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如何理解《故鄉》課文裡,“我”和閏土相互之間的複雜感情?

騎蝸牛走高速


【“情感大師”魯迅筆下的閏土與迅哥的人生重逢不如意】

魯迅先生是個極其重情義的人,其內心情感和他的出眾才華一樣 極其豐富細膩,而不只是個勇於吶喊的鬥士,這一點我們在讀《故鄉》這篇小說時就可以強烈地感受到,尤其是他筆下的迅哥與閏土重逢時錯綜複雜的情感交織,活脫脫地把骨子裡的那種懷舊感和多愁善感描寫得淋漓盡致。

在《故鄉》裡,魯迅以“我”第一稱謂來敘述回鄉處理家事時發生的故事,依楊二嫂見面時的叫法,“迅哥”就是“我”的小名。迅哥回到闊別二十多年的家鄉,一開始就毫無欣喜,反而十分鬱悶,“沒有什麼好心緒”,按理說,變賣舊家產異地發展本是很正常的事,何以如此悲觀呢?迅哥解釋說,“我們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經賣給別姓了,必須趕在正月初一以前交屋,永別了熟識的老屋,遠離了熟識的故鄉,搬家到我謀食的異地去”,從中看出他對兒時的家鄉和變賣的老屋有著依依不捨的情感,以至於令他萬分傷感,魯迅一下子把筆下的迅哥性格中的多愁善感勾勒了出來。

而閏土的出現對迅哥來說是個意外,讓迅哥的內心前後經歷了嚮往重逢、失落、總結、同情、再寄希望的幾起幾浮。

在和母親聊天時獲知閏土想在他搬家前見上一面,勾起了迅哥對二十多年前的一段美好時光的回憶,從這個回憶中我們卻發現,迅哥與閏土二人並非從小就聚在一起玩耍的小夥伴,他倆其實只有過僅有的一段短暫交往,當時迅哥家裡的幫工介紹了自己的兒子閏土過來幫忙看管祭器,倆孩子由此認識,共同度過了快樂的“正月”時光,“可惜正月過去了,閏土須回家去,我急得大哭,閏土也躲在廚房裡,但終於被他父親帶走了。他後來託他的父親帶給我一包貝殼和幾隻好看的鳥毛,我也曾送他一兩次東西,但從此沒有再見面”。兒時短暫的一段往事卻叫迅哥人到中年也未曾淡忘,美好的回憶讓迅哥非常向往與閏土的再度重逢。

他們的第二次見面就在迅哥回鄉搬離老宅前,但這次見面把迅哥內心產生強烈的落差,將往事的美好記憶徹底擊碎,讓迅哥失落沮喪不已。闊別二十多年後,閏土的言談舉止盡顯貧困潦倒和自卑,全然沒有半點當年那個帶著銀項圈在沙灘上的少年郎的精氣神,迅哥一聲“閏土哥”卻換來閏土卑微恭敬的“老爺”相稱,二人彼此頓然產生了陌生感以及厚厚的隔閡。此時此景物是人非,昔日清純早日逝去,少兒時代未曾有的階層劃分在成人世界裡體現得如此明顯。

迅哥不由得分析閏土為何日子過得如此不堪?“多子、苛稅、饑荒…”,其實,光看一條“多子”——生育六個孩子,就可以想象,中年閏土是個對生活缺乏計劃的人,苦逼日子固然有社會環境原因,但必然有個人因素。

懷舊和善良喚起迅哥母子對閏土的同情和幫助,凡不搬走的傢俱任由閏土挑選相贈,這點扶貧物資雖不能讓閏土脫貧,但這份情意撫慰在炎涼世態中尤顯珍貴!

迅哥離開家鄉時,對閏土的現狀並不釋懷,他從侄兒宏的問話中寄希望於下一輩人重新開始,過上好日子,魯迅先生不愧大手筆,結尾一句“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既是對筆下的迅哥閏土改變命運的期盼,同樣也感化著我們這些芸芸眾生。 (宋振江 3月3日)


一線宋振江律師團


好像是從小學課本上讀到的《故鄉》,那時候讀到的是閏土愉快的少年和潦倒的中年,而待我稍稍經歷人事變遷,漸漸懂得了閏土和魯迅之間的複雜感情。曾經的小夥伴被生活淘洗或裝扮後,終於成了讓你陌生得不得不客氣,或者無意中不知哪句就會讓對方受傷的人。

我初中就讀的是普通班,等到中考後至少有一半同學都不再讀高中了。我們一群人嘻嘻哈哈地互相寫同學錄、贈送照片、一起拍合影,道別的時候熱熱鬧鬧,當時都覺得各奔東西沒什麼不好。有的去了職業學校,有的直接工作了,我和另一些同學去了新學校新班級,曾經一個班的同學都很自然地進入了新環境。

有天媽媽讓我去超市買豆腐,看著僅剩的那塊有點大了,我就對一旁的售貨員說了聲:“能不能把這塊給我切三分之一。”“顯擺你學過數學是吧?”熟悉的聲音但是很冷的語調。我抬頭,發現是初中同班的一位同學。我頓時不知接什麼話好,楞了好久,然後訕訕地用手比劃了下:“麻煩從這切一下”。隨後,拿好豆腐逃離現場。我不知道該怎麼形容那種感覺。我們曾是一個班的同學,在我印象裡她並不是會以這種語氣拋出這種話的人,分開不到一年,就讓我如此陌生。我們互相不過一句話出口,卻好像帶著銳利的尖角。高一時,我進的是尖子班,排名在班級後面,那正是我心理落差極大的時期,令我對諸事都非常敏感。那天的這一經歷,讓我很長一段時間都不願去那家超市,不想見到那位同學。

少年時,閏土和“我”的感情沒有摻雜其他東西,不知道階級是怎樣的鴻溝,能玩到一塊就是好夥伴。小孩子的世界單純美好,不知戰亂與饑荒,要擔憂的事情沒有,雪地捕鳥、月下刺猹,有趣的事情很多。中年時,深冬裡,“我”專為告別老屋而來,見到的是故鄉的蕭索,印證的是內心的悲涼。而灰黃臉、深皺紋、渾身瑟縮的閏土也有他自己的際遇。所以,毫不意外,兩個各在過去三十年裡經歷了人生種種的兒時玩伴,相逢時再無曾經的熟悉感。

那些因為一場同學聚會而建起的微信群,在聊完同窗時的種種趣事後,終歸於沉寂。我們和曾經夥伴的重逢,也只能燃起一朵小小的火花,再不知從何說起。


張晴柔


潤土胡亂地吞嚥了幾口糠菜饃,抽身要往外跑,他爹吼了一句“往哪去,坐下好好吃飯”,潤土不情願地坐下“找小周捉蛐蛐去,他上午說好的”。潤土他爹“人家是大戶之弟還要讀書,將來有大出息,要中個秀才舉人什麼的,你天天找他玩,老太爺要煩棄的”。潤土“我也要讀書”,潤土他爹“你不是那塊料,咱家從你祖爺輩都是貧農,沒有上過學的,好好練就一把力氣,長大扛活幸許能當個夥計頭,下午上山砍柴去,”。潤土皺了皺眉想,那小周子捉蛐蛐還不如自己捉的多,憑什麼他當秀才舉人,自己只能當工頭。

“潤土”老爺家小周子還是喊上門,潤土借出門迎接之機還是和小周子玩去了。小周子口袋裝得零食餅乾巧克力糖潤土見都見過,還好,小周每次吃都分給他一點,潤土滿心的喜悅,感恩周家小少爺,對小周的話也是言聽計從,潤土和小周從此儼然也成了僕主關係。做小週一生的隨從成了潤土的理想,想小周所想聽小周所使,看眼目而行漸漸讓潤土找到了自己價值,以後成為周家夥計頭似乎有可能。

小周結束私熟學習,離開了故鄉,去了大城市做大學問去了,去開創那個有意義的魯訊時代了。潤土長高了長壯了,可是伴隨成長的小周卻不在身邊了,一切沒了頭緒,在周家是做著人人可替代的雜活,沒有人願意給句好聲氣。潤土辭工了,在家聽候那裡僱短工,一年一年湊著餬口。

小周來家了,此刻已是大名鼎鼎的魯訊魯大人,反正閏土這樣認為,少爺是衣錦還鄉,功成名就,潤土自己則日落夕下,除了還有點蠻力,似乎再無多餘,還有什麼可交流的,魯大人久違了,潤土一個抱拳禮一行行舊頁毫無顧忌地就翻過去了。小年潤土的故事卻留在魯訊心裡無法釋懷,也許魯訊想再敘前緣,可這改變不了什麼,潤土不想在對比中受傷。


綠約風影


如何理解故鄉。閏土,我和他從前在一起玩過,具體是哪一年分手不太清楚,我撐著一隻小船,他要我當心點,千萬不要翻船了,當時我還告訴他,我說我把事辦完,馬上就回來,我們在一起玩,沒走多遠,就遇到狂風暴雨,我不知所措,自己感到有點恍恍惚惚的,突然一下醒過來,怎麼到了海龍王之家?我不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這應該不是我想去的地方,就像我們的皇宮一樣富麗堂皇,也許就是人間天堂,在裡面有吃有喝,確實不錯,有很多美女在裡面唱歌跳舞,還有好多老爺子在裡面飲茶下棋,就在這個時候,我想起了閏土,我說不好意思,我要回家了,我怕我家裡人擔心,說回家確實就回到了我們那個地方,我四處打聽也打聽不到我的家人,我就把我離開這裡的經過告訴了他們,有些老人就說,我們這裡叫一個難船丹,有一隻船到這個地方,只見到船沒有見到人,那都是很多年以前,這都是一個傳說,我才恍然大悟,天堂一時,人間百年,所以我和閏土在一起的時間也不長,我只知道她是一個單純純樸的小孩,他為人正直,善良,


法能265


用陳奕迅《十年》中的幾句歌詞來形容我和閏土之間的複雜感情挺搭的:十年之後,我們是朋友,還可以問候,只是那種溫柔,再也找不到擁抱的理由。

文中我與閏土二十多年不見了,我成了知識分子,風光體面,閏土成了六個孩子的父親,成了為生活艱難度日的麻木農民。

非常傷感閏土見我時喊的那一聲“老爺”。年少愉快玩耍的歲月再也回不去了,再也回不去了,好想哭。

生活給了人們什麼,是磨練,是成長,還是麻木,或是摧殘。

文中的我對閏土始終是有感情的,而且是很真誠的感情,從我聽母親說閏土要來就能看出,一聽閏土要來,心中馬上浮現的是小時候天真爛漫,無憂無慮的美好時光。

可是歲月是把殺豬刀,當再見閏土,閏土已被生活折磨成了一個飽經風霜的老男孩。我此時此情打心底還是希望和閏土平等相處,就像小時候一樣,我一直不改初衷。可閏土的心變了,不是變壞了,而是變得世俗了,變得屈服了,閏土心裡此時壓根沒想到小時候和我的快樂時光,平等歲月,閏土想到的是我應該尊重眼前“我”這個老爺,因為閏土打心裡認為自己就是低“我”一等的下人,農民,窮人。閏土其實現在對“我”壓根沒有感情,只有尊敬。

“我”對閏土沒有變心,一如既往的愛,閏土卻對“我”變了心,閏土變心後,導致“我”也沒有了想和閏土回到從前的勇氣和途徑了。我也只好維持和閏土這種“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的關係,因為我不能說服閏土再回到從前了,閏土更沒想到要回到從前。

所以我和閏土,完全是一廂情願,早沒有兒時的快樂。

是什麼導致了這些呢,社會,生活,禮教,宗法,或許都有影響吧。

“我”也沒想到改變和閏土之間的關係,因為無能為力,“我”只能寄希望於改變自己和下一代不要這樣了,因為風氣使然,人在江湖啊。

人生若只如初見,有些東西,失去了,就再也回不來,尤其是感情。


飯後停


《故鄉》中,我對閏土的感情頗為複雜。

少年時,因為彼此年齡相仿,也因為閏土知道許多讓我感到新奇的事,還因為閏土的聰明能幹、淳樸善良,更因為我被關在家裡,只是讀書。所以,同閏土在一起的時光,我很開心,在我的心目中,閏土是個無所不知極其能幹的少年英雄,繼而對他及他的生活還有幾分嚮往。

再次回到家鄉時,當年的少年英雄已變得老成、木訥、麻木。“我”同他之間已然隔了一堵高牆:我倍感悲涼,我們之間已無法交談,更不可能再說什麼朋友。

小說中,“我”對閏土複雜的感情,一方面顯示了閏土的巨大變化,藉此揭示農村農民遭遇的苦難;另一方面凸顯了閏土愚昧麻木的精神狀態,藉此表現“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主題。


鄭顯亮


魯迅(1881年9月一1936年10月),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魯迅是他1918年首次以“魯迅”為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影響巨大。他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

分析《故鄉》裡我和閏土的複雜感情,必須在大背景下和魯迅與閏土的具體家庭出身入手,才能更好的鑑賞魯迅所要表達的深刻意義。

魯迅祖上在紹興算得上是一門望族,他出生時居住的老臺門是一座五進院落,後搬進新臺門,新臺門總共佔地4000多平方米。魯迅的母親亦為官宦人家,家境富裕。到魯迅13歲時,曾入翰林的祖父因科場行賄案入獄,於是家道敗落。但這時家裡仍有百十畝地。少年時的魯迅生活在晚清末期,社會動盪,民生凋敝,因此魯迅二十餘年後回到家鄉後寫道閏土時說“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但是凋敝的社會環境依然擋不住孩子們天真、樂觀、陽光的童真,沒有生活壓力和苦惱的少年的我和閏土不分彼此、親密無間,我甚至對項戴銀圈、手捏一柄鋼叉的閏土有一種崇拜感!他們此時沒有封建等級之分、沒有身份差別之分。

少年的魯迅因為家境良好(所以魯迅自稱那時“我正是一個少爺”),到三味書屋上私塾(而這時候的閏土卻在看守西瓜地擔心被猹偷吃了),後入南京水師學堂、江南陸師學堂求學,21歲公費赴日本留學,28歲歸國任杭州師範、紹興中學教員,此時月薪在300塊大洋左右,生活水準十分高了,此時就是魯迅“回到相隔二千餘里,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的時段。而這時候的閏土卻是“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縮著……”巨大的身份落差,使得閏土和我見面時“臉上現出歡喜和淒涼的神情……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到:老爺……”至此,由少年時代的兩小無猜、親密無間終於因時代的階級差別、家庭條件的巨大差異,而使兩個人之間轟然劃開了一道鴻溝!於是“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這是當時歷史條件下必然的結果!

由此,一代文豪,一個五四運動以後對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的思想家、革命家,一個憂國憂民、用畢生精力激發全民族的覺醒、用他發聾振聵的文學鉅作呼喚中華民族崛起的“魯迅精神”誕生了,他用最硬的骨頭、最堅決的鬥爭,打破罪惡的封建禮教、徹底改變那個“吃人的社會”,讓“把我們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的‘老爺’從此一去再也不復返,讓“那西瓜地上的銀項圈的小英雄的影像”一直延續下去,不要再讓宏兒和水生重蹈我和閏土的悲劇,“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崮山智叟


《故鄉》是被選到中學課本里的魯迅的一篇小說。作者刻畫的少年、中年閏土的形象栩栩如生:少年閏土活波、機智、勇敢,無所不能,在我眼裡是高大的,而中年閏土卻出乎我的意料:少年英雄的形象蕩然無存,目光呆滯,木納、麻木,我與閏土少年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兩小無猜,一塊玩耍、嬉戲,地位平等,由於腐朽的封建思想的毒害,使閏土變成了一個典型的迂腐麻木的農村下層農民代表,閏土覺得自己處於最下層,不能攀比我,而我作為知識分子的代表,看到閏土被折磨成這樣,內心充滿了極大的同情,同時對封建主義思想表現出了無比的憤怒!


小浩影院


"相見不如懷念,不見一直想念",——《故鄉》裡“我”和“閏土”之間的複雜感情

魯迅(1881—1396),原名周樹人,曾用名周樟壽;字豫山,後改為豫才,浙江紹興人。他是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近代文學的奠基人,曾在1918年5月,第一次以“魯迅”為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毛澤東曾評價說“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的方向”。主要作品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文學論著《中國小說史略》;雜文集《墳》、《熱風集》、《華蓋集》等。

“年少不懂曲中意,讀懂已是曲中人”,用這句話形容我對魯迅《故鄉》的理解,再恰當不過了。上學的時候讀它,只記得豆腐西施象“圓規似的” ,記得閏土的手“象是松樹皮”,對文中“我”和“閏土”的關係停留於表面和老師的講解;但現在,自己也已離開家鄉近二十年,可能也成了家鄉人眼中的魯迅;可是我知道,成為中年閏土的,不只是家鄉的閏土,可能還包括離家在外的我們自己。

文章中的魯迅和閏土:兒時的純真夥伴,中年時的無語隔閡

文章中,記憶中的閏土是可愛的少年:深藍的天空,金黃的圓月,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地,項帶銀圈,手拿鋼叉的十一二歲的少年,他正在刺向一匹猹,而猹卻扭身逃走了……那是一幅美麗動態圖,年少的閏土是人見人愛的主人公。

作者回憶他們之間的友情,那是孩子間純真無邪沒有任何雜質的友情。閏土紫色的圓臉,頭戴小氈帽,叫作者“迅哥兒”,給“高牆上四角天空”裡的迅哥兒打開了一扇通往另一個世界的窗戶,他給作者講用竹匾捕鳥,鳥有稻雞、角雞、鵓鴣、藍背;他講在海灘上撿貝殼,貝殼有紅的、綠的;鬼見怕、觀音手;他在過了正月這後要回家去的時候哭了;他後來還託他的父親捎來了好看的貝殼和鳥毛……二十多年過去,作者依然清楚地記得這些,可見當年兩個小夥伴之間友誼之深記憶之深。

二十年後再見,“雖然我知道這就是閏土,但已不是我記憶中的閏土了”,他“先前紫色的圓臉已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象他父親一樣,周圍腫得通紅”,“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縮著”,“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他帶著“歡喜和淒涼的神情”,嘴唇動著沒作聲,後來卻分明地叫了一聲“老爺”,這一聲老爺,也分明地打碎了他們之間少年時純淨如水晶般的情誼;於是,他們之間就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讀到這裡,讓人心裡說不出的壓抑和感傷,就象本文的開頭:陰晦的天氣,蒼黃的天空,蕭索的荒村……等讀到了楊二嫂在草灰裡發現了十幾個碗碟,說是閏土預先埋下的時候,更是無語嘆息!

那時文章裡的中心思想裡是這麼說的:由於封建傳統觀念的影響,勞苦大眾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縛,造成了對純真人性的扭曲,和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和隔閡;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文章的末尾還是充滿希望的,就象是陰晦的天氣裡出現了陽光:不只是作者的侄兒宏兒惦念著閏土的兒子水生,而且作者也希望他們過上新生活;藍天下的西瓜地,金黃的圓月又一次浮現在眼前;尤其那句“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更是顯示了魯迅作為文壇上的民主戰士,對革命必勝的希望和信心!

他希望革命可以打破封建的厚障壁,讓宏兒和水生之間,不再象他和閏土之間一樣。

現實中的我們和故鄉的發小:美好成了曾經,不是陌路卻已陌生

魯迅筆下的“厚障壁”早已打破,我們生活在幸福自由之中。可是,我們一樣地離鄉,回鄉;我們曾經的夥伴,甚至青梅竹馬,甚至當年形影不離的好朋友,卻也有了隔閡,雖然這不是魯迅和閏土之間的隔閡。魯迅和閏土之間的隔閡是“吃人的禮教”,可是我們現在與過去的隔閡似乎更多。隔的不只是歲月,更有人事消磨,物是人非;更可悲的是:我們離開家的時候,都以為會成為魯迅,結果走著走著,不經意間,太多的人活成了閏土。

這隔閡又朦朧又微妙,它不只在外貌和舉止上。有的人皺紋在臉上,有的人滄桑卻在心裡;有的人裂口在手上,有的人傷痕卻在心裡。世事無常,我們有多少人長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有的人成了魯迅,有的人成了閏土;更多的人,在家鄉是魯迅,在異鄉是閏土……

融不進的異鄉,回不去的故鄉,魯迅和閏土的故事,某一方面也成了大多數現代人的通病,時不時隱隱作痛

有時甚至覺得,魯迅和閏土的感情,又有些象我們和故鄉的感情:故鄉是美麗的,然而也有一些不想說的醜陋。但是瑕不掩瑜,故鄉在遊子的心裡總是最美,誰說她不好也不行;況且,異鄉的繁華之下,有著更多的不可說的落寞。

在異鄉時,總是想家,想家鄉的一草一木;回去之後,呆不了太久,就又想逃離。兒時的好友,不見時惦念,見了之後無語……更可怕的是有的見了之後,破壞了回憶中的美好;再回憶時,曾經的美好就蒙上了塵埃……

如果,我們有過閏土一樣的夥伴,就讓他在回憶裡可愛吧!如果,我們自己也成了閏土,就讓孩子出去做魯迅吧!如果我們既是魯迅又是閏土,可以理解,這就是人生!這就是生活!

結語

相見不如懷念,不見一直想念。有時候美麗的懷念和想念,足矣溫暖一生……

  • 留言

這就是我hyg陌上花開,對《故鄉》中“我”和閏土之間複雜感情的理解,十分感謝您的閱讀!


hyg陌上花開


《故鄉》中的閏土,魯迅描寫了他的兩種形象。一種是少年時期的閏土。少年時期的閏土是一種陽光少年的形象,他在月下手拿鋼叉,守護瓜田的模樣,俊朗而健美,充分體現了少年人的那種青春和朝氣。他和魯迅雖然地位懸殊,但是,他心底純淨,沒有藩籬,和魯迅保持著一種純淨的沒有障礙的交流。魯迅也在《故鄉》中,對少年閏土給予了高度的讚揚。

那時候的閏土管魯迅叫迅哥兒,而且是充滿著童趣的。閏土和魯迅有說不完的悄悄話。可等到他們一起長大了,分開了多年後有機會再一次相遇,閏土變了,變得麻木了,開口就是管當年的迅哥兒叫老爺!

多子,饑荒,兵,匪,官,紳,已經哭得閏土像一個木偶人了。

赤裸裸的現實已經讓閏土再也找不回童年的新鮮和浪漫了。所以,歷史魯迅想敘敘舊,一聲刺耳的“老爺”,就在他和閏土之間建起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時間造就性格,時事造就英雄。讓我們在慨嘆閏土變化的同時,感謝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