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5 曾紅極一時的“包山頭”養殖,現今卻銷聲匿跡,咋回事?

歲月如梭,改革開放幾十年以來,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廣大農民的生活更是上了幾個臺階,無論是住房還是傢俱,吃穿還是出行,都和城鎮毫無兩樣。這一方面得益於國家對三農政策的不斷傾斜,例如取消了幾千年的農業稅,不斷的增加農業補貼,建設各種民生民心工程。另一方面來自於農民的努力。例如許多農民紛紛湧入幾百公里,甚至幾千公里外的城市打工。

曾紅極一時的“包山頭”養殖,現今卻銷聲匿跡,咋回事?

特別是搞養殖的農戶,更是賺得盆滿缽滿的。記得大約在7,8年前,村民們開始承包魚塘,短短三五年的光陰,家家戶戶就把房子重新翻修並買了轎車。一時間,十里八鄉的村民都開始搞起了養殖,有養魚的,養羊的,養豬的,養牛的等等,凡是能養的基本上都想了個遍。養殖的技巧和方式更是層出不窮,而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包山頭”養殖。這也是農村最為流行的養殖方式。

何為包山頭養殖農民因地制宜,承包一個小山頭,在半山腰或者山腳用鐵絲網圍一圈,或者周圍種一些花椒樹,然後在圈的山頭裡搭上幾個圈舍,一個休息的地方即可。一個山頭的年租一年也就近千元,這可比蓋圈舍的租金便宜多了。農民可以一邊養殖,一邊種點果樹,在加上國家還會給予一些補貼,三份收入下賺的錢十分可觀!

曾紅極一時的“包山頭”養殖,現今卻銷聲匿跡,咋回事?

可就是這樣紅極一時的包山頭養殖,現今卻銷聲匿跡。大多數人寧願費事蓋圈舍,也不願再包山頭養殖了,那麼這到底是咋回事呢?後來和從事包山頭養殖的老農聊起來後,他也給出了以下3個解釋。

第一,之前到處是包山頭養殖,是因為有些人的出發點主要是獲取國家補貼作為利潤,獲得無息貸款。過程是包山頭、建養殖場、買牲畜(大部分是相互借牲畜)、驗收、領補貼。老薛也感慨“有的養殖場空蕩蕩的,僅有看門的人和看門狗”。現在國家加強了監督和管理。而對於這些沒有養殖技術,沒有經驗的人來說,自然不敢“攬瓷器活”了,否則不但賺不到錢還賠本了。

曾紅極一時的“包山頭”養殖,現今卻銷聲匿跡,咋回事?

第二,沒有眼光和時光。種養項目需要“兩光兩力”都具備才能成功。何為兩光?說的是眼光和時光,眼光是選準地址和項目,選錯了肯定會失敗(比如現在開始養鴨,自己所包在沒水的地方大,這樣一來就麻煩許多)。時光就是時間,種養項目往往要幾年的投入才能產生效益。兩力就是財力和人力,財力是投入的資本,沒有投入就沒有產出。人力包含體力和腦力,不要小看腦力(技術),它往決定成敗。

第三,規劃問題以及養殖問題;農村的大山養殖方便,但弊端就是交通不便,導致許多收購商不願冒著道路坎坷的風險,即使有人願意來收購,運輸成本也十分的大。飼養的價格也要不上來。還有就是,包山頭養殖面積比較大,很多人不會合理規劃,比如飼養週期長了,要做到以養足種,以種足養,做好短中長三期規劃,有計劃實踐自己,提高機械化和電孑信息化建設,開拓市場打造自己的品牌。

曾紅極一時的“包山頭”養殖,現今卻銷聲匿跡,咋回事?

正是由於以上三個原因,才導致紅極一時的包山頭養殖銷聲匿跡,那麼你對此包山頭養殖的前景怎麼看呢?你們那還有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