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沭水”安瀾 百年大計

薔薇河,古稱沭水,系發源于山東莒縣北之沂山的一條古老河流,其下游東南流入江蘇境內,中游名薔薇,下游尾閭稱臨洪,由臨洪口入海。唐垂拱四年(688),薔薇河被納入官府漕運航道,並開新溝(石湫河)接入漣河,北通贛榆臨洪鎮(今黃川臨洪村),宋代時曾被作為臨洪場重要的運鹽幹流。為蓄水以通漕運,在海州西北修築埝壩,後毀於元末兵災。


海沭往事 |“沭水”安瀾 百年大計

薔薇河(東海張灣段)

自南宋紹熙五年(1194)以來,由於黃河數次侵奪淮河流域,導致沭水故道淤塞。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州人在城西二里築洪門閘,後被洪水沖毀。永樂三年(1405)至成化年間,州官三次疏浚薔薇河,到弘治二年(1489)時“河道淤塞,南北阻絕”。


海沭往事 |“沭水”安瀾 百年大計

明·王同《浚薔薇河工完告文》

嘉靖二十四年(1545)。海州知州王同“浚河一千九百八十五丈,漕運復通”。為抵禦下游海潮頂託,隆慶六年(1572),知州鄭復亨建託山廟閘,與洪門閘南北相對,但收效甚微。《嘉慶海州直隸州志》引陳宣《州志》雲:“自成化間,水壅不疏者五十年……自嘉靖中挑浚,明李元《重修薔薇河記》說:一餘年久淤塞,不能接入新壩漣水以達。”


海沭往事 |“沭水”安瀾 百年大計

清代薔薇河示意圖

清代以後,薔薇河改由青伊湖發源,行百里至臨洪口入海。康熙年間,海州知州孫明忠、趙之鼎、馬雲會三次主持疏浚薔薇河,康熙四十二年(1703),州判孫崇厚在託山廟以南鑿石鑄鐵修建水壩,欲借山洪衝擊河淤,但都無果而終。乾隆二十三年(1758)至三十五年間,海州知州李永書與何廷謨曾先後借國庫帑銀疏浚薔薇河,後終因上游青伊湖泥沙太多,不久便再次淤塞。直至清末道光年間,居住在薔薇河兩岸的海州居民仍時常遭受水患侵擾,有十年九災之說。


海沭往事 |“沭水”安瀾 百年大計

黃泥薔薇河(桑墟段)

《嘉慶海州直隸州志·山川》載清人高晉《奏請修薔薇河略》雲:海州“濱臨大海,春夏海潮過大,由漣河貫注,潮帶泥沙湧入各河,又值上游清水來源微弱,沖刷無力,水退沙停……上游來水難資宣洩”。這便是薔薇河屢疏屢淤,疏而復淤的癥結所在。《讀史方輿紀要》卷二十二“薔薇河”條下有云:“先時漕運由此入淮,北場鹽課亦從此達安東。後以潮汐往來,旋浚旋塞。”


海沭往事 |“沭水”安瀾 百年大計

《告海州諸父老及早開濬河道建設水牐以興水利書》

宣統二年(1910),海州人朱照在《告海州諸父老及早開濬河道建設水牐以興水利書》曾提到:“青伊湖之北曰薔薇河,又北曰臨洪河,舟楫雖通,行無滯然。薔薇河流已不暢,至臨洪之潮自北而南,上游之水自南而北,兩水相抵,泥沙停滯,年復一年,淤澱更甚。”

辛亥革命後,由於連年的軍閥混戰,薔薇河終因疏於管理而屢發洪災。民國十一年(1922)十一月,旅京蘇人發起蘇省防災會:“江北各縣實在意料之中,蓋因河道失修。以江北為甚……尤以在下游近海之數區,受害為最酷。漣水、灌雲、東海、沭陽,其最著也。漣灌相接壤為沂水入海之經道,所以南北陸塘稍稍汎濫,則兩縣大部分民田悉成澤國,東海系沭水下游由薔薇河入海,而此河節節淤墊,已不能通行。”


海沭往事 |“沭水”安瀾 百年大計

大浦港

1926年大浦開埠建港,然而僅僅數年後,這座新興的東方港口小鎮便不得不因泥沙淤積而被迫放棄。1931年2月,江蘇省水利局在上海《申報》刊登《疏浚薔沭河工程處招投土方工程通告》中稱:“本處辦理疏浚工程,自沭陽縣後沭河聶家灣起,經青伊湖至東海,到後薔薇河張灣止,分南北兩段招標。南段自聶家灣至張渡計土方總額約在二十二萬公方以上(約合七萬營造方),劃為六段開工;北段自張渡至張灣,計土方總額約在八十萬公方以上(約合二二上七萬營造方),劃為十八分段開工……”


海沭往事 |“沭水”安瀾 百年大計

《疏浚薔沭河工程處招投土方工程通告》

1946年,國民政府行政院水利委員會工程師倪超在連雲港考察期間曾提出,薔薇河“上游位居山中,比降甚大,一入平原,坡度減小,當時氾濫,不僅有害農田,而河底日漸淤高,航運亦大受影響。疏浚之道,可與上游山谷中擇地建築蓄水庫,藉以調劑洪水位,並可利用灌溉及發電。中下游自郯城至海口約三百公里之河道,加以疏浚整理,固定河槽,保持相當水深,使輪船可以通行,便利航運。再於大浦、新浦間建築活動閘壩,攔阻潮水,使內河成為淡水,可資利用,如此則水害除而水利興矣。”事實證明,倪超這一設想是極具開創性。


海沭往事 |“沭水”安瀾 百年大計

新中國成立後,經“導沭整沂”,薔薇河改由新沂市東北部之馬陵山、荻邱山、塔山、宋邱山等低山丘陵地帶發源,沿途有虞姬、高流、淋頭、厚鎮等諸多支流匯合,流經沭陽縣東北部之五新河、東海縣南部之黃泥河,匯東海諸水至廢湫河口(東海縣張灣鄉甜水河村東側),錦屏山以西北流,至臨洪河口入海,全長97公里,流域面積約1358平方公里。


海沭往事 |“沭水”安瀾 百年大計

荻邱山

自1952年至1953年間,新沭河、新沂河先後開通行洪後,我市成為名副其實的“洪水走廊”。由於薔薇河自身防洪能力較差,加之新沭河與薔薇河共用一處入海通道,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洩洪壓力。為此,1955年至1970年間,人民政府對薔薇河開展了9次較大的整治,著重對河槽疏浚、拓寬和裁彎取直,同時兼顧復堤和建築物配套工程,並先後在洪門公路橋、玉帶河電廠、劉頂、下山虎山洪口、紀莊、沙壩橋等地建設了2處河閘與12處涵閘,其中8處涵閘配電力排灌站。徹底解決了困擾海州千百年的薔薇水患,天下安瀾!


----------------------------------------------

參考文獻:

1、華亭朱照.告海州諸父老及早開濬河道建設水牐以興水利書[N].申報,1910-08-27(3).

2、水利局之治運計劃 續[N].申報,1916-12-22(6).

3、靜觀.旅京蘇人發起蘇省防災會[N].申報,1922-11-03(6).

4、江蘇省水利局疏浚薔沭河工程處招投土方工程通告[N].申報,1931-02-02(5).

5、禹景範. 讀史方輿紀要 卷22-25[M]. 1901.

6、(明)張峰纂修. 隆慶海州志[M]. 上海古籍書店, 1962.

7、鳳凰出版社編. 中國地方誌集成 嘉慶海州直隸州志[M]. 南京:鳳凰出版社, 2008.04.

8、鳳凰出版社編. 中國地方誌集成 民國重修沭陽縣誌[M]. 南京:鳳凰出版社, 2008.04.

9、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沂沭泗水利管理局編. 沂沭泗河道志[M]. 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1996.11.

作者:劉陽(連雲港市重點文物保護研究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