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9 產後修復,要“從內向外”不能急於一時,修復身體不等於修復身材

經歷了40周的孕育,媽媽們終於卸貨了,可以長舒一口氣,但是這不意味著就結束了孕育和分娩的過程。在產後初期,媽媽的身體會比較虛弱,還需要差不多一個多月的時間來應對身體在孕期的各種改變,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月子期,或者是產褥期。

40周的孕育,讓媽媽的身材發生了改變。有些改變只需要靜養即可,身體在靜養階段會通過自身的調節來逐步恢復。比如:孕期媽媽體內會增加40%左右的血液供給。產後通過靜養,這些體液會在幾周後達到平衡。另外,為了容納不斷增大的胎兒,子宮在孕期會被充分的拉伸和增大,在產後通過靜養,子宮也會逐漸恢復到孕前的體型。

產後修復,要“從內向外”不能急於一時,修復身體不等於修復身材

產後的新媽媽們

但是,還有一些改變,只靠靜養是不能完全恢復。有些媽媽在孕期大補營養,身材在生完寶寶後仍然很臃腫;還有些媽媽進入了哺乳階段,因為要給寶寶餵奶,在“下奶湯”的作用下身材的恢復也漫漫無期。

另外,腹直肌分離、盆底肌群過度伸展等,都需要通過科學的訓練來恢復肌肉功能。否則腹直肌分離的問題,會讓產後的媽媽出現一打噴嚏、咳嗽就漏尿的現象。像女星Ella提到的“應力性尿失禁”就屬於其中一種。

很多產後新媽媽想生完寶寶,就馬上進入身材恢復的階段,畢竟“女為悅己者容”。但是產後修復,也要講究時間和方式,而且對於不同生產方式,修復的方法也有不同。媽媽們要放平心態,要允許自己在產後的一段時間內身材的不完美,畢竟這也是大部分產後媽媽必經的過程。

產後修復,修復的是身體而不是身材

產後訓練有助於媽媽身體恢復,但是,身體的恢復不等同於身材的恢復,產後訓練是通過運動將身體的變化及損傷復原。

生完寶寶後,馬甲線消失了,肚子上有了贅肉,身材變得臃腫,媽媽們產後想恢復身材緊緻。可是千萬不要欲速而不達,產後恢復需按著“由內而外”的順序進行,先將“內在”的核心功能恢復。

產後修復,要“從內向外”不能急於一時,修復身體不等於修復身材

膈肌和盆底肌中間的,就是內在核心肌群

身體的“內在核心”,指的是人體的軀幹部位,也就是膈肌以下盆底肌以上的中間區域。它如同一個橋樑,連接了人體上下兩個部分。身體核心肌群可分為淺層和深層。淺層就是大家熟悉的腹直肌、腹內外斜肌,主要發揮著運動的作用,比如:轉身、彎腰。

深層的就是“內在核心”肌群,包括膈肌、腹橫肌、多裂肌以及盆底肌,可以保持腹壓、保護內臟、維持脊柱穩定。孕期,為了給胎兒更多的容納空間,媽媽的深層核心肌群膈肌、盆底肌和腹橫肌會被拉伸。產後這些被拉伸的肌肉,並不會主動恢復到孕前,需要媽媽去激活和喚醒它們。

對於媽媽最關心的,如何在產後恢復細腰,那重點要關注的是腹橫肌,它是保持你的腹部結實和平坦的肌肉。腹橫肌位於腹部深處,緊貼內臟,像一條天然束腰帶,腹橫肌的激活和強化能夠幫助腹部收緊,雖然並沒有減少腹部的脂肪,但是可以從視覺上有一個很好的改善。

產後修復,要“從內向外”不能急於一時,修復身體不等於修復身材

恢復細腰,重點關注腹橫肌

核心訓練和馬甲線打造有很大的區別,核心訓練側重的是神經對肌肉的控制,就是身體的穩定性訓練,練習時儘量保持身體的穩定。而馬甲線的練習,比如說卷腹針對更多的是淺層腹肌,訓練時會讓人產生肌肉痠痛、力竭的感覺。如果在深層的“核心肌群”功能沒有恢復的情況下,就進行淺層肌群的訓練,會在訓練過程中產生較大的腹內壓,對盆底肌造成傷害。所以在產後媽媽們先不要急著練出馬甲線,而是要“由內而外”的先進行深層核心訓練。

產後修復身體,最適合的時間

其實在產褥期,媽媽就可以輕柔地恢復訓練了。產褥期的媽媽大多還是以休息為主長期臥床,容易導致下肢血液循環不暢,引發一系列問題。適當的運動可以增強血液循環,避免靜脈栓塞,同時也有助於臟器的恢復和惡露的排出。

但是不同方式分娩的媽媽,在產後的恢復是不太一樣的。產後恢復訓練的時機和方式也有一定的不同。自然分娩的媽媽體力恢復較快,在產後24-48小時就可以進行一些溫和的訓練,如腹式呼吸配合進行凱格爾運動,也就是常說的提肛運動來進行盆底肌的練習。還可以酌情在床上做一些腳踝繞環、手臂和腿屈伸等活動。不過,如果順產中有側切和撕裂傷的情況,最好是在傷口癒合後再開始練習。

產後修復,要“從內向外”不能急於一時,修復身體不等於修復身材

提肛運動,又稱“凱格爾”運動

剖腹產的媽媽在手術麻醉作用消失後,傷口會感到疼痛,等疼痛緩解得到醫生的允許後,也可以在床上進行一些肢體活動,比如:練習翻身、坐起、下床慢慢走動等。適當地走路有利於傷口恢復,能增加胃腸蠕動,消除胃腸脹氣引起的疼痛。走動時要注意活動量應由少到多,不要一次性走太長距離。

在42天產褥期後,媽媽需要回到醫院進行復查,檢查子宮復原及傷口癒合的情況,看惡露是否有完全排淨。如果有會陰側切和剖腹產,還要查看傷口的情況。經過產檢,產後身體恢復正常,媽媽就可以安心地正式運動了,剖腹產的媽媽由於傷口需要較長時間的癒合,建議在產檢後再推遲30-45天再運動。

雖然媽媽們可以安心運動,但是不代表媽媽可以恢復懷孕前的運動方式和強度,比如跑步、卷腹、仰臥起坐、跳躍運動等這些項目都不適合新媽媽。因為再產後媽媽體內的鬆弛依然存在,關節依然相對不穩定。如果過早地進行上述運動,會讓盆底肌負荷過大,增加臟器脫垂的風險以及關節損傷風險。

另外,媽媽要和家人做好溝通,放心地把寶寶交給家人照顧,每天抽出一些時間,進行產後恢復的訓練,哪怕是利用寶寶睡覺的短暫幾分鐘來練習,恢復對自己身體的掌握,同時也能舒緩心情。

產後修復,要“從內向外”不能急於一時,修復身體不等於修復身材

新媽媽也要產後適量運動

核心訓練的方法,從呼吸練起

核心訓練的方法就是呼吸。當我們下意識呼吸的時候,深層核心肌群就會主動收緊,來幫助氣體的排除。所以在產後,媽媽可以用呼吸來激活深層肌群,有兩種方法可以用來練習:

第一種:橫向呼吸法,選擇坐姿或者仰臥位,在這裡以坐姿為例,在家裡的沙發上、床上都可以練習。保持上身挺直,肩膀下沉,頭部有向天花板延伸的感覺。將雙手水平的放在胸廓兩側,用鼻子吸氣,胸廓向兩側擴張,感覺中指互相遠離,同時保持肩膀放鬆向下,注意手指間的遠離。同時嘴巴慢慢講氣呼出,感覺兩指間的距離縮小。

產後修復,要“從內向外”不能急於一時,修復身體不等於修復身材

橫向呼吸法

第二種:橫膈膜呼吸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腹式呼吸法。主要幫助激活我們的膈肌和腹橫肌,在各個體位下都可以進行這個訓練。以仰臥為例,屈膝仰臥在床上保持身體的放鬆,將一隻手輕輕地放在肚臍的位置,當吸氣時,胸廓保持穩定,感覺腹部微微向上鼓起。呼氣時,腹部微微向裡收,感覺肚臍向脊柱的方向靠攏。呼氣時,依然保持鼻子吸氣,嘴巴呼氣,肩頸始終保持放鬆,重複五次。

產後修復,要“從內向外”不能急於一時,修復身體不等於修復身材

橫膈膜呼吸法,即“腹式呼吸法”

產後的一些其他問題&修復方法

產後腰背痛

產後腰背痛在很多情況下,被認為是“月子病”,其實出現疼痛的因素之一,是因為身體激素水平的改變。在孕期,體內分泌的鬆弛素以及黃體素會使骨盆的關節韌帶變得鬆弛。但是鬆弛素並不會只作用在骨盆的關節上,身體大部分關節韌帶都會受到影響。腰椎和胸椎關節也不例外,在產後,鬆弛素的水平不會很快消退下去,再加上媽媽比較勞累,要經常彎腰照顧小寶寶,讓本來就不太穩定的腰部,反覆承受更多的負荷,引起腰部的疼痛。

其次,姿勢不良也會導致腰背疼痛,媽媽每天都需要長時間抱著寶寶,多次給寶寶哺乳,很多媽媽可能並沒有關注過自己抱寶寶和哺乳的姿勢。站著抱寶寶的時候,會習慣性地將腰部向前推,挺著肚子支撐寶寶;坐著給寶寶哺乳的時候,翹著二郎腿,含胸弓背的抱著寶寶。這些不良姿勢不僅會讓媽媽含胸駝背,也會讓媽媽引發難以忍受的腰背疼痛。

當出現腰背疼痛,該如何緩解呢?

1、在日常生活中多關注自己的姿勢習慣。不管在日常生活還是運動訓練,都要保持骨盆在中立的位置,骨盆是整個脊柱的底座,當整個底座位置不正的時候,脊柱的排列位置也會發生改變。伴隨而來的就是脊柱的不適,出現腰背疼痛。

2、保持正確舒適的哺乳姿勢。媽媽每天都要數次哺乳,並且會保持一個姿勢很長時間。日積月累後,姿勢不良帶給媽媽的影響會非常大。所以媽媽可以嘗試著調整一下哺乳的姿勢和習慣,例如:在坐姿哺乳的時候,在腳下踩一個小板凳,將雙腿略微抬高,在腰部後面墊一個靠墊,為腰部提供支撐。也可以採用側臥的哺乳方式,可以有效的避免腰背疼痛。

3、避免經常彎腰。建議為寶寶準備高度合適的嬰兒床,避免媽媽彎腰的次數,這樣可以降低腰部疲勞。如果實在無法調整,在每次彎腰之前都要核心收緊,腰背挺直,通過屈膝降低核心高度。

產後修復,要“從內向外”不能急於一時,修復身體不等於修復身材

新媽媽很容易發生“產後腰背痛”

產後媽媽手

產後,媽媽需要經常抱寶寶,再擠母乳和做家務,很容易導致手腕在大拇指根部的位置產生疼痛感,這就是媽媽手。媽媽手會令媽媽手腕疼痛,手指無力,連換尿布都痛的掉眼淚。女星熊黛林產後10天露面,但是雙手纏著護腕疑似受傷。當被問雙手是否有大礙時,熊黛林回答道“媽媽手”。原來,熊黛林產後凡事都親力親為,因抱女兒用錯力才患上“媽媽手”,並稱雖然很痛但很幸福。

媽媽手的醫學名稱叫狹窄性肌腱鞘炎,主要發生在負責伸直和向外打開大拇指的兩條肌腱上。這兩條肌腱的外層主要由滑膜包裹著,它們可以保證肌腱在腱鞘內順暢的滑動。但是反覆使用肌腱會造成肌腱和滑膜過度摩擦,嚴重的就會導致手腕肌腱發炎的情況。

媽媽手的主要症狀就是,手腕靠近大拇指根的部位疼痛或者局部腫脹。有時候這種疼痛感還會輻射到小臂或者大拇指上,甚至還會有局部腫脹的情況。產後哺乳期的媽媽由於在產後需要抱寶寶,再加上媽媽們還需要用手控制寶寶的頭,保證寶寶的頭不晃動,長此以往造成手腕產生疲勞、手腕發炎,所以產後的新媽媽特別容易患上媽媽手。

如何判斷是不是患上媽媽手,下面有一個小方法:首先伸出一隻手,用其他手指包裹住大拇指,握成一個拳頭。然後將拳頭向小拇指的方向向下壓,壓的時候感覺手腕或大拇指根部有疼痛感,可能就是患上了媽媽手。

當出現產後媽媽手,該如何緩解呢?

1、充分休息。由於媽媽手是過度使用大拇指和手腕導致的,最有效的緩解方法就是讓手腕得到充分的休息。照顧寶寶一定要尋求家人的幫助,不要一人承擔過於勞累。

2、在急性期間冰敷。手腕或大拇指根部有紅腫、熱痛現象可通過冰敷來緩解。用一個保鮮袋在裡面加入冰水和冰塊後封口,切勿將冰袋直接接觸皮膚,在冰袋上墊一條薄毛巾,以防止皮膚被冰袋凍傷,時間控制在15~20分鐘。

3、在紅腫消退後熱敷。稍微活動一下大拇指仍然會有一些疼痛,可採用熱敷法來進一步治療。熱敷可以採用熱毛巾或暖水袋放在手腕上,每天2~3次,每次15~20分鐘,溫度不超過45℃為宜。

4、現象改善後多做伸展運動。所有現象得到改善後,可以加入手指手腕的伸展運動,以及手指的抓握練習,以改善手腕柔韌性以及手部力量。不過,如果通過上述的辦法依然沒有得到緩解,建議媽媽及時到醫院就診聽從醫生的建議。

產後修復,要“從內向外”不能急於一時,修復身體不等於修復身材

產後“媽媽手”與哺乳和抱嬰兒的姿勢有關

產後恥骨痛

有些媽媽在孕期就經歷過恥骨的疼痛,恥骨痛的主要表現就是大腿根或腹股溝內側位置疼痛難忍。輕者日常行動會有不適感,嚴重的媽媽可能會行動受限,比如無法走路,連翻身也需要家人的幫助。那恥骨究竟是哪個部位?媽媽為什麼會出現恥骨痛呢?

骨盆由三塊骨頭通過韌帶連接而成,分別是兩側的髖骨和後方的骶骨,髖骨在我們成年前由三塊骨組成,分別是髂骨、恥骨、坐骨,成年後三個骨融合成一塊髖骨。在骨盆的前方,恥骨通過韌帶形成持股聯合關節。在骨盆的後方,髂骨和骶骨通過韌帶連接形成骶髂關節。恥骨聯合關節是非常穩定的關節,兩側齒骨之間的距離通常為4~5釐米。

懷孕後由於身體會分泌鬆弛素和黃體素,媽媽們的關節韌帶會變得鬆弛,持股聯合會發生輕度分離,使得骨盆的伸縮性變大,目的是為了給胎兒更多的成長空間,也有利於胎兒順利的通過產道。但是,在孕期和分娩期會發生一些不可控因素,讓媽媽們的恥骨聯合分離加劇,比如:胎兒過大,雙胞胎,多胞胎,媽媽本身的骨盆較窄。

雖然恥骨分離在整個的孕期中是必要的,但如果分離過大就不好了。這可能導致在產後難以恢復,從而帶來各種各樣的產後問題,影響媽媽們的健康。另外在媽媽們分娩的時候,也有可能由於用力不當,或者其他不可抗力造成恥骨分離加劇。

恥骨聯合分離往往不是簡單的左右分離,而是伴隨著前後分離,或者上下錯位。骨盆結構是一個整體,牽一髮而動全身。持股聯合分離會影響到整個身體的結構,讓骨盆後方的骶髂關節也不可能維持原來的樣子。也就是說恥骨聯合分離往往不是獨立出現的,他可能還會伴隨骨盆後方關節的錯位,破壞骨盆的結構。

產後修復,要“從內向外”不能急於一時,修復身體不等於修復身材

恥骨聯合部位

當出現產後恥骨痛,該如何緩解呢?

1、媽媽一定要調整好心態,不要過於緊張。很多媽媽都會擔心恥骨聯合分離,會不會導致骨盆變形,造成終身的影響。現在的不適,只是產後恢復的一個過程,並不會影響到後面的生活,所以媽媽要保持樂觀的情緒,不要有過大的心理壓力。

2、讓家人知道在這段特殊時期,媽媽需要更多的休養和家人更多的支持。在產後如果翻身困難,就讓家人幫忙翻身。在恢復期的任何一個階段,身體有任何微小的不適,都要聽從身體的感受,不要逞強。

3、媽媽們要注意生活中的小細節,比如:在站立的時候,雙腿儘量要平衡站立,身體的重心要落在雙腿之間,不要讓重心落到某一條腿上;在穿褲子或者穿鞋子的時候,一定要坐下來穿,不要單腿去支撐著穿鞋或穿褲子。

睡覺的時候不採取俯臥的姿勢,要用仰臥或側臥的姿勢。在側臥的時候要選擇合適的枕頭,將頸椎承托起來。腰腹下方也要放一個合適高度的枕頭,把腰部承托起來。最後在大腿中間再放一個靠墊,可以幫助骨盆處在一個更好的位置上。最後,對於症狀嚴重的媽媽,還是建議遵從醫囑,進行更專業的治療。

產後修復,要“從內向外”不能急於一時,修復身體不等於修復身材

產後的媽媽,除了身體的改變,心理和情緒也會發生明顯的變化,這部分也是需要被關注到的,同樣也需要時間來調整。家人應該給產後的新媽媽多一些關愛和理解,不能只沉浸在增添寶寶的快樂中,而忽略了新媽媽的心理變化。不要以“媽媽”的名義綁架一個女人,她不是超人,她也需要休息,她也需要幫助。每一個家庭成員,都需要調整自己,共同經歷角色的轉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