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是江蘇和安徽之間的歷史淵源深,還是江蘇和浙江之間的歷史淵源深?為什麼?

用戶59591683616


這個問題就像是在問,你是和兄弟親還是和鄰居親?歷史上江蘇和安徽同屬一家,雖然後來分家了,但江蘇應該和安徽歷史淵源更深。



提起江蘇省和安徽省的歷史淵源,就不能不提江南省。根據我瞭解的資料顯示,清朝江南省前身是明朝的南直隸省,設置於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省辦公地點在江寧(現南京市),轄區相當於現在的江蘇、上海、安徽。


圖片來自網絡
由於清朝初期,天下尚未統一,各種勢力鬥爭不斷,而作為滿清政府重要財庫和人才儲備基地的江南省,其穩定性對滿清政府的統治天下至關重要,因此,順治帝把江南省分而治之。

公元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江南省被一分為二,分為江蘇和安徽兩省,江蘇省名以江(寧)和蘇(州)而來,安徽省名以安(慶)徽(州)而來。江蘇省駐地在蘇州,而安徽省駐地在南京。

根據資料顯示,1760年(清乾隆25年),江蘇省府遷址南京,而安徽省府遷址安慶。至此,江蘇和安徽真正分家,直至今日。

而江蘇省和浙江省的歷史淵源來自揚州,古代揚州為華夏九州之一,而浙江和福建同屬古揚州,江蘇省淮河以南地區也古屬揚州。由於歷史朝代更迭,滄海桑田,演變成今日格局。
圖片來自網絡

綜上所述,我認為,雖然浙江和安徽都和江蘇的歷史淵源深厚,但江蘇和安徽歷史淵源應該更深厚一些,畢竟清朝時江蘇和安徽同屬一家,你們認為呢?

希望我的回答能給題主作為參考。


曾經6029059217


先說結論吧!我覺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江蘇與安徽的歷史和文化淵源要深於浙江。

首先,江蘇是個大雜燴省,蘇錫常地區,蘇州、常州都曾經是府。無錫是個異類,歷史上屬常州府管轄,新中國成立後很長一段時間屬蘇州地區管轄(期間,曾一度是蘇南行署區所在地,下轄鎮江地區、常州地區、蘇州地區、松江地區,後撤銷)。所以,蘇錫常地區連同太湖對岸的湖州,都應該同屬於吳越文化。我記得在莫干山看過:嘉興、湖州(習慣上稱之為浙北)等地跟越國關係並不大,到是很長時期裡蘇南、浙北是一家(以杭城北為界)。故歷史上稱蘇州為東吳,常州為中吳,湖州為西吳。

其次,或許是很多人認知中的一個誤解,誤以為“江浙”就是指江蘇浙江。其實,“江浙”的真正含義是長江浙水的簡稱。“江”是指長江,“浙”源自於浙水,浙水包括錢塘江富春江新安江,源頭在安徽徽州,“江浙”就是指從長江到浙水的這個地理區域。

第三,吳國和越國並不是並列的,吳越是百越的一支,生活在蘇南和浙北平原地區,相對應的是生活在山區的山越。春秋時期的吳越兩國就是因為同屬吳越文化,語言相同人種同源,所以才會有自認為正統,要兼併另外一國,所謂“相愛才會相殺”。

所以,文化上,蘇南(蘇錫常)會更親近浙江。

第四,吳文化與徽州文化在蘇皖兩省都只佔很小的比例。特別是吳文化,在江蘇省內只有極個別城市繼承,分別是蘇州,無錫,常州,還有鎮江和南通的小部分,泰州的極小部分。而絕大部分地區被江淮文化與中原文化主導。

第五,安徽的情況與江蘇類似,徽州文化只佔到小部分比例,甚至兩個省的省會與徽州和吳文化都不沾邊。因此,蘇皖兩省大部分地區文化都更為接近,而浙江卻與江淮,中原文化沒有太大關係。

第六,自古行政區域劃分都以山川為界,蘇北與皖北,蘇南與皖南,以長江為界,從來就分屬兩個區域。直到明太祖定都南京,這才使得現在的安徽和江蘇劃入同一政區。

第七,明清兩代,江蘇和安徽甚至同為一省,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江南省(南直隸),時間長達500餘年。雖然曾經浙江與江蘇部分地區也短暫的組成過“兩浙路”,但併入的僅僅是“蘇錫常鎮”地區,並非整個江蘇!

第八,要說淵源,以長江為分界,北則蘇皖深,南則江浙親。再看現在,江蘇省會南京被稱作“徽京”,原因是南京在經濟發展上也與安徽更加緊密,與浙江以及蘇錫常地區交往不多。


媒體人楊壯波的落腳地


明代因二次科舉中榜的全是浙江學子,朱元璋為制約浙江,對南京,淮河,江北地區經濟與文化扶貧需要,才從浙江把蘇州,無錫,常州,上海劃出的,搞了個南直隸,從此就有了江蘇省。

江南文化發源,精神核心還是在浙江,所以從區域上理解,蘇南,浙北是真正的江南,這沒錯。但江南吳越文化發源地是浙江,這是變不了的。

上海也是從明代開始從浙江的嘉興劃出,史料上有明確記載,明代的上海地方誌寫明,那時的上海人是以說嘉興話為榮,到今天,嘉興人去上海說自己家鄉話,上海只會問“儂啥噶區個。”

江蘇的蘇南從浙江劃出才多少年?從古至今蘇南一直深受浙江文明影響巨大。僅唐宋時,現在的蘇南屬二浙,你們不認字嗎?如再往遠說,國際唯一公認“世界二大農耕文明之一的,水稻文明發源”,就是浙江的"馬家浜"與“河姆渡文明"。"良渚文明與古都城“更是承前啟後形成完整的證據鏈,證明了"中華文明發源”。

民國政府定都南京對江蘇的文化復新影響至今還是很深,沒有那時的“中央大學”會有今天的“南京大學“嗎?飲水思源,好好學些歷史,中國歷史上最富最有文化的不是江蘇,別把蘇北也混淆成江南了。


鶴林雨露3


這個問題太難回答,因為江蘇,安徽與浙江三省,本來就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

但是小鳥認為江蘇還是應該與安徽更親。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不防從歷史與文化的角度來探討一下。

首先,江蘇與浙江都有一部分地區處於吳越文化帶地區。吳越本為一族(百越族),但又有本質的區別,也可以說曾經是兩個單獨的文化體系。



吳文化歷史更長,可以追溯到一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三山文化,發源地在太湖流域,也就是現在的蘇錫常。而越文化同樣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發源地在浙北紹興杭州一帶。勾踐破吳後,兩種文化才逐漸融合。


(吳語分部區)

而如今的蘇浙,或者說蘇南與浙北,雖然語言相似,但行事風格上仍有較大的區別。浙北地區保留了較多的百越質樸、悍勇和進取的心理特徵,一種多少帶有野性成分的精神氣質,蘇南地區則較為平和,與徽州文化的性格比較接近。其實,如今的浙北地區,古越人的比例已經很小很小了,而大多數為吳人的後裔,只是保留了越人的部分性格與習俗。而大部分越人已南遷至浙南與閩北地區,為甌越與閩越,因此如今的浙江人和福建人“勇闖天涯”的性格極為相似。有興趣的可以自行搜索《越人南遷》資料,這裡不多闡述。

而徽州文化的前身卻和越文化是同宗,或者說是越文化的一個分支,直到秦漢時期才被中原文化影響。但徽州地區後期由於地理或者政治原因,與吳地接觸較多,逐漸被吳人同化,然而身上的百越特質逐漸削弱,屬於中原文化和吳文化的緩衝地帶,自成一派。



(徽派建築)

其實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吳越是同胞,也是世仇,吳徽是遠親,徽越是近親!(這裡的“徽”指的是徽州文化,不是廣義的“徽文化”)

大家注意了!至此為止,小鳥文中提到的一直都是“吳”、“越”和“徽州”,並不是江蘇,浙江,與安徽!

題主的問題是江蘇省與安徽浙江兩省的關係,並不是蘇南,浙北與皖南的關係。那我們就不得不提位於長江以北的“江淮文化”與“中原文化”。



(江蘇省三種文化分佈,粉色為吳文化區)

眾所周知,吳文化與徽州文化在蘇皖兩省都只佔據很小的比例。特別是吳文化,在江蘇省內只有極個別城市繼承,分別是蘇州,無錫,常州,還有南京,鎮江和南通的一部分,泰州的極小部分。而絕大部分地區被江淮文化與中原文化主導。安徽情況則與江蘇類似,徽州文化只佔到小部分比例,甚至兩個省的省會與徽州和吳文化都不沾邊。因此,蘇皖兩省大部分地區文化都更為接近,而浙江卻與江淮,中原文化沒有太大關係。

明清兩代,江蘇和安徽甚至同為一省,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江南省(南直隸),時間長達500餘年。雖然曾經浙江與江蘇部分地區也短暫的組成過“兩浙路”,但併入的僅僅是“蘇錫常鎮”地區,並非整個江蘇!反觀當今,江蘇省會南京在經濟發展上也與安徽更加緊密,與浙江以及蘇錫常地區交往不多。

(明清兩代的行政建制:江南省)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江蘇與安徽的歷史淵源或者文化淵源要較深於浙江。


城市控


忍不住也要說兩句,有什麼好黑安徽的,這三省中安徽,江蘇都是兩河三分,古代冷兵器時代長江是最好的防禦帶,所以必須有“江東”一說,皖南和蘇南浙北本就一體,同處長江中下游平原,是人為分割。你所說“江浙”從狹義來說是不含蘇北和浙南的,浙南也是閩南語區。古代“江浙”也等同於“江東”一帶,長江在安徽蕪湖向北流。說古國,周春秋江南還都沒有一個像樣的國,戰國時小國林立數不勝數,只是說皖北近中原,皖南又處吳楚分界線戰亂就多。你說的也僅僅戰國這段時期,樓上有說皖和蘇是雙胞胎我比較認同,在中國歷史近一百年前海權不重要的時候,皖和蘇從地理上最接近,轄內兩河三分,在中國地圖上這兩地相似度我說最高,皖北蘇北、皖南又以蕪湖為界同蘇南浙北文化語言相通,皖南以安慶,黃山(古徽州)和現在的江西婺源一代又是一體。只是近代海權興起,沿海發展快過內地所以皖,蘇才差距越來越大。長三角古來就一家,以北長江沿線上海南通揚州等至皖蕪湖市,南至杭州,的三角區才是最純的長三角,皖北蘇北浙南都不算。


楓羽13


江蘇是一個在經濟、文化上較為割裂的省份,所以你猛不丁地問它和安徽淵源深還是和浙江淵源深,肯定會引起爭論。正如這個題目下眾多回答,莫衷一是,證明大家各有各的說道,各有各的理論。

但如果你把江蘇內部,按照經濟、文化分一下,就會豁然開朗。

江蘇北部,尤其是徐州、連雲港等地,與山東更有淵源

徐州、新海連市(即連雲港市)一度屬於魯中南行署管轄,沛縣、豐縣、華山縣、銅山縣、邳縣、贛榆縣、東海縣,均隸屬於山東。所以現在網上才常有這樣一個問題:

從這些爭論中我們即可看出,蘇北的確是和山東淵源較深的。而魯南地區的臨沂、濟寧,地域廣大,與蘇北更無山川阻隔,路徑可以直達,距離又很近,所以口音、文化、風氣上,是很接近的。

江蘇南部,與浙江北部更有淵源

蘇南是一個非常發達的經濟圈,本質上是靠長江入海口發展起來的,起先是蘇州、揚州的發達,隨後因入海口三角洲的推進,經濟中心就接著轉移到了上海(情況類似於山東黃河入海口新興城市東營,但黃河遠不比長江)。然而蘇南依然依靠東部近海以及長江之利,發展成了一大塊經濟重鎮。正是怕這片區域尾大不掉,如果再和安徽劃歸一體,怕是有人藉著這麼一塊地方做大,對朝廷不利,所以才進行的切割。

有錢就看不起人。

這是全人類的性格。

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帶的城市,往往瞧不起周遭,強行劃歸一體,就會形成大內鬥省。蘇南的當然瞧不起蘇北的,浙北的也瞧不起浙南的。而當有某個地方經濟近似而文化不同時,則更是爭鬥不休。

江蘇目前與安徽的聯絡大半歸功於省會南京,南京劃分上當然不是安徽省會,但功能上它就是安徽省會

眾所周知,南京是江蘇省會,但蘇南人往往開玩笑說不知道南京是本省省會,原因是蘇南各市經濟實在是很發達,南京的省會城市首位度非常非常低,因此沒什麼好承認的,南京也吸引不了蘇南其他地方的人力資源和其他資源。但是,南京對安徽來講卻不一樣。南京周遭的安徽人口,想要尋求發展,當然是往南京跑的(自然也有很多去蘇南)。

需知,政區可以用線條劃分,但經濟、文化是無法一刀切割的。莫說是一個省的很多市,就是同一個市區內,經濟、文化不一樣,也會形成鮮明的鄙視鏈。

例如青島的鄙視鏈是這樣的:

  • 市南 > 嶗山 > 市北 >李滄 > 黃島 >城陽 > 膠南 > 即墨 >膠州 > 萊西 > 平度

蘇州的鄙視鏈是這樣的:

  • 園區 > 姑蘇區 > 新區 >吳中區 > 相城區 > 吳江區

上海的鄙視鏈是這樣的:

  • 靜安 > 黃浦 > 徐匯 > 長寧 > 浦東 >虹口 > 楊浦 > 普陀 >閔行 > 寶山 >嘉定 > 青浦 > 奉賢 > 崇明 > 金山

所以說,淵源是有的,但也就是略加一提,沒什麼可多說的。就跟足球似的,找到淵源了,然後呢?


豆子人民藝術家


這個問題就相當於說江浙滬皖三省一市的歷史淵源

首先,皖北和蘇北都是淮海文化,蘇南和皖南還有浙江以及上海都是大吳越文化圈,當年清政府為了避免江南省過去強大,而進行人為的文化差異拆分,這也造就了兩個省省內文化的不認同,徽京也由此而來,因為江蘇省名取自江寧府(南京)和蘇州府,安徽省名取自安慶府和徽州府(黃山),但是安徽省政府一開始也在江寧,所以也就造成了南京對安徽的向心力非常強,而蘇南經濟一直位居全國前列,所以蘇南和南京不對付,加上近代上海的強大,浙商的走遍全國,吳越文明又走向了再一次的輝煌,所以這個問題再次出現,就是蘇南與上海浙江的向心力更強,而皖南也是如此,今天杭州下屬的老嚴州府三縣,即淳安桐廬建德,在古代也是受徽州文化影響很深的地方,而皖北以及蘇北則明顯與魯南形成了淮海文化圈,這一區域徐州的影響力非常大

所以,江蘇和浙江和安徽都親近,道理則很簡單,蘇南曾經屬於兩浙行省,古揚州之地,而後來則同與蘇北同屬江南省


逐夢星辰丶


我的答覆是江蘇和淅江走的近。不單是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主要是語言與生話習俗,在外互見很親,都稱半個“老鄉”。而安徽雖早與江蘇同省,但他受南京影響較大,他們對南京親近,卻與江蘇其他地方疏遠,似乎不搭界了。反之江蘇除揚州鎮江親南京之外,其他地市都稱南京為“徽京”,甚至把南京人稱之為“安徽人”,似乎與江蘇不搭界。因為南京的語言與習俗與安徽大致相同。可想而知南京在江蘇的地位與作用了。江蘇一般辦事購物都奔上海,上海自然成為江蘇的領頭羊了。


江東漁夫


蘇、皖、浙三省同處華東,屋搭山地連邊,草連莖、樹連根。幾千年的歷史雖也曾爭爭鬥鬥、分分合合,但總的說來,這三省地緣文化在全國最為親近。若要再分出密疏,應該是江、浙兩省更為親和,尤其蘇南與浙北,並不以省界為鴻溝。為什麼呢?

有許多人會說,吳、越春秋時二地鬥得你死我活;而蘇、皖在明清五佰餘年還同屬南直隸、江南省。蘇、皖應比江、浙更親近呀。這個理由不錯,但真正恆量二地間淵源關係的親、疏,應以民間的交往為主要依據。

1.蘇、皖雖歷史上曾同屬於江南省,但幾百年來,東、西兩地各自為政。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二地民間交往僅以邊界的市、縣為主,即點狀交往。如蘇北主要以徐州與皖北鄰市、縣的交往。徐州與蕭、碭原為一家,徐州與淮北、宿州關係也不借,宿州因此被稱為"南徐州";蘇南主要以南京。南京地理位置深入安徽,與皖南的馬鞍山、滁州、蕪湖交往密切,被稱"徽京"也是有道理的。而蘇南及沿江、沿海的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通、鹽城,與浙北民間的交往則是帶狀、片狀交往,接交面要廣得多、寬得多、深得多。

2.由於隋開鑿了大運河,漕運如今天的高速鐵路。加深了運河沿線城市民間的接觸。所以淮安、揚州、泰州三市應該與浙江聯繫更為緊密。

3.吳、越歷史上雖然鬥得你死我活,但民間交往從未間斷過。兩地地緣文化相通。如:方言相近、風俗習慣相仿、居民愛好相似,並不以省界為鴻溝受到阻隔。兩地城市歷來被人相提並論: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生在杭州、吃穿到蘇州;蘇州、常州、湖州並稱"浪下三吳";湖州與蘇錫常共享太湖,世世代代和平共處;僅以地方戲劇為例,全國300餘劇種,蘇南人就是偏愛越劇,而蘇南的崑曲、評彈、錫劇,浙北人也都能接受;大運河更象一條項鍊,把蘇、浙許多城市串聯到了一起。

4.連雲港、宿遷兩市因地理位置偏北,兩市民間與山東關係更親近,對皖、浙一視同仁。

5.綜上所述江蘇十三市中:二個親皖、九個親浙、另二個皖、浙一視同仁。從少數服從多數來推定,則江蘇對皖、浙,應是江、浙淵源關係更深。

所以想想《父母愛情》中的江德華。她雖與安傑是一家子的親姑嫂,為什麼反與鄰居王秀娥關係更親近。以致在王秀娥病故後,不顧一切地要嫁給老丁,去替王秀娥照顧三個沒母的幼小孤兒。這就好理解了。


福榮


這個問題是個偽命題,江蘇、安徽、浙江都具有多樣性,沒法混為一談。

古代中國劃分政區,為了不使地方獨大,通常會把文化相近的區域分開,例如川文化的漢中劃給陝西,楚文化的信陽劃給河南等等,其中最典型的是江蘇和浙江,明清時期僅蘇南一帶就貢獻了稅入的四成,如果再把浙江加進去,中央政府就不用玩了。

江蘇的蘇南,浙江的中北部,還有古徽州的一塊,地理上都連成一片,所以語言文化比較相近,古代屬於吳越文化圈,方言為吳儂軟語,可這樣一塊地區,歷史上卻從來沒有被劃分到同一個行政區內,這就是我上面講的原因,封建皇權不會容忍任何分裂因素的存在。

江蘇的中部和安徽的大部,都屬於江淮文化圈,方言為江淮官話,歷史上這兩個地區曾經同屬江南省,康熙拆江南省時,如果按地理文化區分,照道理應該蘇中皖北分在一起,蘇南徽州分在一起,但也是因為上面的原因,導致了江蘇和安徽的出現。

至於蘇北的徐州、連雲港,其實從文化習俗、語言上來講都應該屬於山東文化,至於為什麼不劃在山東而放在江蘇,也應該是中央集權政府怕山東太大的緣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