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安平融媒|「初心·故事」(七)他是"人民功臣",也是最可爱的"乐天派"

《初心·故事》系列短视频之七

人/物/档/案

安平融媒|「初心·故事」(七)他是"人民功臣",也是最可爱的"乐天派"

佟树山

1929年6月出生于安平县东羽林村,1945年参军,1951年入党;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曾参加解放北京、太原、兰州、宁夏以及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等重大战役。1955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第五预备学校学习;1956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锦州炮兵军事学校毕业。1964年转业,先后在安平县委、冀衡农场和衡水电池厂工作;1989年离休。

安平融媒|「初心·故事」(七)他是"人民功臣",也是最可爱的"乐天派"

峥嵘岁月永追忆

革命精神代代传

——专访90岁老兵、“人民功臣”佟树山

安平融媒|「初心·故事」(七)他是"人民功臣",也是最可爱的"乐天派"

74年前,他是16岁的热血男儿,不惧敌人的尖刀利炮,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毅然参军报国。战场上,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他冲锋在前、毫不退缩。为了抗击敌人、保家卫国,他随部队辗转多地,深入条件艰苦的大西北、挺进异国他乡朝鲜……危险吓不退他,苦难打不倒他。他就像一棵挺立的白杨树,让人感受到勇敢与坚强,以及永远乐观积极、蓬勃向上的生命力量!

虽已90岁高龄,他依旧能清晰顺畅地讲述那些革命往事,戎马倥偬的革命岁月已经深深地刻进他的脑海里,爱国为民的革命初心在他心中珍藏至今。“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今天让我们走近离休干部、曾荣膺“人民功臣”奖章的老兵佟树山。

1

传承红色基因 少年参军

安平融媒|「初心·故事」(七)他是"人民功臣",也是最可爱的"乐天派"

佟树山于1929年6月出生在革命老区安平县东羽林村。他有着天然的“红色基因”,父亲佟贺欣曾是村中第一批秘密入党的人。在那个当兵还不如要饭安全的年代,父亲却坚持让孩子们参军救国。佟树山在家排行老二,他的哥哥14岁参加八路军,跟着贺龙领导的120师去了延安。父亲则作为抗日家属主任,帮助抗日家属们解决生活上的问题和困难。

佟树山家是村里的堡垒户,经常有伤员、医护人员在这里躲避。当时吕正操率领的部队驻扎在东羽林村,他的警卫排长被日本鬼子俘虏到了东北,几经辗转,逃回了村中。佟树山的父亲冒着风险小心将其安置,在悉心照顾下,那位已经冻伤、十分虚弱的警卫员终于康复了。少年时,佟树山常常拿着药瓶,帮着给伤员清理伤口、抹药治疗。“村子里的堡垒户很危险,一旦被日本人知道了,全家都会被消灭。”佟树山回忆,“但是我们不怕,我们是革命家庭,要想尽一切办法为革命做贡献!”

1945年,16岁的佟树山虽未成年,但从小耳濡目染,被共产党员和抗日战士们的勇敢坚毅所感染,毅然参加了八路军,投身到了伟大的革命斗争中。

2战场出生入死 勇往直前

安平融媒|「初心·故事」(七)他是"人民功臣",也是最可爱的"乐天派"

革命的伟大,人人皆知,而革命的艰难,却只有真正参加过革命的人才能深刻地体会。

参军后,佟树山先做通信员。不久后日本投降,他已跟随野战部队到达了东北,接收了日本投降的武器。解放战争爆发后,佟树山参与了解放北京、太原、兰州、宁夏等重大战役。

1949年,佟树山跟随军队,长途跋涉,进入陕甘宁地区,准备解放大西北。他们翻越红军长征时走过的六盘山。那里没有人烟,没有食物。“当时,部队给每人发2斤馒头,2头大蒜。饿了只能就着蒜瓣吃一点馒头干,渴了就直接喝山沟里的水。”解放兰州时,早上五点天亮后,就要进行炮火准备。而作为骑兵通信员的佟树山则要在半夜出发,给驻扎在九龙山的师部送一封信。天下着小雨,佟树山不敢耽误一丝一毫,他骑着马,顺着村子走,看到村里有光亮的人家,就上门去打听。就这样,跑了上百里地,他终于把信安全送到了。兰州地处山区,易守难攻。佟树山跟着部队用大炮攻了几个回合才打下来。后来,佟树山又参加了解放宁夏的战役。

1950年,西北军政委员会向在解放大西北中做出贡献的人民解放军官兵颁发“人民功臣”奖章,佟树山荣列其中。1951年,他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安平融媒|「初心·故事」(七)他是"人民功臣",也是最可爱的"乐天派"


佟树山曾荣获的“人民功臣”奖章。

“打仗就是苦点,缺衣少吃。10月份发棉衣,5月份发单衣,一个人就一套,一直穿着。所以身上长虱子、疖子是免不了的。战斗激烈时,每个人发的粮食是一定的,是战备粮,再饿也不能随便吃,有专人定期过秤检查。”如今再忆起当年的艰难时光,佟树山有些“轻描淡写”。在他看来,战场出生入死,忍受寒暑饥饿,都无法阻挡革命人前进的脚步,而胜利也终将会到来。

3参加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当年在抗美援朝上战场上学的几句朝鲜语,老人记忆犹新。

解放宁夏之后,本计划在宁夏安定下来搞生产,然而,抗美援朝指示传来。为了保家卫国,佟树山于1951年跟着部队开赴前线。

佟树山所属部队入朝后,参加的是战况最为激烈残酷的、伤亡人员最多的第五次战役。佟树山回忆,在充满战火的异国他乡,时时处处存在着危险。入朝第三天时,他所在的炮兵指挥连行军一夜后十分疲惫,看见路边有十几间空着的房子,战友们就进去休息了一会儿。这时候,外面有两个朝鲜军人赶着大车路过,被美国的飞机发现了,遭受了疯狂射击,并累及了在旁边屋里的志愿军。敌军对着屋子扫射,志愿军当场死伤好几个。佟树山因为躲避及时,逃过了一死。“当时我觉得,肯定回不了国了。”佟树山说,“为了保卫国家,就得豁出命去,只有这样才能胜利。”

“抗美援朝的战场上,美国用的是先进的车载炮,由汽车牵引,志愿军用的是‘三八野炮’,是‘骡马炮’,由牲口牵引。咱们的骡马没地方放,只能在山里藏着。”回忆起战斗的艰辛与惨烈,佟树山感慨万千地说,“连队开始有12门炮,最后只剩下两门。”因为长时间与大炮为伴,爆炸的轰鸣声导致佟树山的一个耳朵渐渐失聪了。他的腿部也被敌人的炮弹炸伤了。但是,纵有千难万险,都动摇不了佟树山和战友们的坚强意志。

为了沟通方便,佟树山还学习了不少朝鲜话,老乡、大娘、站住、快跑、飞机来了、我们是志愿军等常用的词汇,他时至今日仍能清晰流利地说出来。1952年底,佟树山跟随部队从朝鲜回国。“大家都叫我们是最可爱的人,小孩子们常常跟在后面,亲切地喊 ‘志愿军叔叔’,我们都特别高兴、特别自豪!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佟树山骄傲地说。

4牢记革命初心 静享淡泊

安平融媒|「初心·故事」(七)他是"人民功臣",也是最可爱的"乐天派"

1964年,佟树山服从组织安排转业回到原籍。他先后在安平县委、冀衡农场和衡水电池厂工作。战斗时说战斗,建设时讲建设。无论到哪里工作,佟树山都积极乐观,带着火热的激情和干劲。他印象尤为深刻的是,1971年在冀衡农场任生产二队队长时,精心管理的一千多亩麦子收获了四十万斤小麦,创下了农场的产量纪录。

1989年,佟树山离休。如今,他和老伴在衡水市区居住,儿女们时常陪在身边,生活平淡而幸福。“以前我们的理想就是,现在受苦,将来能享福,能达到共产主义。现在目的达到了,国家安宁,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 每年国庆节,是佟树山格外重视的“大日子”,一家人经常去照相馆合影留念。虽今90岁高龄,他依然非常关心国家大事,每天准时收看新闻,听收音机,关注国内外的热点事件。生活中,他和老伴每天粗茶淡饭,保持着规律的作息,并注意锻炼身体,用老人自己的话说就是“简简单单,感恩知足!”

“以前,他给我讲过去的事,现在,他给我儿子讲。他常教育我们和孩子们,好生活来之不易,必须要格外珍惜,年轻人要有正能量。我们一定会把父亲的革命精神一代代传下去!”佟树山的女儿佟丽说。

安平融媒|「初心·故事」(七)他是"人民功臣",也是最可爱的"乐天派"

华北解放纪念章、解放西北纪念章、解放东北纪念章、抗美援朝纪念章、“人民功臣”奖章……在一个古色古香的木头盒子里,佟树山老人细心珍藏着曾荣获的12枚纪念章与奖章,以及一顶军帽、两对肩章、各种证书等。每当回忆起那炮火连天又激情燃烧的岁月,他就把盒子捧出来,小心翼翼地打开,久久地注视着……这里有一个老兵永远的荣耀与青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