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 喝的是粥,养的是健康,品的是中国文化!

粥的六大益处

喝的是粥,养的是健康,品的是中国文化!

自古以来,“粥”是中国广大地区居民喜爱的主食形式之一,《周书》说“黄帝始烹谷为粥”,表明中国人民食粥的历史十分久远。

喝的是粥,养的是健康,品的是中国文化!

“粥”意为何?

粥有稠厚、稀薄之不同,在古代,其名称也有别。《广雅》称粥之厚者为“鬻”。然而,鬻还有卖、买、养育、炫耀等含义。

喝的是粥,养的是健康,品的是中国文化!

食粥六益

喝的是粥,养的是健康,品的是中国文化!

食粥之益处,清代黄云鹄《粥谱》说:一省费,二津润,三味全,四利膈,五易消化。其实,从更广的角度而言,粥食至少有六方面的意义和作用,也就是说六大功能,即敬老、节约、救荒、疗疾、养生、美食。

粥之一义——敬老

《礼记·月令》记载:“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汉书·武帝纪》载:“民年九十以上,已有受粥法。”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政府规定:供应粥食作为奉养年老寿高者的一种福利。然而,后来此种规定未能得到切实贯彻,《汉书·文帝纪》载:“诏曰:今闻吏禀,当受鬻者,或易陈粟,岂称养老之意哉!”指出操办煮粥人员作弊把储存多时的陈旧老米取代新米煮粥供应寿高老人,已失去尊老、养老的原意。

喝的是粥,养的是健康,品的是中国文化!

粥之二义——节约

人们长时期以粥代替饭食,其节约意义不言而喻。

清代进士阮葵生(1727-1789)在其《茶余客话》中引录明代诗人张方贤《煮粥》诗:

煮饭何如煮粥强,好同儿女细商量。

一升可作三升用,两日堪为六日粮。

有客只须添水火,无钱不必做(一作问)羹汤。

莫嫌淡薄少滋味,淡薄之中滋味长。

此诗既咏吟食粥之节约意义,同时还赞美食粥之滋味。

喝的是粥,养的是健康,品的是中国文化!

从另一角度而言,食粥与家贫有密切联系。宋代秦观《春日偶题呈钱尚书》:“日典春衣非为酒,家贫食粥已多时”的诗句。黄云鹄《粥谱·序》中所说的“吾乡人讳食粥,讳贫也”,意思是说有的人忌讳说自己和家人食粥,怕别人看不起,都是穷困人家食粥度日实情之写照。

粥之三义——救荒

历史上,由于旱灾、水灾、虫灾以及战乱等,导致粮食歉收的情况累有发生,对于灾民、难民的慈善措施之一,首先要解决其饥馑,而供应粥食则是最为简捷的应急办法,对此,中国历代史书及文献有颇多记述。

喝的是粥,养的是健康,品的是中国文化!

《南齐书·刘善明传》:刘善明家有积粟,因青州饥荒,躬身饘粥,开仓以救乡里,幸获全济。人名其家田曰“续命田”。所谓“躬身饘粥”,是说亲自煮稀饭。《明史·蔡清传》引述林希元《荒政丛书》所载,嘉靖八年(1529)救荒“六急”之一为:“垂死贫民急饘粥”。明代耿橘《荒政要览·条议荒政煮粥》提到:荒年煮粥,全在官司处置有法,就村落散设粥厂。而《明史·王宗沐传》还详细列出“赈粥十事”。可见,粥食对于荒年灾民赈饥,作用极大。

粥之四义——疗疾

食粥疗疾,历代文献均有不少记述。

两千年前,《黄帝内经的《素问·玉机真脏论》记载说:“浆粥人胃,泄注止,则虚者活。”所谓“泄注止”,是说止住泄泻。被尊为“医方学之祖”的汉代名医张仲景,高度赞赏食粥辅助疗病之效,他在《伤寒论》第一首方剂“桂枝汤方”中即提出:“(桂枝汤)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喝的是粥,养的是健康,品的是中国文化!

《伤寒论》

明代韩愗《韩氏医通》记述了他采用食粥疗病的验案:“一人淋,素不服药,予教以专啖粟米粥,绝他味,旬余(病)减,月余痊。”引文中的“淋”字,中医学的含义为小便涩痛或小便滴沥不尽。古代中医还把粥食作为患病初愈者促使进一步康复的食疗。明代名医吴有性在《温疫论》中,力主:“…大病之后,客邪新去,胃口方开,宜先与粥食,次糊饮,次糜粥,次稀饭,尤当循序渐进。”清代医家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称许:“病人、产妇,(粳米)粥养最宜,以其较籼为柔,较糯不黏也。”如将米与不同的药物或食物合煮成各种药粥、菜粥则疗病作用更广更大,清代医家章穆《调疾饮食辩》说:“粥能滋养,虚实百病固己。若因病所宜,用果、菜、鱼、肉及药物之可入食料者同煮食之,是饮食即药饵也,其功更奇更速。”

喝的是粥,养的是健康,品的是中国文化!

粥之五义——养生

食粥不仅能疗疾,而且还可养生,这是中国古人又一宝贵认识和经验。

北宋诗人张耒《粥记》写道:“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良。”南宋诗人陆放翁的《食粥》诗中,对粥的养生之功说得更加明白:“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清代养生家曹庭栋在其《养生随笔》中,大为推崇食粥的养生价值,认为“粥能益人,老人尤宜”,故主张老人应把粥品作为常食,并且,他特在书中列出了具有养生疗病作用的粥品一百种。

粥之六义——美食

中国地域辽阔,各族习俗不尽一致,各地民间用米配以各种食物、果子合煮成的粥品,五花八门,名目繁多,诸如赤豆粥、绿豆粥、红枣粥、苡仁粥、莲子粥、花生粥、甘薯粥、韭菜粥、羊肉粥、鱼生粥、海参粥、腊八粥…它们有的是美味小吃,有的则兼有美食、美容、健身作用,真是风味纷呈,功效各异,不胜枚举。

喝的是粥,养的是健康,品的是中国文化!

中国古人在煮粥和食粥的历史中,还有过某些轶闻趣事。

话粥轶事

白居易受赏”防风粥“

古代文献里,谈及白居易受赏赐“防风粥”之事。《金銮记》说,白居易任职于翰林院时,皇帝曾赐他“防风粥一瓯,食之口香七日”。吃过防风粥之后,“口香七日”,显然是过分夸张了。不过,既然防风粥能被皇帝作为赏赐之品,表明此粥之非同寻常。

喝的是粥,养的是健康,品的是中国文化!

白居易

李勣念姊“煮粥焚须”

《新唐书·李勣传》也记述一则煮粥的故事。

据载,唐代大将李勣晚年服侍患病的姊姊,亲手为姊煮粥,但因李勣长期军旅与做官,对煮粥炒菜之类家务十分生疏,并且自己年事已高,煮粥时不留神,自己的长须竟然被炉火焚及,李勣的姊姊知悉后,即戒止李勣以后不可再为姊煮粥了,李勣回答说:“姊多疾,而勣且老,虽欲数进粥,尚几何?”坚持继续煮粥侍候姊姊。

喝的是粥,养的是健康,品的是中国文化!

李勣 煮粥焚须

因此,后人把兄弟姊妹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喻为“煮粥焚须”,此历史名人煮粥之佳话,也因之成为富含深意的成语。

范仲淹”断齑食粥“忧天下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也有一则十分感人的食粥故事。

他的少年与青年时期,都是在清贫生活和刻苦攻读中度过,在此期间,他每日三餐吃的常是腌菜粥。据《范仲淹年谱》载,他二十二岁时,读书于长白山,每天把粥盛于一器皿内,午餐吃一半,早、晚餐为另一半。菜则是“断齑(此处指腌菜)数茎,入少许盐以啖之,如此者三年”。

喝的是粥,养的是健康,品的是中国文化!

范仲淹

范仲淹二十七岁时,就学于南都学舍,仍然以腌菜粥度日。有一“留守”官之子也就学于此,目睹范仲淹之苦况,回家禀告父亲,其父即把官府饭菜嘱儿子带去送给范仲淹。但范仲淹始终不碰这些饭菜。“留守”的儿子见此情后,对范仲淹说:我父亲听说你很清苦攻读,特让我带可口的饭菜赠送你,而你一直不肯吃,是否“以相浼(含义“沾污”)为罪乎”?范仲淹深表谢意地回答:“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之已久,今遽(此处含义“突然”)享盛馔,后日岂能啖此粥乎!”他正是为了日后自己仍能吃得起苦,所以没有接受“留守”赠送的美食。

从这点也可看出,范仲淹后来的成就和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世名言,同他青少年时期清贫生活和刻苦奋斗的磨炼,不无密切的渊源。

“啜粥声闻”济黎民

中国古人食粥历史中,还有一则故事:相传周代周宣王年代(公元前827一公元前782年),有一年发生天灾,粮食歉收,一位大臣在自己住家院子里,架起了大锅,熬煮了大量糜粥,除了自己全家老少食用,还救济周围灾民到他家院子里食粥解饥,由于众多人同时一起喝粥,据说喝粥的声响,远在几里外都能隐约听到。

喝的是粥,养的是健康,品的是中国文化!

此故事所说几里外能听到众多的人聚在一起喝粥的响声,显然是太夸张了,但由此而衍生的“啜粥声闻”的典故,却成为中国古代人民食粥的一桩趣闻!

——摘自《民以食为天——百种食物漫语》

喝的是粥,养的是健康,品的是中国文化!
喝的是粥,养的是健康,品的是中国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