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 傳統文化之滿煎糕

九幾年還在讀小學住在泉州洪瀨有個同學家裡做滿煎糕,每天放學路過煤爐上煎著飄香甜味的滿煎糕,我就特別羨慕我同學。現在可以天天吃了切沒有記憶中的那個味道。

|滿煎糕|

傳統文化之滿煎糕

滿煎糕上過“舌尖”,說它是名小吃絕不為過。吃起來口感鬆軟,黑芝麻、冬瓜、花生碎混合的飽滿夾層,被厚厚的皮包裹住,一口咬下去有股莫名滿足感,甜而不膩。

傳統文化之滿煎糕

它是泉州人的經典早點,平時配碗豆漿當早餐吃,不能更完美了!

據宋代嘉泰元年(1201年)居士張約齋《賞心樂事》記載:宋寧宗趙擴時期,正月孟春的杭州人就舉行"人日煎餅會"作為夜間活動。在這活動中的野炊"煎餅"應該就是"滿煎糕"的雛形。

但真正的"滿煎糕"的出現卻與清代左宗棠有關。咸豐五年(1855年)太平軍入福建時,左宗棠在馬尾創建造船廠,推薦漢人沈葆禎主持。為了使清兵吃飽且不擾民,他決定在煎餅上加以改進,利用福建盛產蔗糖及花生仁讓傳統鹹麵餅卷大蔥、沾辣椒變成甜食。於是,他把糖與花生仁碾碎,拌在已發酵鬆軟的煎餅卷內變成煎糕,使兵勇在海上練兵後更容易入口,更容易攜帶。宗親中也有至泉州清軍驛駐紮者,仍傳入"滿煎糕"為食。

光緒九年(1883年),左宗棠再次誓師福建。他派老部下王鑫之子王詩正組軍潛入臺灣,以對付在臺南的法軍,"滿煎糕"也隨王部傳入臺灣。

福建泉州最火的西街,過年期間這條街可是人來人往的,有本地的吃貨,也有很多遊客,場面十分熱鬧。

傳統文化之滿煎糕

傳統文化之滿煎糕

而在西街就有一種必吃的美食,那就是滿煎糕了,這是泉州的特色小吃,一條街上就屬這家店做的口味最正宗了,所以這生意也是很火爆的,想吃上一塊還得排隊半小時呢。其實這滿煎糕就是一種用麵粉做成的糕點,上面會撒芝麻花生紅糖,吃起來香甜可口,不管是當早餐還是小吃都是很不錯的。

傳統文化之滿煎糕

傳統文化之滿煎糕

看這家店滿煎糕基本上都是現做現賣的,因為滿煎糕根本做不夠賣,一出鍋就會被清空了,所以老闆都是用兩口鍋在交替的做著,當一口鍋的滿煎糕煎好的時候,就把另一口倒有面糊的鍋放上去煎,真是忙到根本停不下來啊。而這滿煎糕的製作過程還挺簡單的,把麵糊倒在鍋裡之後,撒上芝麻花生紅糖就可以開始煎了,最後這滿煎糕熟了還要蓋上蓋子去燜一會兒,這樣才能保證中間的麵糊也熟透了。

接著就可以把滿煎糕對摺起來,用刀平均切成五塊,然後一盒裝4塊賣20元,平均一塊滿煎糕就是5塊錢,你們覺得貴嗎?再來看看這滿煎糕,聞起來一股香甜的味道,拿在手上感覺很鬆軟,中間還能看到很多蜂窩孔,吃起來就像發糕,很好吃,要是早上吃一塊滿煎糕,配一杯熱豆漿,這感覺就很舒服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吃過滿煎糕呢?

用料

中筋麵粉 250克

傳統文化之滿煎糕

滿煎糕

白糖 80克

花生 50克

白芝麻 15克

蘇打粉 4克

泡打粉 5克

水 400克

摺疊

工具

平底不沾鍋

攪拌機

保鮮膜

摺疊

做法

花生炒熟去膜,用攪拌機打成較細的顆粒,或者直接磨麵粉狀均可。白芝麻也要事先炒熟。白糖同樣入攪拌機攪成糖粉,三種粉混合在一起製成餡料。

中筋麵粉和蘇打粉、泡打粉、酵母等粉類一起幹淨的粉盆裡混合均勻。

加入全部溫水,用手動蛋抽把粉類和溫水全部混合均勻,攪拌成看不見乾粉顆粒細膩的麵糊。

料理盆包上保險膜,室溫靜置1小時讓麵糊中的泡打粉、酵母等發揮發酵作用。

1小時後,火上放上乾淨的平底不沾鍋,(我沒有擦油,要擦一層薄油也可,煎出來比較漂亮)把麵糊再次攪拌後倒一些入平底不沾鍋中,麵糊不要倒太厚,能鋪滿鍋底就行。

鋪好麵粉後立即把餡料均勻的撒在麵糊上,然後蓋上鍋蓋,小火燜,待煎盤周圍冒氣後(約5分鐘)打開鍋蓋,用木鏟把滿煎糕對摺成半圓形,出鍋裝盤。

吃的時候直接切著吃就可以了。

摺疊

貼士

麵糊要靜置一小時為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