,这个方案行不通。秦孝公去世不久,商鞅也确实感到害怕了,就想告老还乡。贵族们哪肯善罢甘休?在一众贵族的支持下,秦惠王全力抓捕商鞅。商鞅自知敌不过,不得不选择流亡、被迫造反,直至被捕车裂。

商鞅流亡期间,曾一度想入住民宿,却被以商鞅之法拒绝,可见商鞅之法造成了多大的民间恐慌。如果他把身份亮出来,应该会被人民送到朝堂,或者直接群殴而死。

可见,商鞅在秦国是待不住了,那么国外是否有容身之地?

流亡期间,商鞅还试图去魏国避难,但是被魏惠王拒绝,理由是曾用奸计生擒公子卬。魏国这一条路行不通,其他的国家有没有可能呢?韩国,身在秦国身旁,国家弱小,不敢得罪秦国,肯定不敢收留。赵国呢?远在天边,想要入赵,必须途经韩、魏,韩魏不会借道,所以赵国行不通。齐国、燕国也和赵国一样,路途遥远,更有韩、魏、赵阻隔,也是没机会。

从客观上讲,楚国是有机会的。因为楚国经过楚悼王到楚宣王几代人的努力,国力已经得到恢复和发展,是比较有实力的大国,对付秦国也是具备条件的。此外商鞅封地是商於,与楚边地接壤。沿商於古道南下便可直达楚国南阳,然后到楚国核心区,地理上也是没问题的。但是问题出在楚威王刚刚继位两年,政治上缺乏底气,致使楚国不大可能会接受商鞅。更为重要的是楚国正在奉行“联秦抗魏”的策略,秦惠王刚继位的时候,楚威王还去秦国致贺。所以楚国这条路也行不通。

再看看巴国,其实楚人拒绝了商鞅,已经使商鞅离不开商於,即便楚人不管不问,西面汉中也已经归秦国,还是逃不脱。至于戎狄之间,那就要跨越秦国本土,当然也不行。

其实,商鞅之死,秦孝公在位时就已经埋下伏笔。秦孝公临终之前,曾想把秦国让给商鞅。大家仔细想一想,这和后来的刘备白帝城托孤不是异曲同工吗?如果诸葛亮敢答应继位,结局肯定是刀斧手就地正法。商鞅也同样没有就范,所以暂时躲过一劫。然而这或许正是秦孝公高明之处,他知道商鞅不敢或者不会答应,只是故意刺激太子驷。本来商鞅就功高震主,现在又差点夺其王位,你说太子继位以后还能容他吗?可见秦孝公就已有杀商鞅之意,只是留给太子来杀更好,可以立威。

所以我要是商鞅,也不跑了,作法自毙吧,反正杀也杀不过,逃也逃不了。


先秦史


前段时间,朋友说某品牌的新出的电视机打折了,55寸曲面屏的不到3000。去该品牌的旗舰店一看,果然很好,不到3000的价格也不错。果断买了,看了这几个月果然很好。如果有人问:如何才能少花这2000多块?我大嘴巴抽他!不花钱买,难道你白送我一个?

我花钱,那是因为我缺个电视机。别人也没花这钱,那是因为他不缺电视机,或者没有更换电视机的需求啊。“如何才能少花这2000多块?” 是一句愚蠢的废话。


同理,

商鞅在秦国深彻变法20多年。死后,商鞅法治被后世秦王坚守了100多年,并在秦始皇手里,最终实现了“兼并六国、统一华夏”(“奋六世之余烈”,是历史的共识)。这,可是春秋战国300多个诸侯,打了500多年内战,个个都想达到的成就哦。秦国统一中华,同时也意味着299个诸侯输掉了这场跨越500多年的竞争。

成功完成一次变法。变法法治思想建立了中央集权郡县制的社会制度,被后世继承了2000多年。中国范围内、世界范围内、你找一个跟商鞅变法能比比的?


中华历史上,“不被车裂”、“荣华富贵”,符合这两个条件的成千上万,数也数不清。历史上的富翁,被后世一个个的超越。谁是世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最大富翁?


商鞅,公元前就死了。但是,2500多年后的今天,至少有近10亿人还记得这个名字,常常聊起商鞅的故事。

小编百年之后,会有几个人,能记得你的名字、聊你的故事?能聊几次、几天?


用“不被车裂、荣华富贵”去衡量商鞅,是题主这样人的蓬间雀的想法。

一句话:不要用你的无耻,去要求别人下流。ok ?


沧桑短笛


由于时代久远,史料也并不详尽,斗胆以孙皓晖教授的《大秦帝国》系列作为背景,来回答这个话题。当然,这里的“商鞅”就是如题我是“商鞅”,并非真实商鞅,也非孙皓晖教授笔下得商鞅。

在秦孝公去世之前就要做好准备,如:

在秦孝公病重期间,边境军队频繁调动换防,只许商旅出秦国,而不能进秦国。让秦孝公一死,秦国就有大动静的消息,通过商旅放出去,同时以防范他国间谍名义,防止他国动作,影响到后续决策,并且以此多添几分紧张气氛。

而后,商旅会将谣言沿着商路散向各国,说秦孝公一死,商鞅与秦国变法失去最佳靠山,旧贵势力死灰复燃,双方必有一战。

可是即将继位的秦惠文王,却希望权力交接顺利,新法不会被旧贵推到,更不希望秦国不发生内乱,便以对外宣战,作为搁置秦国内部矛盾得方式。

鉴于秦国边境的频繁军事调动,和商旅送来的情报、邻国必然有所动作,有模有样的学着调集军需增加兵力部署,想尽办法打听情报,以备一战。

同时,向病重的秦孝公进言,邻国蠢蠢欲动,内有反对秦国新法的乱臣贼子伺机而动,周围还有豺狼虎豹都等着他倒下之后,一拥而上把刚刚站起来的秦国扑倒,就像当初楚悼王和吴起一样。

所以,需要集结一支变法成功之后的新军拱卫国都,他们的责任就是护卫秦国新法延续,二这支军队交由未来的秦惠文王统领,就驻扎在国都之外,国内或者宫中一旦有变,才可及时应对。

与此同时,将与旧贵的矛盾摆上台面,双方你来我往,就差真刀真枪,让整个秦国朝堂感受到山雨欲来风满楼。

眼见时局如此,为保证自己死后,秦国新法不会被旧贵推翻,国君权力又重回这些旧贵手里,秦孝公会同意,以国君病危,国内有敌国安插在全国各地的间谍准备煽动内乱,需要各个旧贵回到封地弹压的借口,让旧贵暂时远离权利中心,保证秦惠文王接掌王位之时也能好好保护新法,而商鞅还能活着辅佐新任秦王。

(虽然秦孝公与商鞅之间,感情超越了君臣,却不排除一种可能,秦孝公预见自己死后,朝堂之上旧贵与商鞅必有一争,让能力暂不足以控制局面的继任者秦惠文王陷入两难。

秦孝公可能会在一切安排妥当之后,暗中嘱托秦惠文王,必要时杀了已经完成变法使命的商鞅,以息朝堂。)此为阴谋论

但是,我这个商鞅就是要避免这种情况出现。

商鞅同样是拥有封地,需按命返回管理,不用旧贵提醒,便向秦孝公拜别。当天商君的车驾大张旗鼓地第一个奉命走出国都。商鞅一走,让所有人都放下戒心,这绝对是秦惠文王愿意看到的,只要朝堂上这些人不在国都,特别是商鞅!父亲秦孝公死后,秦国内部局势便能在控制之内。

商鞅不会走,找借口将旧贵遣回封地,就是要他们无法干预权力交替,反倒会困守一地任人鱼肉,那他也不会把自己的命交给别人。

所以明面上商鞅的车架出了国都,实际上商鞅还藏在国都,并且,商鞅藏在国都的消息会在所有旧贵返回封地之后,由商鞅命人“传递”给他们。

旧贵得到消息之后马上明白,这是个套,商鞅自己晃了一下没进去,却把他们全骗了进去,而秦孝公一死便是套口束紧之时,套口一束,那他们得死期也就到了。

此时不搏何时搏,一giao沃里giaogiao……

军队都在前线,旧贵无法调动他们,好在经营数百年的封地,宗族子弟兵一呼百应。

但是,秦孝公还没有死,秦惠文王还手握大军,真要起兵冲向国都?如史实一般举报商鞅谋反,藏在国都欲图谋不轨?且不说大海捞针能不能找到商鞅,单说秦孝公还没有死,他们这些旧贵远在封地也没有把持朝政,这次告发毫无意义。

难道耗下去?

可是,秦孝公临终之前,一定回嘱托秦惠文王,既然权力平稳交接,商鞅并无威胁,一定要让他第一时间归朝辅政,帮着秦惠文王主持大局;而他们这些困守封地的旧贵,就是商鞅与新法的眼中钉肉中刺,秦国未来的隐患。

除非......因为战事,秦惠文王和他的兵马被抽调走?比如西边的义渠国大军压境?(参见《大秦帝国之纵横》)秦惠文王率军御敌,旧贵趁机返回国都把持朝政,杀了商鞅......

给钱给人给粮,这是旧贵开给义渠王的条件,并保证,只要义渠打下来的秦国城池全送给他们,今生今世不会秦国不会兴兵收复。

商鞅划秦国西北600里赠予义渠,双方协定百年内互不侵犯,而后两国签订贸易、军事条约,义渠还把旧贵谈判代表,送给商鞅。义渠清楚,秦国内乱,送给允他不费一兵一卒便能获利的人,才能合作。

但给600里,还是6里,也得等交割土地的时候才知道。(张子无敌)

旧贵通敌罪证在手,商鞅就能出来了。

秦孝公死后,商鞅对旧贵是个威胁,旧贵对秦惠文王也是个威胁,所以秦惠文王要杀了商鞅。但秦孝公还没死之前,旧贵被告发谋反,威胁关系解除,最多剩个功高盖主,还有秦孝公曾想将王位传给商鞅,某种意义上讲也算威胁到秦惠文王。

但历史使命完成了,变法根深蒂固且再无人反对,照《大秦帝国》一书推演结局,留下巍巍强秦交与后人,商君会主动申请为秦孝公守陵到老,或与秦孝公同去。

荣华富贵,什么是荣华富贵?若不计较阴谋论,商君当初接过秦孝公的让位,成为一国之主,难道国君的生活不是荣华富贵?


这名字有点傻


以商鞅的为人和他在秦国的所作所为,孝公死后能保住性命就不错了,还想保住荣华富贵?无疑痴人说梦!

我们来看《史记-商君列传》的记载。

商鞅为推行变法,不惜侵犯秦国贵族利益。太子触犯法律,商鞅对太子太傅公子虔用刑(用的什么刑没交代),在太子太师公孙贾的脸上刺字,杀祝懽(很可能是太子贴身侍者),得罪了一大批秦国上流人士。

商鞅为扩大秦国版图,趁火打劫。魏国在马陵之战中惨败于齐国,商鞅说服孝公趁机攻打魏国,还在阵前以“见老朋友”为名哄骗魏军主帅公子卯来喝酒,趁机擒拿公子卯,一举击败魏军。在国际社会上留下恶名。

这这种情况下,也不是没有人看出商鞅的危机正在到来。一位名叫赵良的人就曾劝商鞅“放弃名利,交还封地,退居田园,劝孝公选拔民间有能力的人替代自己,实行儒家的仁政”,并说“如果这样,或许还能保住性命”。可商鞅根本不听。

说实话,以商鞅当年的情况,有三条路可走。

一就是按照赵良说的那样,有保住性命的可能。

二是趁孝公没死,逃出秦国。魏国当然去不了,可以去其他国家么。战国时期秦国多任相国都逃离过秦国,比如张仪、甘茂等,都善终了。

三那就是死路一条了。当年被商鞅欺负的太子,孝公死后即位,是为惠文王。惠文王一上台,第一个收拾的就是商鞅。商鞅逃到魏国,魏国不收,只好逃到封地商,组织人马攻打郑国,最后遭到秦军的攻击而被杀,尸体被车裂,并被灭族!


caniforget999


商鞅是战国秦孝公时期受皇帝支持的改革,统一度量衡和重要民政行业收归国有,后来改革深入或者说太激进使百姓、财主和官吏都不理解,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车裂而死。


商鞅画像

后世有个篡位成功的皇帝叫王莽,他虽然是实实在在一步步扫除政敌障碍,在大司马位置上篡位的,但是他实行的改革却被人们称为穿越政策,虽然改革过于新潮,特别是消除奴隶买卖,田地多的分给穷人,都是那个时代所无法长久的事情。
商鞅变法


但是首先他的政权稳定,这是他实行改革的保障,其次他的改革都是解放和提高生产力,不触及官吏,让地主和百姓都富裕,所以能维持很长时间,比如注重科学技术,对外打击侵略者,地主超过一百亩的没收分给穷人,对无业游民实行劳役,铁盐国有,货币统一,税收的钱用于平易物价和救济贫困。
王莽画像

这也是回答假如我是商鞅该如何自保,一是维持权利稳定或者靠山稳定,二是不要过早的触及大部分人的利益的大幅度变动,三是有多大胃口吃多大馒头,不要个人太突出!


黄蜂二师兄


我们先来看看商鞅必死的原因

1.与嬴驷有私怨

当年赢驷年少时犯法被商鞅新法处置,他的两个师傅也被判刑。所以秦惠王,包括公子虔怀恨在心是有可能的。但这个肯定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嬴驷要是如此心胸狭隘也就不配成为大秦历史上第一个王了。

2.得罪老世族集团

随着变法的深入,社会利益被重新分配。老世族手里的既得利益被变法剥夺,重新分配给新的贵族集团。此消彼长,老世族并无能力置商鞅于死地。

3.商鞅对嬴驷王权有威胁

商鞅变法二十余年,让秦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让自己站在了权利的顶峰,甚至威胁到了王权,这点是任何一个帝王都无法接受的,更何况是一代雄主的嬴驷。商鞅手里的权利必须无条件过度到嬴驷的手里去。

原因1、2或许会被仇杀,这点是无论如何都无法绝对避免的,改革必定树敌,否则就别提变法。原因3是最要命的,只要不解决3,是无论如何都必死的。权利的过度,这种政治家们之间的游戏,咱不懂,咱不说,现在环境也不允许咱懂。


小闹39


商鞅以法治国,他变法的一个核心内容是集权,削弱原来贵族阶层的权力,而强化王权。这种集权符合了秦王的利益,却得罪了不少原来秦国的贵族。甚至连秦国未来的国君“秦惠文王”也曾公开批评商鞅的新法,于是两人就产生了分歧,商鞅以“太子犯法,他的师傅应当替他受罚”为由,竟将太子的两个师傅处以割鼻、刺字的刑罚。

  商鞅的“狠”端正了风气,强大了国力,也为自己赢得了高官厚禄、领地封赏,博得了秦孝公这位铁杆知己,孝公甚至欲传位于他,这是何其隆宠!但他的刻薄寡恩、不近人情、位高权重让他树敌太多,一旦失势,将万劫不复。

商鞅的变法,动摇了贵族王权的势力,得罪了不少王孙贵族,对商鞅的死,有人幸灾乐祸,也有人为之喊冤叫屈。幸灾乐祸者认为商鞅是作法自毙,自己死在了自己制订的酷刑上面。喊冤者认为商鞅一心为秦帝国的崛起不遗余力,却遭如此下场,实在不公。

  对于商鞅的死最欢欣鼓舞的,首先的不是秦惠文王,而是秦帝国的贵族阶层,是一大批“特权阶级”。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

  商鞅变法是我国历史上一场比较深刻的社会变革,有力地打击了旧的世卿世禄制和旧的生产关系,使落后的秦国一跃而为压倒山东六国的一等强国,并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继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诬陷谋反。商鞅回秦后被迫潜回封邑商,发动邑兵攻打郑县(今陕西省华县)。秦惠文君派兵攻打,结果商鞅失败战亡。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秦惠文君同时下令诛灭商鞅全家。然而,就这样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却在风烛残年之际尸体却遭车裂之辱,全家抄斩,不得善终。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徙告商君欲反,发人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秦惠文王害怕商鞅的势力,结果又灭他三族。曾经无限荣光的他,最终却落得个尸首异处,善其始而未能善其终的结局,让人可叹可悲!所以说,商鞅不是车裂死的,他是死后,尸体被车裂,很多资料没写他是具体怎么死的,导致很多人以为他是被车裂而死。


惪州元良1978


商鞅是必死的,除非不变法,但不变法就不会有荣华富贵,所以题主的问题不会成立的。

无论商鞅变法的由头是什么,但绝不是为你我这般的平头老百姓,而是统治阶级。

法家、儒家无论怎么撕扯,离不开他们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

换句话说,商鞅要变法,得符合统治者的想法,否则一切免谈。

我们从主要矛盾来看。秦国统治阶级有两个:秦王和贵族。

在生产力没有突破性发展的情况下,如何提到秦王的实力?答:掠夺贵族利益来增强秦王力量。

秦孝公一听,立马一拍大腿:中!

贵族的利益无端被掠夺,谁能高兴?但秦国地处边陲,贵族力量不是很强,不像魏、楚,他们的变法皆是人死法消,连吴起都因此而亡。

这是商鞅的幸运!

不过秦国贵族力量再弱,也不是一个商鞅能对付的。秦孝公在位还能压制,但秦惠王不行。

秦惠王初上台,没什么威望,压不住这些贵族,只能将商鞅退出去当替罪羊。

但商鞅变法带来的好处,秦惠王可深有体会,他才不会傻乎乎的废掉呢。

而且二十年的变法进程,秦国已经兴起一些军事贵族,这些人也许没老贵族强大,但有保卫变法成果却足够了。

另外,秦惠王也学会商鞅的变法,换句话说,商鞅没用了。加上商鞅因为变法的功劳,成为秦国最大的“老贵族”,这是秦惠王不允许的。

所以商鞅死了,商鞅变法留了下来。


卧牛说历史


变法不可太激进,要一定程度维护贵族利益,要全面考虑,待到实力允许之时,再灭贵族

贵族最看重的就是世袭,废除世袭,实施军功爵是商鞅变法的根本制度。废除世袭,贵族利益严重受损,谁都不会答应。办法之初不能太激进,可以允许现有大中贵族继续世袭,只对小贵族下手,他们势力小,影响力也不大。一开始不能得罪大中等级的贵族。先稳住他们,不要动他们的利益,那样就没有根本的冲突。


第二次变法时,商鞅废除了贵族的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这样有助于国力增强。但是还是暂时维护大贵族利益原则,暂时不要动大贵族的土地。在施行制度的基础上,留出一部分空间,不要把事情做得太绝。秦惠文王即位后车裂了商鞅,也是没有办法,他要以商鞅的命来稳住贵族。但是不废除商鞅之法,这是因为商鞅之法是复国强兵之法,不可废除。

主动交权,与秦惠文王结盟

商鞅为推行新法,处罚了秦惠文王的老师,因为秦惠文王当太子的时候触犯了新法,不惩罚,新法无法推行。这也是秦惠文王记恨商鞅的地方。但是从秦惠文王不废除商鞅之法就能看出,他是有心胸的,也是明白新法之强,杀商鞅主要是为了稳定贵族,不是因为私怨。商鞅变法成功后,权力与威望都很大,威望超过刚即位的秦惠文王,权力仅次于君主,这样的人是让君王忌惮的。商鞅变法已成,他若是能主动示好于秦惠文王,主动交权,只求富贵,并保证,若是他日贵族发难,又搞事情,他可帮助秦惠文王处理贵族。因为有商鞅在,就是对贵族的制衡。当臣子的,要想保命,就要与君王有共同的目标,君王护你,那便无性命之忧。

前两步结合在一起

商鞅年纪比秦惠文王大,不出意外,在秦惠文王之前就去世了。所以,只要和秦惠文王搞好关系,就不用再考虑之后的事了。第一步是不要彻底地打击贵族权益,第二步是主动交权,与秦惠文王结盟。在这两步都实施后,商鞅应该就是当个富贵闲人了。偶尔给秦惠文王出谋划策。但是过几年,贵族会继续做大,危害新法,这时秦惠文王会请商鞅再次对贵族进行打压。然而这次打压也不可做绝。只有让贵族继续存在,商鞅才有存在的意义,这就是平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