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 鹽城棉紡的過去和現在

江蘇鹽城,憑藉蘇北沿海廣闊無垠的灘塗平原經久開發出的可耕土地,三四十年前就是江蘇乃至全國的內陸棉花主產區,是江蘇棉花的“半壁江山”。所轄大豐區則是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在全國第一個實現人均向國家交售一擔皮棉的內地產棉重點大縣。也就是在那個時期,在黨的改革開放政策指導下,棉花產銷市場由供銷社統購統銷改為全面放開。於是,鹽城棉花“萬家種、千家收”,收購棉花的從大企業到經紀人,經營戶數多到無法計算。紡織業也從原先只有向解放前線提供將士被服的“淮南第一、第二紗廠”,逐步發展起一大批所有制性質多元化的大大小小紡織企業。噴氣、箭桿、自動絡筒,精梳、混紡、色紡等等工藝產品,有公司量產有小戶機織,幾乎縣縣都有省級紡織重鎮。

然而,自國家上世紀末先試點後全面放開棉花市場後,鹽城也與其它內陸棉區一樣,從此踏上市場調節之路,產銷經營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摔打洗牌。從上世紀末到2011-2013年間的幾次大的棉市“過山車”風暴後,一大批棉花收購、紡織企業或個體經營者經歷生死考驗,後在幾度市場波動中,江蘇鹽城能夠堅持到今天的中小紡企業已經是鼎盛時的一半不到,特別是大豐、射陽、東臺、鹽都等地的一些家庭作坊式小紡廠關閉較多。

2015年以來,鹽城棉花種植面積逐年下降,棉花收購行業隨之銷聲匿跡,有不少原先基礎較好的紡織企業在歷次市場衝擊中留存了下來。從近幾年的運行情況看,鹽城多家紡企以維持生存居多,企業經營效益並不太好。

2019年,江蘇鹽城繼續呈現植棉面積下滑、晚茬棉種植當家、分散式碎片化生產模式為主、收購業務無法集中進行的總體局面。當前節氣已離“霜降”不遠,本該旺盛的收購市場受限於生產資源的短缺,至今還沒有開啟,只能依賴於私商棉販走村串戶收零存多,然後集中交售給軋花企業或販銷到異地。棉花開秤之初的報價也在發生著改變,一些收購企業儘管很難收到棉花,但對棉市關注有加,一直在調整對外報價,而其走勢還是應了“低開低走”的初期預測。

2019年10月,鹽城地區3128B級別籽棉報價2.85元/斤,較開秤價2.90元/斤下跌0.05-0.10元/斤。而且,由於皮棉報價不穩定,預計這樣的價位也是朝夕難保。此外,當地棉副產品報價也不穩定,尤其是棉籽、棉油等主產品價位不穩定性明顯,企業難以捉摸,只能短線作戰,原料、產品皆無超大庫存。

同棉花、棉副產品市場一樣,鹽城紡織行情大同小異。因為原料的不斷下跌,一些企業無法把握後市走向,只得緊緊抱住彌足珍貴的訂單開車紡織。對於一些上半年或六七月份購進原料較多的紡企而言,心裡壓力較大,照現在行情報價,老庫存棉上車生產的產品銷售顯然無法順價,而市場就是這般敏感,上游動、下游隨,紡織企業唯有做小額訂單,才是“不栽跟頭”的關鍵。據瞭解,鹽城大豐、射陽、南通等蘇北地區眾多的小紡廠,當前的開車率及日產量很少有滿負荷的,訂單後排有長有短,量批有大有小,看上去家家開車,但生產的規模、數量、品種大不如前。雖然現行棉價再低的可能性較小,但幾乎沒有企業敢壓原料做產品存貨待漲。

綜合分析,生產滑坡、體量縮減、購銷不振代表著當下江蘇鹽城棉市的走勢。因為棉花種植位次不佔主要品種,棉花衍生產業同樣是“溫吞水”。業內分析,如果內地棉花生產沒有利好和新政的支持,不利產銷的形勢仍將持續,民間縱有生產也是老人從事,以解決一家一戶的“自用棉”為目的,產區標誌自然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