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7 “流浪地球”誕生記

“流浪地球”誕生記

《流浪地球》中“冒險小分隊”的劇照。(圖片來源:《流浪地球》官方微博)

【綜合報道】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票房一路狂奔,目前票房已突破30億元人民幣,並獲得各方的關注和認可,不僅電影原著作者、影片編劇劉慈欣激動地表示“中國科幻在今天終於啟航了”,《紐約時報》亦稱其為“標誌著中國電影製作新時代的到來”。在該片好評如潮背後,導演郭帆及其團隊為這部中國硬核科幻電影的誕生付出了諸多心血。

“把領導們都說哭了”

從2015年中旬立項,到2019年春節影片上映,青年導演郭帆4年磨一劍終於大獲成功,其執導的《流浪地球》憑藉一個硬科幻的冒險故事,領跑了今年中國春節檔的電影票房榜和口碑榜。風光背後,郭帆及其團隊付出了頗多心血。

綜合北京《中國新聞週刊》、《新京報》報道,接觸《流浪地球》項目之前,郭帆曾經拍過兩部電影。2014年,一部改編自同名歌曲的青春校園片《同桌的你》,用2000萬元(人民幣,下同)成本就拿下4.5億的票房,這證明了他的商業能力。但從第一部帶有科幻元素的《李獻計歷險記》開始,他想做的電影類型就只有科幻。

2014年末,中國廣電總局組織第二期導演團來美國六大電影公司之一的派拉蒙短期“訪學”,郭帆是其中一員。結業那天,派拉蒙舉行了一場歡送儀式。席間,郭帆好奇地問一位美國電影人,“你們平時看中國電影嗎?”“不看!”對方的回答簡單幹脆。“為什麼?”“因為有字幕的電影我們都不看。”

回中國次年,他接觸到了《流浪地球》的項目,但註定面對種種未知和同行的質疑。2015年底,中影股份舉行的2016年新片發佈會上,公佈了包括《大唐玄奘》《流浪地球》等共計33部影片項目。

進入籌備期的項目都公佈了導演人選,“郭帆當時已經為《流浪地球》項目做了半年籌備工作,但最終還是沒有在那次發佈會上公佈導演人選。說白了,就是對項目團隊的擔心,也是對中國影視現狀能不能支持做出科幻電影的擔心。”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影公司)一位負責人說。

此前,中影公司把執導此片的人選圈定在詹姆斯·卡梅隆、斯皮爾伯格等國際科幻大導演身上,呂克貝松在《千星之城》上映後一度與中影公司接觸頻繁,“基本上都跟他們溝通過,但沒有人願意來中國拍科幻片。海外導演沒戲,我們又考慮過中國一線導演,也沒有人願意接。沒有人想砸自己的招牌。”《流浪地球》項目中影方面前負責人朔方說。就是在這樣一個臨界點上,郭帆進入了中影公司的考慮人選名單。

據微信公號“華商韜略”在一篇文章中透露,在中影公司沒有任何承諾的前期開發階段,郭帆就和搭檔、也是後來的《流浪地球》製片人龔格爾,自費投資100多萬元,製作了第一稿劇本、8000餘格分鏡、30多分鐘的動態預覽……還為《流浪地球》撰寫了一份100年編年史。

2016年4月,郭帆拜訪中影公司。能否通過中影公司的“最終考核”,成敗在此一舉。據龔格爾回憶,向中影公司彙報的那一天,曾經參加過唱歌選秀的他和法律系畢業的郭帆愣是花了一個多小時,把100多頁的劇本從頭到尾、聲情並茂地給中影領導們演了一遍。再穿插世界觀構架說明書、編年史、概念圖、分鏡頭……最終徹底打動了中影公司領導們,有幾位當場落淚,“就憑一張嘴把領導們都說哭了”。第二天,郭帆接到通知:準備開始吧。

“曾絕望到懷疑自我”

雖然接到了中影公司同意開拍的許諾,但郭帆很快發現,拍攝《流浪地球》的難度遠超他之前的預計。四年多的時間裡,經歷了拍攝超期、資金超支、資方撤資等噩夢後,“活下來,別賠錢”成了郭帆當時最簡單的想法。

綜合北京《中國新聞週刊》、微信公號“華商韜略”報道,“全身心投入這個項目的四年來,發現自己特別像一個跑馬拉松的人,一直在繃著往前跑,同時又始終看不見終點線,在這個過程中,焦慮、失望,有時甚至絕望到懷疑自我,而且很難找到一種宣洩的途徑。那時全靠硬撐,沒啥招兒,有時候會不想起床,倒不是說有多困,而是醒來的那一刻就會想今天又是一堆事兒,不想睜眼,只想逃避現實。”郭帆回憶說。

在中影公司點頭同意郭帆開拍《流浪地球》後,郭帆面對的最重要的問題變成了——如何在一個個具體情境中,克服中國電影工業上的差距。他的辦法是“靠人力去補”。有媒體稱,《流浪地球》的拍攝過程幾乎就是“土法煉鋼”。整個劇組加班加點是常態,“人海戰術”也是常態——300人的概念美術團隊、4000人的電影團隊,10000件人工製作的道具……

原本屬意的美國特效公司出價太高,一個7到15秒的高難度特效鏡頭,最便宜也需12萬美元。《流浪地球》共有2000個左右的特效鏡頭,全部以最低價計算,總價也逼近2.5億美元。郭帆團隊決定轉而啟用中國本土特效公司。結果預算控制了,但整個團隊在每一個鏡頭上試錯的時間激增——每個鏡頭改100版是常事。其中,有一個鏡頭修改次數高達249版。郭帆說:“按每一版我平均回覆3分鐘的修改意見來計算,這就意味著我在這個鏡頭上僅僅反饋意見的時間就達到了747分鐘。”這苦功夫花得值得。“我們甚至有一些鏡頭做得比海外團隊還好。”最終,由中國團隊負責完成的特效佔比75%。

除了要克服技術上的難題之外,資金短缺也一直困擾著郭帆。拍攝《流浪地球》郭帆拿到的第一批預算是1億元。他壓縮了演員板塊的花銷,把錢幾乎全投在了製作上。但是這第一批預算仍很快告急。期間,幾位主創也不斷把自己的身家投進來,累計1000多萬元。

當郭帆第三次宣佈需要追加投資時,有投資方出於穩妥考慮,撤資了。這時,還有空間站部分沒有拍。這條線的演員“劉培強”也遲遲未定,許多大腕都先後婉拒。郭帆等人已經做出最壞打算——砍掉這條故事線。直到吳京的出現,事情才有了轉機。

據經曾經成功打造過《戰狼2》(吳京執導)的公司北京文化介紹,郭帆跟吳京喝了一次酒。一開始,吳京並沒給承諾,酒過三巡,一瓶啤酒就倒的郭帆很快借著醉意痛訴“革命家史”,喝多的吳京也被感染,便應承下來。最終,“客串”變成了一個多月的拍攝和零片酬出演,吳京還被“忽悠”投資了本片(有媒體報道稱投資了逾6000萬元)。

把中國人的情感首次送上太空

在克服了技術上的不足和資金短缺困擾的同時,郭帆還藉助《流浪地球》首次把中國人的情感放在了太空尺度上。

綜合廣州《南方週末》、上海澎湃新聞報道,不同於軟科幻,創作硬科幻電影劇本首先要解決的難題就是未來世界觀的創造,這個問題讓郭帆團隊爭論了三天。劇本創作伊始,郭帆編劇團隊並沒深刻體會到世界觀對人物性格塑造至關重要,在調整劇情和人物方向時遇到了很多挫折。

有趣的是,郭帆也許在美國找到了中國科幻的精神內核。2016年,他帶著《流浪地球》的方案拜會為《星球大戰》製作視覺特效的工業光魔時,這家頂級視效公司感興趣的是文化差異:為什麼地球出現危機時,你們逃跑都得帶著家人?在好萊塢電影裡,地球遭遇滅頂之災時通常有兩種解決途徑:超級英雄解救全人類,或者建造“諾亞方舟”帶人類逃出地球。

郭帆意識到這和中國人的文化有關,即對故土家園的情感和依戀是中國的價值觀。

在《流浪地球》主演李光潔的理解中,地球就是家,走到哪裡家都不能扔。“你看我們歷代大遷移,躲避戰亂,中國人帶的東西是最多的。”一開始,他不理解為什麼講述地球遭遇滅頂之災的電影要安排在春節檔,因為觀眾這時一般喜歡看閤家歡電影,但和郭帆聊過,他知道這個決定是對的:電影講的就是中國人對家的認知。

因此,《流浪地球》適合改編成電影。現在,原著作者劉慈欣對這一點的感受更深了。事隔二十多年,劉慈欣已經不太記得清當時的創作契機,但他覺得,寫《流浪地球》時,背後有一種潛移默化的中國文化的集體無意識在影響著他。“相比海洋文明,在東方文化裡,對故土和家園的感情更深,同時,地球在中國人心中象徵著人類全部的生活、文化和歷史。”

在好萊塢的科幻電影裡,超級英雄拯救人類是通行法則,但在《流浪地球》裡,吳京飾演的宇航員通過炸燬空間站,在太空拯救了全人類。

“美國科幻片發展到今天,越來越失去最初的創作力,這也是我們的機會。《流浪地球》在這方面做得很好,第一次真正把中國人的情感放在太空尺度上,放在末日情境下表達出來,中國人自己對未來太空的想象和歐美還是不一樣。”劉慈欣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