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关于清朝的闭关锁国,其实历史书一直说错了,这才是晚清的真相

一直以来,中国的历史教育中有个说法是清朝“闭关锁国”,好像大清国一直是关着门发展,与世界各国不往来似的。这个判断再推导下去,就是“满清误我三百年”,清朝要为中国落后负责任之类了。其实,清朝二百六十余年的历史中,并不是真的完全闭关锁国的,对外贸易一直都有,而且外贸额度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小。

大多数人都知道广州的一口通商,以及广州的十三行特许贸易制度。其实,除了广州之外,中国对外贸易还有其他的枢纽地区,毕竟广州只是对欧美和东南亚贸易的枢纽,中国与北方邻国也是有贸易往来的。有清一代,中国最重要的北方陆上邻国就是俄罗斯,中俄边贸在清帝国外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关于清朝的闭关锁国,其实历史书一直说错了,这才是晚清的真相

广州的十三行贸易

中俄边贸的枢纽不在中国境内,而在俄罗斯境内一个叫做恰克图的小城。恰克图在今天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是一个临近蒙古国的城市。历史上的恰克图由新城和旧城组成。旧城位于俄罗斯境内,称恰克图;新城位于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境内,内地商人俗称买卖城,清朝官方文件则称恰克图,今称阿尔丹布拉克,位于蒙古国乌兰乌德和乌兰巴托之中点,地理位置优越,有“朔漠之间一都会”之称。恰克图和买卖城虽分属两国,但如同一城,双方商人可自由来往,进行贸易活动。

清王朝入关之际,俄罗斯帝国也开始了远东经营,最终两个帝国在东北亚相遇,冲突之后 达成了一定的妥协。康熙二十八年( 1689年)七月,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不仅规划了两国的东段边界,而且在其第五款规定了中俄双方的通商事宜。在这个条约框架,中俄两国开始了贸易往来。

关于清朝的闭关锁国,其实历史书一直说错了,这才是晚清的真相

中俄《尼布楚条约》

康熙时代的中俄贸易算是起步了,后来到了雍正年间,双方贸易进一步制度化。雍正五年(1727年)七月,中俄两国政府经过多次协商,签订了《布连斯奇条约》,基本上划定了清朝蒙古地区与俄国的边界线。雍正五年九月,中俄双方在此前条约基础上,又签订《恰克图条约》,其中涉及内容很多,有划界,有宗教,有司法,其中当然也包括贸易问题。这个条约的第四款属于经济贸易方面内容,具体规定有:

俄国每三年来华贸易一次,人数不超过200人,并免除关税;中俄双方在边界处的尼布楚、楚鲁海图、恰克图设点互市“除两国通商外,两国边境地区之零星贸易,应于尼布楚、色楞格两处,选择妥地,建盖房屋,以准自愿前往贸易者贸易”,允许官商和私商在尼布楚、色楞格两地开设通商口岸进行贸易活动。

关于清朝的闭关锁国,其实历史书一直说错了,这才是晚清的真相

《布连斯奇条约》

雍正六年( 1728年)八月,恰克图市场首次开市,开始了长达近两个世纪之久的边境贸易。随着中俄边贸的开始和发展,尼布楚、楚鲁海图地处偏僻,慢慢就被放弃了,恰克图的地位却日渐重要。恰克图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距多伦、张家口、归化、北京、天津等地也较近,于是恰克图成为清朝中后期中俄经济贸易往来的最主要渠道。

既然成为边贸枢纽,就需要设立管理机构。清朝“驻有护军统领一名、士兵三十名”,设在买卖城的司官称扎尔固齐,初始任期二年,后改为三年,由理藩院选派,负责边市贸易、民事纠纷、治安越界等有关事务。俄国方面也设有军政官员,“大尉一名、士兵三十名”。

随着中俄恰克图贸易的发展,为加强对边境事务的控制,两国政府又进一步改革了管理机构。清政府于1762年设“置库伦办事大臣二人”,负责北方边境事务,其中也包括边贸管理。俄罗斯一方的边贸管理也在升级,1774年俄方在恰克图设立了市议会。从这点可以看出,即便是沙俄专制帝国,也还是有一定欧洲议会政治传统的,尤其是对商人政治权力和参政意愿的承认。

关于清朝的闭关锁国,其实历史书一直说错了,这才是晚清的真相

恰克图的俄国商人

恰克图中俄边贸原本应该是免税贸易,在最初双方的条约规定中,双方都应该是免税的。起初,清政府遵守规定,不向本国商人征税。但是,后来在乾隆十七年的时候,清政府在中国内地通往俄罗斯、外蒙等地的某些地方设立税关,征收商品税,这有点像近代的厘金,当时最主要的税关就是张家口税关。

至于俄罗斯方面,一开始就没有遵守免税约定。恰克图贸易之始,俄方在恰克图就建有税卡房屋。俄国方面不但征收关税,而且税率很高。18世纪以前,俄国商人的货物,大部分是25%的税率,皮货、牲畜和食品征23%的税,俄国工业品的税率则是18%。

关于清朝的闭关锁国,其实历史书一直说错了,这才是晚清的真相

恰克图

工业品的相对低税率,说明俄国此时对本国工业发展的鼓励。另外,俄国还有一部分特定的免税商品,譬如“书籍、印刷纸、信纸及除土布之外的各色各样的俄国布”。

从两个国家商品税率政策的不同可以看出,俄国的贸易管理水平还是高于清政府的,差异化税收政策正体现了俄国的产业发展战略。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恰克图的中俄贸易是以货物互换贸易为主,也就是以货易货的贸易为主。在中俄双方商人进行贸易的时候,先各自给自己的货物定价,然后按对等之价易货。

清朝货物所定之价为银若干两,俄国货物之价为若干银卢布,一两银等于一个银卢布。贸易虽以银子为计算单位,但双方并不是真的用银子交易,银两只不过是价值的尺度。

关于清朝的闭关锁国,其实历史书一直说错了,这才是晚清的真相

中俄贸易图

中俄双方的商人都是在本国政府相关部门获取特许执照才能去恰克图进行贸易。在中国,这种特许称之为“照票”制度,商人从内地运输货物到边境买卖城,在出关口时,向把守关口的将军领取理藩院的部票,部票开列商人姓名、货物数目、前往地点、启程日期等。待商人抵库伦时,库伦办事大臣衙门检验其部票和货物是否相符,若相符,发与执照。到买卖城之后,贸易司官再行检验,如无库伦发给的执照,不准入市。同样,在俄罗斯那边的商人一样需要向本国政府主管部门领取许可证。恰克图贸易初始“俄国商人没有布霍尔茨发的证件,任何人不得出境。”

关于清朝的闭关锁国,其实历史书一直说错了,这才是晚清的真相

恰克图的茶叶市场

在恰克图贸易时代,俄国人输入到中国的商品起初主要是毛皮和欧洲的呢绒纺织品,19世纪20、30年代之后,占据主要的则是俄国本国产的呢绒,这体现了俄国纺织工业的发展。中国商人输入到俄国的主要商品则是中国传统的拳头产品——茶叶。在中俄茶叶贸易中,山西商人的地位是独占性的,几乎垄断了当时的中俄茶叶贸易。

中俄恰克图贸易的繁荣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叶,随着俄国在中国开辟的其他贸易据点的发展,恰克图的衰落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