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金庸:複雜的人性,或中庸主義及庸俗(世俗)哲學的集大成者

金庸:複雜的人性,或中庸主義及庸俗(世俗)哲學的集大成者

中國文人的所謂傳統歷史,如果仔細考察,便會發現不過是跪伏於“皇權”之下的奴隸式的“思存主義”——沒有反抗,全部是僵化的委曲求全;然後自封為充滿正義的“君子”。

——題記一

不經意間,便可以從字裡行間看出一個人背後隱匿著的某些思想,其中的高尚與卑微頓時顯露無遺。

——題記二

你不用裝,你本就是清醒的裝睡者。

——題記三

金庸:複雜的人性,或中庸主義及庸俗(世俗)哲學的集大成者

金庸

一、或許被誇大的金庸

我知道對於故去的人而言,應該彰顯其英名而儘量隱其“小疾”,這畢竟是傳統文化“中庸”所倡導的特性之一;特別是像金庸這樣的大人物,被人稱作“金大俠”,其江湖地位早已根深蒂固,任何的風言風語對於其來說,都是“溼溼碎”。

可是對於我來說,這個世界上本沒有什麼“中庸”,對就是對,錯就是錯;自己做下了開頭,那麼就必須迎接最後的結果。這便是因果。所以灰色地帶,不過是成年人為掩飾自己虛弱的“罪惡的”或“庸俗的”心理而找到的一個代名詞罷了。

把金庸稱作“金大俠”實在就是一個笑話,充其量他本身僅只是一個寫作披著“俠”外衣的通俗小說作家而已。文人多虛偽,他們身上特點向來有二:一是相互看輕對方,有機會便把其貶得一文不值;二是相互“捧臭腳”,有場面便吹捧對方如何天下獨一無二。然而對於異己,想來是尋著苗頭便給予打擊的。

那些把金庸誇讚上天的人們,其真實內心到底如何,畢竟人心隔肚皮,我們是難以知其根底的。不過,在嚴密的包裹下也會有蛛絲馬跡顯露出來,我們就會明白這些人物的真實用意。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便沒有無緣無故的恨。金庸之所以得到大眾的喜愛,就是因為他的小說寫的與眾不同,滿足了普羅大眾內心裡某部分慾望的宣洩。畢竟,當一個行俠仗義的英雄,既可得其名利,若機會得當,又可抱得美人歸。這筆買賣當然要得做。

金庸:複雜的人性,或中庸主義及庸俗(世俗)哲學的集大成者

金庸作品

這只是平常人的思維,滿足一下自己小小的虛榮心理需求。然而,這世界上更有不少“獨具慧眼”之輩。他們真是可以與金庸小說裡那些虛構大人物們相提並論的。我們平常人看見了“一”,而這些人物卻能進一步發現“二”。這就是本事吧。成年人的世界裡,本沒有什麼人情,更多的是相互利益。

當金庸小說改編的電影或電視取得了良好的市場效益之後,整個世界都已經開始發亮或改變,最終走向了金庸自己都沒有預料到的程度。利益才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催化劑,它能夠讓塑料開花,能夠讓頑石落淚,甚至可以令人變“性”。多麼可怕的利益化!

事實上,在創作武俠小說之初,那個時候的金庸是“單純的”,小說畢竟只是小說,在接受良好文化教育的金庸內心,最初的創作是有些“迫不得已”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才是一個真正“文人士子”本身該做的事情啊。金庸和梁羽生,甚至民國時期的宮白羽、王度廬、張恨水、還珠樓主等人,他們的情懷都是如此。只是或由於時代因素,或由於生存原因,或由於工作需要,只能聊著“小說”。小說自身本就在正統之外,就像“君子遠庖廚”一樣,對於“正統的”“讀書人”來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讀書,當讀的只有“聖賢書”、“四書五經”之類,而如唐傳奇這般文章僅為“小說”,並非正道。

金庸:複雜的人性,或中庸主義及庸俗(世俗)哲學的集大成者

金庸

二、建築金庸的名利場

如果金庸沒有創辦《明報》,那麼他的武俠小說創作肯定不會有超越;我說的是肯定而沒有其它。這個創業對於金庸一生來說,完全是顛覆性的行為,也因此改變了他的人生,從而造就現在的所謂“金大俠”——金錢大俠?!(有錯嗎?!沒有啊!自古金錢多鋒利,從來心門容易動。)

凡是創業,向來並沒有一帆風順的,總是充滿諸多坎坷。金庸創辦《明報》之初,也是一樣。好在,那個時候,他已經因為寫作武俠小說奠定了一定的江湖名氣。亦因此,他開始在自己創辦的報紙上連載武俠小說,慢慢聚攏起來人氣。在此方面,可以說武俠小說的寫作在一定基礎上,對《明報》的最終穩定下來,起了很大的作用。力的作用總是相互的。在武俠小說為《明報》聚焦人氣的同時,《明報》也同時開始影響著武俠小說的創作。

金庸:複雜的人性,或中庸主義及庸俗(世俗)哲學的集大成者

金庸作品

金庸的社會評論寫的也是很好的。《明報》創建之初,所有的社論都出自於金庸之手筆。前面已經說過,中國傳統文人們,在自己的骨子裡總難免深迷於“治國平天下”的。當時身處香港的金庸,沒有受到“時代衝擊”,既能夠大方地創作武俠小說,又能夠很好地放眼全球,撰寫時事評論。這讓我想到了宮白羽先生,當時身處內地的他,雖然在香港進步報刊的請求之下,但是在創作武俠小說之時還需得到“上級部門”“批准”,才好歹寫出來給香港報刊發表,之後沒多久,便撒手塵寰。如此比較,不得不嘆息命運的可怕,真是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

文人多用曲筆,面對當時可怕社會現象,金庸在創作武俠小說的時候,終究沒有逃脫這個“魔咒”,開始自覺地在其創作中運用曲筆效果。從自由地創作開始走向自主地、有意識地創作,這應該是一個很大的進步。那部小說有一個很好的名字《笑傲江湖》,然而,事實上,在成年人的世界裡,只有江湖,沒法笑傲,最多的,也是一個苦笑吧。《笑傲江湖》也可以說是一部“寓意小說”,如果清晰其背後的某個背景,就會明白其中的諷喻意義所在。

金庸:複雜的人性,或中庸主義及庸俗(世俗)哲學的集大成者

金庸

三、成功的金庸三變

金庸此生至少有三次轉變,對其一生產生巨大的影響。第一變,當然是其自立門戶,創辦《明報》。此一變,不僅為其帶來豐盛的經濟利益,更讓其在文藝圈子裡各界人員心中樹立了一個成功者形象。誰說“君子不言利”?如果不爭名奪利拿什麼養家餬口?《明報》的成功,讓金庸積累了諸多人脈,也吸納了許多行業精英,讓他的名氣越來越大。畢竟一聲“查老闆”,這就是江湖地位。另有其它的好處,大家應該心知肚明的。

金庸給人不善言談的模樣,其實亦算作“大智若愚”式的智慧外在表現。金庸真的是很有見識的,這便是他的第二次改變,知進退,識好歹,自知之明。當其創作盛年時期,他選擇了抽身而退,從此江湖封筆。這是金庸有意識地選擇,是其智慧的展示。可以說,一般人真的沒有其勇氣。然而,一般人也沒有其當時所具有的財富。金庸的這個改變,一是其對於創作本身的一個尊重:沒有創新,何必硬寫?二是其已經有另外的事業來替代武俠小說創作,那麼又何必為此而傷神費腦呢?這也是他抽身的底氣所在。如果他像古龍一樣貪戀紅塵享樂,大手大腳,不知收斂,結局恐怕也是另外一種場景,不是十分美好。這大約與各人本身性格以及所處環境有很大的不同,才因此而造成各自命運不同的運行軌跡吧。古龍真的很讓人感到惋惜,他才是最接近“武俠文學”獨一人,只是其複雜的稟性終究浪費了這個機會。

金庸:複雜的人性,或中庸主義及庸俗(世俗)哲學的集大成者

金庸作品

金庸第三次轉變中,開始自覺地對其創作的武俠小說進行整理、修改,這是有必要性的。畢竟當時為了在報紙上連載,寫作非常匆忙,往往會造成一些遺憾,或者人物性格衝突,塑造單一,或者情節前後不符,敘述脫落,或者語言生硬僵化,言行不一……這些都在金庸大力二次創作之下,都得到了很好的改正。事實上,我們後來看到的金庸武俠小說,大抵都是其修整之後的作品,有許多已經與在報紙上所連載的大大不同。

可惜,什麼事情如果恰到好處,自然是皆大歡喜。但就像哲人所說:真理往前走上哪怕一小步,也會變成繆論。金庸對其小說大刀闊斧地修改的時候,有許多地方就像上面所說那樣,自然是不得不改動,比如當年倪匡的代筆之處;但又有許多地方卻改動得完全不合理性,出乎眾多讀者意料之外。

金庸:複雜的人性,或中庸主義及庸俗(世俗)哲學的集大成者

金庸

四、中庸最後到庸俗

《鹿鼎記》是金庸最後一部長篇小說,至於能否稱之為武俠小說,值得商榷。如果硬要說是,也不過是披著“武俠”外衣的“偽英雄主義”或“反英雄主義”小說。在這部小說裡面,金庸徹底暴露出了隱藏在其思想意識深處的所有的“陰暗面”——所以打上引號,一是強調,強調金庸或許揭露的是所有人性裡面的那部分卑鄙思想;二是說明,說明金庸思想裡面落後的、陰暗的、封建的那一部分意識,是真實存在的。

金庸小說裡面帶有強烈地西方人文主義思想,不知道其是否有意或無意,總之是一步步地解構著中華傳統文明,似乎想要壓榨出來其中隱匿著的那些“小”來。然而,如前撰述,金庸畢竟是受到多年正統中華文明古代思想影響的。他從小接受的仍是儒家思想教育,在骨子裡面帶著一種複雜的感官性能價值比。正是這種鮮明地價值比觀念,左右著金庸在塵世琢磨著種種利害關係,從而判斷、選擇以此來為自己獲取最大的利益。

當隨著金庸眼界慢慢地開闊起來,能夠逐漸接觸到外面的五彩繽紛世界,他的思想開始受到“西洋”的那一套價值觀念地影響。世界是複雜的,人性也是複雜的,所以才會在這個世界上產生各種所謂的“哲學家”及其他們那些繁瑣的“思想”或“主義”。然而,終歸到底,統而籠之,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思想”或“主義”,都可以簡單地大致上分析為三種:第一種,利他的;第二種,利己的;第三種,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可以理解為第一和第二兩種的混合,既沒有第一種的偉光正,也沒有第二種的卑瑣下。當然,還有最後一種誰也不利,狠起來連自己都下狠手的“人?”,所謂“損人不利己”的;這個就有點兒過分了,但是世上未嘗難免不會存在此種怪胎。

金庸:複雜的人性,或中庸主義及庸俗(世俗)哲學的集大成者

英雄不再

在《鹿鼎記》這部小說裡,彙集了金庸本人思想裡面所有落後的根源所在。如果詳細研讀,就會發現若干問題:

其一,仍有意識地對於所謂“聖明”的皇帝歌功頌德,片面為其尋找開脫解釋的理由,意識上無能力從“聖意”的隆恩之中走出來。金庸從原本的“英雄豪傑”、“江湖俠義”最終走向“天恩浩蕩”的另一個狹礙思想行為裡面。原來曾經的嘯傲草莽,終究還是不如跪伏之後的榮華富貴。

其二,瓦解正當的“英雄主義”,把其與所謂的“草莽主義”、“流寇思想”相等同,溶釋掉人在本質上應該堅持的正義之光。歷史就像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如何好看如何下手;歷史人物也同樣隨著“朝廷”的喜好與需要,而能夠隨時調整其位置或擺放的角度。

其三,片面讚揚或拔高了“流氓”、“屠狗輩”的本義,走向另外一個極端,讓自我陷入誤區,混淆是非,顛倒黑白,卻自以為其是“人性的”(實質上這本就是半瓶子西方哲學理論的“踐行者”們的共同錯誤釋義),實際上仍是“流氓的”,“反人性的”。到得今天,仍然有許多人無法理解或不願相信,西方哲學的文本思想本質上就是建立於“強盜邏輯”之上:為我所用,為我所有。通俗點兒講:天上地下,唯物獨尊!然後才是施捨給“小弟們”、“選民們”的“雨露均霑”。人性很複雜,西方那一套卻很簡單很實用,放大了人之獸性!

其四,雖然金庸本身作為一位“文人”而存在(其內心亦應是如此認為),但不知是不是已經見慣見多見夠“文人相輕”的緣故,“文人”道德及思想上的淪落成為其大量諷刺所在,雖是小說筆法卻如實驗證作者內心相關看法。然而,卻無意之中再次打了馬虎眼,忽略了“偽君子”與“真文人”之間人格區別。有意思的是,他對其曾經蒙受冤屈的祖先,或者自己欣賞的“文人”,卻很是大度,或釋曲,或頌揚。

歸根結底,金庸的確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在骨子裡終究烙印下了本民族文化裡許多落後的作派和作風,這些惡果被他在這部小說裡面展露無遺。

金庸:複雜的人性,或中庸主義及庸俗(世俗)哲學的集大成者

金庸

後記:

還是那句老話:人性是複雜的!所以孟子才說“性本善”,強調人要發現人性之中美好的一面,從而發揚光大,然後剋制內心的惡意;所以荀子才說“性本惡”,提醒人要關注人性之中醜惡的一面,然後懲戒改善,從而釋放內心的善意。這個世界上,原本是沒有什麼中庸的,如果有,也只是利益沒有達到最大化,還不足以吸引其作出最後地改變罷了。如果人間從此沒有是非對錯,那麼人性與獸性還有什麼區別?人之為人,正因為有人性的光輝籠罩著,才讓這個世界能夠有序地向著更高階段進化,沒有淪陷入黑暗統治的魔鬼地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