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是江苏和安徽之间的历史渊源深,还是江苏和浙江之间的历史渊源深?为什么?

用户59591683616


这个问题就像是在问,你是和兄弟亲还是和邻居亲?历史上江苏和安徽同属一家,虽然后来分家了,但江苏应该和安徽历史渊源更深。



提起江苏省和安徽省的历史渊源,就不能不提江南省。根据我了解的资料显示,清朝江南省前身是明朝的南直隶省,设置于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省办公地点在江宁(现南京市),辖区相当于现在的江苏、上海、安徽。


图片来自网络
由于清朝初期,天下尚未统一,各种势力斗争不断,而作为满清政府重要财库和人才储备基地的江南省,其稳定性对满清政府的统治天下至关重要,因此,顺治帝把江南省分而治之。

公元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江南省被一分为二,分为江苏和安徽两省,江苏省名以江(宁)和苏(州)而来,安徽省名以安(庆)徽(州)而来。江苏省驻地在苏州,而安徽省驻地在南京。

根据资料显示,1760年(清乾隆25年),江苏省府迁址南京,而安徽省府迁址安庆。至此,江苏和安徽真正分家,直至今日。

而江苏省和浙江省的历史渊源来自扬州,古代扬州为华夏九州之一,而浙江和福建同属古扬州,江苏省淮河以南地区也古属扬州。由于历史朝代更迭,沧海桑田,演变成今日格局。
图片来自网络

综上所述,我认为,虽然浙江和安徽都和江苏的历史渊源深厚,但江苏和安徽历史渊源应该更深厚一些,毕竟清朝时江苏和安徽同属一家,你们认为呢?

希望我的回答能给题主作为参考。


曾经6029059217


先说结论吧!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江苏与安徽的历史和文化渊源要深于浙江。

首先,江苏是个大杂烩省,苏锡常地区,苏州、常州都曾经是府。无锡是个异类,历史上属常州府管辖,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属苏州地区管辖(期间,曾一度是苏南行署区所在地,下辖镇江地区、常州地区、苏州地区、松江地区,后撤销)。所以,苏锡常地区连同太湖对岸的湖州,都应该同属于吴越文化。我记得在莫干山看过:嘉兴、湖州(习惯上称之为浙北)等地跟越国关系并不大,到是很长时期里苏南、浙北是一家(以杭城北为界)。故历史上称苏州为东吴,常州为中吴,湖州为西吴。

其次,或许是很多人认知中的一个误解,误以为“江浙”就是指江苏浙江。其实,“江浙”的真正含义是长江浙水的简称。“江”是指长江,“浙”源自于浙水,浙水包括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源头在安徽徽州,“江浙”就是指从长江到浙水的这个地理区域。

第三,吴国和越国并不是并列的,吴越是百越的一支,生活在苏南和浙北平原地区,相对应的是生活在山区的山越。春秋时期的吴越两国就是因为同属吴越文化,语言相同人种同源,所以才会有自认为正统,要兼并另外一国,所谓“相爱才会相杀”。

所以,文化上,苏南(苏锡常)会更亲近浙江。

第四,吴文化与徽州文化在苏皖两省都只占很小的比例。特别是吴文化,在江苏省内只有极个别城市继承,分别是苏州,无锡,常州,还有镇江和南通的小部分,泰州的极小部分。而绝大部分地区被江淮文化与中原文化主导。

第五,安徽的情况与江苏类似,徽州文化只占到小部分比例,甚至两个省的省会与徽州和吴文化都不沾边。因此,苏皖两省大部分地区文化都更为接近,而浙江却与江淮,中原文化没有太大关系。

第六,自古行政区域划分都以山川为界,苏北与皖北,苏南与皖南,以长江为界,从来就分属两个区域。直到明太祖定都南京,这才使得现在的安徽和江苏划入同一政区。

第七,明清两代,江苏和安徽甚至同为一省,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江南省(南直隶),时间长达500余年。虽然曾经浙江与江苏部分地区也短暂的组成过“两浙路”,但并入的仅仅是“苏锡常镇”地区,并非整个江苏!

第八,要说渊源,以长江为分界,北则苏皖深,南则江浙亲。再看现在,江苏省会南京被称作“徽京”,原因是南京在经济发展上也与安徽更加紧密,与浙江以及苏锡常地区交往不多。


媒体人杨壮波的落脚地


明代因二次科举中榜的全是浙江学子,朱元璋为制约浙江,对南京,淮河,江北地区经济与文化扶贫需要,才从浙江把苏州,无锡,常州,上海划出的,搞了个南直隶,从此就有了江苏省。

江南文化发源,精神核心还是在浙江,所以从区域上理解,苏南,浙北是真正的江南,这没错。但江南吴越文化发源地是浙江,这是变不了的。

上海也是从明代开始从浙江的嘉兴划出,史料上有明确记载,明代的上海地方志写明,那时的上海人是以说嘉兴话为荣,到今天,嘉兴人去上海说自己家乡话,上海只会问“侬啥噶区个。”

江苏的苏南从浙江划出才多少年?从古至今苏南一直深受浙江文明影响巨大。仅唐宋时,现在的苏南属二浙,你们不认字吗?如再往远说,国际唯一公认“世界二大农耕文明之一的,水稻文明发源”,就是浙江的"马家浜"与“河姆渡文明"。"良渚文明与古都城“更是承前启后形成完整的证据链,证明了"中华文明发源”。

民国政府定都南京对江苏的文化复新影响至今还是很深,没有那时的“中央大学”会有今天的“南京大学“吗?饮水思源,好好学些历史,中国历史上最富最有文化的不是江苏,别把苏北也混淆成江南了。


鹤林雨露3


这个问题太难回答,因为江苏,安徽与浙江三省,本来就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但是小鸟认为江苏还是应该与安徽更亲。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不防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来探讨一下。

首先,江苏与浙江都有一部分地区处于吴越文化带地区。吴越本为一族(百越族),但又有本质的区别,也可以说曾经是两个单独的文化体系。



吴文化历史更长,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三山文化,发源地在太湖流域,也就是现在的苏锡常。而越文化同样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发源地在浙北绍兴杭州一带。勾践破吴后,两种文化才逐渐融合。


(吴语分部区)

而如今的苏浙,或者说苏南与浙北,虽然语言相似,但行事风格上仍有较大的区别。浙北地区保留了较多的百越质朴、悍勇和进取的心理特征,一种多少带有野性成分的精神气质,苏南地区则较为平和,与徽州文化的性格比较接近。其实,如今的浙北地区,古越人的比例已经很小很小了,而大多数为吴人的后裔,只是保留了越人的部分性格与习俗。而大部分越人已南迁至浙南与闽北地区,为瓯越与闽越,因此如今的浙江人和福建人“勇闯天涯”的性格极为相似。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搜索《越人南迁》资料,这里不多阐述。

而徽州文化的前身却和越文化是同宗,或者说是越文化的一个分支,直到秦汉时期才被中原文化影响。但徽州地区后期由于地理或者政治原因,与吴地接触较多,逐渐被吴人同化,然而身上的百越特质逐渐削弱,属于中原文化和吴文化的缓冲地带,自成一派。



(徽派建筑)

其实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吴越是同胞,也是世仇,吴徽是远亲,徽越是近亲!(这里的“徽”指的是徽州文化,不是广义的“徽文化”)

大家注意了!至此为止,小鸟文中提到的一直都是“吴”、“越”和“徽州”,并不是江苏,浙江,与安徽!

题主的问题是江苏省与安徽浙江两省的关系,并不是苏南,浙北与皖南的关系。那我们就不得不提位于长江以北的“江淮文化”与“中原文化”。



(江苏省三种文化分布,粉色为吴文化区)

众所周知,吴文化与徽州文化在苏皖两省都只占据很小的比例。特别是吴文化,在江苏省内只有极个别城市继承,分别是苏州,无锡,常州,还有南京,镇江和南通的一部分,泰州的极小部分。而绝大部分地区被江淮文化与中原文化主导。安徽情况则与江苏类似,徽州文化只占到小部分比例,甚至两个省的省会与徽州和吴文化都不沾边。因此,苏皖两省大部分地区文化都更为接近,而浙江却与江淮,中原文化没有太大关系。

明清两代,江苏和安徽甚至同为一省,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江南省(南直隶),时间长达500余年。虽然曾经浙江与江苏部分地区也短暂的组成过“两浙路”,但并入的仅仅是“苏锡常镇”地区,并非整个江苏!反观当今,江苏省会南京在经济发展上也与安徽更加紧密,与浙江以及苏锡常地区交往不多。

(明清两代的行政建制:江南省)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江苏与安徽的历史渊源或者文化渊源要较深于浙江。


城市控


忍不住也要说两句,有什么好黑安徽的,这三省中安徽,江苏都是两河三分,古代冷兵器时代长江是最好的防御带,所以必须有“江东”一说,皖南和苏南浙北本就一体,同处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人为分割。你所说“江浙”从狭义来说是不含苏北和浙南的,浙南也是闽南语区。古代“江浙”也等同于“江东”一带,长江在安徽芜湖向北流。说古国,周春秋江南还都没有一个像样的国,战国时小国林立数不胜数,只是说皖北近中原,皖南又处吴楚分界线战乱就多。你说的也仅仅战国这段时期,楼上有说皖和苏是双胞胎我比较认同,在中国历史近一百年前海权不重要的时候,皖和苏从地理上最接近,辖内两河三分,在中国地图上这两地相似度我说最高,皖北苏北、皖南又以芜湖为界同苏南浙北文化语言相通,皖南以安庆,黄山(古徽州)和现在的江西婺源一代又是一体。只是近代海权兴起,沿海发展快过内地所以皖,苏才差距越来越大。长三角古来就一家,以北长江沿线上海南通扬州等至皖芜湖市,南至杭州,的三角区才是最纯的长三角,皖北苏北浙南都不算。


枫羽13


江苏是一个在经济、文化上较为割裂的省份,所以你猛不丁地问它和安徽渊源深还是和浙江渊源深,肯定会引起争论。正如这个题目下众多回答,莫衷一是,证明大家各有各的说道,各有各的理论。

但如果你把江苏内部,按照经济、文化分一下,就会豁然开朗。

江苏北部,尤其是徐州、连云港等地,与山东更有渊源

徐州、新海连市(即连云港市)一度属于鲁中南行署管辖,沛县、丰县、华山县、铜山县、邳县、赣榆县、东海县,均隶属于山东。所以现在网上才常有这样一个问题:

从这些争论中我们即可看出,苏北的确是和山东渊源较深的。而鲁南地区的临沂、济宁,地域广大,与苏北更无山川阻隔,路径可以直达,距离又很近,所以口音、文化、风气上,是很接近的。

江苏南部,与浙江北部更有渊源

苏南是一个非常发达的经济圈,本质上是靠长江入海口发展起来的,起先是苏州、扬州的发达,随后因入海口三角洲的推进,经济中心就接着转移到了上海(情况类似于山东黄河入海口新兴城市东营,但黄河远不比长江)。然而苏南依然依靠东部近海以及长江之利,发展成了一大块经济重镇。正是怕这片区域尾大不掉,如果再和安徽划归一体,怕是有人借着这么一块地方做大,对朝廷不利,所以才进行的切割。

有钱就看不起人。

这是全人类的性格。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带的城市,往往瞧不起周遭,强行划归一体,就会形成大内斗省。苏南的当然瞧不起苏北的,浙北的也瞧不起浙南的。而当有某个地方经济近似而文化不同时,则更是争斗不休。

江苏目前与安徽的联络大半归功于省会南京,南京划分上当然不是安徽省会,但功能上它就是安徽省会

众所周知,南京是江苏省会,但苏南人往往开玩笑说不知道南京是本省省会,原因是苏南各市经济实在是很发达,南京的省会城市首位度非常非常低,因此没什么好承认的,南京也吸引不了苏南其他地方的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但是,南京对安徽来讲却不一样。南京周遭的安徽人口,想要寻求发展,当然是往南京跑的(自然也有很多去苏南)。

需知,政区可以用线条划分,但经济、文化是无法一刀切割的。莫说是一个省的很多市,就是同一个市区内,经济、文化不一样,也会形成鲜明的鄙视链。

例如青岛的鄙视链是这样的:

  • 市南 > 崂山 > 市北 >李沧 > 黄岛 >城阳 > 胶南 > 即墨 >胶州 > 莱西 > 平度

苏州的鄙视链是这样的:

  • 园区 > 姑苏区 > 新区 >吴中区 > 相城区 > 吴江区

上海的鄙视链是这样的:

  • 静安 > 黄浦 > 徐汇 > 长宁 > 浦东 >虹口 > 杨浦 > 普陀 >闵行 > 宝山 >嘉定 > 青浦 > 奉贤 > 崇明 > 金山

所以说,渊源是有的,但也就是略加一提,没什么可多说的。就跟足球似的,找到渊源了,然后呢?


豆子人民艺术家


这个问题就相当于说江浙沪皖三省一市的历史渊源

首先,皖北和苏北都是淮海文化,苏南和皖南还有浙江以及上海都是大吴越文化圈,当年清政府为了避免江南省过去强大,而进行人为的文化差异拆分,这也造就了两个省省内文化的不认同,徽京也由此而来,因为江苏省名取自江宁府(南京)和苏州府,安徽省名取自安庆府和徽州府(黄山),但是安徽省政府一开始也在江宁,所以也就造成了南京对安徽的向心力非常强,而苏南经济一直位居全国前列,所以苏南和南京不对付,加上近代上海的强大,浙商的走遍全国,吴越文明又走向了再一次的辉煌,所以这个问题再次出现,就是苏南与上海浙江的向心力更强,而皖南也是如此,今天杭州下属的老严州府三县,即淳安桐庐建德,在古代也是受徽州文化影响很深的地方,而皖北以及苏北则明显与鲁南形成了淮海文化圈,这一区域徐州的影响力非常大

所以,江苏和浙江和安徽都亲近,道理则很简单,苏南曾经属于两浙行省,古扬州之地,而后来则同与苏北同属江南省


逐梦星辰丶


我的答复是江苏和淅江走的近。不单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主要是语言与生话习俗,在外互见很亲,都称半个“老乡”。而安徽虽早与江苏同省,但他受南京影响较大,他们对南京亲近,却与江苏其他地方疏远,似乎不搭界了。反之江苏除扬州镇江亲南京之外,其他地市都称南京为“徽京”,甚至把南京人称之为“安徽人”,似乎与江苏不搭界。因为南京的语言与习俗与安徽大致相同。可想而知南京在江苏的地位与作用了。江苏一般办事购物都奔上海,上海自然成为江苏的领头羊了。


江东漁夫


苏、皖、浙三省同处华东,屋搭山地连边,草连茎、树连根。几千年的历史虽也曾争争斗斗、分分合合,但总的说来,这三省地缘文化在全国最为亲近。若要再分出密疏,应该是江、浙两省更为亲和,尤其苏南与浙北,並不以省界为鸿沟。为什么呢?

有许多人会说,吴、越春秋时二地斗得你死我活;而苏、皖在明清五佰余年还同属南直隶、江南省。苏、皖应比江、浙更亲近呀。这个理由不错,但真正恒量二地间渊源关系的亲、疏,应以民间的交往为主要依据。

1.苏、皖虽历史上曾同属于江南省,但几百年来,东、西两地各自为政。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二地民间交往仅以边界的市、县为主,即点状交往。如苏北主要以徐州与皖北邻市、县的交往。徐州与萧、砀原为一家,徐州与淮北、宿州关系也不借,宿州因此被称为"南徐州";苏南主要以南京。南京地理位置深入安徽,与皖南的馬鞍山、滁州、芜湖交往密切,被称"徽京"也是有道理的。而苏南及沿江、沿海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盐城,与浙北民间的交往则是带状、片状交往,接交面要广得多、宽得多、深得多。

2.由于隋开凿了大运河,漕运如今天的高速铁路。加深了运河沿线城市民间的接触。所以淮安、扬州、泰州三市应该与浙江联系更为紧密。

3.吴、越历史上虽然斗得你死我活,但民间交往从未间断过。两地地缘文化相通。如:方言相近、风俗习惯相仿、居民爱好相似,並不以省界为鸿沟受到阻隔。两地城市历来被人相提並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生在杭州、吃穿到苏州;苏州、常州、湖州並称"浪下三吴";湖州与苏锡常共享太湖,世世代代和平共处;仅以地方戏剧为例,全国300余剧种,苏南人就是偏爱越剧,而苏南的昆曲、评弹、锡剧,浙北人也都能接受;大运河更象一条项链,把苏、浙许多城市串联到了一起。

4.连云港、宿迁两市因地理位置偏北,两市民间与山东关系更亲近,对皖、浙一视同仁。

5.综上所述江苏十三市中:二个亲皖、九个亲浙、另二个皖、浙一视同仁。从少数服从多数来推定,则江苏对皖、浙,应是江、浙渊源关系更深。

所以想想《父母爱情》中的江德华。她虽与安杰是一家子的亲姑嫂,为什么反与邻居王秀娥关系更亲近。以致在王秀娥病故后,不顾一切地要嫁给老丁,去替王秀娥照顾三个没母的幼小孤儿。这就好理解了。


福荣


这个问题是个伪命题,江苏、安徽、浙江都具有多样性,没法混为一谈。

古代中国划分政区,为了不使地方独大,通常会把文化相近的区域分开,例如川文化的汉中划给陕西,楚文化的信阳划给河南等等,其中最典型的是江苏和浙江,明清时期仅苏南一带就贡献了税入的四成,如果再把浙江加进去,中央政府就不用玩了。

江苏的苏南,浙江的中北部,还有古徽州的一块,地理上都连成一片,所以语言文化比较相近,古代属于吴越文化圈,方言为吴侬软语,可这样一块地区,历史上却从来没有被划分到同一个行政区内,这就是我上面讲的原因,封建皇权不会容忍任何分裂因素的存在。

江苏的中部和安徽的大部,都属于江淮文化圈,方言为江淮官话,历史上这两个地区曾经同属江南省,康熙拆江南省时,如果按地理文化区分,照道理应该苏中皖北分在一起,苏南徽州分在一起,但也是因为上面的原因,导致了江苏和安徽的出现。

至于苏北的徐州、连云港,其实从文化习俗、语言上来讲都应该属于山东文化,至于为什么不划在山东而放在江苏,也应该是中央集权政府怕山东太大的缘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