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宋代廣東這支“摧鋒軍”與“岳家軍”有何淵源?

在廣東的歷史上,有過這樣一支軍隊。它曾短暫歸於“軍神”岳飛麾下,繼而入粵,成為總部初在廣州,後在韶州,與南宋王朝共始終的一支獨立部隊。在百年軍史中,它戰功赫赫,並在抗元戰爭中綻放出最後的光輝,它就是“摧鋒軍”。學者評價,經過百年新陳代謝,能保持旺盛鬥志和強悍戰鬥力的軍隊,在廣東古代軍事史上,唯有“摧鋒”一軍而已。就憑這一點,它的傳奇經歷就值得為我們今天所銘記。

宋代广东这支“摧锋军”与“岳家军”有何渊源?

資料圖

摧鋒軍建造廣州修城磚

千年風雲激盪,能留到今天的摧鋒軍遺物,著實不多。好在在廣州博物館,藏有南宋時摧鋒軍所造廣州修城磚二方。其上鐫刻銘文,一曰“端平三年摧鋒軍監造廣州修城磚”,一曰“寶祐甲寅摧鋒軍修城磚”。按廣州博物館副研究館員陳鴻鈞的說法,前者為上世紀二十年代,廣州因修馬路而大拆城牆,為好古者搜得;後者於1972年,廣州越華西路宋子城牆基考古發掘所得。

殘磚斷瓦,本是最易遭人忽視的尋常之物。但如果沒有這有心人的偶然發現,我們斷無法穿越千年,感觸到那位不知名摧鋒軍戰士的氣息。這就是歷史在不經意處,給人的小小安慰吧。

摧鋒軍為南宋時諸多地方軍種之一,主要服役於時廣南東路。奇怪的是,這支歷史綿長的部隊,在《宋史·兵志》中並無專門記載。但南宋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對之有一段概要性的記錄:“殿前司摧鋒軍者,舊以廣東多盜,使統制官韓京戍梅、循以彈壓。紹興末,移其半三千人戍荊渚。隆興二年,王宣、鍾玉作亂,覆命摧鋒軍往捕。其半今存,凡三千四百人分屯廣東諸州縣鎮共二十處。”

今天我們能找到的其他有關摧鋒軍的記載,大多也是這樣簡略而零散。大概只有最有心的人,才能從分散在無數古籍中的零星細節中,勾勒、還原出一支早已消散在風中的百年強軍的軍威與軍魂。

廣東古代史學者汪廷奎,曾對摧鋒軍的始末進行了系統梳理,使我們能有幸得見其面貌之一斑。他這樣評價:“摧鋒軍不但是南宋廣東的最精銳的軍隊,而且也為北宋廣東的禁兵和將兵所不及……摧鋒一軍,經百餘年新陳代謝、長期存在,且能保持鬥志,則更為廣東古代軍事史上所僅見。”

宋代广东这支“摧锋军”与“岳家军”有何渊源?

寶祐甲寅摧鋒軍修城磚

上馬治軍下馬安民一代名將育成鐵軍

在南北宋交替之際,最有名的一個名字,毫無疑問是岳飛。摧鋒軍與這位大宋第一名將,有過一段短暫的交集。依汪廷奎先生所言,“南宋初年,整個南方處於動亂狀態,廣東亦然”。紹興二年(1132)廣東兵禍最嚴重之時,本地唯一的正規軍,設立於北宋神宗朝的五千餘人編制的“東南第十一將將兵”只剩下不足千人。幸好岳飛及時擊破曹成部大股兵匪,且於第二年討平從江西來的諸部,廣東才轉危為安。饒是如此,過於薄弱的兵力仍使得廣東屢次向宋廷奏請增兵,以強化本地防衛。紹興四年(1134)三月,宋廷派“湖南安撫司後軍統制韓京,充廣東兵馬鈴轄,以所部屯廣州。”這就是後來的“摧鋒軍”。

韓京是河東(山西)人,“以忠義起上黨”,後來領兵湖南。岳飛討曹成時被劃歸岳家軍,當時麾下大約有三千人。由於被岳飛挑選去一部分精壯人馬,韓京繼續留在湖南補充兵員。奉調廣州時,部隊又恢復到約三千人的規模。紹興六年(1136),這支部隊正式更名為“摧鋒”,並將統制司移到韶州。因為從這裡向東北至西北一帶多盜匪的山區派兵較為近便,且韶州是提刑司所在地,便於提刑對摧鋒軍統制的節制。

終南宋一代,摧鋒軍的規模也不斷變化,最高時達到七八千人。其部隊風貌,也經歷了一個蛻變和發展的過程。

汪廷奎指出,韓京初到廣東時,還保存不少“恃恩不法”的壞習氣,由於安撫使連南夫對他多加勸誘啟導,他於是改過自新,專注於建功立業。他在治軍方面非常有一套,摧鋒軍在他的調理下,在人員選拔、物質待遇、軍事訓練方面均有過人之處,因此格外勇悍善戰,在平定盜匪作亂,恢復社會安定方面,與福建左翼軍、江西右翼軍並稱“天下之冠”。在番號初建的四五年內,是摧鋒軍打仗最頻繁、戰績最輝煌的時期。當時廣東各地,特別是山區盜匪四起,韓京在數年內擊破大盜七十餘屯,威震嶺南。由於軍功卓著,加之治民有功,宋廷授予他更多的權限。摧鋒軍一度馳騁於廣東、江西、福建的廣大範圍內。

韓京的治民,被評論為“大有功於民”。他曾擔任循州知州。循州所轄,包括今惠州市、河源市、汕尾市、梅州市的大部分地區。他發動軍民清理殘破之處,恢復城鄉基礎設施,蓋起的民房更多達“數千百楹”。通過大規模的建設,解決了相當部分群眾的居住問題。

1149年,宰相秦檜因擔憂韓京在廣東統兵過久難以節制,令人將之勸退。張寧成為摧鋒軍最高長官。在他之後,摧鋒軍的指揮權限被削弱,兵力也逐次抽調至廣西、湖北等地,廣東本部的力量漸漸單薄。

宋代广东这支“摧锋军”与“岳家军”有何渊源?

韓京像

有著極強忠義精神和決絕的戰鬥意志

摧鋒軍入粵之初,以北方人為主。但在長期的戰鬥和發展中,本地人逐漸佔了主流。他們既熟悉嶺南的山水氣候,又有對本鄉本土的深厚情感,所以有著極強的忠義精神和決絕的戰鬥意志。

南宋鹹淳十年(1274),元大舉伐宋,勢如破竹。十一月,宋廷“詔天下勤王”。摧鋒軍統制方興親自率領駐紮在粵北韶州一帶的摧鋒軍,至江西與文天祥的勤王部隊會合北上。第二年,在救援常州城的戰鬥中,包括這批摧鋒軍在內的廣東、江西兵被元軍擊敗,加之友軍救援不力甚至有意傾軋,極少倖存。有史料記載方興在之後的崖山戰中死節。文天祥曾在《思方將軍》詩中寫道:“始興溪子下江淮,曾為東南再造來。”“始興溪子”即指廣東勤王兵。

德佑二年六月,元將呂師夔遣將黃世雄、梁雄飛進逼廣州。廣東安撫使徐直諒命李性道率領摧鋒軍及水軍拒敵。在廣州西部的石門,李性道面對規模龐大的元軍亂了分寸。摧鋒軍將領,南海人黃俊建議趁元軍零亂,兵分兩翼繞道敵軍之後去進攻。李性道不從。元軍列陣進攻,只有黃俊率所部摧鋒軍奮力迎敵,其他人畏縮不前,導致全軍潰敗。元軍進入廣州後,李性道等都先後投降,黃俊不屈就義。

另一位摧鋒軍將領馬發在潮州也寫下了壯烈一幕。在知州逃跑的情況下,他在潮州一帶統領軍民與元軍周旋。1278年,元軍二度包圍潮州。馬發堅守孤城,在元將唆都日夜急攻之下堅守一月有餘。誰料叛軍引元兵進入潮州東城。馬發只得收攏殘部百餘人入子城拒守,又堅守了兩天,指揮剩餘百姓從韓江撤走,全家自殺殉國。潮州是宋最後一座陷落的州城。汪廷奎先生評價:“馬發守潮州是南宋廣東抗元最壯烈的事蹟之一,與他共患難至死不降的,當然首先是屯駐潮州由他長期統帶的摧鋒軍戰士。”摧鋒軍直到最後落幕之時,仍然堪稱廣東戰鬥力最強的部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